前几天,短史记发表了一篇文章《别再说“司南像一把汤勺”了》,对历史学者王振铎根据个人见解所提出的司南进行了考证,并指出这样的模型并不能指示方向。
其实,王振铎先生不仅在复原司南的问题上出了漏子,在复原地动仪的时候,同样犯了想当然的毛病,由此看来,让学历史的搞科研,真的是不靠谱。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国人很少有不知道“地动仪”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鹏一直以为地动仪是一个预测地震的仪器,后来才知道被史学家骗了。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绝不是地震预测仪,它只能在地震发生之后,大致预测发生地震的方向,并不能记录发震时刻,更不能记录震级,严格来说,连“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也算不上。
即使这样,在西晋末年,这台“地动仪”彻底失踪了,只在西晋文人范晔所著《后汉书·张衡传》中留下了不到200字的记述。
尽管后来,北齐的信都芳和隋朝的临孝恭,也都分别制造过地动仪,还留下了相关著作《器准》和《地动铜仪经》,记述了它的图式和制作方法。但唐代以后,这两本书失传了。
目前,我们在课本中所看到的那个地动仪是考古学家王振铎根据《后汉书》中的记载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于1951年设计并发明的。
1952年4月,《人民画报》对这尊模型的复原进行了报道,并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图文并茂地向读者讲解了地动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请记住,是“直立杆原理”。
事实上直立杆原理是错的,因此这个模型是个样子货,那珠子掉不出来。1988年,“地动仪”访问日本奈良,中方人员在解说时,要手持一根木棍,木棍捅一下,龙口中的铜丸才会掉到下面青蛙的口中。
尽管如此,王振铎复原的这个“地动仪”还是被编写进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并略去了复原字样。
于是,一代又一代师生(包括大鹏)都认为,课本上的图片,就是张衡当年造的地动仪。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从1960年代起,王振铎这“地动仪”,就不断遭到日、美、荷、奥等国地震学界的质疑。
不过,批评的最形象的是中国地震学的奠基人傅承义院士,作为王振铎的老朋友,他对王振铎他说了一句让人挺尴尬的话:“房梁下吊块肉都比你那个模型强!”
为了让地动仪彻底能动起来。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
冯锐根据比《后汉书》年代更早的史料《续汉书》,采用“悬垂摆原理”取代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成功的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该成果受到了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
2011年4月份,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职业中专语文教师黄佑军完成了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工作。他提出了专利申请:带八条甬道固定都柱和推力板机关的张衡候风地动仪。
其实,地动仪还有一个模型,是现代地震学的奠基人——英国人庄·米尔恩在1883年设计的,也是他第一个把后汉书翻译成英文,向全世界介绍张衡的。
米尔恩在了解了张衡地动仪的悬垂摆原理后,于1894年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近代地震仪,也就是说,张衡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对世界地震学从没有过任何影响,而是产生过一定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