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黄巢追杀唐僖宗,一个唐朝诗人愤怒出手打跑黄巢,他的诗万口流传

黄巢追杀唐僖宗,一个唐朝诗人愤怒出手打跑黄巢,他的诗万口流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倾文史轩 访问量:4136 更新时间:2024/1/25 15:39:00

唐朝,历来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唐朝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全都加入到诗歌创作的浪潮中,就连深居闺中的女子也不例外,使得唐诗的创作群体空前强大。写诗,已经成为唐朝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抒发情感、表达心意的重要方式。持续数百年的对诗歌的崇敬与喜爱,使得唐朝出现了一大批极为优秀的诗歌和诗人。

唐朝的各级官吏,由于大都是走科举应试之路出身,饱读书史满腹经纶,有着极好的文学基础,从而使得他们成为唐诗创作群体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唐朝诗人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吟风弄月的诗坛奇才,另一方面却是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重要历史人物,对唐朝的历史走向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

唐朝末年,由于朝局败坏,百弊丛生,深陷在内忧外患的重重困境中。唐朝的农民成为当时受害最为严重的一个群体,在天灾人祸的打击下,他们衣食难继,挣扎在死亡边缘。乾符二年,曹州人黄巢扯旗造反,四方百姓应者云集,很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大幕由此开

黄巢不同于其他农民起义军首领,他的身份并不是农民,而是出身于富裕的盐商之家,自幼受过良好教育,熟读书史,对兵法颇有研究,很有些军事天赋。起义之后他带领义军转战四方,纵横中原,在激烈频繁的征战中,黄巢迅速成长为一个杰出的军事指挥家。他的队伍驰骋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所到之处攻城略地一往无前,唐朝的将帅几乎没人能顶得住义军的攻击。

广明元年十一月,已经羽翼丰满的黄巢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计划发兵攻取长安,一举推翻唐朝。他带领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潼关,沿途所经之地的各州县守将,都收到了黄巢的檄文:“各宜守垒,勿犯吾锋!吾将入东都,即至京邑,只欲问罪,无预众人”,声称自己此行是为了攻取长安,各地官兵要知趣一点,不要螳臂当车自寻死路。各州县守军心胆皆寒,闭门不出。

十二月初,黄巢大军顺利攻克潼关天险,长安门户洞开,黄巢立即长驱直入直逼长安,要活捉唐僖宗。长安城内顿时一片惊惶,唐僖宗一看大难临头,再也顾不得皇帝的体面,连夜带领妃嫔和大臣弃城而逃,逃往蜀地避难。十二月初五,黄巢带兵浩浩荡荡杀进长安城,“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

进城之后,黄巢立即寻找唐僖宗的下落,得知他已经逃奔蜀地。为了杀掉唐僖宗,断绝唐朝复兴的最后希望,黄巢立即出兵追杀唐僖宗。此时唐僖宗一行还正在逃亡路上,由于马匹车辆短缺,携带大量女眷,行走极为缓慢。黄巢的追兵都是轻骑劲旅,动如旋风,紧随着唐僖宗背后追击而来,唐僖宗一行危在旦夕。

紧急时刻,一个唐朝诗人出手了。他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宰相郑畋。郑畋当时担任凤翔节度使,驻守在长安城西北三百多里。他眼看天子蒙尘,各地守军却纷纷闭关自守不敢出战,任凭黄巢气焰熏天地追杀唐僖宗,如入无人之境,郑畋愤怒不已,不顾生死果断出手,想要狠狠教训一下黄巢。郑畋不同于一般腐儒,他早年也曾研习兵书,颇有武勇气概。

郑畋打仗还真有一套。他知道黄巢兵力雄厚,硬拼不是办法,不但救不了皇帝还会把自己搭进去。他提前在黄巢的必经之路上选好地形,利用有利地势在龙尾坡设下重兵埋伏。黄巢大军根本没料到还有人敢主动进攻他们,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进入伏击圈,结果郑畋一声令下伏兵四起,黄巢大军猝不及防,大败亏输,死伤两万多人,仓皇跑回长安,从此“巢大惧,不敢西谋”,再不敢向西进军。郑畋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唐僖宗,也挽救了唐朝。

郑畋立下大功,被封为大唐宰相。郑畋不仅武略超群,且文采斐然,诗才绝世,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好诗,最为著名的是《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万口流传,被誉为唐诗中的上乘之作。

参考史料:《新唐书》《资治通鉴》《全唐诗》

标签: 黄巢

更多文章

  • 视黄巢为偶像,宋江步步都在学他,若他知道黄巢的死因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刘明毅标签:黄巢

    在唐末众多农民起义中,黄巢起义算是其中的佼佼者。黄巢作为起义领导者,出身盐商家庭,他能文能武,眼界开阔,所以可以率领着自己的起义部队突出重围,公元880年,黄巢率军攻入长安,唐僖宗慌忙撤离,黄巢进入皇宫,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齐”,随后开始大肆杀戮唐朝宗室百官。不过,黄巢的皇位还未坐满5年,就在唐朝

  • 黄巢的三首诗名扬天下,同是秀才,但洪秀全却差了黄巢不止半点

    历史人物编辑:张海林标签:黄巢

    提起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历史上还是挺多的,但同是不第秀才,而且还喜欢写诗的人,却只有两个,一个是黄巢,一个便是洪秀全。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读起他的诗,让人仿佛置身于大唐盛世,黄巢最为惊艳的诗作还是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洪秀全呢,做的诗还比黄巢

  • 唐末黄巢及其麾下五虎上将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苑标签:黄巢

    黄巢是山东菏泽曹县人,善骑射,粗通文墨,任侠尚义。屡试不第,贩盐为业。聚众数千,响应王仙芝起义,纵横驰骋。后因阻止王仙芝降唐,二人分道扬镳。至王仙芝覆亡,黄巢成为起义军领袖,自称冲天大将军,陷郓州、杀薛崇,北取中原失利,渡江南下,转战江西、浙江,入福建、略岭南。未几挥师北上,陷江陵、克襄阳、斩张璘,

  • 当沙陀军南下逼近长安之时,黄巢为何赶紧给对方送了几个和尚?

    历史人物编辑:记史惜今标签:黄巢

    公元881年,奉命南下勤王的沙陀军从雁门南下,穿过河东来到了长安附近,乌压压的沙陀骑兵铺天盖地地涌到了长安城附近,在与沙陀军交战数次之后,黄巢终于发现,自己搞不定这些沙陀军,既然打不过,那就试试别的方法,看看能不能缓和下双方的关系,你沙陀军也是刚被朝廷诏安,跟谁干不是干?黄巢想说服沙陀军反水,于是就

  • 睥睨天下、写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兵败后,其人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得不说,这首黄巢的诗可谓是气势十足、睥睨天下。黄巢同样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有的人说他是杀人狂魔,丧失人性,以人为食,而有的人却赞赏他敢于抗争,是中国农民起义中的几个关键人物。确实黄巢虽然最后的结局是失败了,但是他所达到的成就少

  • 黄巢兵临杭州,城外阿婆说了一句话,黄巢大惊:杭州惹不起,快撤

    历史人物编辑:孙成说历史标签:黄巢

    张献忠和黄巢,两人相隔近千年,其人生轨迹却何其相似,两人都是私盐贩子,买卖不好做便干起了起兵造反的勾当,可是造反这种对赌天下的买卖,岂是一介私盐贩子能染指的。最终他俩的造反之路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如果我们不以结果来论的话,黄巢跟张献忠在造反这条道上都还算成功。以他们俩的政治水平,能走到割据一方这个地步

  • 是黄巢太生猛,还是朝廷运太背?揭秘长安为何会被黄巢轻易攻破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黄巢

    唐广明元年十二月(也就是齐金统元年),长安城大明宫内,金鼓雷鸣响彻云霄,宫殿外的御阶前面,乌压压地跪满了群臣和宫侍们,一阵阵山呼声顿时回荡在这个刚刚平静下来的长安城内。此刻,端坐在皇榻之上的黄巢亢奋异常,他看着由自己一手缔造出来的崭新气象,内心激动万分,唐朝的京都长安城如今已在手中,而自己将会在此处

  • 黄巢起义为何失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烟花谈历史标签:黄巢

    中国古代史上,最不缺的就是农民起义的案例,每逢统治阶级出现问题导致民生也出现大量问题时,总会出现农民起义的现象。绝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不改变社会性质的起义,因此在研究这些农民起义的问题时,不需要考虑社会性质的问题。其实大多数的农民起义,最后的结果都是失败的,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政府镇压或因自

  • 为何声势浩大的黄巢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最后都败于胡人骑兵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黄巢

    唐末的黄巢农民起义军和明末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都在成功攻下旧王朝都城长安、北京,即将问鼎天下、胜利在望之际,被国内旧王朝残余力量联合北方外族沙陀骑兵、满清八旗铁骑一起镇压下去。我们从史料中了解到,被农民起义军攻下都城后,不论是唐朝残余的各大藩镇力量还是明朝残余的关宁铁骑、南明军事力量,都是无力单独抗

  • 跟随黄巢造反的都是一些什么人,仔细看看黄巢的文武百官

    历史人物编辑:子园谈古今标签:黄巢

    大凡造反,若要成功,必须要具备几个先决条件。大荒之年没饭吃,可以鼓动饥民造反,这就有了原始的军队;施政不当激起民变,可以建立同盟军,这就有了合势的基础;队伍里面有一到两个名流,要么是皇亲,要么是清流,这就有了政治的大旗。偏偏以上这几样都不完全具备的黄巢,竟然在短期内造反成功。黄巢因为长相太丑,被唐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