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763年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对唐王朝进行了致命一击。尽管经过一番焦头烂额的努力(自筹军队、外借蕃兵等),这场叛乱最终落下帷幕,可是,叛乱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原本还很规矩的各路藩镇节度使,纷纷地冒出离心离德的念头,时不时就有一些藩镇跳出来,挑战朝廷的权威,不听从中央政府的指挥与调派。
特别是“河朔三镇”(卢龙、成德、魏博)节度使,反复背叛朝廷,耗费了唐王朝大量的精力。有这样的节度使做出“榜样”,其他藩镇自然不会老实,皆蠢蠢欲动。
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并发兵四处侵略。对淮西早有戒心的唐宪宗,遂以严绶为招抚使,督诸道兵进讨。但严绶无能,被吴元济打败。宪宗以韩弘为将代之,但韩弘出于私心,想以贼自重,不愿淮西速平,以致损兵折将,让淮西军气焰更加嚣张。正当宪宗为淮西战事毫无进展犯愁之际,身为太子詹事的李愬挺身而出。
宪宗龙颜大悦,让宰相裴度领军,李愬为先锋,进征淮西。
公元817年初,李愬在任唐、随、邓三州节度使后,着手制定奇袭吴元济老巢蔡州的战略方案。他至唐州抚恤伤卒,假装自己懦弱以使淮西军松懈轻敌;在与叛军的几次交锋中,他对俘捉的敌方兵将,皆以礼相待不加侮辱,让他们感恩而愿死心塌地归顺,并详尽地把淮西的战备情况告之,做到了知已知彼。
有一次,唐军俘获了吴元济手下骁将丁士良,士兵们请求把他的心挖出以解众恨,但李愬见丁面无惧色,暗自叹服,令为其松绑,免其死罪。丁士良本以为必死,没想到李愬放了他,于是给李愬跪下谢罪,并愿以死报李之厚爱。李愬扶起他,任他为“捉生将”,又用其计擒住淮西又一骁将吴秀琳,并以礼相待,吴秀琳也感激不尽,愿报效朝廷。李愬发现吴秀琳部下有个叫李宪的,智勇双全,很是喜欢,便为其改名“忠义”,帐下留用。
不久李愬再计设计生擒了吴元济军中骨干李祐,此人精于谋略又勇武善战,之前屡败官军,令唐军损失惨重。唐营部将又纷纷请求杀掉他,李愬为保护他。李愬心里并不愿杀他,但众将群情激愤,如果硬要留着他的活命,有可能会引发军中众人的不满。于是李愬便想出一条“迂回之策”:在派人押他入京时,密奏宪宗,请求赦免李祐以为己用,并强调若杀之则淮西难平。
宪宗在李愬的苦求下赦免了李祐。李愬当即任他为“六院兵马使”,让他配刀出入大本营。李祐看到李愬对自己一个叛将如此信赖有加,反而感激涕零,随即献计“雪夜袭蔡州”,李愬大喜。
公元817年冬十二月十日夜,大雪纷飞,寒风凛冽,李愬突然号令三军紧急集合,以李祐、李忠义为先锋率3000人马东进,自己率主力跟进,唐州刺史田进诚引3000人殿后。
部队向东急行30公里,袭占沿途要点,抵汝南张柴村后,李愬令丁士良领500人留守以断诸道桥梁;又遣兵500警戒朗山,然后向全军宣布此行目的是去蔡州捉拿吴元济。全军将士大惊失色,吴元济的勇猛残忍,是出了名的,他的军队战力之猛,也是闻名天下。对此,监军太监大哭道,“果落李佑奸计!”
李愬不作理会,令三军继续前进。土兵们以为此行有去无还,但将令不敢违抗,只得前进。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夜半,风雪更加肆虐,唐军在凌晨抵达了蔡州城下。蔡州自李希烈反唐以来,经吴少诚、吴少阳到吴元济,官军不至此地已30多年了,因此,吴元济方面根本毫无防备,说实话,在骨子里,从节度使吴氏父子,至看门的小兵,都对朝廷特别藐视,对官军的战斗力,他们视同弱鸡。
可是他们这一次,受到了致命的惩罚。
李愬派李祐、李忠义首当其冲,率兵在城墙上掘坎而上,杀掉熟睡的门卫,只留更夫继续打更,城中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平静,官兵神不知鬼不觉地已进至内城。
鸡鸣时分,天方泛白,风雪稍停,李愬军已占据吴元济的外衙,这时敌人才发现情况异常,忙报告吴元济。吴元济此时还未睡醒,听到报告,不以为然,说:“慌什么?这只是俘虏抢东西罢了,等天亮时把他们全杀了就是,何必这么惊慌!”稍后又有主力部队的士兵报告,内外城都已失守,吴元济仍不在意,说这一定是驻外城的士兵索取寒衣来了。
直到他听到李愬军申号令之声,这才大惊失色,忙组织军队登牙城抵抗,但此时唐兵已蜂拥入城,他哪能挡得住?无奈之下吴元济出城投降,李想命把他解送长安,随后唐宪宗下令将其处死,淮西叛乱就此被唐朝廷扑灭。
但是,此时的唐王朝已经是病入膏肓,神医也无施救之方。淮西的叛乱,只是冰山一角,各路藩镇的叛乱是此起彼伏,“按下葫芦瓢又起”,加之太监控制朝政、党争内斗、农民起义,昔日辉煌世界的大唐王朝,大厦将倾,最后在朱温的这根“稻草”的压迫下,终于在公元907年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