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愬雪夜袭蔡州:一场精彩的奔袭战,但也无力改变王朝衰亡的大局

李愬雪夜袭蔡州:一场精彩的奔袭战,但也无力改变王朝衰亡的大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叫我过客 访问量:1985 更新时间:2023/12/23 7:54:49

公元755年——763年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对唐王朝进行了致命一击。尽管经过一番焦头烂额的努力(自筹军队、外借蕃兵等),这场叛乱最终落下帷幕,可是,叛乱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原本还很规矩的各路藩镇节度使,纷纷地冒出离心离德的念头,时不时就有一些藩镇跳出来,挑战朝廷的权威,不听从中央政府的指挥与调派。

特别是“河朔三镇”(卢龙、成德、魏博)节度使,反复背叛朝廷,耗费了唐王朝大量的精力。有这样的节度使做出“榜样”,其他藩镇自然不会老实,皆蠢蠢欲动。

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并发兵四处侵略。对淮西早有戒心的唐宪宗,遂以严绶为招抚使,督诸道兵进讨。但严绶无能,被吴元济打败。宪宗以韩弘为将代之,但韩弘出于私心,想以贼自重,不愿淮西速平,以致损兵折将,让淮西军气焰更加嚣张。正当宪宗为淮西战事毫无进展犯愁之际,身为太子詹事的李愬挺身而出。

宪宗龙颜大悦,让宰相裴度领军,李愬为先锋,进征淮西。

公元817年初,李愬在任唐、随、邓三州节度使后,着手制定奇袭吴元济老巢蔡州的战略方案。他至唐州抚恤伤卒,假装自己懦弱以使淮西军松懈轻敌;在与叛军的几次交锋中,他对俘捉的敌方兵将,皆以礼相待不加侮辱,让他们感恩而愿死心塌地归顺,并详尽地把淮西的战备情况告之,做到了知已知彼。

有一次,唐军俘获了吴元济手下骁将丁士良,士兵们请求把他的心挖出以解众恨,但李愬见丁面无惧色,暗自叹服,令为其松绑,免其死罪。丁士良本以为必死,没想到李愬放了他,于是给李愬跪下谢罪,并愿以死报李之厚爱。李愬扶起他,任他为“捉生将”,又用其计擒住淮西又一骁将吴秀琳,并以礼相待,吴秀琳也感激不尽,愿报效朝廷。李愬发现吴秀琳部下有个叫李宪的,智勇双全,很是喜欢,便为其改名“忠义”,帐下留用。

不久李愬再计设计生擒了吴元济军中骨干李祐,此人精于谋略又勇武善战,之前屡败官军,令唐军损失惨重。唐营部将又纷纷请求杀掉他,李愬为保护他。李愬心里并不愿杀他,但众将群情激愤,如果硬要留着他的活命,有可能会引发军中众人的不满。于是李愬便想出一条“迂回之策”:在派人押他入京时,密奏宪宗,请求赦免李祐以为己用,并强调若杀之则淮西难平。

宪宗在李愬的苦求下赦免了李祐。李愬当即任他为“六院兵马使”,让他配刀出入大本营。李祐看到李愬对自己一个叛将如此信赖有加,反而感激涕零,随即献计“雪夜袭蔡州”,李愬大喜。

公元817年冬十二月十日夜,大雪纷飞,寒风凛冽,李愬突然号令三军紧急集合,以李祐、李忠义为先锋率3000人马东进,自己率主力跟进,唐州刺史田进诚引3000人殿后。

部队向东急行30公里,袭占沿途要点,抵汝南张柴村后,李愬令丁士良领500人留守以断诸道桥梁;又遣兵500警戒朗山,然后向全军宣布此行目的是去蔡州捉拿吴元济。全军将士大惊失色,吴元济的勇猛残忍,是出了名的,他的军队战力之猛,也是闻名天下。对此,监军太监大哭道,“果落李佑奸计!”

李愬不作理会,令三军继续前进。土兵们以为此行有去无还,但将令不敢违抗,只得前进。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夜半,风雪更加肆虐,唐军在凌晨抵达了蔡州城下。蔡州自李希烈反唐以来,经吴少诚、吴少阳到吴元济,官军不至此地已30多年了,因此,吴元济方面根本毫无防备,说实话,在骨子里,从节度使吴氏父子,至看门的小兵,都对朝廷特别藐视,对官军的战斗力,他们视同弱鸡。

可是他们这一次,受到了致命的惩罚。

李愬派李祐、李忠义首当其冲,率兵在城墙上掘坎而上,杀掉熟睡的门卫,只留更夫继续打更,城中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平静,官兵神不知鬼不觉地已进至内城。

鸡鸣时分,天方泛白,风雪稍停,李愬军已占据吴元济的外衙,这时敌人才发现情况异常,忙报告吴元济。吴元济此时还未睡醒,听到报告,不以为然,说:“慌什么?这只是俘虏抢东西罢了,等天亮时把他们全杀了就是,何必这么惊慌!”稍后又有主力部队的士兵报告,内外城都已失守,吴元济仍不在意,说这一定是驻外城的士兵索取寒衣来了。

直到他听到李愬军申号令之声,这才大惊失色,忙组织军队登牙城抵抗,但此时唐兵已蜂拥入城,他哪能挡得住?无奈之下吴元济出城投降,李想命把他解送长安,随后唐宪宗下令将其处死,淮西叛乱就此被唐朝廷扑灭。

但是,此时的唐王朝已经是病入膏肓,神医也无施救之方。淮西的叛乱,只是冰山一角,各路藩镇的叛乱是此起彼伏,“按下葫芦瓢又起”,加之太监控制朝政、党争内斗、农民起义,昔日辉煌世界的大唐王朝,大厦将倾,最后在朱温的这根“稻草”的压迫下,终于在公元907年倒下。

标签: 李愬

更多文章

  • 后人对唐代名将李愬为什么都赞誉不断

    历史人物编辑:张甲良标签:李愬

    在对李愬简介前,先应该了解一下唐朝中期的政治局势。当时唐朝廷对地方藩镇失去了控制,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这些藩镇势力最大的,吴元济就是其中之一。他勾结河北藩镇,为祸唐代宗、德宗两代。到了唐宪宗的时候,在朝廷的极力主张下,才将其戡平。而平定吴元济的那个人,正是唐代名将李愬。李愬的父亲名叫李晟,也是一位名

  • 8千人破2万象兵,孤军深入灭掉印度,唐朝最会打仗的外交官王玄策

    历史人物编辑:没有你世界标签:王玄策

    8千人破2万象兵,孤军深入灭掉印度,唐朝最会打仗的外交官王玄策说起大唐的风流人物,许多人会想起那些名传千古的诗人,或是传奇一生的历代君王王玄策这个名字,相对来说就太陌生了。虽然没有同时代的其他大人物那么有名,但王玄策作为唐朝一位大外交官,也是做出了轰轰烈烈的功绩。出使印度史书上记载人的生平,一向选取

  • 唐朝王玄策一个人征服印度是真是假?西藏深山里一件文物给出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穷达斋读史标签:王玄策

    武德九年,新生的唐王朝正处于蓬勃兴起的阶段,一个雄踞世界东方的超级大国正在形成中。唐朝发达的经济,昌明的文化,使得周边各国与唐朝之间掀起了第一次国际经济文化交流高峰。当年九月,印度高僧波颇来到长安讲经说法,年轻的唐朝僧人玄奘,静静谛听着波颇口中的佛国印度的种种事迹,不由心向往之,决心在有生之年要亲身

  • 唐朝文人王玄策究竟有多牛?一人率领八千多人灭了大半个印度

    历史人物编辑:平华泛教育标签:王玄策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领三十多人出使天竺各国。而这已经是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犹忆起,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天竺时,还只是个副使,并且担任广西黄水县的县令,广西地处岭南,被朝中幕僚视为蛮夷聚集之地,民风彪悍,听者远之。但古往今来,成大能者,势必会有一些不同寻常的经历,正如天将降

  • 1990年西藏发现石碑,专家译解文字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子豪爱历史标签:王玄策

    在初唐时期,唐太宗麾下藏龙卧虎,李靖、尉迟敬德、李勣、殷开山、程知节等,一时之间名臣汇聚,将星璀璨。与这些世所共知、大名鼎鼎的大唐俊杰相比,王玄策的名字无疑默默无闻,少有人知。在史籍记载中也只有只言片语存世,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大概还是通过《功夫瑜伽》这部电影,才第一次知道历史上还有王玄策这么一号人

  • 90年,西藏发现唐朝石碑,专家看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近灵说历史标签:王玄策

    提起大唐王玄策,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确实,对于正史来说,王玄策只不过是个五品散官。虽然说,他有一个在现代看来,比较牛的工作——外交官。但在最为开放的唐朝来说,这个职位是很重要,但由于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太多,因此,王玄策就显得格外的不重要。但在传闻中,王玄策可并不只是一个小小的五品外交官这么简单。据

  • 唐朝使节一人灭了印度?王玄策做了什么?为何他在唐朝不受重视?

    历史人物编辑:韦贵祥标签:王玄策

    桃花石杂谈相信,阅读本文的朋友里恐怕有许多人都在最近这几年看到过唐朝时出使印度的使节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说法,有许多讲述此事的网络文章都说王玄策一个人灭亡了印度甚至是征服了印度。那么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呢?王玄策这个人究竟又是什么人?他在“灭亡”印度之前和之后又都做过什么呢?王玄策和他去的

  • 90年西藏发现石碑,专家译解文字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讲官标签:王玄策

    关于历史,胡适有这么一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此话虽然偏颇,但也不难看出历史这东西往往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出现许多模糊不清之处,从而引起诸多猜测与争论。在唐朝就有这么一个引发诸多猜测与争议的人物。他曾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里多次出使天竺,并在一次天竺之旅中,没靠唐朝一兵一卒便做出

  • 从国外借兵1万人,仅凭一人灭掉天竺国,为何有人质疑王玄策真假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王玄策

    唐贞观二十一年,一支泥婆罗与吐蕃的联军,兵临中天竺国城下。刚刚通过政变当上国王的阿罗那顺感慨自己立足未稳,这两个“好邻居”就找上了门来,看来这是场不折不扣的硬仗了。然而,当阿罗那顺看到这支军队的主帅时,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第一,这个统帅既不是吐蕃人,也不是泥婆罗人,而是个不折不扣的汉人!第二,这个

  • 王玄策从印度带回一个人,唐太宗热情接见了他,不久之后就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王玄策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唐朝使臣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与唐太宗李世民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王玄策曾从天竺国(印度)带回来一个人,这个人直接决定了唐太宗的命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出使西域,来到中天竺国时,却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