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背后所隐藏的真相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背后所隐藏的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尘三千道惆怅 访问量:1434 更新时间:2024/1/29 4:23:25

近日重翻《史记》,发现“报任安书”这竟然是一封拒绝信,也是一封判决书。

细思极恐,不禁汗流浃背。

今天写出来,一家之言,与大家分享。

故事要从收件人任安的生平开始讲起。

01

任安是西汉初年荥阳人,自幼贫困,少年便成为孤儿,靠为别人赶车往返长安为生。

趁着到长安的机会,任安留了下来,到处托关系希望能够找份公务员的工作,不过一直找不到门路,钱花光了也没有办成。

最后没办法,任安只能流落长安街头,替人代写书信为生。

在长安混饭吃的时候,无意中听别人说起武功这个地方,是扶风郡西边的一个小城镇,确实入蜀的必经之地。

任安夜不能寐,仔细分析了武功这个地方,他认为:武功是一个小地方,没有地方豪强,容易高升。

于是,他连夜收拾行囊,来到武功定居下来。

任安仗着自己读过书的优势,托人在乡镇上谋了份差事,很快升到了亭长(镇长)。

整个武功邑老百姓靠打猎为生,经常组织队伍一起上山打猎。

随着参与这些事情,任安威望不断提升,并且负责为大家分发打来的麋鹿、野猪和兔子等猎物。

他分发野物的时候按照老弱病残的需要和贡献分配,皆大欢喜,大家都说:“任安虽然年轻,但是非常公平,很有智慧。”

从此,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参加捕猎活动,积极性比以前高涨很多。

有一天,队伍开始集合,已经多到几百人,可是任安一眼就看出来并说道:“那个谁家的老大怎么没有来啊?”

大家都很惊讶,觉得任安眼力非常高明。

后来,任安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地方官,俸禄为一年三百石,据司马迁记载:他任职期间境内大治。

《史记》记载:

“安以为武功小邑,无豪,易高也,安留,代人为求盗亭父。后为亭长。邑中人民俱出猎,任安常为人分麋鹿雉兔,部署老小当壮剧易处,觽人皆喜,曰:“无伤也,任少卿分别平,有智略。”明日复合会,会者数百人。”

02

不过,任安很快被免职了,原因是皇帝出游,要求当地政府提供帐篷,结果事情没办好。

当地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接连出击匈奴立了战功,成为汉朝的红人,于是任安便投奔到卫将军的府中做了门客。

这段时间,任安无事便与卫青家中的门客们喝酒聊天,与一个名叫田仁的非常投机。

但是任安和田仁都很穷,没有钱贿赂管家,因此管家便故意欺辱他俩,让他们俩去养马。

一天晚上,精疲力竭的两人相卧在马棚里看着星星,田仁抱怨道:“管家没有识人之明啊!”

任安答复更透彻:“卫将军都不识人才,更别说他的管家了。”

有一天,卫青带着两个人到平阳公主家中,公主家安排两个人和公主的骑奴坐在一张席子上吃饭。

两个人生气地将席子隔断单独坐到了一边,表示不屑与之为伍。

平阳公主家的下人看到这一幕都非常生气,可是看到两人仪表堂堂,却都不敢呵斥。

《史记》记载:

“卫将军从此两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列断席别坐。主家皆怪而恶之,莫敢呵。”

03

恰巧卫青的好友少府赵禹来卫青家做客,卫青便将人选让赵禹把关。

赵禹逐个询问了军事问题,可是十几个人没有一个懂得军事的。

怕卫青没有面子,赵禹便请卫青将所有门客都集合起来,逐个进行考核询问。

最后,赵禹指着任安、田仁说道:“只有这两个人可以,其他人都不行。”

《史记》记载:

“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余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

04

卫青看着破衣烂衫的两个人,心中非常不满。

等到送走赵禹,卫青生气地对二人说:“你们各自买件新衣服,置办匹好马。”

俩人面面相觑:“我们没钱置办。”

卫青很生气:“你们穷怎么不早说?!好像是对我的施舍一样。”

鉴于第二天皇帝要见卫青,卫青只好给他们装扮一番,带着觐见皇帝。

两个人对答如流,田仁说道:“鸣鼓进军,让士兵舍生忘死,我不如仁安。”

任安回到:“断案如神,治理百姓,我不如田仁。”

汉武帝非常高兴,便任命任安为北军护军使者,田仁为郎中。

《史记》记载:“将军不得已,上籍以闻。有诏召见卫将军舍人,此二人前见,诏问能略相推第也。····武帝大笑曰:“善。”使任安护北军,使田仁护边田谷于河上。此两人立名天下。”

05

话说十几年过去了,任安一路高升,做到了益州刺史,田仁也担任了丞相长史。

卫青去世后,卫青的外甥太子刘据越来越不得皇帝宠爱,加上奸臣作梗,刘据无奈之下只能在汉武帝病重的时候起兵自卫。

奸臣们便告知汉武帝:太子刘据谋反。

汉武帝立即起兵镇压,太子刘据兵败。

太子起兵的时候,想到任安曾经是舅舅卫青的嫡系旧部,便亲自前往北营要求任安出兵。

太子在北军南门外要求任安接旨,任安跪下接听诏书,然后却关闭军营,没有响应刘据的诏书。

最终太子兵败,当地田仁负责把守长安城的南门,私自放太子逃跑了。

汉武帝听说田仁放跑了刘据,便下令将田仁腰斩。

汉武帝听说了任安没有发兵的事情,说道:“任安不明情况,不随声附和太子,可以理解。”

《史记》记载:

“是时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太子立车北军南门外,召任安,与节令发兵。安拜受节,入,闭门不出。武帝闻之,以为任安为详邪,不傅事,何也?”

06

事情过去后,任安整顿军纪,鞭笞了军营中一名小官。

这名官员便向汉武帝上书:“任安曾经跪拜接受太子的诏命,随后说‘幸好我与太子没有深交’。”

汉武帝暴怒:“这是官场老油条啊!坐观成败首鼠两端,我和太子谁赢他就帮谁。如此不忠不义的臣子,立即给我抓起来。”

任安觉得自己非常冤枉,思前想后,便想到了在汉武帝身边的好友司马迁。

李陵辩护后受了宫刑,司马迁出狱后升官担任了中书令。

司马迁此时已经看透了汉武帝为太子刘据报仇的决心,而此时自己一心扑在写《史记》上,不愿意在参与朝政。

收到这封信之后,任安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

《史记》记载:

“任安笞辱北军钱官小吏,小吏上书言之,以为受太子节,言“幸与我其鲜好者”。书上闻,武帝曰:“是老吏也,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安有当死之罪甚觽,吾常活之,今怀诈,有不忠之心。”下安吏,诛死。”

标签: 任安

更多文章

  • 刘秀是谁,他如何成为东汉皇帝的?《报任安书》中的任安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史事如烟标签:任安

    汉室子弟刘秀在昆阳大战中消灭王莽主力,名声就越来越大了。暂时建都宛城的更始帝怕刘秀兄弟势力强大起来,会威胁自己的皇帝宝座,于是找了个借口把刘秀的哥哥刘縯杀了。王莽的新朝政权被推翻以后,公元25年,刘秀在鄗城自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光武帝。而定都长安的更始帝却以为自己的江山已经坐定,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不

  • 司马迁为什么不救任安?司马迁给任安回的什么信?他恨汉武帝吗?

    历史人物编辑:诸葛侃史标签:任安

    司马迁接到任安的求救信时,可以想到,他的心里是相当为难的。他了解汉武帝,自己就曾尝过汉武帝暴怒之下带给他的痛苦,他实在不愿意再遭到第二个“李陵之祸”。可是,论交情,李陵与他“素非相善”,而任安则是老朋友,双方的家庭彼此都很熟悉,不救又说不过去。 然而司马迁也非常明白汉武帝一心为太子报仇的心理,任安的

  • 司马迁传世名篇《报任安书》中的任安到底是何许人物?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郭运说历史标签:任安

    汉朝是我国的重要朝代,在很多方面也体现出了勃勃生机,两汉的人物也出了很多能人,群星璀璨,比如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班超、张骞、苏武等等,这些人物构成了两汉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但是如果评两汉最牛的文人,那恐怕最为著名的无疑是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司马迁了,

  • 吕后杀韩信、彭越,提拔任敖和审食其传出绯闻,一个不容易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任敖

    原创文|笔挥江山图片|源于网络说到吕后,很多人对她的印象就是这个女人不简单,是刘邦的得力帮手,刘邦不屑于干,或者不想干的事情,吕后就会为他代劳。就好比在杀功臣的时候,刘邦对功臣尤其是对韩信,彭越这样的人下不了手。毕竟大汉江山就是人家帮助刘邦建立的,刘邦不能卸磨杀驴呀。说白了刘邦不愿意背负千古骂名。但

  • 西汉第一权宦石显,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何能把持朝政十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动鉴历史标签:石显

    西汉第一宦官石显,大概就相当于秦朝嬴政时期的赵高,只不过石显更加的低调阴狠。石显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冲突和矛盾,以第三方的角度,激化矛盾,杀人于无形。石显,字君房,山东济南人。年轻的时候,石显就进入宫中接受宫刑成为宦官,一般做宦官的大概率有两种人,一种是家境十分贫寒,不得不卖身入宫挣钱,为了保证家人的生

  • 历经秦末汉初三个时代,叔孙通凭什么越混越好?靠鬼谷子捭阖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陈春红标签:叔孙通

    《鬼谷子·捭阖篇》中有一段很经典的话——“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鬼谷子告诉我们,单纯的好人是无法纵横捭阖,肆意驰骋的,单纯的坏人也一样。想成事,想成大事,你得有两张皮,得懂得权变,得学会见人说人话,见

  • 如何评价“不倒翁”叔孙通?秦之亡和他有多大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美食定格标签:叔孙通

    清代经学家洪亮吉评价秦汉之际的名儒——叔孙通,说过一句惊世骇俗的话:“秦之亡,亡于赵高?实亡于叔孙通一言。”——秦朝灭亡,是亡于赵高之手吗?实际上亡于叔孙通的一番言论。叔孙通,名何,字通,薛县(今属山东滕州)人,初为秦朝的待诏博士。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有使者通报给秦二世,秦二世急忙找到博士、诸儒生

  • 被遗忘的圣人叔孙通,儒学扎根大汉朝堂的决定性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叔孙通

    【导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读史,我们能明白一个事情的兴与亡;通过品读历史中人,我们可以清楚一个人的成与败。历史其实是一部人性的回忆录,让我们通过读史来尽大可能地纠正我们的缺点,充分发挥我们的优点。阿谀秦二世,逃离秦朝参加反秦军队秦末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声势浩大,秦朝使者

  • 审时度势,儒者不腐,跟着叔孙通学做官

    历史人物编辑:科技达人不凡标签:叔孙通

    叔孙通原本是秦朝的待诏博士,陈胜、项梁起义,秦二世召见博士和儒生,问大家怎么看待这件事,其他人都认为这是臣子反叛,应该判处死罪,秦二世大怒。这时叔孙通说,如今天下一统,君主圣明,法治完善,四方归顺,怎么会有反叛呢,不过就是一些偷鸡摸狗的盗贼罢了,不足挂齿,于是秦二世听了很高兴,还赏赐了他。叔孙通出来

  • 嘉宾雅集交流 张冠群向资深媒体人苏文选赠送书法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藏品艺术网标签:苏文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原副局长、将士丰采书画院会员书法家张冠群(左)向资深媒体人苏文选(右)赠送书法作品。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原副局长、将士丰采书画院会员书法家张冠群(左)向资深媒体人苏文选(右)赠送书法作品。 4月26日,藏品艺术网总编辑、将士丰采书画院执行院长王景轩,与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原副局长、将士丰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