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永王李璘未造反,他是李隆基和李亨争权的牺牲品

永王李璘未造反,他是李隆基和李亨争权的牺牲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妍妍旅行记 访问量:3000 更新时间:2024/1/3 17:34:27

在唐朝陷入安史之乱的同时,也有一场内乱在南方爆发,这便是永王李璘叛乱。这场内乱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在历史上名气也不大,却留下了不少争议性的话题。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被卷入了这场叛乱之中,叛乱平息后被判处流放夜郎。对于这场叛乱的由来,大多数人知之不详,只是因为史书上简单的记载,便看作是李璘自不量力的行为。也有很多人因此而认为李白投靠李璘,是其政治能力上过于天真幼稚的表现。可仔细分析史书中对这段历史模糊的记载后,可以发现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这场叛乱发生在唐肃宗李亨登基称帝后不久,当时正是安史之乱叛军势大,北方大多数地方沦陷的历史背景。史书中发动叛乱的李璘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六子,李亨的异母弟,被封为永王。李璘与李亨的关系并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李亨的养子。李璘的母亲早逝,他是由李亨亲自抚养长大的。李亨对其亲爱有加,常常抱在怀里同睡。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璘被李隆基任命为山南节度使。潼关被攻破后,李隆基从长安出逃,并在马嵬坡触发了兵变。兵变后,李璘随着李隆基逃亡蜀中避难,而李亨则前往灵武与朔方、河西、陇右等援军会和。

李隆基与李亨分道扬镳后,各自在政治上都做出了一些操作。李亨到了灵武后在军队的拥立下称帝,并尊逃往蜀中的李隆基为太上皇。而李隆基则在南下至汉中后,不顾谏议大夫高适的劝阻,对儿子们进行了节度使的分封。其中李璘得到的任命尤其重要,他兼领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镇节度使,授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领兵阻止安禄山叛军南下。李璘抵达江陵后招兵买马,让儿子襄城郡王李偒,又招揽了薛镠、李台卿、韦子春、刘巨鳞、蔡駉等人为谋士,成为唐朝南方的半割据势力。

然后李亨听说李璘有异志,要仿照东晋司马睿的故事,便下诏让李璘回到蜀中,但李璘拒不从命。不久之后,李璘的副手江陵长史李岘称病出逃,辗转后投靠李亨。李亨便让李岘与高适两人商议,谋划对付李璘。经过商议后,李亨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来瞋为淮南西道节度使,韦陟为江东节度使,三人联合围剿李璘的势力。当李璘带兵顺长江而下东巡时,便与江东和淮南各处的唐军发生了冲突。双方发生战争,初战以李璘的胜利而结束。其中吴郡太守李希言的部将元景曜、广陵长史李成式的部将李神庆投降,丹徒太守阎敬之兵败被杀。

这个事情引起了当时江淮唐军的震动,于是高适、来瑱与韦陟会合于安陆,结盟誓师讨伐李璘。河北招讨官李铣奉命屯兵扬子津,李成式则派裴戎带广陵兵戍守瓜步洲,以阻挡李璘东进的道路。李璘和李偒看到唐军很盛,面有惧色。他的部下都认为难以成功,军心浮动。荆州长史季广琛见形势不利,便暗中与其他将领结盟,各自带兵背叛了李璘,各奔东西。李璘面对众叛亲离的窘境,只能带兵转向晋陵。然后他们在新丰遭遇了李铣与李成式的联军,李璘派李偒和高仙琦迎击,被对方击败,高仙琦与李璘逃往鄱阳。

鄱阳司马陶备闭门拒绝李璘入城,李璘大怒,派人焚烧鄱阳城门,进城后夺去城中库房的兵器。然后李璘带兵离开鄱阳,从余干县触发难逃,准备前往岭外躲避。他在途径大庾岭时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带兵追上,李璘战败被俘,最后被皇甫侁杀死。李偒也被乱兵所杀,高仙琦逃走,不知所终。

这场叛乱震惊了全国,也让面对安史之乱的唐军雪上加霜。李隆基得知这件事后,下诏“降李璘为庶人,谪迁于房陵。”李璘兵败身死后,皇甫侁送其妻子到蜀地,李隆基和李亨都感到很悲伤。李亨没有从重处置李璘的家人,也没有公开给李璘安上叛逆的罪名。

事实上这件事情是典型的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完全不符合唐朝处理叛逆的一贯制度。按理说李璘作为起兵反叛的亲王,叛乱后的处理是从严从重的,这是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就有的惯例。可是李亨不但没有公布李璘的罪名,就连他的几个儿子也没有降罪。事后李璘的嫡次子李儹被封为为余姚王,李侦为莒国公,李儇为郕国公、李伶和李仪并为国子祭酒。这种处理就比较奇葩了,哪有对叛逆子女不降反升的道理?而作为剿灭叛乱的大功臣,皇甫侁反倒被李亨弃用,这就更不符合正常的逻辑了。

很多历史学者的解释为,李璘是李亨养大的,又受到李隆基的宠爱,所以朝廷对其处置上选择了从轻。这种说法其实是似是而非的,完全无法解释其中逻辑矛盾的原因。实际上整个叛乱从头到尾都是模棱两可的,甚至找不出任何李璘发动叛乱的证据。

史书中说李璘要在江南自立格局,仿照东晋司马睿的故事。实际上李璘从来没有说过这个话,也没有提出过在江南割据的想法。从李璘部下季广琛的言语中可知,他们率军沿着长江东进,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也是秉承李隆基的意志。从这个角度看,李璘从起兵开始就没有反叛的意思。

从李璘起兵前后的过程来看,他除了拒绝返回蜀中以外,并没有任何针对李亨的地方。他率领军队东进,实际上是因为李隆基任命他的职位和权力。从《旧唐书》及《册府元龟》所载来看,李璘当时有江淮兵马都督的职责,按季广琛的说法是“总江淮锐兵”,因此李璘带领大军东进扬州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他始终呆在山南东路等四路当节度使,岂不是主动放弃江淮兵马都督的官职?从季广琛的言语来看,李璘东进也不是为了割据自立,而是“要长驱雍、洛”,这完全是北上参与平乱的操作。如果李璘真的反叛,难道不该坐山观虎斗么?

如果说季广琛是一家之言,那李白的诗歌更说明了问题。李白的《永王东巡歌》被很多人认为是反诗,也被当成李璘反叛的证据。可我们从这首诗来看,丝毫看不出任何反叛的意思。李白写道“祖龙巡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很多人曲解这首诗,完全断章取义,把这首诗搞成反诗。他们说李白在这里将李璘比作了李世民,所以也就证明了李璘要造反了。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历史上的文字狱都是这么来的。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李世民渡辽来比喻李璘的平乱战略,准备从水路绕后攻击安禄山叛军。

实际上诗歌中着重强调渡海攻打叛军的作战策略,用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的类似战略来做比喻。当时叛军的精锐集中在河北南部和中原一带,老家范阳反而兵力空虚。从这首诗来看,李璘有意顺长江而下,出海后从渤海湾攻打叛军的范阳老巢,一举铲除叛军的根基。叛军根基被切断后,再会和李光弼和郭子仪围攻雍州和洛阳的叛军,则可以迅速平定叛乱。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是可行的。而且有镇守太原,从井径口出兵范阳的李光弼配合夹击,叛军在范阳的少量兵力根本无法抵挡。

除了史料上记载的内容外,从军事和政治角度出发,这场叛乱也是疑点重重。如果李璘叛乱是成立的,那他为何率军东进,而不是西进。当时李亨的小朝廷在长安西北的灵武,李隆基在蜀中,都是在西边的方向。如果他想要仿照晋元帝司马睿,为何不坐山观虎斗,等叛军和唐军两败俱伤后再出面收拾残局?司马睿和琅琊王氏就是这么干的,才在江南打下东晋的半壁江山。而当时叛军锋锐正盛,而李亨刚刚即位,李璘若自私一点,根本不用着急北上平乱的。更何况平定李璘叛乱的军队指挥也非常奇葩,完全违反了李隆基的布置。

李隆基在汉中册封节度使时,除了永王李璘以外,盛王李琦也被封为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都使。而率军平定李璘叛乱的李成式等人,原本就应该是李琦的部下。但是李琦还来不及上任,李亨就把他的权力收回了,并把他的地盘分割设立了淮南节度使、淮南西道节度使和江东节度使,并交给高适等人统领。李隆基如此布置之时,李亨还没有抵达灵武,更没有登基称帝。李亨登基称帝后,下诏改变了李隆基的布置,于是和李璘发生冲突。李璘拒绝交出兵权,返回蜀中,所以才有了后来三镇节度使围攻李璘的事情。

从这个事情上看,很明显李亨在灵武的诏令,和李隆基在汉中的诏令有着冲突。唐朝陷入二元政治的混乱格局,地方上听哪个诏令都不算错。李璘坚持执行李隆基提前布置的平乱策略,虽然与李亨有矛盾,但跟叛乱扯不上任何关系。而且李亨也没公开下诏免去李璘的职务,那李成式等人围攻李璘便是滥用职权。

实际上回顾这个叛乱的始末,可以看出李隆基和李亨在权力分割上的矛盾。李隆基既要李亨带兵反攻叛军,收回长安和洛阳两京,但又不想李亨独揽大权。所以他抢在李亨登基前册封了李璘等儿子为节度使,把唐朝的军权分割出去,避免李亨一手遮天。而李亨要把皇位坐稳,自然要收回兵权,所以矛盾就出现了。

在这种权力争夺中,地方派系纷纷站队。李璘站在了父亲李隆基的一方,高适等人站在新皇帝李亨一方,所以产生了矛盾。地方上为了向新皇帝表功,挑起战争以叛乱罪名杀死李璘,这是争取政治利益很常见的操作。李亨为了坐稳皇位,自然无法跟这些人计较,而且他也不想权力被李璘分割走,所以对这个事情就默认了。但李璘毕竟是受命于李隆基,合理合法的军事行动,所以李亨无法下诏平叛,甚至定不下罪名,只能模棱两可的进行政治迫害。于是这场战争便成了没有罪名的叛乱,李璘被冤枉的背了黑锅,成了李隆基和李亨争权的牺牲品。

李亨去世后,唐代宗李豫即位,登基不久便开始给李璘平反,李白也因此赦免,顺长江东下返回金陵。李豫的这个操作完全可以证明,李璘的叛乱案就是被人冤枉的。实际上在此之前,杜甫就为了这个案子多方奔走,目的是给好友李白伸冤。他在《有感五首》其四中的“授钺亲贤往“,便是对李隆基分封李璘为节度使的肯定。他在更早的《不见》中也表达了对李白冤屈的申述,这也说明了当时各界对这个案子的看法。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冤案就是李亨为了抢夺兵权,对李璘政治迫害的结果,而李白也是受到牵连才被流放夜郎。

标签: 李璘

更多文章

  • 《好声音》冠军李琦近况!身形圆润模样变化大,转战直播显落魄

    历史人物编辑:裕丰娱间说标签:李琦

    网友的一句话总结了《中国好声音》学员的所有近况,几乎出道就失业!虽说这不是绝对的总结(吉克隽逸、周深、张碧晨、吴莫愁等除外),但却适用于大部分人,就连冠军人物都不能幸免。3月15号,有网友发现,第二季好声音冠军李琦再度更新视频账号,而且次数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网友热议。他除了宣传自己在19年创作的新歌

  • 李贺在秋天写下的一首“鬼”诗,恐怖如斯,却石破天惊,惊艳千古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李贺

    李贺,字长吉,并开创了个人专属的长吉体诗歌,由于其诗作想象极为丰富、诡谲、浪漫、奇特,作品中经常使用神话鬼怪传说来托古喻今,所以被称为“鬼才”,诗家有“诗鬼”之称,诗文被誉为“鬼仙之辞”,历史上更留下了“太白仙才,长吉鬼才”的传说。总之,李贺与“鬼”之间难解难分,缘分极深。

  • 李贺最出人意料的诗,全篇繁花似锦,结局却是凄惨无比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无涯标签:李贺

    关于唐诗的收集整理,做得最全的自然是《全唐诗》,一共收录了二千二百余人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但是,《全唐诗》中最大的问题是良莠不齐,所以普通人欣赏、学习唐诗,还是用《唐诗三百首》居多。不过,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也有问题,那就是竟然没将天才诗人,有“诗鬼”之称的李贺诗歌选编进来。李贺虽然只活了27

  • 李双江与大儿子合照曝光!李双江精神抖擞,李贺沉稳谦逊远胜弟弟

    历史人物编辑:影影爱旅行标签:李贺

    男士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面对时尚的看法和态度会截然不同,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就会更看重成熟稳重的效果。男人在年轻时,或许会更追求时尚个的感觉,但是到了70、80岁的之后,随着外形上的变化,气质也会发生改变,而这个时候,就更应该强调内在的重要,才能让你看上去更有魅力。说到,很多人都已经不陌生了,而且大多

  • 唐代诗人李贺为什么被称为“诗鬼”?

    历史人物编辑:小徐视角标签:李贺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一生愁苦多病。唐宗室后裔,因为父名晋肃不得应进士第,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

  • 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盛唐无人对上,宋朝才对出下句

    历史人物编辑:澜风说标签:李贺

    唐朝是一个国力空前盛大,影响力极其深远,文学艺术极为广博的时代。每当提起盛唐时期,我们就会想到浪漫、多情、繁荣等字眼。而唐诗,更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项宝库,诞生了不少璀璨的作品,大小李杜、诗魔、诗神、诗狂、诗佛……每一位诗人的作品我们都能信手拈来。即便是诗鬼李贺,他的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出,一度成

  • 李白和李贺都写过《将进酒》,李白纵饮狂歌,李贺却多了一丝慨叹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李贺

    李白说,诗酒不可分家;苏轼说,诗酒要趁年华。中国古代诗词盛坛就像一个偌大的湖泊,沉淀了千年烟霞,融汇了百家之长,数不清的文人墨客蹚水而过,翩若惊鸿,留下了绝美的句子。当然也可以称之为酒坛,饮酒仿佛是文人创作的一种前奏,不进几滴醉液,就好像难以挤下辞藻。 尤其是李白,他不光嗜

  • 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盛唐无人能续,宋朝才对出下句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李贺

    李贺短短27年的时光,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说起他最有名,最为人熟知的诗句就是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郁郁而终。神童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荣耀,反而引起小人的嫉妒。一个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这一生都没办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他的内心究竟积攒了多少的酸楚,才能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样的诗句。此

  • 李贺老师,我的电话

    历史人物编辑:情感经历小王子标签:李贺

    李贺老师已经60多岁了吧,却把自己打扮成20多岁的样子,娶了10多岁的漂亮初中生。他们俩坐在飞碟式的挎斗摩托车里在山沟的土路上跑,李贺老师高兴得好像一幅漫画,冲我微笑着也对他遇见的所有事物微笑。我和胡杖子村的同学们从山沟往外走,打听李贺老师的事,他们却告诉我胡香兰的事,胡香兰是我的初中同学,她其实叫

  • “诗鬼”李贺只活了27岁,短短四句诗,却惊艳了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李贺

    说起古代的文学,一定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样排布。其中,很多人对于楚辞汉赋的学习,其实不深,因为它们深奥难懂,但是对于唐诗宋词就了解的比较多了。不过,我们从小到大学的最多还是属于朗朗上口的唐诗。唐朝的诗人,可以说他们创作的诗篇,篇篇属精华,让人赞叹不已。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李白。因为他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