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田蚡死得非常蹊跷,也死得太是时候,死因是什么

田蚡死得非常蹊跷,也死得太是时候,死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斋看书画 访问量:1293 更新时间:2024/2/29 20:38:00

汉武帝初年窦田之争最终以两家的两败俱伤而告终,魏其侯窦婴被斩首示众,而武安侯田蚡在政治上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两人进行政治斗争时,双方互相揭短,田蚡的大量罪状被摆在汉武帝刘彻面前,这也使得王氏外戚集团在政治上陷入前所未有的被动。在窦婴被刘彻以伪造遗诏的罪名下令斩首示众不久,田蚡也突然死亡,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谜题和疑问。关于田蚡的死,后世的学者众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死因一直没有在历史文献中找到。本章就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推测,看看田蚡到底是怎么死的。

田蚡死亡的情况非常蹊跷,正史中一直没有确切的说法,各种稗官野史倒是有很多的猜测。他死的时间与窦婴被斩首的时间相差不远,顶多就几个月。窦婴是在元光四年的最后一天被斩首示众的,而田蚡则死于元光五年春季,从节气上看两者相距不到三个月时间。按道理窦婴被斩首,田蚡作为他最大的政治对手,应该是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获得了全胜。然而从田蚡死前的表现看,他根本不像除掉了一生之敌的样子,反而像个罪人一般。他整日喋喋不休,嘴里老是说着要请罪的话,这哪里像个权倾朝野的丞相?

因为这种奇怪的表现,田蚡的家人为他请了医生,但医生也看不出名堂。然后田蚡病倒,总是是看见了灌夫和窦婴的灵魂,于是他的家人又给他找了巫师来驱邪。但这些操作都没什么用处,不久田蚡便去世了,所以有的书上写田蚡是惊惧而死的。可是仔细推敲田蚡死亡前后的变化,却发现里面有很多疑点。在田蚡死之前都是权倾朝野的状态,并没有人作出对他不利的操作。汉武帝刘彻不但没有削弱田蚡的权势,反而让其在朝廷中提拔了大量的官员。田蚡除掉窦婴,本来应该大喜过望的,但从他的行为上看,却没有一点点喜气。

这样的情况都说明一个现实,田蚡虽然除掉了窦婴,又受到汉武帝刘彻的支持,但他却已经发现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危机。从他总是说着请罪的话来看,似乎刘彻给他加官越大,他越觉得有罪。结合东宫廷辩时两人互相揭老底的情况看,显然此时的田蚡已经受到了调查。这个调查应该是刘彻派人发起的,很可能是暗中进行的。这样的调查被身为丞相的田蚡知道了,却又没有理由阻止,只能想着通过请罪来减少刘彻的猜忌。但从史书上看,并没有记载田蚡具体向汉武帝请罪的事情,这就让人感到非常蹊跷了。

综合上述的情况看,可以推测为田蚡已经向刘彻请罪,但是刘彻不接受请罪,反而给田蚡增加了赏赐。增加赏赐本是好事,但在这种情况下却成了钝刀子割肉。刘彻赏赐田蚡是因为甥舅关系,并不是因为田蚡有多大功劳。实际上田蚡除了斗倒窦婴,对刘彻而言也没什么功劳。可斗倒窦婴这个事情还不能放在台面上说,因为窦婴毕竟是大功臣,他的死都是非常牵强的。如果把田蚡斗倒窦婴的事情大肆宣传,反而让刘彻处于不利境地,给人以卸磨杀驴的印象。因此从明显上看,田蚡对刘彻是只有罪责,而没有功劳的。

无功而受赏,这在古代政治斗争中是极其危险的信号。一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君王有危险的重托,要么就是受到君王的猜忌。从当时的政治态势看,刘彻对田蚡显然不会有什么重托,只能是猜忌加深的表现。刘彻刚刚亲政,正是想要大展鸿图之时,自然不会把权力交给王氏外戚集团。田蚡作为王氏外戚集团的代表,权倾朝野且手握丞相大权,这是非常令人眼红的事情。而在东宫廷辩中,他的所有罪责又被灌夫和窦婴揭露出来,这些都成了刘彻手中的把柄。因为王太后的存在,刘彻不会处置田蚡,但王太后去世后呢?

从各种史料文献上推测,田蚡当时的忧虑便是来自于此。问题是这还是个无解的,因为刘彻既不接受请罪,又没有任何反应。一般这种没有反应,反而是最大的猜忌。刘彻的态度已经很明确,就是要收集证据,等到时机合适时将王氏外戚集团和田家连根拔起。因此有了这样一种可能,田蚡因为发现了刘彻这样的手段,始终处于精神的紧张和忧虑之中,所以突发重病而亡。他口中所谓看到灌夫和窦婴的鬼魂,都是病发后的癔症。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似乎逻辑合理的,但是田蚡死得太是时候,却又让人不得不怀疑。

当时田蚡的年龄正值壮年,即便是王太后也才四十多岁的样子。如果按照刘彻的习惯,肯定会在王太后去世后才会向田蚡动手,也就是手田蚡还有充足的时间做转圜。实在不行田蚡可以学习窦婴的策略,主动辞去丞相和武安侯的官爵,以这种姿态来化解刘彻的猜忌。在如此充裕的时间空间下,田蚡竟然因为忧虑而发生重病,实在是难以置信。况且田蚡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世家子弟,而是从底层起来的,曾经在窦婴府上蹭饭吃。这样的人物实际上都是能屈能伸的,又怎么会因为忧惧把自己吓死呢?

从时间段上看,田蚡死得太是时候了,刚好在窦婴被斩首后三个月内。世间哪来这么巧的事情,三个月内曾经权倾西汉朝廷的两任丞相先后去世?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朝廷中出现权力空白,成为汉武帝刘彻接管朝廷政权的最好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这种巧合太离谱,有点像田蚡在故意配合刘彻。因此从这些分析来看,这里面似乎有个较为大胆的猜测。田蚡之死很可能不是他忧惧引发重病身亡,而是用自尽的方式来配合刘彻掌控政权。从表面上看这种猜测似乎太离谱,但从田蚡对刘彻的了解来看,这并非是不可能的。

田蚡之所以没有选用辞去官爵的办法来退让,减少刘彻对他的猜忌,是因为这种办法对刘彻没什么用。刘彻是雄才大略的皇帝,却也不是仁慈的皇帝。主动退让对刘恒、刘这样稍有仁慈之心的皇帝起作用,但对刘彻是没用的。实际上窦婴也是选择了退让,却遭到田蚡的步步紧逼,最终还被刘彻斩首示众。田蚡的忧惧就是从窦婴被杀后开始的,因为他知道原来窦婴就有舍官爵而保命的想法。可这种想法并没有成真,刘彻谎称窦婴手中的刘启遗诏是伪造,以此为罪名将窦婴斩首示众,这是非常残酷无情的。

刘彻如此对待窦婴,自然以后也会如此对待田蚡,这便是田蚡的忧惧根源所在。如果田蚡找王太后从中说和,现在或许能保住性命,但王太后去世后,刘彻的报复则更加的猛烈,到时田家多半会面临灭族之灾。刘彻利用伪造遗诏这种似是而非的罪名杀窦婴,那田蚡的罪名就更多了。只是暗中与淮南王刘安来往一条,田蚡就足以被搞到灭族的程度。在东宫廷辩中,窦婴和灌夫揭发的田蚡罪状不只一条,田蚡怎么敢把希望寄托在王太后身上?王太后活着能够保他一时,却不可能在死后依旧保住田家的荣华富贵。

如果田蚡是自尽的,所有问题都能解释了。田蚡在窦婴被杀后自尽,既是一种请罪,也是一种退让,而且是刘彻无法拒绝的。田蚡死后所有在东宫廷辩中被揭露的罪名就不成立了,这样就能保住家族后人的性命。至于田家的武安侯爵位,刘彻是随时都能收回的,说白了田蚡就是刘彻手中对付窦婴的工具,早就有了处置的办法。两人之间没有什么甥舅之情,更多的是政治上互相利用。刘彻是出了名无情的皇帝,自然不会因为一点点亲戚关系就放过田蚡。更何况田蚡在朝廷中势力不小,这也是刘彻所猜忌的起因之一。

因此田蚡的死很可能是自尽的,是为了保住家族而进行的选择。他对刘彻的狠辣和无情非常了解,不得已作出这种退让,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家族的平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王太后去世的同年,刘彻就收回了田家的武安侯爵位。在刘彻追查淮南王刘安谋反案时,也说了田蚡活着就该被灭族的话。可见刘彻当时已经有这个想法了,只是被田蚡抢先一步堵住了嘴。古人一罪不二罚,刘彻也是要面子的,所以只能糊弄过去了。从这个事情来看,刘彻的狠辣无情在亲戚之间已经出名了,否则田蚡也不至于出此下策。

标签: 田蚡

更多文章

  • 田蚡身为汉武帝的亲舅,为何还要勾结淮南王,而不是拥护汉武帝

    历史人物编辑:绣虎读书标签:田蚡

    哈喽大家好,这里是连环文史,以后小编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些历史小故事,从中发现一些被忽略的人和事。中国古代是很讲究血缘和宗族关系的,有时候成为亲戚,一辈子就会绑在一起,就算是皇帝也不例外。那么身为汉武帝亲舅舅的田蚡,为什么还要勾结淮南王造反,而不是坚决的拥护汉武帝呢?在姐姐王娡当上皇后之前,田蚡一家的

  • 刘彻想出兵攻打闽越,为何田蚡和刘安都表示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头盔哥标签:田蚡

    汉武帝刘彻时期除了与北方的匈奴发生激烈的战争外,对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积极地进行扩张。在刘彻即位初期周边并不安宁,除了匈奴的威胁迫使西汉采取和亲政策外,在各地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蠢蠢欲动。其中在南方威胁最大的便是闽越政权,它直接威胁到了西汉南方的郡县和诸侯国,给当地民生带来极大的破坏。闽越当时攻打了依

  • 汉武帝为何痛恨娘舅田蚡?司马迁隐藏了多少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冬季旅行计划标签:田蚡

    “使武安侯在者,族矣!”汉武帝刘彻对田蚡之恨耿耿于怀,“假如武安侯还活着的话,罪该灭族了!”“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孝景后”为汉景帝的皇后王娡女士,即汉武帝生母;“同母弟”则是指田蚡跟王娡是一个娘养的。由此从辈分上来讲,田蚡是刘彻的娘舅。田蚡与王娡两人姓氏不同,怎么会是姐弟关系?这个问题

  • 田蚡窦婴鹬蚌相争,汉武帝渔翁得利

    历史人物编辑:圆圆聊体育标签:田蚡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十六岁继位,大权由窦太后掌握。直到六年后,即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汉武帝才得以削减外戚的干预,逐渐掌握大权。列传本来是公侯将相人物传记,《窦婴田蚡灌夫列传》也可以如此看。但是,如果透过窦婴和田蚡的矛盾来看,会发现在外戚势力角斗的背后,是汉武帝操控了这一切。这便是

  • 门客籍福,隐藏在窦婴、田蚡背后真正的高人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驿站哦标签:田蚡

    《史记》第一百零七卷为《窦婴田蚡列传》,司马迁主要叙述了窦婴与田蚡两个外戚的争斗事迹,其中司马迁重点提到了两个小人物——灌夫和籍福。灌夫就像窦婴与田蚡矛盾的引线,所以司马迁不惜笔墨,有始有终的介绍了灌夫的籍贯、出身、脾气秉性以及光荣事迹。而籍福却像神秘侠客一样不经意出现,调和窦田之间的矛盾,随后离奇

  • 扛住人生大起大落,你将是涅槃重生草根变丞相-公孙弘

    历史人物编辑:崔智超标签:公孙弘

    草根变丞相——公孙弘【扛住人生大起大落,你将是涅槃重生】布衣丞相——公孙弘公孙弘,相貌英俊、晚年学识广博(注意是晚年)、能言善辩、通晓文法儒多门学科。汉武帝任命其为丞相,更重要的是封其为“平寿候”。历史上,既是丞相又能封候的公孙弘就是第一人!很多人说年纪大了就该“安享晚年”,我们一起来看看公孙弘是如

  • 读书人的偶像公孙弘,从海上牧猪到位居宰相,如何做到后来居上?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公孙弘

    汉武帝自从即皇帝位不久,就不断进行尊儒的活动,其中要以置五经博士、兴学校这两件大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都说四书五经,其实本该是“六经”根据历史考证,在我国战国末期就已经设立博士一职。而到了汉初时期,汉承秦制,博士官予以保留。可在那时,汉高祖刘邦是一个不喜欢儒生、不喜欢经学的皇帝。而陆贾却时不时在刘

  • 公孙弘因为长得帅被汉武帝选中,大器晚成却保住一条命还得了富贵

    历史人物编辑:花漫晨标签:公孙弘

    说起大器晚成的故事,恐怕首推就是姜子牙,八十岁遇周文王,然后拜相,兴周伐纣,成就一番事业。但姜子牙是传说的人物,历史是有这个人,可是他是八十岁拜相是有水份的,因为姜子牙在兴周伐纣之后,又活了几十年,活到周康王六年。周康王是周文王的曾孙,周武王的孙子。历史上倒有一位真正大器晚成的人,六十岁发迹,七十岁

  • 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独善其身?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公孙弘

    武帝朝更换丞相十分频繁,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里,一共任命了十三位丞相,除了托孤丞相田千秋以外,剩下的十二位,七位被免职,三位自杀,三位被杀。被免职的七位丞相中一位被斩首,一位被吓得精神崩溃而亡。武帝统治期间,大臣们都知道官不好做,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到了武帝统治后期,朝廷要提拔一位大臣做丞相,大臣是一边

  • 汉武帝一生用了13位宰相,大多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长盛不衰?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公孙弘

    公孙弘能够做到丞相之位荣休,因为公孙弘比较有危机意识。一来,公孙弘没有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二来,公孙弘懂得审时度势,总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外。但是要将公孙弘推到一个什么值得学习的楷模,或者是什么领军人物,也没有必要,因为公孙弘这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地方,在历史上的评价也是可圈可点。从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