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3年,长孙无忌诬陷吴王李恪谋反。
李恪在临死前,嘶吼着骂道:“长孙无忌,你如此弄权,陷害本王,定遭报应!”
然而,话音刚落,他就被缢杀在长安宫!退出了历史舞台!
说起李恪,他本是天之骄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他是隋炀帝的亲外孙。他自己是李唐的血脉。也就是,他集合了隋唐两大皇族的高贵血统。
厉害的是,李世民还想过立他为太子,废掉李治。然而,这么高贵的人,却被长孙无忌轻松安上了谋反罪,惨淡的退出历史舞台,令人唏嘘。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把长孙无忌叫到跟前说:“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结果,长孙无忌马上说不可,并拿出汉武帝立汉昭帝时,燕王刘旦图谋不轨,遭霍光诛杀的事情做类比。意思就是,真发生那样的事,保证要收拾李恪。
于是,李世民打消了这个念头,继续让李治做太子。
然而,这件事虽然在李世民那里过去了,在长孙无忌心里却过不去,他从此记恨、防备上了李恪。
所以,当高阳公主谋反时,长孙无忌故意利用房遗爱,攀咬李恪,诬陷其为谋反同党,将其缢杀。
从此,大家都同情李恪,为他抱不平。
很多人认为,他是唐太宗最优秀的儿子,是英才。若是他上位,大唐将更加繁荣昌盛。可惜,他被隋炀帝外甥这一身份害了。事实真的如此吗?李世民真的曾看中他,喜欢他吗?
答案是否定的!
李恪之所以没能上位,和隋炀帝基本无关,只和他自己,和他的父皇有关。
一、李恪自身能力、才华一般
虽然李世民说过,李恪像他。但是,很打脸的是,史书上根本没有关于李恪才华的记载,体现不出其能力。
很多人会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那么,为何曹植的才华,曹丕抹不去?曹彰的英武,曹丕也抹不去?
李恪若是真干过什么明智英武的事,史书上怎么都会留下一两笔。除非他本身就比较平庸。
二、唐太宗根本没有多喜欢李恪
唐太宗宠爱嫡子是很明显的,太子李承乾受宠自不必说,要不是魏征劝阻,他还让李泰入居武德殿。对李治更是带在身边,亲自抚养,公然违反礼制。
而李恪呢?前往封地时,李世民还给他写《戒吴王恪书》,告诫他好好待着,不要胡作非为。
易储之时,之所以提到李恪,是因为没别人了。那时候,李治十五岁,他怕他对不不了世族,就想立李恪。因为老大李承乾、老四李泰已经出局,老二早夭,老五李佑被诛杀,只有老三李恪相对好一些。
但长孙无忌一反对,唐太宗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若是真心立李恪,绝不是私下只提一嘴。
而且,之后唐太宗对李恪,也没有保护措施。要知道,立李治时候,是为了保护李承乾和李泰不被对方屠杀。可他,并没有要求李治善待李恪。
反而,他与长孙无忌那一次交谈,显然是会害了李恪的。
所以,可怜的李恪,在李治在位,长孙无忌掌权的时期,轻松就被杀掉了。
近几年,很多电视剧里把李恪描绘的有才又悲情,害大家产生了错觉。其实,他只是一个可怜的没人爱的幌子而已。他无法上位也和外公隋炀帝无关,不然,长孙无忌反对之时,为何不拿出这个理由?
所以,李恪真的没有那么强!李世民更没有那么昏聩。选李治,确实是当时明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