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它是抗战中突袭战的经典范例,堪称现代版的“李愬雪夜下蔡州”

它是抗战中突袭战的经典范例,堪称现代版的“李愬雪夜下蔡州”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倩爱历史 访问量:483 更新时间:2023/12/20 14:34:22

(新四军战士在急行军)

1939年1月21日,凌晨2点,粟裕所率新四军三团距离官陡门二十多里。

又被一条河拦住了去路。

三团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坐渡船,但是不知道船是否已被敌军封锁,还能不能找到,二是绕着走,必须多绕十里路,而且要从一个叫头道桥的敌据点的眼皮子底下经过。

前者估不准时间,后者能估算时间,反正左右是那十里路,但风险无疑要大上许多。

粟裕略一沉吟,便决定绕着走。他命令部队跑步前进,“走快点,冲猛些”,这样即使被头道桥发现也不要紧。

话虽是这样说,粟裕自己心里其实也很紧张,因为部队的绕行路线距头道桥不过二三里路,一旦被敌军发现,用电话通告各处,事情就不好办了。

队列中响起急促的呼吸声和脚步声,地上虽然铺满霜雪,又刮着寒风,但大家仍跑得一身是汗。

就在跑步前进的过程中,粟裕还担心附近敌军会不会从哪里跑出来挡道,以致影响行军速度,他甚至在肚子里念叨起来:“地球转慢一点吧,不要过早天亮才好。”

四个小时后,三团绕过头道桥急进,到达了距官陡门仅三里的地方,这时粟裕的一颗心才落了地。

官陡门据点本身也极其险要,它以河相隔,分东西两岸,两岸街道全建在高高的堤埂上,可以瞰制四周的河网与水田。在据点周围,设置了三道铁丝网和其它障碍物,铁丝网以内还筑有隐蔽战壕。

粟裕分兵两路,自率主力攻西岸,等西岸打响后,东岸部队再行攻击。

部队沿堤埂的倾斜面前进,一里,半里,粟裕命令:“停止!”

大家全都蹲下来,队伍一片肃静,静到连呼吸声都低了下来。粟裕派突击队匍匐前行,第二梯队官兵则在背后慢慢跟进。

当突击队接近铁丝网时,正要拉开障碍,警报器响了,伪军哨兵叫道:“哪个?”

开火,枪声过处,哨兵被打成了马蜂窝。

哨兵后面约十米的地方,有一座掩蔽所,里面全是伪军,但还没等伪军们反应过来,弹幕便从头罩下。

突击队的“花机关”(一种国产的手提冲锋枪)、轻机枪、驳壳枪同时连发,手榴弹也不停地甩过来。就像是爆竹店里失了火,所有枪响都混杂在一起,听不出明显段落,只有手榴弹的爆炸声能清晰分出个数,知道甩了多少手榴弹过去。

掩蔽所里的伪军,动作快的,钻出来就成了肉泥,洞门被尸体堵住,动作慢的便永远出不来了。

不到一分钟,三层铁丝网被全部冲破,并能听到东岸的机关枪声音,表明东岸部队也开始实施攻击。

突击队和第二梯队全都涌入街口,这时伪军已死伤一片,枪扔得满街都是。新四军装备落后,一般情况下见到枪支就“眼红”,但这次第二梯队对地下的枪支看都不看,就往河边冲去。

在官陡门两岸之间,只有一座宽约一米的小板桥贯通,分配作战任务时,粟裕对西岸部队有言在先:进入官陡门,必须第一个抢占小板桥,抢不到要受处分。

第二梯队到河边,抢的就是那座小板桥。

夺得板桥,第二梯队冲到河东,直接杀入东岸的伪军司令部,协助东岸部队解决了战斗。

奇袭官陡门,从开始攻击到战斗结束,只用了八分钟,加上清扫战场,也不过花了二十分钟。当日军援兵和飞机闻讯赶到时,三团早已撤出了官陡门。

战后初步统计,共歼灭伪军两百人,活捉五十七人,仅伪军司令一人因在芜湖未归而侥幸漏网。三团方面,只有一名卫生员和司号员负伤,人员方面基本没有损失。此外,缴获到的机步枪、手榴弹、子弹很多,去掉消耗掉的弹药还有很大盈余。

在官陡门之战中,粟裕虽然只是牛刀小试,但其谋划之精,出兵之奇,行动之快,用时之短,都堪称突袭战的经典范例,在这场战斗中,甚至可以依稀见到史书中“愬雪夜下蔡州”的影子。

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李愬

更多文章

  • 李愬雪夜袭蔡州:一场精彩的奔袭战,但也无力改变王朝衰亡的大局

    历史人物编辑:叫我过客标签:李愬

    公元755年——763年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对唐王朝进行了致命一击。尽管经过一番焦头烂额的努力(自筹军队、外借蕃兵等),这场叛乱最终落下帷幕,可是,叛乱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原本还很规矩的各路藩镇节度使,纷纷地冒出离心离德的念头,时不时就有一些藩镇跳出来,挑战朝廷的权威,不听从中央政府的指挥与调派

  • 后人对唐代名将李愬为什么都赞誉不断

    历史人物编辑:张甲良标签:李愬

    在对李愬简介前,先应该了解一下唐朝中期的政治局势。当时唐朝廷对地方藩镇失去了控制,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这些藩镇势力最大的,吴元济就是其中之一。他勾结河北藩镇,为祸唐代宗、德宗两代。到了唐宪宗的时候,在朝廷的极力主张下,才将其戡平。而平定吴元济的那个人,正是唐代名将李愬。李愬的父亲名叫李晟,也是一位名

  • 8千人破2万象兵,孤军深入灭掉印度,唐朝最会打仗的外交官王玄策

    历史人物编辑:没有你世界标签:王玄策

    8千人破2万象兵,孤军深入灭掉印度,唐朝最会打仗的外交官王玄策说起大唐的风流人物,许多人会想起那些名传千古的诗人,或是传奇一生的历代君王王玄策这个名字,相对来说就太陌生了。虽然没有同时代的其他大人物那么有名,但王玄策作为唐朝一位大外交官,也是做出了轰轰烈烈的功绩。出使印度史书上记载人的生平,一向选取

  • 唐朝王玄策一个人征服印度是真是假?西藏深山里一件文物给出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穷达斋读史标签:王玄策

    武德九年,新生的唐王朝正处于蓬勃兴起的阶段,一个雄踞世界东方的超级大国正在形成中。唐朝发达的经济,昌明的文化,使得周边各国与唐朝之间掀起了第一次国际经济文化交流高峰。当年九月,印度高僧波颇来到长安讲经说法,年轻的唐朝僧人玄奘,静静谛听着波颇口中的佛国印度的种种事迹,不由心向往之,决心在有生之年要亲身

  • 唐朝文人王玄策究竟有多牛?一人率领八千多人灭了大半个印度

    历史人物编辑:平华泛教育标签:王玄策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领三十多人出使天竺各国。而这已经是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犹忆起,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天竺时,还只是个副使,并且担任广西黄水县的县令,广西地处岭南,被朝中幕僚视为蛮夷聚集之地,民风彪悍,听者远之。但古往今来,成大能者,势必会有一些不同寻常的经历,正如天将降

  • 1990年西藏发现石碑,专家译解文字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子豪爱历史标签:王玄策

    在初唐时期,唐太宗麾下藏龙卧虎,李靖、尉迟敬德、李勣、殷开山、程知节等,一时之间名臣汇聚,将星璀璨。与这些世所共知、大名鼎鼎的大唐俊杰相比,王玄策的名字无疑默默无闻,少有人知。在史籍记载中也只有只言片语存世,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大概还是通过《功夫瑜伽》这部电影,才第一次知道历史上还有王玄策这么一号人

  • 90年,西藏发现唐朝石碑,专家看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近灵说历史标签:王玄策

    提起大唐王玄策,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确实,对于正史来说,王玄策只不过是个五品散官。虽然说,他有一个在现代看来,比较牛的工作——外交官。但在最为开放的唐朝来说,这个职位是很重要,但由于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太多,因此,王玄策就显得格外的不重要。但在传闻中,王玄策可并不只是一个小小的五品外交官这么简单。据

  • 唐朝使节一人灭了印度?王玄策做了什么?为何他在唐朝不受重视?

    历史人物编辑:韦贵祥标签:王玄策

    桃花石杂谈相信,阅读本文的朋友里恐怕有许多人都在最近这几年看到过唐朝时出使印度的使节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说法,有许多讲述此事的网络文章都说王玄策一个人灭亡了印度甚至是征服了印度。那么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呢?王玄策这个人究竟又是什么人?他在“灭亡”印度之前和之后又都做过什么呢?王玄策和他去的

  • 90年西藏发现石碑,专家译解文字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讲官标签:王玄策

    关于历史,胡适有这么一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此话虽然偏颇,但也不难看出历史这东西往往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出现许多模糊不清之处,从而引起诸多猜测与争论。在唐朝就有这么一个引发诸多猜测与争议的人物。他曾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里多次出使天竺,并在一次天竺之旅中,没靠唐朝一兵一卒便做出

  • 从国外借兵1万人,仅凭一人灭掉天竺国,为何有人质疑王玄策真假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王玄策

    唐贞观二十一年,一支泥婆罗与吐蕃的联军,兵临中天竺国城下。刚刚通过政变当上国王的阿罗那顺感慨自己立足未稳,这两个“好邻居”就找上了门来,看来这是场不折不扣的硬仗了。然而,当阿罗那顺看到这支军队的主帅时,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第一,这个统帅既不是吐蕃人,也不是泥婆罗人,而是个不折不扣的汉人!第二,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