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田千秋: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成功地阻止汉武帝走向毁灭

田千秋: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成功地阻止汉武帝走向毁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砖家 访问量:809 更新时间:2024/1/11 1:52:45

文|格瓦拉同志

征和二年(前91年)初,汉武帝在位的第51个年头,汉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政治清洗运动爆发,史称“巫蛊之祸”。这场几乎导致汉朝覆亡的运动,其“导火索”无疑是阳陵大侠朱安世对丞相公孙贺家族的控告。

朱安世是阳陵县的帮派头目,生性粗暴强悍,经常以力欺人,身上背着不少的命案,是朝廷重点缉捕对象,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逍遥法外,直到征和元年(前92年)在丞相公孙贺的亲自部署下才被抓获归案。朱安世自知必死无疑,为了在临死前拉着公孙家族“殉葬”,便在供词中声称公孙贺的儿子、时任太仆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且暗中利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

公孙贺被灭族,揭开“巫蛊之祸”的序幕

朱安世的供词送达御前之时已是次年正月,汉武帝看到后惊怒交加,即刻下诏逮捕并严刑审问公孙贺父子。因为熬刑不过,公孙贺父子最终承认了罪状,并牵引出众多的同党。经过搜查,果然在这些人的家中搜出用于诅咒的桐木人。汉武帝见巫蛊一事证据确凿,便下令诛灭公孙贺及其同党三族,而朱安世、阳石公主也同时被杀,“巫蛊之祸”就此爆发。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终结,生性残酷多疑的汉武帝坚信诅咒自己的肯定还大有人在,于是下令穷究此案,并派遣自己所亲信的水衡都尉江充专司其事。江充是个典型的奸佞小人,一贯喜欢诬陷、排挤跟他不对眼的人,所以在接奉圣旨后,便带领胡人巫师到处搜捕、栽赃,试图将所有的政敌都一网打尽。其中,就包括因为琐事而先前与他结怨的太子刘据。

江充无疑是“巫蛊之祸”中的罪魁祸首

江充既然存心谋害刘据,因而在搜查太子居所时,暗中授意手下人栽赃陷害,声称在东宫花园地下挖出用于诅咒的桐木人,并准备派人奏明皇帝。刘据见江充陷害自己,本想亲自到皇帝面前陈明冤情,但此时汉武帝身居甘泉离宫养病、不通音信,致使此路不通。在穷极无奈的情况下,刘据便听从老师石德的建议,矫诏发兵诛杀江充,并烧死胡人巫师。

江充的党羽苏文侥幸逃生后,迅速赶往甘泉宫告变,汉武帝闻讯后急忙派左丞相刘屈氂率军讨伐“叛军”,而刘据为保命,便率领卫队在长安城内与刘屈氂展开激战。据史料记载,这场大混战持续五天时间,死亡多达数万人,鲜血像水一样流入街边的水沟,场面十分血腥、恐怖(“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血流入沟中。”见《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刘据因遭诬陷愤而起兵,最终兵败自杀

最终,太子刘据兵败逃窜,并在湖县泉鸠里躲避抓捕时自杀身亡,时在同年八月。刘据自杀后,先前暗中帮助亲儿的皇后卫子夫畏罪自杀,而太子妃史良娣、长子刘进、儿媳王翁须、女儿也都在长安遇害,唯有刚出生不久的孙子刘病已幸免于难,此即日后的汉宣帝刘询。与此同时,受刘据牵连被杀的皇室、大臣、平民多达数万人,长安城内俨然一座“人间地狱”。

虽然长安城内外血流成河,但汉武帝却并不打算就此收手,而是授意刘屈氂扩大打击面,誓言将所有嫌疑分子一网打尽。在极端恐怖气氛下,朝野内外人心惟危。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已经看清楚,任由汉武帝这样疯狂下去的话,那些自忖必死之人很可能会铤而走险,抱团大搞反叛活动。如此一来,帝国兵连祸结,很可能会重现暴秦末年的“盛况”,在数年之内走向崩亡。

汉武帝试图扩大打击面,有使汉朝崩亡的危险

因此,要想避免重蹈暴秦的覆辙,挽救帝国于危难之中,唯有劝说汉武帝赶快停止大清洗,并通过给太子刘据平反,来表明朝廷安抚人心的态度。不过,作为政治清洗运动的幸存者,公卿百官深知汉武帝天威难测,一旦劝谏不成功,必然会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因此,满朝文武屏息敛声,没有一个人敢于站出来劝阻汉武帝的疯狂举动。

就在局面滑向完全失控之际,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勇敢地站出来,给汉武帝上了一道替太子申冤的奏折,并明确请求皇帝停止政治清洗运动,防止帝国走向崩亡。这个小人物,是时任高寝郎的田千秋

高寝郎是高寝令的属官,职责是看守汉高帝刘邦的陵墓-高陵(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三义村北),相当于守墓卫队的小队长,属于不入流的微末小官。根据史料记载,田千秋在高寝郎的位置上做了多年,由于没有过人的才华,也没有贵人的提拔,始终得不到晋升的机会。如果没有这次冒着生命危险的上书,田千秋根本不会为世人所知,更不可能被载入煌煌史册。

田千秋本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田千秋虽然身份卑微,但混迹官场多年,也深知天威难测的道理,明白要想在保住性命的同时还能把事情办妥,就必须讲究说话的技巧。因此,田千秋在申冤书中并没有就“巫蛊之祸”的起因、责任等问题发表见解,而是聚焦于太子刘据起兵这件事,从父子亲情的角度入手,将其解释为家庭内部的龃龉、小摩擦,根本不值得小题大做。

根据《汉书》的记载,田千秋的原话是:“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罢哉!”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儿子擅自调动父亲的军队,本是一件挨顿鞭子就能解决的小罪,就算是天子之子犯错杀人,又算的了什么呢?”轻描淡写几句话,就把一场“蓄意谋反”解读为“小孩子的无心之失”,将太子的罪过轻轻地掩盖过去。

汉高帝刘邦画像

田千秋知道自己位卑言轻,就算这些话有道理也很难让汉武帝信服,于是又加上一重“保险”,将皇帝的先祖刘邦拉出来替自己“撑腰”。于是,田千秋在替太子申诉冤情之后,随即加上一句话--“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意思是这些话都不是我田千秋的“原创”,而是一个白头老翁在梦中教给我这样讲的。田千秋整日看守高陵,这“白头翁”毫无疑问就是指汉高祖刘邦。

虽然“刘邦托梦田千秋为刘据申冤”这事很可能是杜撰,但绝对是说服汉武帝的最佳方式,原因无他,这位“千古一帝”非常迷信,对鬼神异常敬重。在汉武帝看来,田千秋既然梦见汉高祖对他说了这番话,那想来是刘据自杀一事惊动了先人的神灵,十有八九是真的。更何况,田千秋官位极低,且平素从未受过太子的恩惠,犯不着冒着身死族灭的危险替他申冤。

汉武帝接纳田千秋的建议,认识到自己铸下大错

其实,汉武帝在此前已经多少了解到太子自杀的真相,所以见到田千秋这份申冤书后,便真的相信祖先借这个小官之口替刘据申冤。因此,汉武帝在看完奏疏后非常感慨,随即命人将田千秋召进宫中问话,见他身长八尺有余,容貌英俊伟岸,便更是欣赏不已,立即下令提拔他做大鸿胪(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

由于汉武帝接纳了田千秋的申冤书,因此追捕、杀害太子“党徒”的活动被紧急叫停,并着手开展平反冤狱的活动,朝野内外的人心由此逐渐变得安稳下来,一场由皇帝指挥、足以导致帝国崩亡的大危机就此划上句号。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待”,汉武帝下令夷灭罪魁江充的三族,并诛杀参与迫害、逼死太子的相关人等数万人,连丞相刘屈氂也被腰斩。

田千秋画像

最后说说田千秋的结局。刘屈氂被杀后,田千秋接任丞相,由不入流的微末小官,到跃升为位极人臣的丞相,中间用了只有数月时间。这一反常举动,不仅震惊了国人,连匈奴单于闻讯后都感觉不可思议,直言汉武帝在用人方面过于随意。田千秋在汉武帝、汉昭帝两朝做了13年的太平宰相,直到元凤四年(前77年)卒于任上,享寿应在70岁上下,谥号为定侯。

参考书目

1.【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5年版。

标签: 田千秋

更多文章

  • 王贺兵口碑反转!浙江女排进步,京豫两队一胜难求,主帅被喊下课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笑话大汇标签:王贺

    王贺兵名誉逆转!浙江女排正在进步。北京队和河南队难求一胜。教练被叫下课。一。北京女排在A组四场比赛中未尝一胜,2-3不敌福建,被天津、辽宁和江苏阻击;河南女排输给了浙江、上海和山东。从本周的事件来看,北京女排和河南女排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主帅的执行力不够。论纸面实力,虽然王云雨举起了国家队,三

  • 辽宁女排终于赢1场!赵勇比王贺兵强点!后者误人子弟第八败

    历史人物编辑:奔跑的小鱼标签:王贺

    12月10日,中国女排超级联赛A组的争夺持续进行中,刚刚,天津队3:0四川,接下来还有两场比较受关注的比赛…~辽宁队vs浙江队,目前,辽宁10战4胜6负积14分,八强出线受到挑战,一是胡铭媛、丁霞的缺阵,二是主帅赵勇"脾气大!能耐……"!浙江女排9战2胜7负积10分,八强出线基本没大希望,不过,浙江

  • 辽宁体育3-0浙江,赛前赵勇“密谈”王贺兵,赛后变颜妮见面会

    历史人物编辑:曲梅标签:王贺

    体育全运会预赛正式进入倒数第二轮的较量。在一场事关出线形势的比赛中,辽宁体育横扫已经晋级的浙江体育,提前一轮确保了自己的八强席位,三局比分为25-18/25-22/25-17。此战过后,全运会预赛所有出线名额确定。开局,辽宁体育就派出丁霞、颜妮全主力出战,而浙江体育也使出主力阵容。面对浙江体育来势汹

  • 琼斯加冕历史助攻王贺希宁28分 深圳大胜吉林取四连胜

    历史人物编辑:中国篮镜头标签:王贺

    北京时间3月5日晚,CBA常规赛第31轮拉开战幕,近来同样取得三连胜的深圳男篮与吉林男篮展开争夺。此役深圳男篮手感火热,全队命中20记三分球追平赛季新高,从首节便早早领先的他们最终以136-97大胜吉林,取得四连胜。吉林外援琼斯此役得到11次助攻,超越胡雪峰加冕CBA历史助攻王。四节比分是:32-1

  • “青天大老爷”王贺的悲剧:在暴君手底下做好官,要冒杀头的风险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砖家标签:王贺

    文|格瓦拉同志汉武帝在位54年间(前141-前87年),凭借着祖父汉文帝、父亲汉景帝两代人留下的丰厚“家底”大展宏图:对外,北击匈奴,南灭百越,东并朝鲜,西通西域、西南夷,使汉朝的版图得到极大地扩充;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实行盐铁官营、币制改革,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 马邑之谋被匈奴识破,忠心可鉴的王恢为何必须死?他没读懂帝王心

    历史人物编辑:胡月芳标签:王恢

    汉武帝当国的最初几年,大汉帝国还处于清静无为黄老思想的影响之下,朝堂上的外戚势力、朝臣势力依旧很强大,这导致了汉武帝手中的皇权很有限,离一言九鼎、集大权于一身还很远。皇权受多方制约,帝王无绝对权威,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新君,汉武帝自然要想尽办法打破此等困局,进而实现皇权大一统。古今中外,老大集权有个捷

  • 王恢作为“马邑之围”的将领,为什么汉武帝非把他杀了不可呢?

    历史人物编辑:刘奥迪标签:王恢

    “马邑之围”是汉武帝对匈奴实施战略反击的第一战,至关重要,而王恢作为计谋的提议者积极力支持者,却在临阵时怯战脱逃,不得不说对汉武帝是个极大的讽刺,因此汉武帝杀王恢于公于私都是十分必要的。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秦未,正当中原大地陷入反秦起义和楚汉战争之时,位于蒙古高原的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

  • 王恢作为“马邑之围”提出者,汉武帝为何非杀不可?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王恢

    战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主题之一,战争的胜利或失败都关系着一个朝代的前途命运。而汉武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伟大帝王,在他的带领之下汉朝将匈奴彻底的赶出河套平原,而在汉武帝前期有一场战役叫做“马邑之围”,是一场企图将匈奴主力军完全消灭的军事行动,然而却失败了。而王恢作为负责截断匈奴大军后勤的将领

  • 汉武帝杀大将王恢,不是因为马邑之围的失败,而是防止外戚干政

    历史人物编辑:逻辑文化历史标签:王恢

    在汉朝初年的时候,匈奴是汉朝的大敌,汉国北方的巨大边患。汉高祖刘邦率领几十万大军反击匈奴,最后被匈奴打得大败,还必须贿赂匈奴的王后才得以脱身,后来历代的汉朝皇帝都采取忍辱退让的方式,主要是当时汉朝的国力确实不及匈奴,不得不采取的委曲求全的手段。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的国力增强了不少,而汉武帝又是一个开

  • 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

    历史人物编辑:绿叶的舞曲标签:王恢

    马邑之围是汉朝对匈奴政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从汉高祖直到汉武帝,汉朝一直对匈奴采取怀柔政策。到了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朝的实力已经足够与匈奴一战,大行令(即大鸿胪,省部级)王恢极力主张停止与匈奴和亲,兴兵征讨,以获得北部边境的长治久安。建元七年,王恢更是建议:匈奴现在对汉朝没有戒心,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