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的儿子李恪究竟有多强?为何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怀念他?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究竟有多强?为何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怀念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小策V 访问量:1828 更新时间:2024/1/25 22:24:48

大禹之前,中国古代实现的是禅让制,也就是在位的首领选取贤德的人,作为自己的接替者,以此来确保部落被交到了正确的人手里,大禹开了父终子及制度的先河,他没有禅让位置,而是让自己的儿子上位。

很难说这一举动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是好是坏,毕竟假设很难被证实,在此之后,与在位者有血缘关系成了皇位传承的默认条件。

至高无上的位置只有一个,但作为拥有三宫六院的皇帝,除了极个别的特殊情况外,应该是膝下子女无数。因此,围绕着皇位展开的斗争就异常激烈。

历史上著名的几段储君之争都是影视剧的热门题材,毕竟里面充满了戏剧性,不是历史爱好者的观众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而斗争的失败者的悲惨下场自不必说,从腥风血雨里杀出来的优胜者也不是一身轻松,这场经历在他们身上一定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比如经历过九子夺嫡的雍正在身心俱疲之下,选择了秘密立储,使这一制度在清朝延续下去,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也不愿意眼看悲剧重演,于是他也对自己儿子的斗争进行了干涉,干涉的结果不能说成功,但肯定是要比他父亲李渊要好。

李世民最后选定的继承人是大冷门李治,但当时很多人属意的太子人选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甚至李世民也有过这个想法,但最终没有付诸行动。李恪最终也因为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而死在政治漩涡之中,为后人所怀念。

李恪的血统

古代讲究家世,而要是比起血统来,李恪还真不会输给谁,他的父亲也就是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他的母亲来头也不小,是隋炀帝的公主,李世民登基以后被封为杨妃

按理说,一个公主下嫁不应该只是个妾室,但是杨妃来得有些晚了,李世民的正妻长孙皇后是公元613年嫁给了李世民,当时李世民16岁,长孙皇后13岁,少年夫妻,还是青梅竹马,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心中的分量自然不轻。

杨妃嫁给李世民的具体时间不明,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公元617年,李渊和李世民已经开始干大事了,他们来到长安架空杨广,改立代王杨侑为隋帝。

而619年杨广去世,同年李恪出生,所以根据已知事实推测,杨妃是在617年–619年之间嫁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很可能是为了取得隋朝宗室的支持而取了杨妃,杨妃也是为了在风云变幻之间,给自己找一个依靠,古代挑选皇位继承人时讲究的是立嫡立长立贤,李恪就吃了亏了,他不是长孙皇后所生。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情深意重,连带着爱屋及乌,也很喜欢他和长孙皇后所生下的子女,他早期在挑选皇位继承人时,都是在长孙皇后所生下的三个儿子之间摇摆不定,最后选择的李治,也是长孙皇后的儿子。

同时很不幸的是,李恪的两朝皇室血统,在给他带来光环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无情地斩断了他通往皇位的道路,让一个拥有前朝皇室血脉的继承人登上皇位,无异于拿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可能会招致最严重的结果,也就是前朝复辟。

李世民收拾了李承乾和李泰之后,定了李治为太子,但不久之后,又觉得小儿子过于老实了,起了改立李恪为太子的心思,他把这个想法和长孙无忌分享,长孙无忌当场否决,不只是因为他是李治的舅舅。

更因为李恪的特殊血脉,如果他登基之后,突然想起来自己身上流着一半隋朝杨氏的血脉,打算开始清算报复怎么办,长孙无忌等李世民手下的忠臣,手上可都沾过杨氏的血。因此,长孙无忌劝说李世民打消了这个念头,保住了李治的太子之位。

个人能力

李恪是很像李世民的,精于骑射,但个人素质方面可能不太出众。

公元637年,李恪因为游猎过度,对百姓田里的庄稼造成了损害,妨碍百姓休养生息,而被御史弹劾到了李世民面前,李世民除了是个明君之外,还是个慈父,所以他第一时间选择了护短。

李世民主动给宝贝儿子找理由,把锅扣到了别人的身上,他说:“我派权万纪做李恪的长史,是为了让他辅佐李恪。现在立刻犯了错,就是他教导不力的结果,他罪当死!”

一旁的大臣柳范立马进谏道:“有房玄龄在陛下身边辅佐,也不能阻止陛下渔猎,怎么能但但怪罪权万纪呢?”李世民无言以对,只能把话茬搁下。

由此看来,吴王李恪功力不够,做出了这种有损自己声誉的事情,明显就是给竞争对手递刀子嘛。

为后人怀念

公元653年,此时李治已经即位,但长孙无忌对李恪的忌惮始终存在,于是在处置房遗爱谋反案时,他把毫不知情的吴王李恪也牵连了,导致李恪被处死。死前,李恪高呼:“长孙无忌擅弄威权,不得好死!”这话最终也应验了。

李治死后的神龙年间,唐中宗为李恪平反,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地,后来的南唐为了显示政权的正统性,就找了李恪做他们的“义祖”,这一举动虽然是出自他们自身利益的考量,但也无疑显示了李恪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除此之外,还有历代文人抒写着李恪的事迹,他们觉得以李恪的能力,如果没有被长孙无忌冤杀,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可惜,李恪被迫过早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仍有无数后人隔着时空的长河为这位皇子抱不平。

小结:

李恪的出身给他带来了无上荣光,却也给他带来了相应的负担,在起事之初,李渊和李世民需要助力的时候,他的隋朝皇室血脉是一个优势。

可是等到唐朝建立,隋朝成了昨日黄花时,他的血脉又成了一个威胁,一个对新生帝国的威胁。他的血脉代表着前朝可能的复辟,同义词就是唐朝的终结。

标签: 李恪

更多文章

  • 李恪:外祖父是隋炀帝,祖父是李渊,却成了李世民最倒霉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刘奥迪标签:李恪

    公元653年,长孙无忌诬陷吴王李恪谋反。李恪在临死前,嘶吼着骂道:“长孙无忌,你如此弄权,陷害本王,定遭报应!”然而,话音刚落,他就被缢杀在长安宫!退出了历史舞台!说起李恪,他本是天之骄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他是隋炀帝的亲外孙。他自己是李唐的血脉。也就是,他集合了隋唐两大皇族的高贵血统。厉

  • 李世民儿子李恪没有继承皇位,为什么千百年来,后人却很怀念他?

    历史人物编辑:太白史观标签:李恪

    提起李世民,后人对他的评价大多是正面方向的,因为唐太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保持社会整体的稳定之外,还保持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进步,开创了“贞观之治”。他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并没有排斥周边民族,而是主动和加强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多民族的团结。在唐太宗的统治下,唐王朝欣欣向荣。唐太宗也和历朝历代的其他皇帝有一

  • 李世民最优秀的儿子?为何千百年来,后人一直很怀念李恪?

    历史人物编辑:昭乌达历史文化标签:李恪

    吴王李恪不但是李世民的子嗣,他还是杨广的亲外孙。可以说隋唐两朝皇族血脉融合者李恪,是身份最尊贵的一位皇子。但高贵的血统,也注定李恪终身无缘皇位。李恪当皇帝,让拥立李渊和李世民的新贵如何自处?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为争夺太子之位大打出手。李承乾甚至想要勾结侯君集率兵逼宫。不想李承乾尚未动手,

  •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有何特别,千百年来,后人一直怀念他

    历史人物编辑:纵横史馆标签:李恪

    引言萸节辰迟五,蓂阶荚度三。英姿同父祖,秀气集舆堪——《庆东宫生辰》我们都知道,我国在古时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封建社会。每个社会以皇帝为尊,可以说皇帝掌握着最大的权利。可是就因为他掌握着这么大的权利,导致任何人都想当皇帝。尤其是在皇帝的众多子嗣当中,这种竞争更为明显,往往都是兄弟相残的局面。唐太宗李

  • 李世民儿子李恪:为什么千百年来,后人一直都很怀念他?

    历史人物编辑:古今记实1标签:李恪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太宗称他“英果类我”,是太宗一众儿子中最受倚重的一个。 李恪本人也很有才干,选贤举能,善于纳谏,在自己的封地上干出了一番政绩,但他最终却没能成为唐太宗的继任者,且短短三十四年就离开了人世,而为什么千百年来,后人一直都很怀念他?李恪出身尊贵,却

  • 34岁李恪自缢身亡,临死前发出恶毒诅咒,多年后竟全部成为现实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李恪

    在李恪34岁那年,他陷入了人生低谷。由于找不到生存的空间,他最终选择了自杀。然而,在结束生命的那个瞬间,他用尽所有力气发出了一系列充满恶意的诅咒。难以置信的是,多年以后,这些话竟一个接一个地变成了现实。生平 李恪,字思剑,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孙子,唐高宗李治的长子,也是唐代

  • ?李世民为什么想立李恪为太子?知子莫如父,可惜了全才的李恪

    历史人物编辑:程洁旅游攻略标签:李恪

    欢迎打开两分钟读史。李世民想立李恪,只是因为这个儿子最出色、最像个皇帝样子。举个例子,毛主席就对李恪有很高的评价:“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有些长孙皇后的后妃粉,难以面对李世民居然有意把那几个嫡子全国端的念头,非要踩李恪“打猎践踏老百姓的庄稼”,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当回事,最后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昕梦倾城标签:李恪

    李恪的出生备受重视,早在两岁时就被封为长沙郡王,成为了皇室中备受宠爱的孩子。他从小便享受着华丽的生活,拥有着许多珍贵的玩物和美食,但他并没有被这些物质所迷惑。李恪热爱读书,尤其是四书五经,常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他谦逊有礼,待人平易近人,深受大家的喜爱。此外,他对于行兵打仗也有着自

  • 83年徐惠滋调任39军军长,副军长见后大惊:你不是被我抓的俘虏吗

    历史人物编辑:甲午敲钟人标签:徐惠

    前言1948年,东北野战军2纵6师16团尖刀连连长黄达宣,正在俘虏中挑选合适的战士准备补充队伍,这时,他看到一个瘦高的身影。这人名叫徐惠滋,从他被黄达宣挑中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便开始改写。图丨徐惠滋国民党俘虏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国民党驻守锦州的10万余人便全军覆没。几天后

  • 连长黄达宣俘虏小兵徐惠滋,35年后见,连长成副军长,俘虏是军长

    历史人物编辑:甲午敲钟人标签:徐惠

    自古以来,要想成为一个大将领,就要先从小兵做起,一步一步的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向更好的位置。“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除去脚踏实地的实事求是,还需要“伯乐”的发掘,一个人空有一身才华,但没有人赏识,那么这个人注定会被埋没。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成功就是靠三分的努力和七分的机遇,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