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经学家洪亮吉评价秦汉之际的名儒——叔孙通,说过一句惊世骇俗的话:
“秦之亡,亡于赵高?实亡于叔孙通一言。”
——秦朝灭亡,是亡于赵高之手吗?实际上亡于叔孙通的一番言论。
叔孙通,名何,字通,薛县(今属山东滕州)人,初为秦朝的待诏博士。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有使者通报给秦二世,秦二世急忙找到博士、诸儒生商议对策,他问这些人:“楚戍卒攻蕲(今属安徽宿州)入陈(河南淮阳),于公如何?”
——楚地戍边的士兵攻占了宿州,正向淮阳进发,应该如何是好?
多数儒生说:“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原陛下急发兵击之!”——这些人造反,都是不可容忍的死罪,愿陛下立即发兵讨伐他们。
叔孙通表示反对:“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而,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令捕论,何足忧。”
这段话的大意是:诸儒生说的不对,如今天下一统,又有陛下您的英明领导,有谁敢造反呢?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鼠摸狗盗之辈,何足挂齿,诏令地方郡守、县令逮捕法办即可,此事不必忧虑!
秦二世转怒为喜说:“善!”
再次询问诸生,有的坚持说是造反,有的人改口说是盗贼。
结果说造反的儒生都被关进了监狱,说是盗贼的儒生都被释放了。
叔孙通领赏出宫,返回家的途中,有的儒生问他:“先生何言之谀也?”——先生为何要阿谀奉承说假话呢?
叔孙通说:“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你们有所不知啊,我要不忽悠皇上,怎能逃离虎口?
叔孙通只为自己所谓的“脱离虎口”。
秦二世偏听偏信,最终陷入无底的深渊。
叔孙通怕秦二世反悔追究责任,马上逃回了老家薛郡。而此时薛郡已经降了楚军,叔孙通便跟从了项梁。
项梁在定陶战死后,叔孙通又跟随了楚怀王。楚怀王做了义帝,迁往长沙,叔孙通则留下来服侍项王(项羽)。公元205年,汉王刘邦攻入彭城,叔孙通便转投了刘邦。
刘邦廷议天下后,官至太常(掌礼仪宗庙)的叔孙通自荐,为汉朝制定了礼仪。
......
叔孙通生于战乱之时,却选择了为官之路,战争起伏就注定了官场动荡。
但他辗转几主,却始终不倒。堪称秦汉官场“不倒翁”。
后世对叔孙通的作为有不同看法。
司马迁称赞叔孙通为大义而不拘小节,尊其为“汉家儒宗”。
而司马光则认为,叔孙通制订礼乐,是为逞一时之功。结果使古礼失传。还说叔孙通建议汉惠帝建原庙,是文过饰非。
余英时先生评价叔孙通是“汉代第一个在政治上得意的儒生”。
昙花虽美,不过惊艳一现。
狗尾巴花,虽比不上,寒风里依然坚挺。
各花入个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