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彻想出兵攻打闽越,为何田蚡和刘安都表示反对

刘彻想出兵攻打闽越,为何田蚡和刘安都表示反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搞笑头盔哥 访问量:2693 更新时间:2023/12/20 19:21:25

汉武帝刘彻时期除了与北方的匈奴发生激烈的战争外,对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积极地进行扩张。在刘彻即位初期周边并不安宁,除了匈奴的威胁迫使西汉采取和亲政策外,在各地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蠢蠢欲动。其中在南方威胁最大的便是闽越政权,它直接威胁到了西汉南方的郡县和诸侯国,给当地民生带来极大的破坏。闽越当时攻打了依附于西汉的南越、东瓯等小国,这些国家便向西汉求救。当时刘彻刚刚即位,有着少年天子的意气风发,积极准备出兵平定乱军。然而刘彻的决定却遭到了朝廷内外大臣的反对,引起了极大的争论。

闽越本来是西汉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到了西汉时期建立了政权,成为了少数民族国家。他国家虽然很小,但国王却野心勃勃,多次入侵周边的国家。闽越周边的小国如南越、东瓯都是依附于西汉朝廷的政权,有的是从春秋战国就延续下来的,也有的是秦末农民战争中建立起来的。这些地方偏远,交通不便,而且处处是蛮夷,所以西汉朝廷认为没有统治的价值,只能让他们依附于西汉存在。闽越乘着西汉政权更迭时发动战争,其目的就是将这些小国纳入其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这是刘彻决不允许的,所以他积极地谋求出兵平乱。

当时刘彻刚刚即位,他又是少年天子,所以非常自信,而且有着独断朝纲的意愿。但是他的想法遭到了朝廷内外的反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便是太尉田蚡和淮南王刘安。这两位人物在刘彻即位初期的西汉朝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在当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田蚡是王太后的同母异父的弟弟,位居太尉地位,在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太尉作为三公之一,掌管朝廷的军权,与丞相窦婴互相制衡,是刘彻坐稳皇位的关键。而淮南王刘安是刘氏诸侯王之首,其诸侯国势力在诸侯王中最大,具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

这两位的反对可以说在当时的朝廷中是非常沉重的,也给刘彻带来了极大的政治压力。刘彻虽然扛着压力推动了对闽越的战争,最终也获得了胜利,但也给西汉朝廷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有人认为以当时西汉的国力而言完全是得不偿失的,这些边远蛮夷地区的统治毫无意义,只能白白耗费国家的资源。很多人认为这是田蚡和刘安反对刘彻动战争的原因,但从这两人的风格来看,却又是说不过去的。因为田蚡是外戚专权的代表,刘安野心勃勃想篡夺皇位,他们又怎么会为国力的过度消耗而感到担忧呢?

实际上从这两人的政治思路来看,他们反对西汉对闽越的战争并不是因为国力消耗和得不偿失,而是惧怕刘彻通过战争掌握军队的大权,甚至将触角伸入到自己的地盘上。而刘彻发动对闽越的战争,其目的正是为了在军队中安插私人,通过军队配置来加强对朝廷和地方的统治。

在刘彻即位之初朝廷中有两大外戚集团专权,而外部的刘氏诸侯王尾大不掉,北方匈奴频频南下入侵,可以说是面临这内忧外患的局面。在这个时候刘彻采取了一系列夺回朝政大权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操作,前文中讲到的扶持儒家学者,搞独尊儒术就是与窦太后争权的操作。

前文讲过的窦太后是推崇黄老治国的,她是窦氏外戚集团的代表,也是对刘彻皇权的最大威胁。为此刘彻扶持了儒家学说官员,以此为基础与黄老学说斗争,想从窦太后手里夺回朝政大权。除了朝政大权外,刘彻对军权也不放松,力主出兵讨伐闽越就是她夺取军权的操作。当时的军权并不完全在刘彻手里,掌握军权的是刘氏诸侯王和开国元勋家族的官员。田蚡作为王氏外戚集团代表当了太尉,实际上并不能控制军权,只能跟诸侯王、开国元勋家族进行利益交换。而这一点刘彻是非常不满意的,但又无可奈何。

发动对闽越的战争,是刘彻夺取军权非常重要的一步。通过两次对闽越开战,刘彻不但在朝廷中立威,也在军队中安插了信任的将领,逐步开始主导西汉军队的事务。但是他的这些操作和想法也是违背朝廷权贵利益的,所以从一开始就遭到了朝廷大臣的强烈反对。

田蚡虽然是刘彻的舅舅,而且也是被刘彻扶持到太尉高位上的 ,但他并不代表刘彻的政治利益,而是王氏外戚集团的代理人。他的身后是王太后,是包括馆陶公主刘嫖在内的一系列权贵。这些权贵从汉景帝刘启时期就开始扶持刘彻上位,目的就是等掌控大权后攫取国家利益。

刘彻力主开启与闽越的战争,并将作战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更提拔起来的儒家学说官员,这让田蚡及其背后的权贵难以接受。这样一来田蚡等人手中的军权则会直接受到刘彻的指挥,这使得他们攫取国家利益的行为受到皇权的管控。而刘彻又是出了名的独断专横,这会让王氏外戚集团的利益受损。同时刘彻掌握大权后也会和窦氏外戚集团起冲突,这也是王氏外戚集团不愿意看到的。这种冲突带来的必然是两败俱伤,对他们的利益造成巨大的损害。所以以田蚡为首的外戚集团官员强烈反对出兵闽越,与刘彻在朝中进行辩论。

为了打破外戚集团的阻挠,刘彻派严助与田蚡辩论,并强行让严助凭节杖到会稽调兵向闽越进发。严助到了会稽后太守不配合,理由是刘彻的授权不符合规矩。严助杀了个司马力威,这才按照刘彻的战略意图从海上出兵闽越。闽越王得到消息后退兵,这次战争并没有与西汉直接接触。

在西汉与闽越第二次战争中,刘彻的出兵意图再次受到朝廷反对,这次是淮南王刘安上述阻止。刘安的上书冠冕堂皇,一派忠臣的样子。虽然在刘安的书信抵达长安前,军队已经派出了,但刘彻仍旧让严助出使淮南国,对刘安进行劝说。这次劝说也安抚了刘安的心,暂时让诸侯王集团不再非议他。

刘安反对刘彻出兵闽越,也不是他书信中说得那么光明正大,而是带着自己的小算盘的。刘安是前淮南王刘长的儿子,刘长谋反自杀后,地盘被一分为三,刘安继承了淮南王的爵位。虽然经过吴楚七国之乱,刘氏诸侯王的势力大为削弱,但在刘彻即位初期依旧非常强大。刘安是当时诸侯王中最为强大的,也为刘长谋反失败耿耿于怀,所以时刻都在谋划夺取皇位。当他从田蚡处得知刘彻没有生子时,他在阴谋方面更加积极了。他反对刘彻出兵闽越,就是怕刘彻控制了军队,给他谋反造成极大的阻碍。

刘彻出兵闽越并不是走正规流程,用虎符从郡国调兵,而是赐予自己的节杖作为带兵的印信。从这个流程看,很明显是没有经过西汉朝廷的,而是以皇帝的私人意志进行的。这种做法并不符合规矩,按照西汉礼法地方郡国的官僚可以不接受征调。由此可见当时刘彻是绕过了掌控朝廷的窦太后、田蚡等人,强行进行军队的调动。这样的行为也使把持朝政的外戚集团非常警惕,所以受到极大的反对。而刘氏诸侯王向来与皇帝貌合神离,而且又有吴楚七国之乱的前车之鉴,所以更加反对皇帝不经过朝廷就动用军队。

一方面刘安等诸侯王是担心朝廷将自己郡国内的军队调走打仗,通过战争来消耗他们的实力。另一方面是惧怕朝廷在调动和配置军队时安插私人人员,将他们的军队分割包围,便于一网打尽。刘安一直都在密谋造反,他更担心这些军队在调动过程中泄密,进而让他陷入困境之中。出于这样的考虑,刘安才上书阻止刘彻出兵闽越。但刘彻内部面对窦氏外戚集团的政治压力,对外又担心刘氏诸侯王尾大不掉,所以只能派严助进行安抚。实际上在窦太后去世之前,刘彻都没有能力进行反击,只能用和稀泥的方式拖延下来。

总的来说在刘彻即位初期,远没有后来的乾纲独断的帝王气势,反而处处都被外戚集团和诸侯王掣肘,在朝廷政务上举步维艰。他不得不与外戚和诸侯王斗争,以争取皇权的空间,谋划夺取大权的手段。因此他在每个政治斗争机会都不放过,哪怕是闽越这样的微不足道的小国都亲自布置。而这场战争也让刘彻收获很大,严助、王恢等都是在这场战争中脱颖而出的能臣。通过这场战争的立威,刘彻也在军队中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力,开始将权力的触角伸入到军队中,这也为他后来推动对匈奴的战争和军事改革奠定了基础。

标签: 田蚡

更多文章

  • 汉武帝为何痛恨娘舅田蚡?司马迁隐藏了多少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冬季旅行计划标签:田蚡

    “使武安侯在者,族矣!”汉武帝刘彻对田蚡之恨耿耿于怀,“假如武安侯还活着的话,罪该灭族了!”“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孝景后”为汉景帝的皇后王娡女士,即汉武帝生母;“同母弟”则是指田蚡跟王娡是一个娘养的。由此从辈分上来讲,田蚡是刘彻的娘舅。田蚡与王娡两人姓氏不同,怎么会是姐弟关系?这个问题

  • 田蚡窦婴鹬蚌相争,汉武帝渔翁得利

    历史人物编辑:圆圆聊体育标签:田蚡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十六岁继位,大权由窦太后掌握。直到六年后,即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汉武帝才得以削减外戚的干预,逐渐掌握大权。列传本来是公侯将相人物传记,《窦婴田蚡灌夫列传》也可以如此看。但是,如果透过窦婴和田蚡的矛盾来看,会发现在外戚势力角斗的背后,是汉武帝操控了这一切。这便是

  • 门客籍福,隐藏在窦婴、田蚡背后真正的高人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驿站哦标签:田蚡

    《史记》第一百零七卷为《窦婴田蚡列传》,司马迁主要叙述了窦婴与田蚡两个外戚的争斗事迹,其中司马迁重点提到了两个小人物——灌夫和籍福。灌夫就像窦婴与田蚡矛盾的引线,所以司马迁不惜笔墨,有始有终的介绍了灌夫的籍贯、出身、脾气秉性以及光荣事迹。而籍福却像神秘侠客一样不经意出现,调和窦田之间的矛盾,随后离奇

  • 扛住人生大起大落,你将是涅槃重生草根变丞相-公孙弘

    历史人物编辑:崔智超标签:公孙弘

    草根变丞相——公孙弘【扛住人生大起大落,你将是涅槃重生】布衣丞相——公孙弘公孙弘,相貌英俊、晚年学识广博(注意是晚年)、能言善辩、通晓文法儒多门学科。汉武帝任命其为丞相,更重要的是封其为“平寿候”。历史上,既是丞相又能封候的公孙弘就是第一人!很多人说年纪大了就该“安享晚年”,我们一起来看看公孙弘是如

  • 读书人的偶像公孙弘,从海上牧猪到位居宰相,如何做到后来居上?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公孙弘

    汉武帝自从即皇帝位不久,就不断进行尊儒的活动,其中要以置五经博士、兴学校这两件大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都说四书五经,其实本该是“六经”根据历史考证,在我国战国末期就已经设立博士一职。而到了汉初时期,汉承秦制,博士官予以保留。可在那时,汉高祖刘邦是一个不喜欢儒生、不喜欢经学的皇帝。而陆贾却时不时在刘

  • 公孙弘因为长得帅被汉武帝选中,大器晚成却保住一条命还得了富贵

    历史人物编辑:花漫晨标签:公孙弘

    说起大器晚成的故事,恐怕首推就是姜子牙,八十岁遇周文王,然后拜相,兴周伐纣,成就一番事业。但姜子牙是传说的人物,历史是有这个人,可是他是八十岁拜相是有水份的,因为姜子牙在兴周伐纣之后,又活了几十年,活到周康王六年。周康王是周文王的曾孙,周武王的孙子。历史上倒有一位真正大器晚成的人,六十岁发迹,七十岁

  • 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独善其身?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公孙弘

    武帝朝更换丞相十分频繁,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里,一共任命了十三位丞相,除了托孤丞相田千秋以外,剩下的十二位,七位被免职,三位自杀,三位被杀。被免职的七位丞相中一位被斩首,一位被吓得精神崩溃而亡。武帝统治期间,大臣们都知道官不好做,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到了武帝统治后期,朝廷要提拔一位大臣做丞相,大臣是一边

  • 汉武帝一生用了13位宰相,大多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长盛不衰?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公孙弘

    公孙弘能够做到丞相之位荣休,因为公孙弘比较有危机意识。一来,公孙弘没有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二来,公孙弘懂得审时度势,总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外。但是要将公孙弘推到一个什么值得学习的楷模,或者是什么领军人物,也没有必要,因为公孙弘这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地方,在历史上的评价也是可圈可点。从某

  • 公孙弘清正廉明,第一奸臣的帽子为何放在他头顶?此人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韦贵祥标签:公孙弘

    奸臣,大家都众所周知的,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不会缺少的一个因素。对于奸臣,人们的心中都是非常痛恨这些人的,毕竟没有什么诚信可言,身居高成次的奸臣也是不在少数。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中最不缺少的就是丞相了,几乎是每个朝代都有。甚至有些过分的朝代一连设置好几个丞相呢,不可谓不强大呢。但也不是每一个丞相都是一位尽职

  • 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为何刘彻反将其升为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国学的秘籍标签:公孙弘

    汉武帝亲政后很快打掉了窦氏和王氏两个外戚集团,彻底掌握西汉朝廷,并开始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在此过程中刘彻提拔了一大批非外戚和贵族出身的官僚,有的是普通外地官吏调往长安,有的甚至是出身卑贱的平民。这些人进入朝廷后组成了刘彻执政的班子,为西汉走向兴盛奠定了政治上的基础。在这些来自外地的官僚中,公孙弘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