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末政治陷入乱局,黄巢起义更是拉开了灭唐的序章

唐末政治陷入乱局,黄巢起义更是拉开了灭唐的序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李艳芹 访问量:2038 更新时间:2023/12/15 23:13:43

唐中后期社会战乱频仍,军需之下民众被课以重税,征派频繁,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东南地区作为唐廷财库,唐中央为有效控制东南地区,防止其依财坐大,采取轻兵重文的举措,因此整个东南地区军事实力极为有限。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裘甫率众在浙东举事。

面对腐化严重、战斗力弱的唐朝官军,起义军迅速攻陷剡县,而后在三溪之战中,击败唐军所调遣的五百新卒。此后,裘甫军威望骤增,归附追随者数以万计,裘甫军不断壮大,剡县为据点,建元为罗平,铸印“天平”。同时集聚资财粮草,扩充军队改造器械,裘甫军“声震中原”。

裘甫起义军走在反抗唐王朝的最前线,周密的部署、灵活的战略战术、丰硕的战果使裘甫起义军的影响深远而持久,虽然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浙东地区经济,但从大局上来说,其意义不仅如此,这场唐末农民起义以推翻唐朝统治为目的,加速了唐朝政局和社会变革。

一、唐末政治乱局

从大中十三年的裘甫起义开始,到由其引发的咸通九年庞勋起义,直至乾符二年王仙芝黄巢起义,农民与兵士起义对唐王朝社会根基产生沉重打击,社会层面上对唐王朝的政治认同在以农民及兵士为主体的底层社会中产生动摇。

王仙芝本为盐贼,自号草军,其起义之地濮洲,位于河南道,西抵洛阳,南临黄河,中原腹地,对唐王朝统治的撼动力非常大。起义军揭竿而起后迅猛发展,不日便“陷曹、濮二州”,并转而“历陈、许、襄、邓”四处攻城掠地,成为唐王朝如鲠在喉的一根利刺。王

仙芝起义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与平乱将领对唐王朝政治认同减弱有极大关联。乾符二年十二月,唐廷以平卢节度使宋威为指挥诸道马招讨草贼使,对河南道中作战的王仙芝部进行镇压,然而作为地方节度的宋威对起义军的征讨事宜比不关注,而是着意自身藩镇部曲的损失,并时时打着“留贼作功臣”的算盘。

在地方招讨使宋威有意放纵下,王仙芝起义军最终得到充足的资源发展,并最终成为唐廷难以在短时间内平定的势力。由此,唐廷不得不转变态度,以“超授官爵,厚赏资财”为代价,采用绥靖态度对王仙芝及其部曲进行招降。招降本使得起义军有所异动,但却在宋威的蓄意破坏下没有成功。

最终唐廷只得与王仙芝部继续交战,乾符五年唐廷方将王仙芝部义军击溃,取得阶段性战略胜利,前后历时三年。此时作为地方节度使的宋威虽对唐王朝的认同有所减弱,但唐廷对地方的掌控与影响力仍很强。唐僖宗乾符五年九月,唐廷在宋威逝世后,即任命“曾元裕领平卢节度使”,对平卢分裂的趋势予以遏制。王仙芝余部在将领尚让的率领下归附黄巢,使得黄巢成为当时“多者千余人,少者数百人”的各地起义军中最炽的力量。

黄巢则为“曹州冤句人”,好武,骑射箭剑术俱佳,门下集聚许多勇猛之士,其年轻时多次科考,却屡试不第,后遂以贩盐为生。时值关东大旱,饥荒严重,加之朝廷腐败又多战,重税苛徭,民贫则盗生,这种现象在河南地区尤为严重。黄巢募众响应王仙芝,率起义军转战各地,并于乾符三年攻克汝州。此时,由于唐廷对王仙芝的诱降,使起义军内部出现分歧,此后王仙芝、黄巢两军各自为战,黄巢率众连破郓州、沂州。

乾符五年王仙芝被弑,黄巢率领余部继续作战,黄巢起义军在攻汴、宋两州无果后,转而攻打卫南、阳翟等地时却遇唐廷加强此地守备而无法攻克。在得以剿灭黄巢军的关键时刻,“不如留贼,为富贵作地”的思想再一次出现在招讨叛军的将领之中,可见,地方对唐王朝的政治认同已经出现裂痕。

由此黄巢遂得以率领将士渡江南下,与旧部配合连破数州,过福州,“观察使韦岫弃城而走”,克广州,广州节度副使柳玭使人“以小舟载玭脱祸”,南方藩镇的无力,使得起义军在积蓄实力后重新率军北上。唐廷屯兵十万于潭州以抵御黄巢起义军结果被起义军一日攻克,唐军惨遭失败。

此后起义军率众五十万兵不血刃占领江陵,在转战江西后,不日间便连克数十州。直至广明元年三月,黄巢起义军遭到张璘的猛烈攻击,从饶州一直退守到信州。此时黄巢起义军内部因岭南疫情死者十三、四。面对僵局之时,以“将略无双”闻名的高骈同样产生“迁延玩寇,无意翦除,又从而保之”的念想,黄巢因此通过重金贿赂张璘,结好高骈求得生机。黄巢军五、六月间接连攻克数州,七月乘势渡江北上。

起义军于唐广明元年九月渡淮西进,兵锋直抵河南腹地,军势空前强盛。十一月,在收到黄巢发布的通牒后,东都留守刘允章率留守文武将官举城归降。十二月,起义军轻而易举便打通唐王朝东西二都间的天险雄关——潼关。

岁末年关,黄巢在灞桥受到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领的唐朝数十位大臣的迎接并顺利入主长安建立大齐,“年称金统”。此时,距黄巢入潼关,僖宗出逃南幸蜀地,尚不足十日。此时一方面,黄巢起义军声势浩大,兵力强盛,兵不血刃拿下唐都长安,于长安城丹凤楼登基建元。

另一方面,大唐君主的仓皇逃窜,使得中央对藩镇的控制进一步减弱,关中、河南藩镇极为惶恐。故而出现全国范围内节度使“屈伪廷者十三、四”,关中地区更是达到“关辅征镇,咸已归款”的境地,藩镇纷纷转投黄巢麾下,“天下藩镇,多受其伪命”。

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后,积极开展对唐藩镇的招降工作。此时纵然有心抵抗黄巢,举国上下,唯一“戮力以效节者”的凤翔节帅郑畋也迫于时势而暂屈降于黄巢,监军及将佐“代畋草表署名以谢巢”。面对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军事实力强盛的事实,众多节度使臣服于大齐政权。“忠武节度使周岌降之”,“敬武已受伪命”,“节度使李都不能支,乃臣贼”。

但当中和元年郑畋在发布讨黄巢的檄文后,形势发生了转变。之前暂投于黄巢大齐政权的藩镇纷纷脱离黄巢重新效忠唐朝。节度使叛齐归唐,使得唐廷从被众叛亲离,到众志成城,前后历时不过四个月。中和三年四月,黄巢内部动荡不稳之时,沙陀军强势介入,在沙陀及各路藩镇的持续打击下,黄巢势力的衰落已成定局,起义军不得不再次退出长安。

大齐政权之所以突然间土崩瓦解,造成一种“唐德未厌于人也”的政治假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非是藩镇节度对唐王朝的政治认同陡然恢复,而更多的在于,黄巢建立大齐政权政权后所开展的均平运动,深深触及到降齐的藩镇利益,致使这些暂降大齐的藩镇重新弃齐归唐。其中可见藩镇此时所奉行的实用主义,其始终在维护及扩大自身既得利益。

同时也可从中看到,在此时不仅是原河朔藩镇,原本忠诚度颇高的中原藩镇对唐王朝的政治认同也在一点点磨灭。而全国政治的重心,也开始不断朝着“国命之重,寄在方镇”的方向来转变。

二、朱温降唐始末

在这种黄巢起义走向衰落之时,朱温迈向灭亡唐廷的政治舞台。朱温“宋州砀山人”,家道中落,母亲只得带其就食于萧县。唐懿宗乾符二年,连年饥荒,加之官员腐败、税役负担沉重,民不聊生,王仙芝自称海内诸豪都统率领众三千于长垣起义。随后黄巢率众响应王仙芝起义,朱温与次兄朱存加入黄巢起义军中。

朱温自小“尤凶悍”,在义军中更是以骁勇著称,后因战功彪炳而得黄巢重用。广明二年,命朱温攻打仍归从于唐廷的邓州。朱温军大获全胜,抓获邓州刺史赵戒,并成功扼制住唐廷从荆、襄方向调集的援军。

可惜朱温率兵攻陷的邓州,旋即被唐廷派遣杨复光收复。此时唐廷为了镇压起义,将人才的选拔任用权下放到各个藩镇之手,地方藩镇可以自行任命僚佐以辅助对黄巢军的作战。权力放易收难,此举加重了藩镇割据,使得各藩镇对于唐王朝的政治认同无限制地降低,但对提高当时镇压黄巢起义的作战效率却有着难以企及的帮助。

由此,原先对黄巢军畏惧与漠视的各藩镇,均积极响应讨伐唐廷号召出兵围剿起义军。在多次交战中,朱温所部屡败于王重荣,损失惨重遂不得不求援于巢,但由于自身与大齐中尉孟楷不合的缘故而未果。

朱温亲历黄巢军由盛转衰,见证着起义军内部的割裂与衰落,故而在胡真、谢瞳的劝说下,决定刺杀监军严实,并携州降唐。这让僖宗喜出望外,“是天赐予也!”诏以重任并赐名全忠。朱温审时度势地背叛了黄巢的大齐政权转而降唐,使得唐、齐双方势力在战略层面产生分化,唐廷及节度势力由衰复盛,而僖宗对得到朱温这一骁勇之将也甚是欢喜。

中和四年黄巢兵败被杀,农民起义的烈焰暂告熄灭。但在平息农民起义过程中,唐廷中央权柄涣散,难以对朝廷内部及四方藩镇产生有效震慑的事实,也为各方势力所捕捉。唐廷内部南衙北司的矛盾被唐廷与藩镇间的矛盾所取代,此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上升为唐廷所急需处理的主要矛盾。

农民起义在揭开唐廷干弱枝强的同时,也使藩镇的异心逐步失去掩饰的必要。藩镇的变质也预示唐将走向衰亡,与此也昭示着藩镇对唐王朝的政治认同坠向深渊,此后“国命所制者……数十州”。

在唐与黄巢起义军相持不下不下之时,朱温的归顺迫使黄巢军华州部亦随之归顺唐朝,此举极大动摇了黄巢起义军必胜的信念。朱温的归顺让唐廷在短时间内拥有邻近长安的同、华二州,为战略反攻铺平道路,同时将黄巢军占据的长安与东部地区相割裂,切断了黄巢军在东部地区的补给,使唐朝获得了战略优势,逐渐扭转局势。基于朱温的贡献,因此唐廷礼遇并重用朱温为宣武节度使,宣武治所汴州作为诸镇之首,自古以来便为军政要地。

而之所以将如此重地交付朱温,是因为朱温与更相自立后迫使中央追认的藩帅不同,朱温在关键时刻归顺,并由唐廷任命后赶赴驻镇,参与唐廷对黄巢军的作战,扭转朝廷与黄巢起义军战争局势,颇为“中和动乱潮”中的一股清流,故颇得唐廷信赖。

唐廷寄希望于朱温为己所用,而朱温也表现出与其他藩镇不同的低调和对唐廷的顺从。最终,唐廷出于对河南道诸镇的制衡与对降将笼络的需要,遂将宣武镇如此重要的区域交由朱温掌控。

从当时情势来看,朱温主要职责为镇守潼关,以阻遏黄巢军队向东退守河南道,与唐廷联军形成拉锯战。此项使命,于其他人来看不仅相当重要且相当危险,而朱温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此项考验。

正是由于其负责对潼关进行把守,方使得黄巢自长安败退后,不能走由潼关入河南的捷径,而只能“声趋徐州,出蓝田”,如此一来便为唐廷剿灭黄巢起义创造了条件。为此,从黄巢最终对撤离路线选择的结果来看,唐廷用“宣武军节度使”这一要职来笼络朱温的做法收到了奇效。

总结

黄巢起义被逐出长安后,河南道作为接下来起义军与唐军交战的重灾区,它的形势走向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唐廷对藩镇的掌控力度。撤出长安后,黄巢军虽情境已衰,但势头仍不可小觑,尤其在联合秦宗权后,实力仍远非一般藩镇所能阻挡,纵兵四掠,“自河南、许……等数十州,咸被其毒”。朝廷于是命朱温“讨宗权”,黄、秦联军所活动的数州皆居汴州左右,任朱温其目的正是借用其能力与忠诚,来翦灭黄巢余部及河南道的不安定因素。

标签: 黄巢

更多文章

  • 黄巢起义究竟有多恐怖?把活人充当军粮,最终沦为战争机器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黄巢

    “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农民起义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几乎所有的背景都是因为当时朝廷对于百姓的压制太过于严重,因此便是导致了农民起义,因为黄巢起义涉及的范围非常大,因此这一场黄巢起义跟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算得上是两场历史上名气最大的农民起义。是起义,就必然伴随着战争;是战争,就必然伴随着流血

  • 大唐公主代姐出嫁,和驸马荣辱与共、生死相随,同死于黄巢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波标签:黄巢

    唐宣宗大中年间(846年-859年)某一日,大唐永福公主泣不成声,因为父皇唐宣宗李忱把她的婚事取消了。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是大唐公主招驸马实在太难了。663年,唐太宗的女儿、唐高宗的妹妹新城公主去世,驸马韦正矩竟被唐高宗迁怒,下令诛杀。故而民间流传为“新城以病而卒,夫子受其戮辱”之谚语。再如此后

  • 历史评价不高的黄巢,却从唐朝开始,去除了古代长久的“毒瘤”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黄巢

    在我国古代,每一个朝代末期都会开始频繁爆发农民反抗朝廷的举动,不过这些农民的领导者都有着不错的评价,比如反抗秦朝的陈胜、吴广,留下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名句,甚至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更是唯一一个最基层的普通人建立的王朝。可是唐朝末年反抗大唐的黄巢,却有着极差的名声。主要就是因为这个人铲除了一直影响

  • 黄巢虽败,但为中国拔除了一颗危害数百年的毒瘤

    历史人物编辑:紫缘历史阁标签:黄巢

    黄巢二千多年前的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起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场农民起义,陈胜吴广与大泽乡这个地名也因此被载入史册,正是他们的揭竿而起推动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陈胜放入“世家”之列,同时他也被世人铭记;但与他相似的另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却不那么广为人知,他就是黄巢。与陈胜被世人称颂,

  • 宋江敢笑狂暴诗人黄巢,这个人不是英雄,而是杀人狂!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沧海笑标签:黄巢

    唐朝诗人云集,他们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句,然而有这样一句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却让当时摇摇欲坠的唐王朝彻底风崩瓦解。而这句诗正是出自于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黄巢本来是一介书生,家里是贩盐的,家境殷实,而自小饱读诗书的黄巢小小年纪就可以吟诗作对,但是命运仿佛在跟他开玩笑,他参加一次又

  • 黄巢兵败:3名猛将叛变,死于外甥之手,叛徒结局天差地别

    历史人物编辑:邹宁标签:黄巢

    会写诗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历代农民起义领袖中,黄巢是个不一样的存在。他是一介书生,是想通过科举渠道,走上仕途的。遗憾的是,他考试不行,总是名落孙山。这让黄巢不爽到了极点。有他落第后写的一首诗为证: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还是很有名气的,特别是老谋子用本诗

  • 宋江为什么“敢笑黄巢不丈夫”,他真有反心吗?

    历史人物编辑:聃者徐史也标签:黄巢

    宋江命运的转折点,有好几次。第一次和阎婆惜有关,因为晁盖写的一封信被阎婆惜发现,阎婆惜以此要挟宋江,又是要解除婚约,又是要一百两金子,并且当天晚上就要,宋江苦劝,最后杀了阎婆惜。杀了阎婆惜之后,宋江从押司变成了犯人。后来发配到江州,宋江是没有其他想法的,他只想好好服刑,以后等刑满或者皇帝大赦天下,他

  • 黄巢攻陷广州后杀掉12万外国人,看似残忍暴戾,实则深谋远虑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黄巢

    黄巢是唐朝末期的一个比较出名的起义军领导人物,按理来说不管怎么样,黄巢也不太可能与外国人扯上关系,可是偏偏有时候机缘巧合,就会发生一些比较特殊的事情。广州作为唐朝时期外国人居住比较多的一个城市,拥有数十万外国人,原本这些外国人与黄巢无冤无仇,可是为何黄巢在进入广州之后,要残忍杀害十多万外国人呢?广州

  • 黄巢起义后,一个神操作,让大唐王朝彻底走向了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殷嘉豪标签:黄巢

    唐朝末年,黄巢无疑是最风云的人物。在唐朝所有的起义中,包括影响非常大的安史之乱在内,这些起义的影响力都是不如黄巢起义的。唐末时期,出现了很多起义,比如说裘甫起义、庞勋起义、王郢起义和王仙芝起义,这四起起义都以失败告终。此时的黄巢已经58岁了,在这个年龄,黄巢选择了起义。乾符五年,也就是公元878年,

  • 唐僖宗时期的黄巢起义到底因为什么?真相有点不可思议!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早知标签:黄巢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尤其开元盛世的时候,那时候的大唐疆域广阔,国家富强,军事科技都领先于世界,长安也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可是后来爆发了安史之乱,国家由盛转衰。传到唐僖宗的时候,国家已经衰弱,民不聊生。。黄巢的大规模起义又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谁能想到,黄巢起义的原因竟然是唐僖宗说他长得太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