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唐最耀眼的天才王勃,却因一只鸡被贬,在颠沛流离中死去

大唐最耀眼的天才王勃,却因一只鸡被贬,在颠沛流离中死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游游历史 访问量:1592 更新时间:2024/2/8 5:19:05

提起遥远而古老的唐朝,除了一张张绝美的容颜外,一首首琅琅上口的诗句和一个个满腹经纶的名人同样在脑海中飞速掠过。

诗仙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人们将庐山瀑布的壮丽尽收眼底,诗圣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秋的萧索和凄凉。

然而在这两位诗词界的大佬之前,还有一个杰出的人物被淹没在了风沙中,他就是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且排在首位的王勃

论起王勃的经历,一定是比任何一位名人都要传奇和精彩的,他来人间这一趟,不为名,不为利,而是为了身上肩负着的使命。

当他挥洒笔墨将一篇篇精妙绝伦的文章献给人间后,他的使命也已经达成,于是他就告别世界,告别喧嚣,回到属于他的圣地。

他的出现就像是一场梦,短暂而绮丽,又像是徐志摩笔下的云彩,回首间,就已经消失不见。

说到作诗作文哪家强,若是王勃说他只能排第二,那这世间应该不会有人敢叫嚣自己能称得上是第一。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熟知的唐朝风云人物李白、杜甫等人在王勃面前只有仰望的份儿。

夸张点儿的话,他们甚至还会叫王勃一声祖师爷,在文学界,王勃就是传奇,他的才华是连唐朝皇帝和宰相都赞不绝口的。

要不是王勃英年早逝,恐怕那些流传千古的诗作都会因他的存在而黯然失色,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要把一个出场率并不高的人说成是王者级别的boss。

其实只要好好看看王勃的履历和人生就知道为什么他能在诗词界这般“横行霸道”了。

初唐时期,王勃生于一儒学世家,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王勃五六岁时就开始着手写文章了,虽然字迹有些潦草,但是依稀能够辨认出他所作的都是对所见所闻的看法。

就好比还没学会走就直接飞速奔跑一样,王勃的跨越式进步令周围人震惊,但是当事人却觉得“这算什么!厉害的还在后面。”

试想一下,一个本应该在淘气和闯祸间反复试探的小儿竟能写出很多秀才都写不出的文章,谁又能不佩服呢?

王勃对普通人的智商碾压令人又爱又恨,回想历史上天资聪慧的人不少,但是若是这人出现在了你的身边,你肯定不会保持淡定,绝大多数人仍然会惊呼一声:“天才!”

所以,王勃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家长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街坊邻居看到王勃的第一反应除了夸赞之外,什么都说不出来,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哪句话说的不对反倒被王勃教训一番。

而众人担心的也绝非毫无道理,王勃还真的做过一件震惊整个文学界的大事,这件事情发生后,王勃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那时王勃刚满九岁,用现代人的视角来看的话,他才刚读二年级,但是他所接触的早就已经不是加减法的运算了,他读的书都是晦涩难懂的古董。

当王勃读到颜师古为《汉书》作的注时,他不淡定了,颜师古老前辈竟然将《汉书》中的很多段落都解释错了。

王勃一想到这些瑕疵就睡不着,这些古书典籍是要流传千古的,如果后人因为颜师古的“大意”产生了误解,那还了得?

于是王勃就开始了《汉书指瑕》的创作,整整十卷耗费了王勃不少心血,当成品摆在众人眼前时,人们除了叹服之外,还有少部分人在背地里无尽的指责。

在那些俗人看来,王勃是晚辈,虽然颜师古的作品中有错误,但是王勃也不应当直接指出来,让老人家没面子。

但是王勃是谁啊?他是神童的代名词,在王勃看来,这些人情世故远没有文学的严谨性重要,所以他根不在乎外界的点评,他的任性就好像在告诉世人:“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而王勃的开挂人生绝不会就此停摆,在他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后,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仍然令很多人都望尘莫及。

我们常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但是这句话用在王勃的身上根本不合适,上帝对王勃是非常偏爱的,不仅让王勃有了过人的智慧,还让他早早地就有了成熟的心智。

当别的孩子在戏耍玩闹时,王勃在研究文学,当别的孩子还在思考闯了祸怎么逃过惩罚时,王勃已经在思考未来的人生目标了。

王勃的人生目标一共有两个,一是写出很多好作品,二是做一个好官,虽然普通人能做好其中一项就已经是大有作为了,但是对王勃来说这些都没有什么挑战性,只要他稍加努力就全都能得到。

这也不禁再次令人羡慕,王勃有着百分之百的天赋。

可是令人眼红的还远远没有结束,在王勃发表了《汉书指瑕》后,文学界掀起了一场波澜,一个毛还没长齐的孩子竟然挑战了学究的权威。

而王勃也认识到了自己锋芒毕露会为他带来口舌之灾,于是本该继续在文化领域深造的才子一转头,踏上了学医之路。

估计王勃心里也在想:我转行了,这下你们可以放心了吧!可是令所有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潜心诗词歌赋的文人去捣鼓中草药竟然也能弄出一些名堂。

王勃再次用实际证明了什么叫做“老天爷赏饭吃,他也没办法”。

别人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才能参透的药学知识,王勃只花几年时间就已经完全掌握,在他十三岁那年,他就已经成了一个合格的大夫。

不仅如此,在学医期间,王勃还研究了《周易》和《黄帝内经》,并且深谙“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

虽然王勃惭愧地说“略懂,略懂”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王勃还是太低调了。

王勃的人生就像是在游戏中打怪升级一般,他从出生就已经把装备升级到终极形态,然后便开始了见神杀神,佛挡杀佛的模式。

先是获得了最佳文学玩家的称号,但是王勃似乎并不满意,在副本中,他又得到了医学大佬的头衔。

转眼间,王勃就已经步入了十四岁,此时,小小年纪的王勃似乎已经无欲无求,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低级模式,他不想和蝼蚁争高下,但是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王勃也深知其道理,于是就打算去官场走一遭,他借助家庭关系获得了与当朝宰相刘道祥和皇甫常伯等人打交道的机会,但是搞好关系还不是关键,他还要有真本事。

于是王勃就写了《上绛州上官司马书》和一些政治看法递交给刘道祥等人,刘道祥他们都是在政界混迹多年的老玩家,纵然如此也没有见过像王勃一样有才气的人。

刘道祥二话不说就同意举荐王勃,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王勃有才华还不够,他必须有科举考试的成绩才最能让人信服。

这对王勃来说不过是洒洒水,第二年王勃就参加了科举,并一举及第,成了唐朝历史上年纪最小的官。

自从王勃做了官之后,家里人的腰杆更硬了,王勃的名气也通过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大,他的粉丝渐渐遍布了唐朝的大地,其中就包括当朝皇帝的儿子,沛王李贤

李贤将王勃带到了府上,让王勃做编撰工作,这本是一个很稳妥悠闲的职位,但是却因为王勃的一字之差酿成了大祸。

王勃不仅在事业上遭遇了滑铁卢,生命之光也逐渐黯淡了下去,而让王勃一蹶不振的起因竟然是一只鸡!

世人皆知沛王李贤最爱斗鸡,而且素来喜欢与英王李哲一较高下,在王勃入沛王府不久后,沛王就再一次和英王组织了一场斗鸡大赛。

沛王对斗鸡是最有研究的,在斗鸡的过程中沛王的鸡毫无疑问地占了上风。

正在兴头上的沛王笑逐颜开,他打算把这光荣的一刻记录下来,于是看了看身边的王勃,让王勃为他写一篇关于斗鸡的文章。

写文章这事儿王勃熟啊!于是王勃提笔就把整个斗鸡过程描述了下来,并且他还不忘拍一波沛王的马屁,但是王勃的算盘打错了,他不但没得赏,反而还差点儿引来杀身之祸。

原来,王勃写的这篇文章叫做《檄英王鸡文》,虽然通篇都在说沛王的鸡有多么威风,但是这一个“檄”字就触碰到了李治的逆鳞。

檄是什么意思啊?那可是动刀动枪誓要分出你死我活的节奏。

英王和沛王本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王勃用了这个檄字难道不是在教唆两兄弟反目成仇吗?好歹你王勃也是学者,怎么能干出这样的事情呢?

再者,另一个让李治愤怒的地方在于李治回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能登基称帝不全都是因为玄武门之变杀了亲兄弟吗?难不成王勃还要让英王沛王重蹈祖辈的覆辙吗?

一想到这儿,李治怒不可遏,削了王勃的职,连带着同样在朝廷做官的王父也受到了牵连,虽然没有被免职,但是外派到了一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简直就是生不如死。

一个本应该大有作为的才子因为一只鸡丢了饭碗,还差点丢命,说出去大家都觉得李治小题大做,但是谁又敢反抗呢?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本来就在经历人生的低迷时期的王勃又一次成了倒霉蛋,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那是王勃二十六岁那年,他已经被朝廷抛弃多时,因实在想念远在他乡的父亲,于是王勃就踏上了探亲的旅程。

路途遥远,为了加快脚步,王勃选择了乘船前进,前几日还很顺利,但是突然有一天水上狂风大作,不通水性的王勃不慎跌入了水中。

幸好船夫及时地把王勃救了上来,可是在水中的濒死感觉还是让王勃心有余悸,久久不能平复,甚至已经到了让王勃坐立不安的程度。

不出几日,王勃就因惊悸而一命呜呼了,他去世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陪伴,客死他乡无法魂归故里,王勃跌宕起伏的一生也就此结束了。

回顾他不同寻常的经历,前半段的风光无限与后半段的悲怆孤独相交织,虽然人人都羡慕他才高八斗聪慧至极,但是他的天资是用短暂的生命作为筹码的。

他的死是诗词界的痛,也是唐朝的殇,后来唐高宗还曾想召王勃进宫重新任用他,但是身边的人却告诉唐高宗王勃已经不在了。

看着面前的“槛外长江空自流”,唐高宗只能遗憾地说着“可惜可惜”。

可惜一个“一字值千金”的奇才就这样陨落,可惜当初没有好好的让王勃施展才华,为大唐创造更多经典。

王勃的死是他的命运,因为当时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陆路虽然车马慢,但是胜在安全,可是王勃选择了水路,也正如他做什么事情都要比别人快一拍的习惯一样,这条路也成了他的亡命路。

但是王勃的离开也是给后人一次机会,如果不是因为王勃的早亡,又哪里有后代的光芒呢?世间有几人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呢?

王勃只是上帝派来人间历练的天使,他的存在感并不强,虽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常常挂在嘴上。

好像他的出现就是为了避免他离开时人们过度的感伤,他轻轻地来,留下了用文字织成的画卷,功德圆满后他又悄然的走。

他这一次只是为了告诉人们,这个世界他来过,他创造过属于他的辉煌。

标签: 王勃

更多文章

  • 王勃的这首诗,气象高远,有个字卖了1000两白银

    历史人物编辑:多肉写历史标签:王勃

    在中国,诗歌是经久不衰的文学体裁,从《诗经》开始到当代诗歌,层出不穷的杰作,总是让我们诵读、欣赏、沉醉。不管是牙牙学语的童声,还是沧桑嘶哑的老者之音,诗歌的魅力总会跨越时光,迷人地散发。诗歌最巅峰时期是在唐朝,唐诗是诗歌文化最为灿烂的时光,伟大的诗人如同井喷般爆发出来,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了最闪亮的明

  • 少年天才,小手一抖便是半个盛唐,王勃甩出的“王炸”谁也要不起

    历史人物编辑:钟秋艳标签:王勃

    自古天才多薄命,王勃李贺霍去病。《滕王阁序》,欣赏的人认为句句王炸,嫌弃的人说它通篇废话,不管如何,时至今日,它的影响力依然在线,作为千古第一骈文,为世人传颂,通篇对仗工整,辞藻华丽,颇有汉赋之遗风,此乃王勃即兴发挥,引用典故入手,通篇成语成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萍水相逢,老当益壮”,这些我们耳

  • 写完《滕王阁序》就被诬陷抄袭,王勃气不过,又写下一首千古名作

    历史人物编辑:王庙新标签:王勃

    江南地区气候湿润,适合居住,而且,那里的景色十分优美,有很多游客前去旅游度假,而著名的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共有六层,是中国古典建筑的典型代表,曾经有很多文人墨客为其作诗,其中以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最为著名,其中的千古名句一直被大街小巷所传唱。王勃是唐代著名诗人,自幼聪明好学

  • 李世民的亲弟弟,喜欢盖楼,王勃因为他盖的楼而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王勃

    公元630年,李世民已经当了4年的皇帝,而太上皇李渊已经在太极宫“安度晚年”。悠闲的时光让李渊无所适从,而李世民派来“保护”他的人员,寸步不离的跟着李渊,也让他颇为无可奈何。此时有宫女来报,说后妃柳宝林刚刚生下一个男婴,李渊大喜,算下来这是他第22个儿子了。柳宝林是谁?她是李世民送给父亲的一个美姬,

  • 6岁便能写诗的王勃,27岁写下了《滕王阁序》,为何与仕途无缘

    历史人物编辑:玉兔侃史标签:王勃

    王勃祖上八代都是当官的!虽然官职不算大,但是几代人的积累,除了财富,人脉那也是相当可观了。所以毫不夸张地说,王勃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人。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得王勃从小就有不错的教育,因此这哥们6岁就能写诗,堪称神童!初唐四杰几乎都是神童,这或许就是天意吧。也正是由于这种环境下长大,所以王勃并不知道人间疾

  • 王勃的《滕王阁序》名垂千古,然而其中的第一名句却被误解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倚梧杉标签:王勃

    唐风宋雨,淋湿了中国古典文学世界的广阔天空,滋润了东方特色水墨丹青的艺术土壤,直到今天这一场风雨仍在低吟呼啸,所有身在雨中的人或是听到雨的人,都能感受到那来自千年之前的瑰魅与烟霞。在古诗词中,若有一首作品能够撼动诗坛,那它就是《春江花月夜》;在骈文中,若有一首作品能够独揽盛唐半壁江山,那它就是《滕王

  • 王勃才华横溢却又一落千丈,落叶归根却葬在越南,到底发生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芒硝石林肯标签:王勃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且是四杰之首。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务。雍州司功就是管理皇帝极为看重的长安城附近最大的一个州县——雍州的仓库、纳税以及户籍。王勃从出生就在这

  • 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赏王勃名篇《滕王阁序》

    历史人物编辑:北宋秘辛标签: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刚刚反复拜读,词意华丽,气势宏大。是对照着译文理解原文的,只因文义深僻,奈何为之。有感研究历史的人,应不限于史书,修史之人的记载,一来源于典籍,再来源于道听,还要受到本朝禁令避讳的影响。其实代代流传的文章名篇保留的原汁原味,出于当时所见所感,更为真

  • 王勃悲苦的一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历史人物编辑:张泰康标签:王勃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才情绝绝,十七岁便盛誉满唐,却一身抱负未展,33岁就意外溺水,惊悸而亡。。。。。。未冠而仕,誉满盛唐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六岁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九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注的《汉书》有误。十岁

  • 《滕王阁序》作者王勃,为何27岁溺水而亡?《斗鸡赋》惹了什么祸

    历史人物编辑:树人谈史标签:王勃

    唐朝是人才大爆发的年代,出现了许多优秀人才,除了最著名的李白、杜甫,还有唐初四杰也很了不起,尤其是创作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王勃,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传奇俊杰。据《旧唐书》记载,王勃六岁能诗文,被赞为“神童”,年纪很小就阅读了大量古籍,16岁时考中了唐高宗专门针对贫寒子弟设立的幽素科科举考试,被授予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