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门客籍福,隐藏在窦婴、田蚡背后真正的高人

门客籍福,隐藏在窦婴、田蚡背后真正的高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驿站哦 访问量:268 更新时间:2023/12/6 4:56:35

《史记》第一百零七卷为《窦婴田蚡列传》,司马迁主要叙述了窦婴与田蚡两个外戚的争斗事迹,其中司马迁重点提到了两个小人物——灌夫和籍福。

灌夫就像窦婴与田蚡矛盾的引线,所以司马迁不惜笔墨,有始有终的介绍了灌夫的籍贯、出身、脾气秉性以及光荣事迹。而籍福却像神秘侠客一样不经意出现,调和窦田之间的矛盾,随后离奇消失。司马迁共计给籍福安排了四次出场,却体现了一个门客的智慧。

01籍福劝告田蚡让贤

籍福说武安曰:“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魏其为丞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史记·列传第四十七 窦婴 田蚡》

田蚡是汉景帝皇后王娡同母异父兄弟,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的娘舅。

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太子刘彻即位。“称制,所镇抚多有田蚡宾客计策”,王太后替皇帝掌权,一些镇抚政策多由田蚡宾客谋划。“蚡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因为是王太后的缘故,田蚡受封武安侯,田蚡弟弟田胜受封周阳侯。

“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前140年,刘彻丞相卫绾免职,汉武帝考虑安排丞相、太尉人选。建元为汉武帝第一个年号,建元元年即前140年,“孝景后三年”即前141年,景帝驾崩武帝即位,仍然沿用汉景帝纪年。

其实,与卫绾一起被免官的还有御史大夫直不疑,司马迁在第四十三篇列传中明确,卫绾“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直不疑“与丞相绾惧以过免”。一朝天子一朝臣,汉武帝找了个借口,将景帝遗留下来的旧臣打发了。

“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田蚡通过王太后当权,有了进一步做丞相的想法。“卑下宾客,金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对手下的宾客谦恭有礼,推荐社会名士做官,在家闲居的可以一下子显贵起来,以此树立名声又培养势力,用来压制窦婴等将相的势力。

这时候,籍福出场劝说田蚡——

窦婴有权势已经很久了,天下有才能的士子一向归附他,而您刚刚崛起,势力不足以与窦婴匹敌。即使皇上有意让您做丞相,您也一定要将这个位置让给窦婴。窦婴如果做了丞相,太尉就一定是您的了。丞相、太尉一样尊贵,而您又有谦让的美名。

“武安乃微言太后讽上,于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田蚡将籍福的意见悄悄地表达给王太后,再由王太后转达给汉武帝,最终窦婴任丞相,田蚡做了太尉。

籍福给田蚡分析准确,谋划圆满,避免了窦婴、田蚡争夺相位。田蚡以退为进,既得到实惠,也博得好名,为下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02籍福善意告诫窦婴

籍福贺魏其侯,因吊曰:“君侯资性喜善疾恶,方今善人誉君侯,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恶,恶人众,亦且毁君侯。君侯能兼容,则幸久;不能,今以毁去矣。”——《史记·列传第四十七 窦婴 田蚡》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有这层关系窦婴在官场应该是平步青云,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汉文帝时窦婴做过吴国国相,后来因病免官。没有明确的理由,生病估计是托辞。

“孝景初即位,为詹事”,“詹事”为官职,宫中事务总管。“吴相”、“詹事”俸禄都是两千石,相当于省部级高官。窦婴在“詹事”岗位又没有干多久。

汉景帝在酒后随口说了一句,“千秋之后传梁王”,自己死后让弟弟梁王刘武继位。窦婴觉得于礼法不符,所以站起来反对。“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窦太后的憎恨以及窦婴自己嫌官太小,所以又离职了。

看看离职的原因——“病免”,何其相似。这点说明窦婴性格:任性,偏执。

前154年,七国之乱,“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汉景帝考察窦姓外戚,窦婴最有才能。同姓不在考虑之列,不知道谁会举起大旗反叛自己。所以,紧急召见窦婴,准备委以重任。

“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窦婴入宫后,固执的以生病为由拒绝出任。最终,窦太后低头认错,“太后亦惭”;“天下方有急,王孙(窦婴字)宁可以让邪?”,景帝苦苦哀求,窦婴出任大将军一职。

“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为太子傅”,“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侯数争不能得”,栗太子被废,窦婴又与汉景帝针锋相对。“魏其谢病,屏居蓝天南山之下数月”,窦婴再次以生病为由,跑到终南山下隐居了几个月。

窦婴再次出山则是听从了梁人高遂的劝说。

“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桃侯刘舍免去丞相一职,窦太后多次向汉景帝推荐窦婴,但是景帝根本不打算用,宁可选择“如职所奏”(例行公事)的卫绾。

所以,建元元年武帝任用窦婴为丞相,籍福前去道贺,无不忧虑地告诫说:“你这个人喜欢好人憎恨坏人,如果你能包容二者,那么丞相的职位就可以当的长久,如果不能,很快就会受到毁谤被罢免。”

籍福有识人之能,看透了窦婴偏执的性格缺陷。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窦婴做了丞相,如果依然任凭个人好恶做事,结果注定不会长久。

可惜,“魏其不听”。窦婴上任之后接连干了几件触霉头的事情。

“魏其、武安俱好儒术”,爱好学习没错,但学习方向错了,与“太后好黄老之言”背道而驰。而且还推荐了同样喜欢儒术的赵绾、王臧,高调迎接鲁申公,准备宣扬儒家思想;

“令列侯就国”,让封侯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地,不要在京师;

“举谪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检举揭发了窦姓外戚和宗室中品德不好的人,并开除他们的族籍。

窦婴丞相“新政”搞的沸反盈天,得罪了太多人,所以毁谤窦婴的言语每天都传到窦太后和皇帝耳中。建元二年,赵绾劝汉武帝不要凡事听从窦太后裁夺,窦太后一怒之下撤换了丞相、太尉,赵绾、王臧“罢逐”,“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居家”。

由此可见,窦婴屡次免官并非身体有病,而是性格直率。

03籍福说谎调和矛盾

丞相尝使籍福请魏其城南田。魏其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可以势夺乎!”不许。灌夫闻,怒,骂籍福。籍福恶两人有郤,乃谩自好谢丞相曰:“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史记·列传第四十七 窦婴 田蚡》

“建元六年,窦主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免。以武安侯蚡为丞相”,窦太后死了,当时窦太后任命的丞相、御史大夫被免职,田蚡出任为丞相。“坐丧事不办”,纯粹是汉武帝的借口。

窦婴、田蚡建元二年被免职之后,两人下场不一样。

“武安侯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田蚡没有官职,但是因为有姐姐王娡,仍然受宠信重用,多次论及国事,而且竟被采用而效验。

“魏其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窦婴自从窦太后死后,更加被疏远不用,没有了权势。所以,“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那些势利眼纷纷离开了窦婴而改投田蚡门下。

当然,也有例外。“惟灌将军独不失故”,只有灌夫一个人交情不变。司马迁还不遗余力地将灌夫的出身、来历以及光荣履历做了洋洋洒洒的予以记叙。

田蚡做了丞相之后,暴露了贪婪本性。曾经派籍福“请”魏其侯在城南的田地,司马迁在此虽用了“请”字,但田蚡绝对没有商量的意思,应该依权索要、霸占的意思。

所以,窦婴大为怨恨地说:“我虽然被废弃不用,田蚡虽然显贵,难道可以仗势硬夺我的田地吗?”当场否决了籍福。

灌夫听说后,也生气,大骂籍福。这表明灌夫与籍福关系匪浅,至于原因后续再说。

窦婴画像。

籍福不愿窦婴和田蚡两人再生恩怨,就自己编造了好话向丞相道歉说:“窦婴年事已高,就快死了,还不能忍耐吗,姑且等待着吧!”

可惜不久,田蚡知道了事情真相。

田蚡很市侩地说:“窦婴之子曾经杀人,我救了他一命。我服事窦婴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为什么他竟舍不得这几顷田地?再说与灌夫有何干系?我不敢再要这块田地了!”田蚡从此十分怨恨灌夫、窦婴。

元光四年春,即公元前131年,田蚡向汉武帝状告灌夫,“家在颍川,横甚,民苦之”,要求审查。“灌夫亦持丞相阴事,为奸利,受淮南王金与语言”,灌夫也抓住了田蚡的把柄,作奸犯科益谋利,收受淮南王刘安的贿赂和说了大逆不道的话。

“宾客居间,遂止,俱解”,因为宾客从中调停,双方的矛盾冲突缓和下来。

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司马迁在此既表现出田蚡的市侩和贪婪,更突显出籍福的智慧。可惜,籍福和稀泥只是暂时缓和了两人的矛盾。

04籍福代替灌夫道歉

乃令骑留灌夫。灌夫欲出不得。籍福起为谢,案灌夫项令谢。夫愈怒,不肯谢。武安乃麾骑缚夫置传舍,召传长史曰:“今日召宗室,有诏。”劾灌夫骂坐不敬,系居室。——《史记·列传第四十七 窦婴 田蚡》

元光四年夏天,田蚡娶了燕王刘嘉的女儿为夫人。王太后下诏令,“列侯宗室皆往贺”,田蚡不用费事下请帖了,王娡一道旨意贵族都要去祝贺。“列侯”指有侯爵的,“宗室”则指皇亲国戚。

“魏其侯过灌夫,欲与俱”,窦婴找灌夫,想要结伴一起去参加田蚡婚宴。灌夫推辞说,“我多次酒后失礼得罪了丞相,近来丞相又和我有嫌隙(指春天的事情)。”“魏其曰:‘事已解。’”窦婴认为事情已经和解了,所以“强与俱”。

灌夫在酒宴上又发酒疯了。起因是田蚡敬酒时,宾客“皆避席伏”,而窦婴敬酒时,“独故人避席耳,余半膝席”。

田蚡画像。

这是明显的差距:“避席”就是离开座位,表示恭敬。“伏”则是低头,近似狗趴着姿势。而窦婴敬酒只有老朋友才如此,其余的只是欠欠屁股意思了一下。

灌夫看不惯这帮势力眼的贵族,蛮横劝田蚡干一满杯,并辱骂了出席酒宴的将军程不识

灌夫之所以如此,纯粹性格使然。“为人刚直使酒”,性格倔强耿直,而又好耍酒疯;“不好面谀”,不会当面奉承。平常对比自己地位高贵戚,不仅瞧不起,而且还常侵侮对方。

“坐乃起更衣,稍稍去”,在座的宾客借机起身上厕所,都悄悄地溜走了。“魏其侯去,麾灌夫出”,窦婴一看也离开了,还摆手示意灌夫一起走。

“武安遂怒曰:‘此吾骄灌夫罪。’”这下让田蚡没有面子,十分恼怒,自认为屡次骄纵灌夫的结果。所以下令骑士逮捕灌夫。灌夫想起身离开丞相府,却被堵在里面。

籍福一看不妙,赶紧起身替灌夫道了歉,并按着灌夫的脖子让他道歉。灌夫倔强地昂着头不肯服软。

田蚡把灌夫关押起来。窦婴为了搭救灌夫,不惜告御状,最终田蚡与窦婴两败俱伤。

此处,司马迁对籍福的描写不再侧重于语言,而是动作。从替灌夫道歉、按住灌夫脖子看,籍福与灌夫之前不仅有交往,而且感情不一般。

在《季布栾布列传》中,籍福与灌夫有交集的地方仅一句话:“长事袁丝,弟畜灌夫、籍福之属”,季心对袁盎像长辈,把灌夫、籍福像弟弟一样对待。

季心“气盖关中,遇人恭谨,为任侠”,而灌夫“好任侠,已然诺”,所以籍福应该也有“任侠”性格,打抱不平,扶危济困。

在《窦婴田蚡列传》中,窦婴、田蚡是理所当然的主角,从结局来看,无论是性格偏执的窦婴,还是市井小人田蚡下场十分可悲,而灌夫因为“使酒”导致灭族更是可怜。

而籍福作为田蚡的门客,他同时与窦婴、灌夫有交往,身处政治斗争的漩涡而不被裹挟,这才是真正的高人。

对于籍福,司马迁既没有交代来历,也没有过多笔墨介绍,颇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然而,正是这几分神秘感才更加凸显籍福,一个深藏不露的高人——智慧超凡,侠肝义胆。虽是突然闪现,却是印象深刻。就像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风清扬、孤独求败,真正的高手都是默默地隐藏在“主角”背后。

读到这儿便读懂了《窦婴田蚡列传》,才能真正读懂司马迁。

标签: 田蚡

更多文章

  • 扛住人生大起大落,你将是涅槃重生草根变丞相-公孙弘

    历史人物编辑:崔智超标签:公孙弘

    草根变丞相——公孙弘【扛住人生大起大落,你将是涅槃重生】布衣丞相——公孙弘公孙弘,相貌英俊、晚年学识广博(注意是晚年)、能言善辩、通晓文法儒多门学科。汉武帝任命其为丞相,更重要的是封其为“平寿候”。历史上,既是丞相又能封候的公孙弘就是第一人!很多人说年纪大了就该“安享晚年”,我们一起来看看公孙弘是如

  • 读书人的偶像公孙弘,从海上牧猪到位居宰相,如何做到后来居上?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公孙弘

    汉武帝自从即皇帝位不久,就不断进行尊儒的活动,其中要以置五经博士、兴学校这两件大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都说四书五经,其实本该是“六经”根据历史考证,在我国战国末期就已经设立博士一职。而到了汉初时期,汉承秦制,博士官予以保留。可在那时,汉高祖刘邦是一个不喜欢儒生、不喜欢经学的皇帝。而陆贾却时不时在刘

  • 公孙弘因为长得帅被汉武帝选中,大器晚成却保住一条命还得了富贵

    历史人物编辑:花漫晨标签:公孙弘

    说起大器晚成的故事,恐怕首推就是姜子牙,八十岁遇周文王,然后拜相,兴周伐纣,成就一番事业。但姜子牙是传说的人物,历史是有这个人,可是他是八十岁拜相是有水份的,因为姜子牙在兴周伐纣之后,又活了几十年,活到周康王六年。周康王是周文王的曾孙,周武王的孙子。历史上倒有一位真正大器晚成的人,六十岁发迹,七十岁

  • 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独善其身?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公孙弘

    武帝朝更换丞相十分频繁,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里,一共任命了十三位丞相,除了托孤丞相田千秋以外,剩下的十二位,七位被免职,三位自杀,三位被杀。被免职的七位丞相中一位被斩首,一位被吓得精神崩溃而亡。武帝统治期间,大臣们都知道官不好做,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到了武帝统治后期,朝廷要提拔一位大臣做丞相,大臣是一边

  • 汉武帝一生用了13位宰相,大多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长盛不衰?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公孙弘

    公孙弘能够做到丞相之位荣休,因为公孙弘比较有危机意识。一来,公孙弘没有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二来,公孙弘懂得审时度势,总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外。但是要将公孙弘推到一个什么值得学习的楷模,或者是什么领军人物,也没有必要,因为公孙弘这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地方,在历史上的评价也是可圈可点。从某

  • 公孙弘清正廉明,第一奸臣的帽子为何放在他头顶?此人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韦贵祥标签:公孙弘

    奸臣,大家都众所周知的,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不会缺少的一个因素。对于奸臣,人们的心中都是非常痛恨这些人的,毕竟没有什么诚信可言,身居高成次的奸臣也是不在少数。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中最不缺少的就是丞相了,几乎是每个朝代都有。甚至有些过分的朝代一连设置好几个丞相呢,不可谓不强大呢。但也不是每一个丞相都是一位尽职

  • 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为何刘彻反将其升为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国学的秘籍标签:公孙弘

    汉武帝亲政后很快打掉了窦氏和王氏两个外戚集团,彻底掌握西汉朝廷,并开始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在此过程中刘彻提拔了一大批非外戚和贵族出身的官僚,有的是普通外地官吏调往长安,有的甚至是出身卑贱的平民。这些人进入朝廷后组成了刘彻执政的班子,为西汉走向兴盛奠定了政治上的基础。在这些来自外地的官僚中,公孙弘是在

  • 公孙弘:低能力的权臣,如何在英明的领导手下混?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公孙弘

    在社会上,我们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老板”,有昏君、有庸主、有明君。虽然跟着庸主没有什么前途,但是跟着这些人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什么压力。如果你的老板是一个明君,那肯定是要干大事业的人,对身边的人要求也非常高,遇上一些刻薄寡恩的,要是你的能力不符合他的要求,分分钟会要了你的命。比如汉武帝就是这么个人,

  • 公孙弘上书为博士设弟子,为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公孙弘

    弘奏请博士弟子,第其高下,以补郎中文学掌故。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历史中的瑰宝,也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一般来说,科举制度最成熟的时期首推唐宋,而隋朝被看作是首次产生科举制度的时期,不过也有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度其实始于汉朝,大约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支撑这种观点的依据来源于武帝时期独尊

  • 公孙弘气量狭窄嫉贤妒能,为何刘彻破格将其拜相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公孙弘

    公孙弘是汉武帝刘彻亲政初期著名的丞相,他打破了稀罕未封侯不能拜相的潜规则,成为第一个先拜相后封侯的丞相。由于他是刘彻破格提拔的,而在执政中又表现出了气量狭窄和嫉贤妒能的缺点,所以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这些争议一方面来源于他不遵守西汉传统官场规则的提拔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他积极排挤有能力的官员,表现出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