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即位的大唐王朝,已经气息奄奄。黄巢的出现,只是相当于大秦帝国的陈胜吴广,做了一把助推的前奏而已。
但是世人对黄巢的评论却是众口不一,甚至于史官也无法真正定论。
说黄巢是造反,这是事实。在朝廷混乱、佞臣当道的朝代,揭竿而起造反的,何止黄巢一人。比如隋朝的隋炀帝施政不当,就有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造反。
那为何只有黄巢,却在历史上引起众多的争论呢?
黄巢造反之处,天下已经有曹州反了王仙芝,濮州反了尚君长。即使大唐派遣令孜领兵十万进行平叛,由于各种因素,一直未能取得完胜。
黄巢便在此时诞生。据说他身下来,和哪吒非常相似。母亲怀胎二十五月才生下来,却见眉横一字、牙排二齿、鼻生三窍。做父亲的大惊,立即把黄巢丢在沟渠之中。
这当然是传说。只不过黄巢确实有异象,和普通人截然不同。
黄巢长大后,博览群书,十八般武艺了得,属于文武全才。
唐僖宗为了振兴朝纲,特地举行武状元比试。黄巢竟然一举夺魁。可惜唐僖宗因为黄巢长得太丑,斥之不用。就像钟馗一样,想要当官却没有门路。
任何人若是黄巢,当然会心中愤恨。明明一个武状元,竟然因为长相被罢黜,心里怎能不恨?这唐僖宗有眼无珠,却在这一日埋下了祸乱大唐的种子。
黄巢退出朝堂,心里便暗暗立誓,定要把大唐闹得个天翻地覆。
各位,请注意,黄巢的主意,是“闹”个天翻地覆,而不是取而代之。这个立誓非常重要,证明了黄巢造反的初心,到底是搅闹,还是取代?
搅闹,就像哪吒在东海里洗澡,可以杀掉夜叉,可以干掉三太子,却不曾动摇东海龙王的根本。
取代,却是截然不同的意义。取大唐天下并代替他,从根本上就是造反,并且从行为上去证明。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本意,取决于史官悬而不决的疑虑。
可是史官也有理由怀疑黄巢的本意就是造反,因为黄巢曾经写过一首诗:浩气腾腾贯斗牛,班超投笔去封侯,马前但得三千卒,敢夺唐朝四百州。
这首诗,也很有争议。第一句是说本人的志向,可是第二句的“班超”便让人争辩不得。
班超是汉朝的使者,奉命带着使团出使西域,曾经在西域一个国家里,身处很不利的情况下,率领使团干掉了另一个国家的使团,维护了汉朝的威严,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黄巢用班超来比喻自己,而不是用陈胜或者项羽来比喻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志向不高的对比。既然如此,黄巢何必要造反呢?
请看最后一句“敢夺唐朝四百州”。这句话被很多史官认为是黄巢造反的铁证,因为唐朝天下当时就是四百个州城。夺下四百州,岂不就是造反?
倘若如此来判断这就是黄巢造反的本意,恐怕是这些史官一厢情愿。
中国古诗文的诗词里,非常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第二句的“去封侯”,押韵第四句的“四百州”,而且封侯意味着爵禄,四百州意味着属地。这明明就是一个标准的文学创作,何必一定要扣上帽子,硬说黄巢就有了造反之心呢?
中华历朝历代,只有清朝的文字狱最为厉害,甚至于超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比如一句文化诗词“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何等地以景喻情。可是清朝统治者顺治看见了,非要说这是讽刺清朝的大逆不道的诗句。
为何呢?因为“清风”影射大清,是说大清的满族是他妈的文盲一个,这不是大逆不道是什么?
这样的文字狱,在满清时期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处处都是。
所以史官说黄巢造反的,往往以这首诗作为依据,硬说黄巢真真切切在造反。
而后世又有一些史官,通过对黄巢系统的全方位研究,又说黄巢只是想闹腾一把,并没有造反彻底的意思。
孰是孰非呢?
我是倾向于后者的。因为黄巢的行为,到了后来已经无法控制。他的行为,甚至于影响了中华帝国的进程。这些,恐怕是黄巢自己都无法预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