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黄巢起义为何失败了?

黄巢起义为何失败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烟花谈历史 访问量:3260 更新时间:2024/1/17 12:48:57

中国古代史上,最不缺的就是农民起义的案例,每逢统治阶级出现问题导致民生也出现大量问题时,总会出现农民起义的现象。绝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不改变社会性质的起义,因此在研究这些农民起义的问题时,不需要考虑社会性质的问题。

其实大多数的农民起义,最后的结果都是失败的,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政府镇压或因自身内部原因消亡。在诸多的农民起义中,黄巢起义是坚持时间最久,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农民起义。其实黄巢起义,是非常有希望成功的,可惜最后还是因种种原因失败了。

仙芝起义引领了黄巢起义但王黄所部间多有隔阂且军中瘟疫横行

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爆发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直接加速了唐朝政府的衰败,使得本就已经进入颓期的唐朝政府在土崩瓦解的边缘徘徊。

但黄巢起义,并不是唐末爆发的第一场农民起义,甚至初期并不是最有影响力的一场农民起义。

唐朝末年,各地都爆发了大量的农民起义,其中初期影响最大的,是王仙芝起义。黄巢起义,一开始就是为了响应王仙芝起义,黄巢本人,初期也更倾于投靠王仙芝。

王仙芝起义和黄巢起义之前,关东地区出现了旱灾,百姓无力维持生计。偏偏此时的唐末政府,不仅没有为改善民生做出一定的贡献,反而加大了压榨民众的力度。本就生存困难的关东人民,彻底失去了生机,由此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王仙芝就属于率先起义的那批人,他之前是做私盐买卖的,和垄断了食盐市场的唐朝政府,本就有很大的矛盾。也正是因为王仙芝的这种商人属性,使得他本人的斗争意愿并不够强烈,甚至多次出现动摇,差点儿接受朝廷招安。

黄巢起义后,很快率领自己的队伍投靠了王仙芝,但见到王仙芝多次犹豫不决,甚至差点儿接受朝廷招安,黄巢对王仙芝的信任度越来越低。在起义军内部,其实黄巢所部和王仙芝所部之间一直没有完全融合。

王仙芝和黄巢之间的这种分歧,使得起义军内部出现了裂痕,后来为了避免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为了扩大起义的规模,黄巢和王仙芝两次分开,各自在不同的地区继续起义。

像农民起义这种本就组织性和规模性不够大的队伍,一旦分散了队伍,就会导致实力大减,这也是黄巢和王仙芝在起义中遭遇了一些挫折的主要原因。屋漏偏逢连夜雨,不管是王仙芝的队伍还是黄巢部下,都出现了瘟疫。

在医疗水平非常有限的古代,一场普通的流行性感冒都可能要了许多人的命,更何况是大规模爆发的瘟疫。尤其军队本就是人员集中的重灾区,再加上农民起义军中,后勤和医疗保障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及时有效地遏制疫情。

像旱灾这样的自然灾害过后,疫情大规模爆发本是正常的事情,但在缺乏科学常识的古代百姓心中,这就是上天降灾。而上天降灾的原因,基本都是对统治者的不满。

因此,虽然瘟疫对黄巢起义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瘟疫使百姓更加坚定了唐末统治者的统治令上天不满,因此起义军的规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两相权衡,瘟疫对黄巢起义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较有限。

黄巢起义采取了流动作战的方式使得政府军队很难完全掌握其行踪

在众多农民起义中,黄巢起义是波及范围最广的一个农民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带领下,四处征战,使得唐朝政府应接不暇。黄巢起义能够坚持六年多的时间,和这种流动作战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起初,黄巢在山东起义响应王仙芝,随后在河南、山东等地多次向唐朝政府治下地区发起进攻,战绩有胜有负。此时黄巢已经和王仙芝合为一处,没过多久,朝廷招安,王仙芝犹豫。

对于王仙芝的犹豫,黄巢怒不可遏。二人最初约定一起横扫天下,而王仙芝现在却想扔下黄巢去唐朝政府内部做官,这让黄巢感觉自己遭到了背叛。怒火攻心之下,黄巢打伤了王仙芝,双方因此暂时决裂,黄巢率领队伍再次出征。

王仙芝被黄巢打伤后,二人都积攒了不少的火气,因此王仙芝在蓟州附近大肆征战,黄巢则蓄力北上。北上后的黄巢,陆续在郓州、沂州进行征讨,始终不肯在一处停留下来。

没过多久,黄巢和王仙芝之间的关系渐渐缓和,二人合力攻打宋州,但又很快再次分裂。这一次的分裂,很可能还是因为王仙芝接受招安的倾向原因,因为分裂后没多久,王仙芝就再次和唐朝政府间开始进行招安事宜的沟通交流。

可惜唐朝政府内部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些贪功冒进的官员将王仙芝的接受招安曲解成投降,并杀害了王仙芝座下的一员大将,使得王仙芝大怒。就这样,招安再次失败,并因此杀红了眼,在战场上露出了许多破绽,最终兵败被杀。

王仙芝死后,他的剩余部队不愿意投降,干脆直接投奔了黄巢,为黄巢的队伍规模又添了许多实力。实力大增的黄巢继续四处作战,行踪飘忽不定,令唐朝政府内部头痛不已。

这种行踪不定的流动作战方式,让唐朝政府无法掌握黄巢的行踪,因此只能被动防守,无法主动出击。但凡事有利必有弊,流动作战也有很多无法避免的坏处。

最大的缺陷就是,流动作战无法保障黄巢的后勤补给。黄巢起义军毕竟只是一支“叛军”,不会受到任何地方政府的支持,只能在流动作战的过程中进行补给,然而这种补给又是非常不稳定的。

如果攻下了比较富庶的城池,同时城内存粮等物资比较充足,那么黄巢起义军就会得到比较好的补给。但如果久攻城池无果,或者攻下的城池内部根本没有多少物资可供补给,那么起义军就要过一段不短的“苦日子”。

初入长安时对民众多有安抚后出尔反尔甚至以人肉为军粮失了民心

唐朝末年的政府,并不得民心,因此不论是王仙芝起义还是黄巢起义,初期在民间的声名都是不错的。农民们都认为,他们是能够将自己拯救出苦海的“救世主”,非常支持他们。

攻克一些城池后,起义军受到的待遇也很好,几乎没有遭到城内百姓们的反抗,这极大地减少了起义军不必要的损失。然而黄巢后期的一些做法,却直接导致了民众态度的转变,甚至开始对起义军多有反抗,不肯接受其统治。

中和元年,黄巢率领起义军进入长安称帝,当时长安城内百姓的表现,可以用夹道欢迎来形容。作为回报,黄巢起义军并没有进行任何掠夺行动,反而对百姓多有照顾,甚至向不少贫民下发了很多财物。

投桃报,民众自然为黄巢起义军接管整个长安城做出了不少贡献,使得黄巢起义军在接管长安城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很快就有了精力去准备建立新政权的事务。

然而黄巢并没有将这种善待民众的政策一直坚持下去,这也是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个弊端:统治者或领袖本身,拥有过大的话语权,因此只要此人的想法发生改变,必然会导致政策等问题的改变,也就是说,这极大地加大了“朝令夕改”的风险。

黄巢起义军进驻长安的第二年,唐朝政府军队攻入长安,导致黄巢军队损失惨重,但最终仍然守住了长安城。或许是大量士兵的惨死,又或许是惨败的结果刺激了黄巢,让他怒火高涨。

这一次,黄巢认为是长安城中的百姓对官兵多有协助才导致己方惨败,因此对长安百姓心中怨恨。仇视情绪作祟,唐朝政府军队退出长安后,黄巢起义军没有延续他们军纪严明的传统。

没了黄巢军令管束的起义军,在长安城内大肆屠杀,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长安城内血流成河,小儿啼哭不止。大量军队在城内作战,自然就没有多少队伍出城追讨唐朝政府的军队。

黄巢的这一做法,同时犯了两个错误:其一,纵兵作恶的行为使本来民意不错的黄巢起义军彻底失去了民心,甚至招来了不少骂名;其二,放过追击唐朝政府军队的行为,给了唐朝政府军队卷土重来的机会,直接导致了后面的黄巢兵败。

到了后面兵败如山倒时,黄巢起义军后勤补给实在不足,甚至出现了以人肉为军粮的情况,使得本就已经是强弩之末的黄巢起义军更失民心,最终兵败。

黄巢起义失败的背后,主要还是其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但这场起义仍然对唐朝末年的政府造成了极大地创伤,使唐末政府实力极速下降。

标签: 黄巢

更多文章

  • 为何声势浩大的黄巢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最后都败于胡人骑兵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黄巢

    唐末的黄巢农民起义军和明末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都在成功攻下旧王朝都城长安、北京,即将问鼎天下、胜利在望之际,被国内旧王朝残余力量联合北方外族沙陀骑兵、满清八旗铁骑一起镇压下去。我们从史料中了解到,被农民起义军攻下都城后,不论是唐朝残余的各大藩镇力量还是明朝残余的关宁铁骑、南明军事力量,都是无力单独抗

  • 跟随黄巢造反的都是一些什么人,仔细看看黄巢的文武百官

    历史人物编辑:子园谈古今标签:黄巢

    大凡造反,若要成功,必须要具备几个先决条件。大荒之年没饭吃,可以鼓动饥民造反,这就有了原始的军队;施政不当激起民变,可以建立同盟军,这就有了合势的基础;队伍里面有一到两个名流,要么是皇亲,要么是清流,这就有了政治的大旗。偏偏以上这几样都不完全具备的黄巢,竟然在短期内造反成功。黄巢因为长相太丑,被唐僖

  • 十年起义灰飞烟灭,黄巢的四年皇帝终究还是一场梦

    历史人物编辑:清風明月逍遥客标签:黄巢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懿宗荒淫奢侈,纸醉金迷,宦官擅权,藩镇割据,贪官污吏横行,各地的反抗此起彼伏,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巢起义。黄巢自从875年举事,至884年兵败自尽,前后历经十年。这十年,以881年1月黄巢在长安称帝为分界线,前六年,黄巢的起义军基本上是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后四年,黄巢的起义军基本

  • 黄巢灭亡了大唐政权,但是历史并没有形成对黄巢造反的公案

    历史人物编辑:江明月好读史标签:黄巢

    唐僖宗即位的大唐王朝,已经气息奄奄。黄巢的出现,只是相当于大秦帝国的陈胜吴广,做了一把助推的前奏而已。但是世人对黄巢的评论却是众口不一,甚至于史官也无法真正定论。说黄巢是造反,这是事实。在朝廷混乱、佞臣当道的朝代,揭竿而起造反的,何止黄巢一人。比如隋朝的隋炀帝施政不当,就有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造

  • 唐末的黄巢起义到最后功败垂成,那究竟黄巢该如何做才能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长河的咸水鱼标签:黄巢

    众所周知,唐末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一度兵力六十万人,加上随军家属有百万之众,在881年攻破唐都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后,被忠于李唐王朝的沙陀骑兵与各路藩镇力量联合绞杀了。可以说黄巢起义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却在最后功亏一篑。这当中有很多深刻的教训,值得我们去探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唐末的

  • 宋江为什么瞧不起黄巢,因为黄巢看不透一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有坑V标签:黄巢

    宋江刺配江洲,在浔阳楼写下一句诗:“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出身于地主家庭,他不安于现状,削尖脑袋向上爬。哪知道,饱狗总爱咬饿狗,大狗总爱欺小狗,宋江总是被高球之流往下踩。但他仍不死心,暂居水泊避难,等待时机,上能“尽忠报国”;下能“封妻荫子”。这就是宋江的“凌云志”。在宋江眼里的“丈

  • 黄巢建立的黄巢政权,为何不到四年就被唐朝消灭了?

    历史人物编辑:汉江忆史标签:黄巢

    黄巢起义是历史上一次非常厉害的起义,在这场起义中,黄巢将门阀士族消灭。从此门阀士族消失在了历史上。更为主要的是,黄巢起义的出现,让唐朝彻底的失去了机会。正是因为黄巢起义的出现,让唐朝失去了扭转乾坤的机会。最终的黄巢起义以失败告终。中和四年,黄巢已经64岁的高龄了,这一年中,黄巢身边仅仅剩下了千余人,

  • 黄巢起义,实力并不是很强,为何能攻破长安,席卷半个大唐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经典沸标签:黄巢

    公元878年,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影响最深远的黄巢起义爆发。这场席卷半个大唐的起义,看似浩浩汤汤,攻城略地,其实事实是,黄巢军败多胜少。大家都知道,黄巢起义之时,只有几千兵,而且大多都是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农民。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凶恶、混乱的队伍,却一路势如破竹,攻破了长安城,还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其实,

  • 黄巢终局之战:五虎将败亡,黄巢殒命灭巢山,李存孝大败群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晚唐唐懿宗年间,山东贩盐富商黄家大少爷,黄巢再次进京,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但是随之也再次名落孙山。在这一次之后,黄巢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发出了对腐朽没落的唐王朝的最终“理想”。但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黄巢的落榜并不是因为他能力

  • 打卡济南红旗渠,黄巢天路自驾跑山,休闲自驾,轿车可行

    历史人物编辑:泉城自驾游俱乐部标签:黄巢

    雨过天晴,天空湛蓝,空气清新,这样好的日子必须得给伙伴们推荐出门去玩!今天给伙伴们介绍一条轿车可行的休闲自驾游玩线路。一路可以打卡济南红旗渠,黄巢天路上简单盘山跑一跑,水库边吃鱼炖鸡,轻松悠闲一日游玩很不错。推荐第一站是济南版的红旗渠——群英渡槽。这条渡槽是当年柳埠公社调动附近六十多个村的壮劳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