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多行不义必自毙,田蚡真是一手好牌打到稀烂

多行不义必自毙,田蚡真是一手好牌打到稀烂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晓惊娱 访问量:748 更新时间:2023/12/16 3:23:25

读史可以鉴往知来,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经验教训,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人性永不过时。喜欢心晴解读故事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哦!

据史书记载,田蚡这个人长得是又矮又丑,还贪得无厌。

就是这么个看起来一无是处的人,却因为有个好姐姐而一步登天。

他的姐姐是汉武帝的亲妈,太后。

田蚡是王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据说因为田蚡读过一些书,能言善辩,口才很好,在几个弟弟中最得王太后的喜欢。

在汉武帝还没有登基做皇帝的时候,田蚡还只是一个小小的郎官,当时窦婴大将军正得宠,权势地位如日中天。

田蚡为了与权贵靠拢,经常主动到窦婴府中拜访,陪侍窦婴下跪起立,就如同窦婴的子侄一样。

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天跪地跪父母。

这样的教诲显然不适合田蚡,只是人没有生有前后眼,田蚡不知道他根本不用如此费力,过不了几年,他姐姐就会成为太后,他也会荣登丞相的大位。

古人有句话说得很好,就是“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田蚡的问题就是他太不迷信了,如果他相信他的姐姐迟早要大富大贵,也许他就不会去做那些让他尊严扫地的事了。

母亲早早为他们算过命,尤其是王家的两个女儿,都是主贵的命。

为了不让命运旁落,本来王娡都已经嫁人了,彪悍的母亲生生把女儿王娡又从婆家抢了回来。

是不是没有这么一抢,也就没有后来的汉武帝了,也不好说。

反正汉武帝的姥姥确实是个狠人,生的儿子也狠。

田蚡狠在哪里呢?

为了出头,到权贵跟前卑躬屈膝就不用说了,主要是当他当上丞相以后,公然大肆接受贿赂,买官卖官。

《资治通鉴》上记载,田蚡所任命的官员多到汉武帝想任命一个官员,竟然都无处安插。

而据说来丞相府送礼的人需要排着长队预约,府里堆满金珠玉器,后堂中的美女数以千计……

一个人没有相当的个人修养,一旦拥有泼天的权势和富贵,就很最容易迷失自己。

田蚡也不例外,这么大的权势富贵傍身,很自然地变得日渐骄横起来。

在田蚡越来越有权势的时候,很多善于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就从日渐失势的窦婴大将军门下,转到了田蚡的门下。

这时有一个很忠义的人,叫做灌夫,还对窦婴不离不弃,忠心耿耿。

窦婴有感于此人的忠义,便与灌夫结为至交,两人相互来往,互相倚重,相处如同父子一样。

虎落平阳被犬欺,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在不断地重复上演。

曾经田蚡有多巴结窦婴,后面窦婴失势后,就有多欺负窦婴。

田蚡看中窦婴家的一块地,就无辜前去索要。

窦婴不是田蚡,不会看到权势比自己大的人,马上就会为了五斗米折腰,所以自然不会平白无故地将田地送给田蚡。

但这无疑就得罪了田蚡,田蚡认为自己当初那么卑微地服侍过窦婴,现在他跟窦婴要这么几亩田地,窦婴都不舍得给,实在是大大伤害了他。

灌夫听说田蚡无故向窦婴索要田地,认为田蚡这是仗势欺人。

灌夫为人刚强正直,好借酒使气,对那些权势在自己之上的权贵,必定给予凌辱。

对待田蚡,虽然他是丞相,灌夫也依然不将他放在眼里,多次因酒后闹事冒犯他。

田蚡挟私怨以报复,就向武帝弹劾道:“灌夫家属在颍川郡横行霸道,百姓都被害苦了。”

于是武帝收捕灌夫和包括旁支亲属在内的家人,都被判处公开斩首示从的罪名。

和灌夫情同父子的窦婴不忍灌夫冤死,不顾家人劝阻上书营救灌夫。

汉武帝接到窦婴的上书,允许他们与田蚡当着满朝武各自分辨。

在堂上,他们各自为自己分辨,又互相攻讦对方的错处,后来参与论断是非的大臣们也站成了两队,各有支持,相决不下。

王太后听说此事后气冲冲地不吃饭,说:“如今我活着,别人已经在欺负我的弟弟;假若我死了,他们都来宰杀他吗?”

武帝惹不起自己的妈,没有办法,就将灌夫满门处斩;窦婴被斩首示众。

只是这两个人死了没多久,田蚡也死了,历史记载说田蚡一睡觉,就看到这两个人的鬼魂来找他索命,就被吓死了。

这是不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果呢?

田蚡无端害死两个忠义之人,我想大概也是会良心不安的,否则怎么会有灵魂索命的事情出现呢!

有钱有权的人生就这样落下了帷幕,有没有发现一个人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就像一棵没有生好根的大树一样,迟早有一天会轰然倒塌。

物质和精神之间也有一种巧妙的平衡,物质基础的丰盛,很容易造成精神世界的失衡。

看历史就知道,有钱有权的人很容易养出骄横狂妄的性格,尤其是权贵家的儿子,骄横狂妄的性格几乎是标配。

《易经》上说:“满招损,谦受益。”

有权有势的人家是缺书读,还是缺好老师?

显然什么都不缺,但是孩子就是教不好。

就像田蚡,他出生时就不是平民,应该是他跟姐姐王太后的年龄还是有一定悬殊的;他出生时就已经很尊贵,长大后又得了那么大的权势,最后一手好牌还被自己打了个稀巴烂。

所以上天任何时候都是很公平的,他总是给你多少,就拿走多少。

你追求奢侈享乐,精神世界自然就会空虚乏味。

你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盛,对物质的追求就会自然无为。

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你去观察那些能够长期维持权势富贵的人生,基本的人生追求都是简单质朴的。

不管拥有多少权势富贵,也依然会维持简单的生活,不会刻意追求奢靡浪费的人生。

我想应该是因为有这个规律,所以世界上在贫困中挣扎的人总是占大多数,因为大部分人都战胜不了自己人性的弱点。

有钱有势的时候还不享受生活,那什么时候享受呢?

这估计是一般普罗大众的心声吧!

但过于追求享乐的背后都是坑,步步享受步步坑,这真的不得不慎啊!

标签: 田蚡

更多文章

  • 即位之初的汉武帝如何处理窦婴和田蚡这两大外戚的,最终是谁胜出

    历史人物编辑:刘帅说历史标签:田蚡

    汉武帝的亲征和窦婴的支持是脱离不了的,记得汉武帝即位初,窦祖母和王太后把持朝政,弱冠之年的汉武帝面对不安稳的朝廷是忧虑的,窦祖母最中意的继承人是梁王,没有权力的汉武帝如芒刺在背,惶惶不可终日,担心侍从们暗杀他,从食物中下毒,甚至在朝堂上面对禁卫军胆战心惊。窦婴从一开始就脱离他的窦氏家族无条件的支持孤

  • 田蚡死得非常蹊跷,也死得太是时候,死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斋看书画标签:田蚡

    汉武帝初年窦田之争最终以两家的两败俱伤而告终,魏其侯窦婴被斩首示众,而武安侯田蚡在政治上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两人进行政治斗争时,双方互相揭短,田蚡的大量罪状被摆在汉武帝刘彻面前,这也使得王氏外戚集团在政治上陷入前所未有的被动。在窦婴被刘彻以伪造遗诏的罪名下令斩首示众不久,田蚡也突然死亡,在历史上留

  • 田蚡身为汉武帝的亲舅,为何还要勾结淮南王,而不是拥护汉武帝

    历史人物编辑:绣虎读书标签:田蚡

    哈喽大家好,这里是连环文史,以后小编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些历史小故事,从中发现一些被忽略的人和事。中国古代是很讲究血缘和宗族关系的,有时候成为亲戚,一辈子就会绑在一起,就算是皇帝也不例外。那么身为汉武帝亲舅舅的田蚡,为什么还要勾结淮南王造反,而不是坚决的拥护汉武帝呢?在姐姐王娡当上皇后之前,田蚡一家的

  • 刘彻想出兵攻打闽越,为何田蚡和刘安都表示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头盔哥标签:田蚡

    汉武帝刘彻时期除了与北方的匈奴发生激烈的战争外,对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积极地进行扩张。在刘彻即位初期周边并不安宁,除了匈奴的威胁迫使西汉采取和亲政策外,在各地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蠢蠢欲动。其中在南方威胁最大的便是闽越政权,它直接威胁到了西汉南方的郡县和诸侯国,给当地民生带来极大的破坏。闽越当时攻打了依

  • 汉武帝为何痛恨娘舅田蚡?司马迁隐藏了多少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冬季旅行计划标签:田蚡

    “使武安侯在者,族矣!”汉武帝刘彻对田蚡之恨耿耿于怀,“假如武安侯还活着的话,罪该灭族了!”“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孝景后”为汉景帝的皇后王娡女士,即汉武帝生母;“同母弟”则是指田蚡跟王娡是一个娘养的。由此从辈分上来讲,田蚡是刘彻的娘舅。田蚡与王娡两人姓氏不同,怎么会是姐弟关系?这个问题

  • 田蚡窦婴鹬蚌相争,汉武帝渔翁得利

    历史人物编辑:圆圆聊体育标签:田蚡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十六岁继位,大权由窦太后掌握。直到六年后,即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汉武帝才得以削减外戚的干预,逐渐掌握大权。列传本来是公侯将相人物传记,《窦婴田蚡灌夫列传》也可以如此看。但是,如果透过窦婴和田蚡的矛盾来看,会发现在外戚势力角斗的背后,是汉武帝操控了这一切。这便是

  • 门客籍福,隐藏在窦婴、田蚡背后真正的高人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驿站哦标签:田蚡

    《史记》第一百零七卷为《窦婴田蚡列传》,司马迁主要叙述了窦婴与田蚡两个外戚的争斗事迹,其中司马迁重点提到了两个小人物——灌夫和籍福。灌夫就像窦婴与田蚡矛盾的引线,所以司马迁不惜笔墨,有始有终的介绍了灌夫的籍贯、出身、脾气秉性以及光荣事迹。而籍福却像神秘侠客一样不经意出现,调和窦田之间的矛盾,随后离奇

  • 扛住人生大起大落,你将是涅槃重生草根变丞相-公孙弘

    历史人物编辑:崔智超标签:公孙弘

    草根变丞相——公孙弘【扛住人生大起大落,你将是涅槃重生】布衣丞相——公孙弘公孙弘,相貌英俊、晚年学识广博(注意是晚年)、能言善辩、通晓文法儒多门学科。汉武帝任命其为丞相,更重要的是封其为“平寿候”。历史上,既是丞相又能封候的公孙弘就是第一人!很多人说年纪大了就该“安享晚年”,我们一起来看看公孙弘是如

  • 读书人的偶像公孙弘,从海上牧猪到位居宰相,如何做到后来居上?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公孙弘

    汉武帝自从即皇帝位不久,就不断进行尊儒的活动,其中要以置五经博士、兴学校这两件大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都说四书五经,其实本该是“六经”根据历史考证,在我国战国末期就已经设立博士一职。而到了汉初时期,汉承秦制,博士官予以保留。可在那时,汉高祖刘邦是一个不喜欢儒生、不喜欢经学的皇帝。而陆贾却时不时在刘

  • 公孙弘因为长得帅被汉武帝选中,大器晚成却保住一条命还得了富贵

    历史人物编辑:花漫晨标签:公孙弘

    说起大器晚成的故事,恐怕首推就是姜子牙,八十岁遇周文王,然后拜相,兴周伐纣,成就一番事业。但姜子牙是传说的人物,历史是有这个人,可是他是八十岁拜相是有水份的,因为姜子牙在兴周伐纣之后,又活了几十年,活到周康王六年。周康王是周文王的曾孙,周武王的孙子。历史上倒有一位真正大器晚成的人,六十岁发迹,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