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最不缺的就是农民起义的案例,每逢统治阶级出现问题导致民生也出现大量问题时,总会出现农民起义的现象。绝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不改变社会性质的起义,因此在研究这些农民起义的问题时,不需要考虑社会性质的问题。
其实大多数的农民起义,最后的结果都是失败的,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政府镇压或因自身内部原因消亡。在诸多的农民起义中,黄巢起义是坚持时间最久,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农民起义。其实黄巢起义,是非常有希望成功的,可惜最后还是因种种原因失败了。
王仙芝起义引领了黄巢起义但王黄所部间多有隔阂且军中瘟疫横行
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爆发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直接加速了唐朝政府的衰败,使得本就已经进入颓期的唐朝政府在土崩瓦解的边缘徘徊。
但黄巢起义,并不是唐末爆发的第一场农民起义,甚至初期并不是最有影响力的一场农民起义。
唐朝末年,各地都爆发了大量的农民起义,其中初期影响最大的,是王仙芝起义。黄巢起义,一开始就是为了响应王仙芝起义,黄巢本人,初期也更倾向于投靠王仙芝。
王仙芝起义和黄巢起义之前,关东地区出现了旱灾,百姓无力维持生计。偏偏此时的唐末政府,不仅没有为改善民生做出一定的贡献,反而加大了压榨民众的力度。本就生存困难的关东人民,彻底失去了生机,由此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王仙芝就属于率先起义的那批人,他之前是做私盐买卖的,和垄断了食盐市场的唐朝政府,本就有很大的矛盾。也正是因为王仙芝的这种商人属性,使得他本人的斗争意愿并不够强烈,甚至多次出现动摇,差点儿接受朝廷招安。
黄巢起义后,很快率领自己的队伍投靠了王仙芝,但见到王仙芝多次犹豫不决,甚至差点儿接受朝廷招安,黄巢对王仙芝的信任度越来越低。在起义军内部,其实黄巢所部和王仙芝所部之间一直没有完全融合。
王仙芝和黄巢之间的这种分歧,使得起义军内部出现了裂痕,后来为了避免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为了扩大起义的规模,黄巢和王仙芝两次分开,各自在不同的地区继续起义。
像农民起义这种本就组织性和规模性不够大的队伍,一旦分散了队伍,就会导致实力大减,这也是黄巢和王仙芝在起义中遭遇了一些挫折的主要原因。屋漏偏逢连夜雨,不管是王仙芝的队伍还是黄巢部下,都出现了瘟疫。
在医疗水平非常有限的古代,一场普通的流行性感冒都可能要了许多人的命,更何况是大规模爆发的瘟疫。尤其军队本就是人员集中的重灾区,再加上农民起义军中,后勤和医疗保障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及时有效地遏制疫情。
像旱灾这样的自然灾害过后,疫情大规模爆发本是正常的事情,但在缺乏科学常识的古代百姓心中,这就是上天降灾。而上天降灾的原因,基本都是对统治者的不满。
因此,虽然瘟疫对黄巢起义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瘟疫使百姓更加坚定了唐末统治者的统治令上天不满,因此起义军的规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两相权衡,瘟疫对黄巢起义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较有限。
黄巢起义采取了流动作战的方式使得政府军队很难完全掌握其行踪
在众多农民起义中,黄巢起义是波及范围最广的一个农民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带领下,四处征战,使得唐朝政府应接不暇。黄巢起义能够坚持六年多的时间,和这种流动作战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起初,黄巢在山东起义响应王仙芝,随后在河南、山东等地多次向唐朝政府治下地区发起进攻,战绩有胜有负。此时黄巢已经和王仙芝合为一处,没过多久,朝廷招安,王仙芝犹豫。
对于王仙芝的犹豫,黄巢怒不可遏。二人最初约定一起横扫天下,而王仙芝现在却想扔下黄巢去唐朝政府内部做官,这让黄巢感觉自己遭到了背叛。怒火攻心之下,黄巢打伤了王仙芝,双方因此暂时决裂,黄巢率领队伍再次出征。
王仙芝被黄巢打伤后,二人都积攒了不少的火气,因此王仙芝在蓟州附近大肆征战,黄巢则蓄力北上。北上后的黄巢,陆续在郓州、沂州进行征讨,始终不肯在一处停留下来。
没过多久,黄巢和王仙芝之间的关系渐渐缓和,二人合力攻打宋州,但又很快再次分裂。这一次的分裂,很可能还是因为王仙芝接受招安的倾向原因,因为分裂后没多久,王仙芝就再次和唐朝政府间开始进行招安事宜的沟通交流。
可惜唐朝政府内部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些贪功冒进的官员将王仙芝的接受招安曲解成投降,并杀害了王仙芝座下的一员大将,使得王仙芝大怒。就这样,招安再次失败,并因此杀红了眼,在战场上露出了许多破绽,最终兵败被杀。
王仙芝死后,他的剩余部队不愿意投降,干脆直接投奔了黄巢,为黄巢的队伍规模又添了许多实力。实力大增的黄巢继续四处作战,行踪飘忽不定,令唐朝政府内部头痛不已。
这种行踪不定的流动作战方式,让唐朝政府无法掌握黄巢的行踪,因此只能被动防守,无法主动出击。但凡事有利必有弊,流动作战也有很多无法避免的坏处。
最大的缺陷就是,流动作战无法保障黄巢的后勤补给。黄巢起义军毕竟只是一支“叛军”,不会受到任何地方政府的支持,只能在流动作战的过程中进行补给,然而这种补给又是非常不稳定的。
如果攻下了比较富庶的城池,同时城内存粮等物资比较充足,那么黄巢起义军就会得到比较好的补给。但如果久攻城池无果,或者攻下的城池内部根本没有多少物资可供补给,那么起义军就要过一段不短的“苦日子”。
初入长安时对民众多有安抚后出尔反尔甚至以人肉为军粮失了民心
唐朝末年的政府,并不得民心,因此不论是王仙芝起义还是黄巢起义,初期在民间的声名都是不错的。农民们都认为,他们是能够将自己拯救出苦海的“救世主”,非常支持他们。
攻克一些城池后,起义军受到的待遇也很好,几乎没有遭到城内百姓们的反抗,这极大地减少了起义军不必要的损失。然而黄巢后期的一些做法,却直接导致了民众态度的转变,甚至开始对起义军多有反抗,不肯接受其统治。
中和元年,黄巢率领起义军进入长安称帝,当时长安城内百姓的表现,可以用夹道欢迎来形容。作为回报,黄巢起义军并没有进行任何掠夺行动,反而对百姓多有照顾,甚至向不少贫民下发了很多财物。
投桃报李,民众自然为黄巢起义军接管整个长安城做出了不少贡献,使得黄巢起义军在接管长安城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很快就有了精力去准备建立新政权的事务。
然而黄巢并没有将这种善待民众的政策一直坚持下去,这也是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个弊端:统治者或领袖本身,拥有过大的话语权,因此只要此人的想法发生改变,必然会导致政策等问题的改变,也就是说,这极大地加大了“朝令夕改”的风险。
黄巢起义军进驻长安的第二年,唐朝政府军队攻入长安,导致黄巢军队损失惨重,但最终仍然守住了长安城。或许是大量士兵的惨死,又或许是惨败的结果刺激了黄巢,让他怒火高涨。
这一次,黄巢认为是长安城中的百姓对官兵多有协助才导致己方惨败,因此对长安百姓心中怨恨。仇视情绪作祟,唐朝政府军队退出长安后,黄巢起义军没有延续他们军纪严明的传统。
没了黄巢军令管束的起义军,在长安城内大肆屠杀,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长安城内血流成河,小儿啼哭不止。大量军队在城内作战,自然就没有多少队伍出城追讨唐朝政府的军队。
黄巢的这一做法,同时犯了两个错误:其一,纵兵作恶的行为使本来民意不错的黄巢起义军彻底失去了民心,甚至招来了不少骂名;其二,放过追击唐朝政府军队的行为,给了唐朝政府军队卷土重来的机会,直接导致了后面的黄巢兵败。
到了后面兵败如山倒时,黄巢起义军后勤补给实在不足,甚至出现了以人肉为军粮的情况,使得本就已经是强弩之末的黄巢起义军更失民心,最终兵败。
黄巢起义失败的背后,主要还是其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但这场起义仍然对唐朝末年的政府造成了极大地创伤,使唐末政府实力极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