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唐“富二代”高力士,一个太监而已,怎么在唐玄宗跟前那么红?

大唐“富二代”高力士,一个太监而已,怎么在唐玄宗跟前那么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浩爱历史 访问量:3698 更新时间:2024/2/9 16:59:09

历朝历代宦官权势的兴衰一直贯穿着王朝的发展始末,宦官作为皇帝的助手,通常都扮演着深受皇帝信任的角色,因为宦官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所以他对皇帝的命令自然是言听计从。

每个王朝都会有宦官的产生,而他们的权力在王朝末年往往会明显增强,原因就在于皇帝的庸碌,将太多的权力交给了自以为可以十分信任的宦官,唐朝亦是如此。

宦官

唐玄宗在获得权力后,也有自己信任的宦官,最著名的就是高力士,他甚至在世时就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去世后追封为扬州大都督,可见唐玄宗对高力士的宠爱程度。

然而,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唐朝宦官都能得皇帝如此宠爱,高力士受皇帝的重用自有其原因。这些原因既包括高力士自身的原因,比如他对唐玄宗的忠心和了解等,还包括唐玄宗的原因,比如唐玄宗加强王权时需要近侍为其做一些事情,但最深次的原因还是王权加强的现实需要。

高力士

依靠忠心发迹的高力士

1、两起一落:侍奉武则天

高力士原来并不姓高,而叫冯元一,是岭南冼夫人的后代,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和父亲冯君衡都做过潘州刺史,所以此时的高力士算得上一个富贵人家的“官二代”。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高力士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为意外被牵涉进了一桩谋反案中,谋反在任何朝代都是重罪,更何况当时属于武则天任用酷吏的时期,所以冯家人遭到了严厉打击,“裂于冠冕,籍没其家”,年幼的高力士也被牵连,虽未被处死,但也被迫进入宫中,成为了一名太监。

武则天时期

698年,冯元一(高力士原名)正式进宫侍奉,由于年幼的冯元一曾生活于大户人家,非常知书达理和聪明伶俐,又因为家破人亡而处处谨慎,所以冯元一深得武则天的喜爱,直接命令冯元一在身边侍奉。

一段时间后,冯元一慢慢适应了从官宦子弟的幸福生活转变为宫中仆役的艰难生活,怎料世事无常,冯元一因为不小心而犯了错,犯了武则天的忌讳,一下惹怒武则天,于是冯元一被“挞而逐之”。

武则天动怒

就在冯元一被逐出宫门之时,宦官高延福收留了冯元一,认他为养子,此时的冯元一也正式改姓为高,即高力士,力士是因为他的力气比较大,武则天赐给他的名字。

高延福与武则天的外甥武三思的关系比较密切,高力士也因此常常与武三思见面,深受武三思的赏识,在得知高力士曾侍奉过武则天后,武三思对其更是赏识。一年后,武则天又将高力士召回,授官丞,主要就是负责诏令的传递,这也得益于高力士谨慎机敏的性格。

武三思

2、屡屡升迁:忠心跟随玄宗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高力士开始侍奉李隆基并逐渐成为了他的心腹。唐中宗时期,高力士李隆基的来往就比较密切,在武则天正在纠结将江山传给李氏一脉还是武氏一脉时,高力士积极为李隆基奔走,可以说,他在李隆基登基时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710年,唐玄宗与太平公主的斗争已经白热化,高力士作为唐玄宗的内侍,为了防止太平公主党人对玄宗下毒,进行谋杀,于是高力士一直将唐玄宗的饮食作为自己每天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验毒。

太平公主

公元710年,唐玄宗顺利平定了韦后之乱,由于高力士在镇压这场叛乱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高力士被进封为太子太保,这一次加封只是日后多次加封的开始。

在长期的侍奉中,高力士因为心思细腻和小心谨慎而深得唐玄宗的宠爱,被直接提拔为朝散大夫和内给事,之后,又多次被提拔。“先天中,预诛萧、岑等功”,高力士被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唐玄宗后来改元开元,高力士依然备受宠爱,被加封为右监门卫将军。

高力士受封

高力士何以得宠至此?

《旧唐书·高力士传》载有:“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此言直接道出了高力士的受宠程度,天下官员呈给唐玄宗的奏折文书竟然要先呈给高力士,而且小事情由高力士决定,大事情才要进呈给唐玄宗。

由此可见,作为宦官的高力士实在是非常受宠。他受宠至此,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玄宗的关心,二是皇权加强的现实需要。

唐玄宗

1、内因:对玄宗真心实意的关心

高力士在生前和身后能获得如此荣宠,与他对唐玄宗的真实关心是离不开的。高力士陪伴了唐玄宗有半生的时间,期间虽有官职的起伏,但是仍然受到唐玄宗的重用。

唐玄宗也深知高力士对自己的关心,也因此数次对其进行破例进封,唐玄宗曾直言:“力士当上,我寝安稳。”高力士对唐玄宗实在是忠臣无疑,就连明朝的也曾说:“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唐玄宗与高力士

高力士在安史之乱中对玄宗护卫有功,一直伴随在玄宗身旁。755年,安史之乱正式爆发,李隆基在太平盛世时设立了内侍省,由高力士和袁思艺共同执掌,结果袁思艺在安史之乱中直接投靠了安禄山,而高力士却一直尽心侍奉唐玄宗到成都,安史之乱被镇压后,高力士再次获得升迁。

然而,很快高力士就被李辅国等人陷害,流放异地。高力士十分悲伤,直言“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表达了自己对玄宗依然忠心不改。

安史之乱

高力士对唐玄宗的关心表现在他听到唐玄宗逝世消息时的反应中,《旧唐书·高力士传》描述了当时的情景:“(高力士)始知上皇(唐玄宗)厌代,力士北望号恸,呕血而卒。”

高力士当时身处郎州,因为遇到大赦天下的敕令,所以高力士准备回到京城,但是在途中就听到了唐玄宗逝世的消息,高力士一时间难以接受,结果当场吐血而亡。这种“呕血而”的君臣情感是真实的,也直接表达了高力士对玄宗的关心。

得知玄宗死讯

2、外因:皇权加强的现实要求

高力士不是唐玄宗时期唯一一个受宠至深的宦官,杨思勖也是其中之一,他的受宠程度与高力士不相上下,而且杨思勖还是个战功赫赫的宦官,屡建战功,后来更是官至骠骑大将军。

高力士和杨思勖都是如此受宠的宦官,所以宦官是否能够得宠,除了他们自身的原因,更重要的还是皇帝的需要与否。

就高力士而言,他的忠心和察言观色的能力是唐玄宗所需要的。高力士的忠心在他追随唐玄宗以后就可以经常瞥见,无论是韦后之乱中的帮助,还是安史之乱中的尽心侍奉,都能够看到高力士的忠心。

杨思勖画像

至于察言观色的能力,开元年间,宰相姚崇经常拿着五品官员的名单向唐玄宗一一汇报。可是唐玄宗却连连打瞌睡,十分不耐烦,姚崇只好无精打采的退下,高力士遂劝玄宗,玄宗直言宰相有权力,不用事事汇报,于是高力士就告诉姚崇唐玄宗的真实用意。

就杨思勖而言,他的赫赫战功是唐玄宗所需要的。因为杨思勖身为宦官,实际上是没有朝廷所赋予的官职,也就是祖宗之法中的官职,他的任何官职都是皇帝授予的,所以他必须无条件听从皇帝的命令行事。

宰相姚崇

一旦有违反,唐玄宗便可以随意解决官职,削其实权,也就是说杨思勖所掌握的一切权力实际上都是唐玄宗的。而朝堂上的大将军是依祖宗之法选出并受百官公认的“编内人员”,所以皇帝不能随心所欲地削其职权。

因此,高力士等宦官的存在和权势的壮大都是在唐玄宗的默许下出现的情况,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力士在权势滔天的同时依然能够得到唐玄宗的信任。

总结

高力士虽然在历史上因为其宦官的身份而为人所诟病,但是他对唐玄宗可以用“忠心”二字来形容,这二字也最合适不过了,他与唐玄宗是一种亦臣亦友的关系。从藩王时期的帮助到登基时期的尽心侍奉,再到为帝时期的辅佐,唐玄宗都对高力士信任有加。

高力士与玄宗

高力士最终以宦官身份获得了滔天的权势,但是却得以安享晚年,最后是在听到唐玄宗病逝的消息时才吐血而亡。

高力士去世后,唐代宗因为他曾数次护卫唐玄宗于危难之际,所以追封他为扬州大都督,并且还将他安葬在泰陵附近,而泰陵正是唐玄宗的陵墓,高力士也是为一个能有机会葬在唐玄宗身边的宦官,可见其荣宠至深。

然而,从实际来看,唐朝最著名和最得宠的宦官只有高力士,所以并不能说唐朝的宦官或太监都十分得宠。因为宦官得宠与否实际上与皇帝本人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宦官权力一旦威胁到皇权的加强,统治者就会想方设法的削弱宦官权力,比如甘露之变中的唐文宗

参考文献:

1、《旧唐书》

2、《新唐书》

标签: 高力士

更多文章

  • 忠孝两不误,解密历史上真实的高力士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似人间标签:高力士

    一提高力士,可能许多人都会想到他在《李太白醉草吓蛮书》里扮演的角色:唐玄宗携杨贵妃在沉香亭中饮酒赏花,唐玄宗心血来潮,说:“对妃子,赏名花,怎么能用旧曲子呢?”下令召李白入宫。李白正酒醉,一挥而就《清平乐》三首诗,里面有“名花倾国两相欢”,“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等句,深得唐玄宗和杨贵妃

  • 聊聊太监之高力士:千古贤宦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逸凌人物集标签:高力士

    作者:甘棠在历史上留下名声的太监,多数都是因为霍乱朝政,却有极少数的几人,他们存在的痕迹,是为太监正名。纵使身体残缺,忠义不减常人。唐朝经过武则天这个女皇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朝堂的动荡之中。直到李隆基登基,唐朝才渐渐安稳下来。(一)岭南没落贵族李隆基这个皇帝,疑心重,杀儿子,娶儿媳,可是最为

  • 东汉宦官乱政作为前车之鉴,唐玄宗不但不借鉴还重用高力士

    历史人物编辑:叶公说史标签:高力士

    全文共1681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记载,几乎每个国家的内部都多多少少的出现过乱政的现象,无论是大臣乱政还是皇后乱政都对国家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一个国家走向衰败,最后灭亡。除了大臣和皇后乱政外,在中国古代中乱政最严重的是宦官,宦官即太监,作为皇帝身边的亲信,越来没什么权力

  • 高力士给李白脱靴子,你就扯吧!

    历史人物编辑:美好de生活标签:高力士

    宦官专政提到宦官高力士,很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想到那个脍炙人口的“为李白脱靴”的典故,人们认定是他的原因导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人气很高的李白仕途中断,随后脑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奸佞猥琐、谄言媚上、恃宠弄权的太监形象。然而,这一段并没有在正史中出现过,而且其实李白本人的性格就不怎么适合搞政治……这些刻板印象实在

  • 高力士在玄宗朝的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梁志宇标签:高力士

    玄宗是指唐朝的第七任皇帝李隆基,他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对整个唐朝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改变,在还未当皇帝之前,就已经经历多次唐朝的政治危机,而李隆基都是化解政治危机的关键先生,因此拥有丰富斗争经验的李隆基最终走上帝位。这么传奇的皇帝,身边肯定有着诸多传奇的人物进行辅助,因而在李隆基麾下诞生了诸多在历史上

  • 高力士选择背叛唐玄宗 其实还是为了保护唐玄宗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高力士

    马嵬之变是李唐政权最高权力转移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次禁军政变造成了玄宗丢失权柄,以杨贵妃为中心的杨氏家族被诛,应该说政变的参与者太子李亨和高力士等人支持的是禁军诛杀杨国忠,他们的直接目标并非杨贵妃。但杨贵妃作为杨氏家族成员和玄宗宠妃,是杨国忠最直接的天然后台,因此杨国忠被杀后,为了防止贵妃利用玄宗的政

  • 千古贤宦冯元一,揣摩圣心高力士

    历史人物编辑:怀旧历史影像馆标签:高力士

    唐玄宗一生看重过的贤臣名将有很多,当然也看错过很多人,对于这些人他都是用完就随手闲置一旁,帝王的凉薄心性一览无余,无论是李林甫,姚崇这样显赫一时的宰相,还是王忠嗣,张守珪这样的边疆重臣,都不外乎如是,甚至像杨国忠这样的外戚,王毛仲这样的心腹,也是如此。但是在玄宗的生命历程中总会有那样几个特殊的人,能

  • 此人指着儿子讽刺高力士,结果被高力士告了一状,唐玄宗收官,流放,最后将其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高力士

    俗话说:小人得志便张狂,很多人没得志之前唯命是从假装孙子,得志之后就不是他了,旁若无人,颐指气使。还有一种小人,能够称作恶奴型小人,得志之前为出路为主子死心塌地当奴才,得志之后凶相毕露,欺男霸女,欲壑难填,以至要挟到主人。唐玄宗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王毛仲。唐玄宗剧照王毛仲是高句丽人,这在唐朝初

  • 被李白“捧红”的高力士一生经历过怎样的起伏?

    历史人物编辑:天真的狗狗标签:高力士

    有个成语叫“力士脱靴”,大概意思是李白当官的时候不畏权贵,有一天喝酒喝嗨了,让权倾朝野的大太监高力士,给他脱个鞋,放松一下。于是,高力士这一形象。在诗仙李白的光辉笼罩之下,有点惨不忍睹。但其实,历史中的高力士,还真不是这一回事儿。如果把高力士的一生比作一场电影的话,实在是跌宕起伏,处处反转。1,出身

  • 且看太监高力士的传奇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李天侃娱乐标签:高力士

    说到高力士这个人,我想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没错他就是唐朝有名的宦官,他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可以与赵高、魏忠贤、李莲英等太监相比较。为什么这么说呢?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他一生的事迹吧!他本姓冯,原名元一,潘州人。他的祖先可以上溯到南方十六国北燕的冯弘。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中原战乱不断,世家豪族为避战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