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儿子李恪没有继承皇位,为什么千百年来,后人却很怀念他?

李世民儿子李恪没有继承皇位,为什么千百年来,后人却很怀念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太白史观 访问量:4559 更新时间:2024/1/25 23:01:28

提起李世民,后人对他的评价大多是正面方向的,因为唐太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保持社会整体的稳定之外,还保持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进步,开创了“贞观之治”。

他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并没有排斥周边民族,而是主动和加强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多民族的团结。在唐太宗的统治下,唐王朝欣欣向荣。

唐太宗也和历朝历代的其他皇帝有一个不同点,便是能够自省且善于倾听大臣的建议。这就使唐太宗减少了做错误决定的次数和概率,但他却做了一次错误的决定,就是选错了继承人。

李世民选择了性格柔弱的李治继承皇位,以至于后来的一代女皇武则天临朝称制,改李唐为武周。但其实在李世民心中他的儿子李恪比李治,更适合继承皇位。

但那时障碍太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过多,因此没有成功立李恪为太子。那么李世民儿子李恪有多强,为什么千百年来,后人一直都很怀念他?

出类拔萃,皇帝甚爱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其母是隋炀帝之女即唐太宗杨妃。因为李世民对杨妃的喜爱,使得李恪自小就很受父亲李世民关注。

李恪幼时表现聪慧,虽然并不是嫡子,但是是所有皇子中表现非常突出的一位,无论是文才还是武艺方面。在生活上,李世民和这位儿子李格共餐的次数,要胜过于和其他皇子共餐的次数。

李世民对李恪寄予厚望,在李恪不满一岁时便封其为长沙郡王,此后先后被封为汉中郡王、汉王、蜀王、吴王。

因为李恪不是嫡子,且古代有嫡子不立庶子为太子的原则,因此唐太宗就将李恪向贤王的方向培养并不是皇位继承人。

但在贞观十六年,太子李承乾为了尽早继承皇位,竟然意图谋反,谋反是重罪,因此,虽然太子李承乾没有谋反成功,但李世民还是将李承乾处置并且罢免了其太子之位。

李世民当时考虑将李恪立为太子,但那时李世民还有嫡子便是李治,众朝臣的意思都是立嫡子李治为太子。所以李世民便保留了自己的想法,而后李治便成为了太子。

李治虽然有皇帝应该有的仁爱,但是又太过头并且没有威德,且与自己的品性相差较远,这让李世民认为此后李治可能不能震慑住朝中一些大臣,根据此后的事实可知也确实符合了李世民所想。

因此,李治被立为皇子不久后,李世民便动了想要罢黜他的心思,但这也要征求朝中大臣的意思,毕竟之后的皇帝要得大臣之心。在征求大臣意见之前,李世民先找了自己亲信的大臣同样也是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问他关于更换皇储人选的意见。

长孙无忌作为李治的舅舅,自然是想要李治作为此后的皇位继承人,但长孙无忌阐述了李世民改动皇储人选可能带来的风险。如果再废一次太子朝中大臣可能会有异议,这样太子之位的选人必不会顺利。

而且自周以来形成的嫡长子继承制早就根深蒂固,李恪虽然各方面都比较优异,但李恪的名分没有嫡子李治正,而且李治也只是性格上让李世民有所不满并未犯大错,所以突然罢免李恪的太子之位也不太能说通。

李世民知道李恪常年在外镇守,在朝中势力根基不稳。立李恪为太子可能会受到朝中其他大臣的为难,这既不利于李恪自身的安全,更是不利于朝政的稳定。因此,基于对未来的考虑,李世民打消了废李治的心思。

被人陷害,最终惨死

李世民驾崩之后,李治顺利即位,还不断地给李恪升官加爵,但长孙无忌认为李恪是一个威胁,他一直在找寻理由陷害李恪。

之后发生了房遗爱谋反案,长孙无忌是审理案件的主要负责人,此时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将李恪掺和进来,他的暗箱操作使无辜的李恪成为了这起案件的重犯。

李恪后被废为庶人并暗中赐死,其家人也受到了牵连,李恪的儿子被流放做苦力,一众妻女也成为了守陵人。这位无辜的贤王被害致死时仅34岁。

他人惋惜,后世怀念

所幸的是在唐中宗时期,李恪的案件被平反,还给他一个清白,只是公道来的得太晚了。而后南唐皇帝李弁还将李恪视作为“义祖”,表达对李恪的认可和怀念。

南唐皇帝李弁纪念他的先风,让当时的国民以及后代对吴王李恪印象更加深刻,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李恪。

德才兼备的李恪被卑鄙小人暗中谋害致死的事自然成为了诗人的素材。这些关于李恪的诗歌流传下来被人们口口相传,李恪一直没有被人们忘记。

正是人们历经千百年纪念缅怀着李恪,所以如今许多讲述唐朝历史的影视剧中,李恪的人物形象也都是正面的,英俊帅气且能力出众。

小结:

李恪德才兼备,出类拔萃,清高淡泊,相比其他皇子更有能力当皇帝,可惜他生不逢时,时运不济,因为珍珠太耀眼了,蚌壳都难以掩盖其光芒,唯利是图的小人就会伸手撬开珍珠蚌,将其付之一炬。

若是李恪继承了皇位,不知道大唐盛世的历史会不会改写,唐王朝的命运会不会扭转,历史就是历史,化成了一缕青烟随风消散,籍籍无名的布衣百姓也好,名垂青史的巾帼英雄也好,终究都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文字会记录下李恪经历了什么,诗歌会吟唱出那悠悠岁月,人们的心中也会记住往昔的人和事。后人除了纪念李恪,更多表达的是对李恪的缅怀惋惜,对一代英才的崇敬敬仰,对善恶的正确辨明,对跳梁小丑的无情嘲笑,对无耻小人的鄙夷唾弃。

标签: 李恪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最优秀的儿子?为何千百年来,后人一直很怀念李恪?

    历史人物编辑:昭乌达历史文化标签:李恪

    吴王李恪不但是李世民的子嗣,他还是杨广的亲外孙。可以说隋唐两朝皇族血脉融合者李恪,是身份最尊贵的一位皇子。但高贵的血统,也注定李恪终身无缘皇位。李恪当皇帝,让拥立李渊和李世民的新贵如何自处?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为争夺太子之位大打出手。李承乾甚至想要勾结侯君集率兵逼宫。不想李承乾尚未动手,

  •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有何特别,千百年来,后人一直怀念他

    历史人物编辑:纵横史馆标签:李恪

    引言萸节辰迟五,蓂阶荚度三。英姿同父祖,秀气集舆堪——《庆东宫生辰》我们都知道,我国在古时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封建社会。每个社会以皇帝为尊,可以说皇帝掌握着最大的权利。可是就因为他掌握着这么大的权利,导致任何人都想当皇帝。尤其是在皇帝的众多子嗣当中,这种竞争更为明显,往往都是兄弟相残的局面。唐太宗李

  • 李世民儿子李恪:为什么千百年来,后人一直都很怀念他?

    历史人物编辑:古今记实1标签:李恪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太宗称他“英果类我”,是太宗一众儿子中最受倚重的一个。 李恪本人也很有才干,选贤举能,善于纳谏,在自己的封地上干出了一番政绩,但他最终却没能成为唐太宗的继任者,且短短三十四年就离开了人世,而为什么千百年来,后人一直都很怀念他?李恪出身尊贵,却

  • 34岁李恪自缢身亡,临死前发出恶毒诅咒,多年后竟全部成为现实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李恪

    在李恪34岁那年,他陷入了人生低谷。由于找不到生存的空间,他最终选择了自杀。然而,在结束生命的那个瞬间,他用尽所有力气发出了一系列充满恶意的诅咒。难以置信的是,多年以后,这些话竟一个接一个地变成了现实。生平 李恪,字思剑,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孙子,唐高宗李治的长子,也是唐代

  • ?李世民为什么想立李恪为太子?知子莫如父,可惜了全才的李恪

    历史人物编辑:程洁旅游攻略标签:李恪

    欢迎打开两分钟读史。李世民想立李恪,只是因为这个儿子最出色、最像个皇帝样子。举个例子,毛主席就对李恪有很高的评价:“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有些长孙皇后的后妃粉,难以面对李世民居然有意把那几个嫡子全国端的念头,非要踩李恪“打猎践踏老百姓的庄稼”,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当回事,最后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昕梦倾城标签:李恪

    李恪的出生备受重视,早在两岁时就被封为长沙郡王,成为了皇室中备受宠爱的孩子。他从小便享受着华丽的生活,拥有着许多珍贵的玩物和美食,但他并没有被这些物质所迷惑。李恪热爱读书,尤其是四书五经,常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他谦逊有礼,待人平易近人,深受大家的喜爱。此外,他对于行兵打仗也有着自

  • 83年徐惠滋调任39军军长,副军长见后大惊:你不是被我抓的俘虏吗

    历史人物编辑:甲午敲钟人标签:徐惠

    前言1948年,东北野战军2纵6师16团尖刀连连长黄达宣,正在俘虏中挑选合适的战士准备补充队伍,这时,他看到一个瘦高的身影。这人名叫徐惠滋,从他被黄达宣挑中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便开始改写。图丨徐惠滋国民党俘虏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国民党驻守锦州的10万余人便全军覆没。几天后

  • 连长黄达宣俘虏小兵徐惠滋,35年后见,连长成副军长,俘虏是军长

    历史人物编辑:甲午敲钟人标签:徐惠

    自古以来,要想成为一个大将领,就要先从小兵做起,一步一步的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向更好的位置。“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除去脚踏实地的实事求是,还需要“伯乐”的发掘,一个人空有一身才华,但没有人赏识,那么这个人注定会被埋没。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成功就是靠三分的努力和七分的机遇,抓住

  • 传奇俘虏徐惠滋,48年辽沈被俘当战士,83年军长,94年上将副总长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徐惠

    解放战争时期,我解放军俘虏转化了很多国军将士,建国以后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这些已经加入解放军的国军将领也大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有许多人也被授予了很高的军衔:如陶峙岳上将、陈明仁上将、董其武上将、孔从洲中将、韩练成中将和曾泽生中将等将领。但是这些被授予高军衔的将领,大都是国军起义将领,他们在加入解

  • 1983年,徐惠滋任39军军长,政委是谁?两人后来谁职务最高?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徐惠

    前言39军是沈阳军区的王牌军,前身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的红十五军团。抗日战争时期是新四军3师,抗战胜利后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二纵,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整编为东北野战军二纵、四野39军。1985年,沈阳军区39军整编为合成兵种的集团军,和38军、54军一并作为陆军三个快速反应的集团军。1983年5月,39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