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除了“司南像一把汤勺”,小时候学的张衡地动仪也不是那么回事

除了“司南像一把汤勺”,小时候学的张衡地动仪也不是那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李韶彬 访问量:2646 更新时间:2023/12/14 2:47:21

前几天,短史记发表了一篇文章《别再说“司南像一把汤勺”了》,对历史学者振铎根据个人见解所提出的司南进行了考证,并指出这样的模型并不能指示方向。

其实,王振铎先生不仅在复原司南的问题上出了漏子,在复原地动仪的时候,同样犯了想当然的毛病,由此看来,让学历史的搞科研,真的是不靠谱。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国人很少有不知道“地动仪”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鹏一直以为地动仪是一个预测地震的仪器,后来才知道被史学家骗了。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绝不是地震预测仪,它只能在地震发生之后,大致预测发生地震的方向,并不能记录发震时刻,更不能记录震级,严格来说,连“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也算不上。

即使这样,在西晋末年,这台“地动仪”彻底失踪了,只在西晋文人范晔所著《后汉书·张衡传》中留下了不到200字的记述。

尽管后来,北齐的信都芳和隋朝的临孝恭,也都分别制造过地动仪,还留下了相关著作《器准》和《地动铜仪经》,记述了它的图式和制作方法。但唐代以后,这两本书失传了。

目前,我们在课本中所看到的那个地动仪是考古学家王振铎根据《后汉书》中的记载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于1951年设计并发明的。

1952年4月,《人民画报》对这尊模型的复原进行了报道,并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图文并茂地向读者讲解了地动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请记住,是“直立杆原理”。

事实上直立杆原理是错的,因此这个模型是个样子货,那珠子掉不出来。1988年,“地动仪”访问日本奈良,中方人员在解说时,要手持一根木棍,木棍捅一下,龙口中的铜丸才会掉到下面青蛙的口中。

尽管如此,王振铎复原的这个“地动仪”还是被编写进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并略去了复原字样。

于是,一代又一代师生(包括大鹏)都认为,课本上的图片,就是张衡当年造的地动仪。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从1960年代起,王振铎这“地动仪”,就不断遭到日、美、荷、奥等国地震学界的质疑。

不过,批评的最形象的是中国地震学的奠基人傅承义院士,作为王振铎的老朋友,他对王振铎他说了一句让人挺尴尬的话:“房梁下吊块肉都比你那个模型强!”

为了让地动仪彻底能动起来。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

冯锐根据比《后汉书》年代更早的史料《续汉书》,采用“悬垂摆原理”取代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成功的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该成果受到了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

2011年4月份,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职业中专语文教师黄佑军完成了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工作。他提出了专利申请:带八条甬道固定都柱和推力板机关的张衡候风地动仪。

其实,地动仪还有一个模型,是现代地震学的奠基人——英国人庄·米尔恩在1883年设计的,也是他第一个把后汉书翻译成英文,向全世界介绍张衡的。

米尔恩在了解了张衡地动仪的悬垂摆原理后,于1894年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近代地震仪,也就是说,张衡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对世界地震学从没有过任何影响,而是产生过一定影响的。

标签: 张衡

更多文章

  • 十三朝古都洛阳,究竟在不在地震带上?不然张衡为啥要发明地动仪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趣事标签:张衡

    众所周知,河南洛阳是一座老城,它身为十三朝古都,历史上有105个皇帝都住在这里。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开创了中国地理研究的先河。虽然张衡的地动仪早已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形状只是复制品,而且这个复制品还不能工作,但也不能说明,张衡的发明就是失败的。张衡的地动仪有科学的一面,那时的科学水平非常低下

  •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能预言地震,为何教科书将其删除?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张衡

    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凝结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对整个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项发明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就是由张衡发明,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地动仪。直到今天,张衡发明地动仪一事,得以通过小学教科书中的《张衡传》被广泛流传。张衡是中国古代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所著《灵宪

  • 张衡地动仪的三个谜团:古人的科学水平和认知维度,或许是个奇迹

    历史人物编辑:白某观文史标签:张衡

    在房梁上挂块肉都比它强!这是某专家对张衡地动仪的评价,也是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的原因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学家从东汉史书中发现了对张衡地动仪的描述,这个描述只有几十个字。这位考古学家根据描述造了一个想象中的地动仪模型。这个模型后来进入了教科书、博物馆、科技馆,后来被房梁上的肉比了下去。如果史书

  • 张衡地动仪为何被移除教科书,几代人真都被“骗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爱屋标签:张衡

    前言“万祀千龄,令人敬仰”对于中华文化中的地动仪,郭沫若先生为此题词,这是对中华文化的肯定,是对中国古人智慧的赞赏,也是现代人仰视先人的态度。▲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一、心系天下东汉时期,常有地震发生。地震就现在而言,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最让我们值得铭记的就是汶川地震

  • 同样是张衡的发明,为什么韩国印在了纸币上,而中国踢出教材?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张衡

    同样是张衡的发明,为什么韩国印在了纸币上,而中国踢出教材?说起中国跟韩国的渊源,大家应该有不少话要说。在古代,韩国可以说是比中国落后不少,中国深厚悠久的文化,出现很多厉害的科学家,也创造出了许多先进的东西,并流传后世,直至今日都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部分。而自从端午被韩国抢先一步申请为他们的东西之后,

  • 张衡地动仪被移出课本,中科院院士傅承义直言:不如房梁上吊块肉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张衡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时代在向前推进,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的美景、人类巧夺天工的制品,都在不断断地涌现出来。正是由于不断地创造,我们现在才能过上如此现代化的生活。可是“预知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哪怕你用五百年后的思维创造出的制品,到了千年之后又会觉得这有些落后陈旧了。张衡所制造的

  • 张衡地动仪模型被移出教科书,上海交大教授:司南模型也该删除

    历史人物编辑:兰兰小糊涂标签:张衡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那个被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教科书上的地动仪是王振铎先生制作的模型,不具备验震器功能。(张衡地动仪的作用是感知地震的发生方位,不是提前预告地震将发

  •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到底有没有用?唐山大地震时完全没反应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张衡

    地动仪这东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曾经在教科书上写的有。张衡地动仪、祖冲之圆周率、四大发明,这都是耳熟能详的古代智慧结晶。其他几种都比较常见,或者都用过,唯独这地动仪比较陌生而又神秘。中国近些年发生过不少地震,却从没听过地动仪有什么新闻,让不少人对地动仪的真实性产生质疑。现存的地动仪确实是假的,唐山大地

  • 张衡地动仪被移出语文课本,老教授:房梁吊一块肉都比那个强

    历史人物编辑:郭飞龙标签:张衡

    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公元132年,张衡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这场在当时超越1800年的世界科技,在现在却被贬低的“一文不值”,不由得令人唏嘘。这篇帖子甚至直言张衡的地动仪根本来讲就是伪科学,不可能记录地震。2018年更有媒体报道,早在2017年引入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本的教材中,有

  • 被骗了这么多年!原来我们语文课本里面的“张衡地动仪”是假的!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张衡

    还记得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面的张衡地动仪吗?说的是“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乃知震之所在。”下面还配了一张图,底下有几个蟾蜍张着嘴,上面有牙机握着铜丸,中间是一个长长的都柱,当有地震发生时,长长的都柱会向侧方倾倒,触碰牙机,铜丸坠落到蟾蜍口中。显然这采用的是“直立杆原理”,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