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公孙弘因为长得帅被汉武帝选中,大器晚成却保住一条命还得了富贵

公孙弘因为长得帅被汉武帝选中,大器晚成却保住一条命还得了富贵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花漫晨 访问量:3114 更新时间:2023/12/17 6:25:23

说起大器晚成的故事,恐怕首推就是姜子牙,八十岁遇周文王,然后拜相,兴周伐纣,成就一番事业。

但姜子牙是传说的人物,历史是有这个人,可是他是八十岁拜相是有水份的,因为姜子牙在兴周伐纣之后,又活了几十年,活到周康王六年。周康王是周文王的曾孙,周武王的孙子

历史上倒有一位真正大器晚成的人,六十岁发迹,七十岁当宰相的人,他就是公孙弘

公元前200年,公孙弘出生于菑川国薛县。他的仕途很不顺,年轻时曾在家乡薛县做狱吏,不知道犯了什么事而被免职。失去职务的公孙弘生活无着,于是到海上去牧猪。

由小官吏变成养猪的猪倌,恐怕很失意吧。不知道在漫长的养猪生涯中,公孙弘是多么的苦闷。

虽然汉文帝时重用儒学之士贾谊,让公孙弘看到了希望。可上天把机会给了贾谊,会给公孙弘吗?

汉文帝后元五年(前159年),四十余岁的公孙弘终于振作精神,拾起书卷,于不惑之年开始学习《春秋》杂说,并最终选择《公羊传》研习。

事实告诉我们,不管你地位降得多低,一定不要放弃学习,文化一定有用,虽然它见效慢。

汉景帝年间,专门研究《公羊》的博士胡毋生因年迈回到家乡齐地教书,公孙弘曾多次向他请教学问,孜孜不倦。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汉武帝下诏要求朝堂及郡国二千石以上官员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在这次举荐之中,时年六十岁的公孙弘以“贤良”之名被菑川国推介给长安朝堂。

这时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公孙弘被汉武帝选中了,汉武帝选中公孙弘的原因是因为公孙弘长得帅。公孙弘长得相貌堂堂,让汉武帝十分喜欢。

我就想不出60岁还能长得多帅。能60岁长得还很帅的只有伍卫国(《少女慈禧》里的饰演六王爷)一人。

但后来,汉武帝派遣公孙弘出使匈奴,因公孙弘的言语不合武帝的心意,汉武帝认为公孙弘没有才能。公孙弘很聪明,想避开汉武帝的气头,就称自己有病,被免官后依旧回到家乡。公孙弘又一次失业了,不过不要紧,安心读书。

公孙弘赋闲在家的数年内,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因威胁到当朝权贵的利益而宣告失败,汉武帝又想找一些新大臣来多次下诏要求郡国举荐贤良文学之士。

在元光五年(前130年)八月的举贤诏下发之后,菑川国再一次推荐公孙弘赴京,公孙弘推辞说:“我因为无有才能而被辞职回家。希望大家推选别人,不要推举我!”

但公孙弘学习《公羊》在很有名气,,故菑川国国人一意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只好再次入京。

公孙弘来到长安后,得到汉武帝的重用,汉武帝觉得公孙弘说的话都合他的意,又看公孙弘虽年迈却一表人才,便再一次拜公孙弘为博士。

公孙弘很聪明,等汉武帝发表完意见,自己再发表意见,他的意见都是和汉武帝一致的。于是汉武帝喜欢上了公孙弘,他认为公孙弘品行敦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吏事,又能以儒术缘饰文法,元光六年(前134年),汉武帝擢升公孙弘为左内史,治理京畿。

公孙弘为人见多识广,还很节俭。他做了几年左内史后,元朔三年(前126年),汉武帝任用公孙弘为御史大夫。

汲黯十分讨厌公孙弘,上奏武帝称公孙弘居三公要职,俸禄极多,却盖粗布被子,是欺诈世人、沽名钓誉。

汉武帝问公孙弘是怎么回事,公孙弘还夸汲黯了解自己,坦诚承认,在赞誉汲黯一番后,又分别列举出管仲越礼及晏婴勤俭做齐国丞相的例子。汉武帝听了之后,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是有德君子,更加厚待他。

元朔五年(前124年),丞相薛泽被免职。汉武帝任用公孙弘为丞相,封公孙弘为平津侯。

公孙弘躬行节俭,每餐只吃一种荤菜和粗米饭,所有的俸禄全部用来奉养朋友及宾客,家里没有余资。当时的人都认为公孙弘贤良。

由于汲黯经常在武帝面前诋毁公孙弘,公孙弘表面不说,但心里痛恨汲黯。在他的作用下,汲黯官越当越小,直至免官回家。

公孙弘不喜欢董仲舒,而胶西王刘端凶残蛮横,害死过数位朝廷派去的国相,公孙弘故向武帝推荐董仲舒,董仲舒说这样的大儒才能够胜任胶西王相之位。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三月戊寅,做了6年丞相的公孙弘薨于任上,谥号献。

他的儿子山阳太守公孙度承袭平津侯爵。

公孙弘享年79岁(虚岁八十),寿终正寝。而汉武帝当皇帝五十多年,宰相们大多不得善终。公孙弘真是大器晚成,60岁当官,70岁才开始发迹。

现在人都喜欢大器早成,不喜欢大器晚成,而大器晚成的公孙弘保住了一条命。人年轻就未免浮躁,没有社会经验,而大器晚成的人比较成熟,经起得风雨的考虑,还有大智慧对付政敌。公孙弘若是个年轻人当官,恐怕早被政敌干下去了,说不定还不得善终。

大器晚成虽然叫人不太惊喜,但总比没有强。你只管努力,命运自有安排。人的成功三分靠努力,七分靠运气。我们没有运气,只能努力。没有大器早成的命,大器晚成也不错。

标签: 公孙弘

更多文章

  • 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独善其身?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公孙弘

    武帝朝更换丞相十分频繁,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里,一共任命了十三位丞相,除了托孤丞相田千秋以外,剩下的十二位,七位被免职,三位自杀,三位被杀。被免职的七位丞相中一位被斩首,一位被吓得精神崩溃而亡。武帝统治期间,大臣们都知道官不好做,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到了武帝统治后期,朝廷要提拔一位大臣做丞相,大臣是一边

  • 汉武帝一生用了13位宰相,大多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长盛不衰?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公孙弘

    公孙弘能够做到丞相之位荣休,因为公孙弘比较有危机意识。一来,公孙弘没有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二来,公孙弘懂得审时度势,总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外。但是要将公孙弘推到一个什么值得学习的楷模,或者是什么领军人物,也没有必要,因为公孙弘这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地方,在历史上的评价也是可圈可点。从某

  • 公孙弘清正廉明,第一奸臣的帽子为何放在他头顶?此人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韦贵祥标签:公孙弘

    奸臣,大家都众所周知的,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不会缺少的一个因素。对于奸臣,人们的心中都是非常痛恨这些人的,毕竟没有什么诚信可言,身居高成次的奸臣也是不在少数。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中最不缺少的就是丞相了,几乎是每个朝代都有。甚至有些过分的朝代一连设置好几个丞相呢,不可谓不强大呢。但也不是每一个丞相都是一位尽职

  • 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为何刘彻反将其升为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国学的秘籍标签:公孙弘

    汉武帝亲政后很快打掉了窦氏和王氏两个外戚集团,彻底掌握西汉朝廷,并开始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在此过程中刘彻提拔了一大批非外戚和贵族出身的官僚,有的是普通外地官吏调往长安,有的甚至是出身卑贱的平民。这些人进入朝廷后组成了刘彻执政的班子,为西汉走向兴盛奠定了政治上的基础。在这些来自外地的官僚中,公孙弘是在

  • 公孙弘:低能力的权臣,如何在英明的领导手下混?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公孙弘

    在社会上,我们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老板”,有昏君、有庸主、有明君。虽然跟着庸主没有什么前途,但是跟着这些人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什么压力。如果你的老板是一个明君,那肯定是要干大事业的人,对身边的人要求也非常高,遇上一些刻薄寡恩的,要是你的能力不符合他的要求,分分钟会要了你的命。比如汉武帝就是这么个人,

  • 公孙弘上书为博士设弟子,为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公孙弘

    弘奏请博士弟子,第其高下,以补郎中文学掌故。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历史中的瑰宝,也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一般来说,科举制度最成熟的时期首推唐宋,而隋朝被看作是首次产生科举制度的时期,不过也有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度其实始于汉朝,大约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支撑这种观点的依据来源于武帝时期独尊

  • 公孙弘气量狭窄嫉贤妒能,为何刘彻破格将其拜相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公孙弘

    公孙弘是汉武帝刘彻亲政初期著名的丞相,他打破了稀罕未封侯不能拜相的潜规则,成为第一个先拜相后封侯的丞相。由于他是刘彻破格提拔的,而在执政中又表现出了气量狭窄和嫉贤妒能的缺点,所以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这些争议一方面来源于他不遵守西汉传统官场规则的提拔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他积极排挤有能力的官员,表现出了气

  • 汉朝宰相公孙弘大器晚成,60岁走人仕途,他为何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动静标签:公孙弘

    一定听说过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人们一定听说过将自己大半辈子都很穷。72岁时,受到周文王赏识,姜子牙成为宰相。后来,姜子牙为周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封为齐王。关于姜子牙的传说很多。汉武帝时期,还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他60岁时当上了官员,最后当上了首相。虽然他的成就不如姜子牙,但他还有很多值得学习

  • 公孙弘是西汉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他到底凭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公孙弘

    公孙弘这个人挺奇特的,他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公孙弘出生于菑川国薛县,年轻时曾在家乡做狱吏,后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失去职务的公孙弘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是到海上去牧猪。别看他穷困潦倒,名声却在外,汉武帝时期,曾经下诏要求朝堂及郡国二千石以上官员举荐“贤良方正

  • 从放猪到丞相,“布衣丞相”公孙弘的传奇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聊聊知识标签:公孙弘

    北宋司马光撰写了《训俭示康》家训,教育儿子司马康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家风,永不奢侈腐化。其中“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便是取自《史记》,也是成语“公孙布被”的来源。“公孙”是指汉武帝的第六任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被称为“布衣丞相”,“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公孙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