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初唐四杰骆宾王被杀,李白却要紧跟其后,他们为什么都这么傻

初唐四杰骆宾王被杀,李白却要紧跟其后,他们为什么都这么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纪亮 访问量:511 更新时间:2024/1/9 2:32:22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各类诗词非常丰富,即便是那些千年前古人写的诗词,我们现在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对其中的感情更是感同身受。

其中唐诗更是诗歌王冠上的明珠,照耀整个文学史熠熠生辉,但文学这东西,历来都说是文无第一,你说唐诗这么好,各种风格都有。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说到底谁最厉害,那还真不好说,但是有两个诗人,他的地位很特殊,在所有的唐诗中,如果我们只会背一首,那一定是骆宾王的《鹅》。

如果我们只会背两首,那另外一首,一定是李白的《静夜思》,更关键的是,几乎所有关于唐诗的选编中,尤其是针对低年龄段的,这两首诗都必选。

都说小时候背过的东西,永远不会忘,所以这两首诗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非常深,以至于当我们有了孩子之后,教的第一首诗,和可能就是这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诗,朗朗上口,能够穿越千年,就算是小学生都能明白这写的是什么意思,这可是一千多年前写的东西呀,唐诗的魅力无过于此。

能够跟这首诗一样,成为小学生甚至是学前必学唐诗的,就是李白的《静夜思》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不用任何的解释,没有多余的话语,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一千年之前和之后,读他的人不需要任何的训练,就能读懂,只有中国。

这就是唐诗留给我们的伟大意境,但不巧的是伟大和意境,都需要经常很长的时间,才能发酵,就像老酒,时间越长越是醇香。

但人的生命有限,诗歌可以穿越千年,但人不可以,大概没有老师会讲到,这两个作者的命运,和他们命运最后的所写的东西,因为这两个人都实在是太惨了,而且是跌倒在了同一种事情上。

诗人往往是激情澎湃的,正是这种激情,让他们能够写出传世的佳作,但这种过于感性的人,其实不太适合搞政治,屈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想不通就投江自杀了。

而骆宾王和屈原一样,也是抱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是这种情怀过了头,居然跟着徐敬业造反了。

他造的是武则天的反,公正地来说,武则天除了性别是女人之外,执政能力比大多数皇帝都要强,徐敬业本身也不是什么一心只为李唐王室的人,说白了不过就是一群失宠的人,在江南聚在一起发发牢骚,最终决定造反。

骆宾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写了《讨武曌檄》,那文章写的叫一个好,连武则天本人见了都觉的他是个人才,可惜文章写的好,只能作为他死亡的加速器。

同样的事情,居然还发生在李白身上,李白这一生看上去过得非常潇洒,实际上一直不开心,因为他的理想无法实现。

那么李白的理想是什么呢,李白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帝王师,想鲁仲连那样,功成身退,举手投足见拯救大唐的那种人,严格来说后来的李泌其实就是李白心中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李白被唐玄宗召见,本来是开心的不行,还特意写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样的话,但很快李白就失望了。

本以为是去做帝王师的,没想到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小角色,要不说李白是神人呢,这种纯粹阿谀奉承的工作,也能被李白写出来好诗,其中专门写给杨玉环的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成了绝世名篇。

但李白从不会把自己看做是诗人,其实古代所有的诗人都不会以写诗为主业,他们写诗本就是抒发情怀而来,绝不会像现代人一样,那写作当成是自己的职业。

李白不喜欢这份工作,很快就走了,但李白不甘心呀,一直在寻找机会,没想到机会真的来了,安史之乱之后,永王以皇子的名义,招募天下豪杰,共同讨伐安禄山

但正常点的人都能看出来永王的野心,那个时候唐肃宗李亨已经继位了,你这个时候还在大肆的招兵买马,而且仗着自己是在江南地区,大肆囤积粮草物资,你这明摆着是要造法呀。

但李白不懂这些,他空有一腔热血和诗人独有的浪漫,天降而来的永王邀请,他想都没想就去了,还写了好多诗来夸赞永王。

等到永王兵败,秋后算账,李白的诗反倒是成了他是永王同党的铁证,当时李白的处境可以说是世人皆欲杀。

幸好李白一生交友广泛,朝中有几个能说得上话的朋友,李白这才捡回来一条小命,但从此李白的心中的理想,算是彻底无法实现了。

诗人就是这个样子,有激情过于感性,但真的不适合做官,越是诗文写得好的人,越是无法胜任高级官僚的职务,这两种东西需要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模式。

(作者:昭烈名臣)

本文为文史自媒体昭烈名臣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聊最野的八卦,说最正的历史,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标签: 骆宾王

更多文章

  • 骆宾王幼年被人称为神童,但他一生遇见的挫折较多,令人惋惜

    历史人物编辑:张大树文史标签:骆宾王

    唐朝时期,涌现出了几位有名气的诗人,当时的人们喜欢叫他们“初唐四杰”。其中有一位,就是年少就可以做出《咏鹅》的骆宾王。骆宾王出生在浙江义乌的一个乡村,村庄的名字叫做骆家塘。他的家世清白,是一户典型的书香门店,祖上也曾做过官,一家子都是文化人,对于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骆宾王来说,自己的学识和家庭的教育要

  • 骆宾王7岁创作《咏鹅》,却一生仕途不顺,65岁下落不明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骆宾王

    提到古诗词,相信大家都会想到“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由于这两位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坛中的名气及地位都极高,所以他两的诗被人们广为流传。不过,大家可记得,你们背诵的第一首诗是什么诗?那就是《咏鹅》。《咏鹅》一直是我国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第一首古诗,2019年开始才换成了《汉乐府·江南》。这首诗读起来朗朗

  • 骆宾王送友人出征,此诗豪迈无比,立意高远,读来热血沸腾

    历史人物编辑:刘雨乐标签:骆宾王

    在“初唐四杰”之中,骆宾王排名最后,却最为后人所熟知。不仅是因为他写下了《咏鹅》这样神童诗,更是因为他辅佐徐敬业反抗武则天,闹得沸沸扬扬。其实,在小珏看来,骆宾王真可谓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作品并不算丰富,却有三篇完美诠释了一生。在幼年时,骆宾王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当地有名的神童,七岁时所作的《咏鹅》

  • 唐才子传之初唐四杰骆宾王:少年天才美如画、大骂武后无影踪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骆宾王

    七八岁时,当我们还懵懵懂懂,咿呀学语的时候,有人却已经以天才而闻名。当我们艰难地学习背诵那“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时,却不知这是他七岁所作之诗。何为相形见绌?何为人比人活不成?在此不言而喻。他就是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的翩翩才子。然才高之人,人生之路却往往不太平坦,甚至较于常人更

  • 谜一样的骆宾王

    历史人物编辑:阅微文史堂标签:骆宾王

    684年是读书人骆宾王的宿命,严格地说,从这年冬天开始,世上就不再有骆宾王这个人了。这年11月,徐敬业扬州起兵讨伐女皇武则天兵败,骆宾王作为徐敬业的宣传部长,犯下的是谋反罪、颠覆国家政权罪,这是杀头之罪,所以从起兵那一刻始,骆宾王的命运就注定了,要么王,要么冦,起兵三月就失败,作为谋逆的罪人,世间都

  • 骆宾王最后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骆宾王

    提到骆宾王童叟皆知,《鹅鹅鹅》应该是全网好友接触的第一首诗。(来自于网络)那么骆宾王最后的结局是怎样呢?一是骆宾王被徐敬业的儿子所杀,献给武皇,徐敬业的子嗣获得赦免。二是骆宾王在徐敬业兵败之后,就跳江而亡。三是骆宾王与徐敬业的儿子为了逃脱武皇的追捕,找了两具尸体佯装死亡,最后骆宾王出家为僧云游四海。

  • 唐至德二年冬,满目萧瑟的睢阳城中,张巡手握钢刀,一步一步走到自己的爱妾身

    历史人物编辑:季晋宇标签:张巡

    唐至德二年冬,满目萧瑟的睢阳城中,张巡手握钢刀,一步一步走到自己的爱妾身后。当他颤抖着举起刀柄,周围的将士们早已泣不成声……张巡从小博览群书,读书三遍,即能终身不忘。而且他身长七尺,通晓兵法,志向远大,不落俗流。开元末年考中进士,而当时其兄张晓已经身为监察御史,兄弟两人都名重一时。但张巡为人有气节,

  • 吃人将军张巡,以3000人抵挡13万叛军,以一己之力改变唐朝的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花漫晨标签:张巡

    他是著名的吃人将军,被文天祥视为偶像,死后被官方封神。以一己之力改变唐朝的历史,却留下了一千多年的争议,他就是唐朝名将——张巡。张巡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呢?公元755年的冬天,繁华的盛唐迎来一次惊天变故。安禄山与史思明在范阳起兵,率20万精锐直逼两京,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主力军节节败退,高仙芝、哥舒翰

  • 张巡:历代都认为他是大忠臣,却又是一位有争议而不敢宣传之人

    历史人物编辑:樊亚茹标签:张巡

    张巡:光扬于史册,龟鉴于人伦今天壮着胆子写一个开博以来最难写的人物,他便是唐人张巡,对这个人,喜欢历史人的应该知道,但无论是史家还是民间,对他的评价却见仁见智,说这话是温柔的,准确说,对他的评价于公视为忠臣,于私指责其惨无人道,因为其中涉及到人伦惨绝的“人吃人”现象。正因为这一现象,历史在绝大部分的

  • 睢阳之战:张巡以1万人对战叛军13万人,坚守十个月,历经四百战

    历史人物编辑:邓苹标签:张巡

    安史之乱中最惨烈的战争,莫过于“睢阳之战”了。1、惨烈的睢阳之战有多惨烈?交战前,《资治通鉴》记载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下。唐军:巡初守睢阳时,卒仅万人,城中居人亦且数万。叛军:子奇以归、檀及同罗、奚兵十三万趣睢阳。睢阳之战历时十个月,张巡率领的唐军守城战绩非常华丽,《资治通鉴》载“前后大小战凡四百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