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元朝的夺门之变一元明宗暴死与文宗复位

元朝的夺门之变一元明宗暴死与文宗复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付寒寒 访问量:2236 更新时间:2023/12/8 15:42:07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异族王朝,从忽必烈定国号大元开始,历时经十五帝立国九十八年。 在大一统王朝中仅仅高于西晋(秦隋)。而元朝之所以立国不足百年,最关键一点就在于没有汉化,在政治,思想,文化上没有彻底地汉化。虽然如此,但在争夺帝王之位这件事上,和其他封建王朝没有什么去区别。在元明宗元文宗之间帝位争夺上,和大明王朝的夺门之变大同小异。

公元1328年8月,大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在位5年)暴崩于上都,时年三十六岁。此时最大的事情就是拥立太子登基,但身为宰相的倒剌沙根本没有这个意识。而远在大都的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先发制人,趁百官聚集兴圣宫议事之机,带兵逼迫群臣道:“武宗皇帝有两个儿子,天下正统归于武宗一脉有敢不从者,杀无赦!”。燕帖木儿一党立即把泰定帝心腹大臣乌伯都剌平章以及中书省的主要官员一律关进大牢。然后,燕帖木儿与支持自己的宗室亲王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率兵守住大内,让自己的心腹别不花为左丞相,塔失海牙掌控中书大权,四处调兵遣将,守御关隘,“征诸卫兵屯京师。准备拥立新君登基。

燕帖木儿是钦察人,燕帖木儿深受元武宗信任,同佥检密院事这个官并不大,但却掌握有调兵遣将的实权。燕帖木儿正是趁手中有兵,朝中还有不少支持者,这次发动政变。否定泰定帝儿子登基。而让武宗一脉上位。而当时,元武宗的两个儿子,老大周王和世远在漠北,燕帖木儿万般无奈只得次子怀王图贴睦尔登基的主意,因为他在江陵。

那燕帖木儿为何非要让武宗的儿子登基呢,除了燕帖木儿个人野心之外,就是因为当初的约定,元武宗当皇帝以后,与弟燕帖木儿弟元仁宗讲好是兄终弟及,但又约定说,元仁宗驾崩后,由武宗的儿子继位。说白了就是两家儿子轮流坐庄。但轮到元仁宗继位后,就翻脸不认人了,立自己儿子硕德八剌为太子。(就是日后的元英宗

元仁宗登基以后,随即加封武宗两个儿子为王,封长子和世为周王,就封云南,周王和世一行人走到延安,其手下的大臣和宗室等人皆武宗老臣子,愤愤不平,觉得仁宗皇帝不是个玩意,讲话不算数。不少人要拥和世造反争帝位。但还没有起兵造反呢,自己倒是窝里反,为了日后谁当宰相而互殴。周王和世只得逃往西北。大元宗王察合台倒是厚道人,接纳了这位落难王子。而且拥立他为大王。和世本人也很本分,在漠北当个逍遥自在的小王爷。元仁宗死后,元英宗即位。英宗在位不到三年就死于政变。后来泰定帝即位后,他加封武宗次子图贴睦尔为怀王,就藩江陵。所以在武宗老臣的眼里,帝位就应该是武宗一脉的,仁宗以后的皇帝都是“窃居帝位“。

这边燕帖木儿密迎怀王于江陵的同时,又密令河南行省平章伯颜挑选精兵,护卫怀王一行前来大都。怀王颇有政治头脑,知道篡位夺权这事不成功便成仁,虽然还未坐上帝位,他马上下令任命燕帖木儿知枢密院事,统管军政大务。燕帖木儿确实有能力,让其弟弟撒敦率军守住居庸关,防止上都派兵。这时候,在上都诸王和朝臣协商后一致拥护泰定帝的儿子登基,也就是天顺帝,但问题是天下不能有两个皇上,那就开打吧,谁赢了谁当皇帝。双方正式开打。

已经到大都的图贴睦尔即位,改元天历,是为元文宗。他还表示说:“我大兄(周王)远在朔漠,我哪敢紊乱帝位的继承顺序呢!”燕帖木儿进劝:“人心向背之机,间不容发。一或失之,悔之无及!”确实,上都诸王及倒剌沙已拥泰定帝之子天顺帝继位,如果怀王不及时称帝,大都一方连“旗号”都没得打。如果这样,正统一方打“反贼”一方,大都一方没有道义可言,有皇帝才算名言正顺。元文宗就是乱臣贼子。这就好比,天顺帝是建文,而元文宗是朱棣。

燕帖木儿兵法大家,勇冠三军。先后打败泰定帝几路人马,打的泰定帝一方抱头鼠窜,狼狈不堪。但问题是现在大元各个地方和宗室仍然承认天顺帝是国家正统。元文宗的太平王、中书右丞相的燕帖木儿毫不气馁,越战越勇,身先士卒,极大鼓舞了大都一方的士气。元文宗不放心,担心这位拥立大臣的安全,并说:“丞相每战亲临前线,万一有闪失,国家怎么办!此后不必亲自冲锋陷阵。”燕帖木儿此表示:“臣以身先之,为诸将做榜样。如有敢迟疑者军法从事。如果派任务给诸将执行,万一军溃,悔之何及!”意思很明显,我们有胜无败。赢了泼天富贵。败了就户灭九族。必须要玩命。

燕帖木儿的大军一路高歌猛进,攻克上都,成就天下。泰定帝的儿子、时年九岁的天顺帝被元文宗密诏杀掉(这是必须的,反过来文宗也活不了),至此,元文宗坐稳龙椅。元文宗现在最感激的就是对燕帖木儿,立即加封这位功臣:复拜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知枢密院事、领都督府龙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事,就佩元降虎符,依前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答剌罕、太平王。可以说,除了元文宗就他了。

当初,元文宗登基时候就明白表示:“我的皇帝之位是大哥的,我不过是暂时代理“。元文宗刚刚登基说这种话,九分是真话,因为当时元文宗和所有的人心中没底,万一失败还有一个顶雷的,他自己又非元武宗嫡长子,不过是稳住己方的阵营和人心。但等到真正这天下做稳了,心态就变了。

但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再说他还是个皇帝。元文宗也就只能派人去迎接大哥回家来登基。后世说周王和世心中存疑,迟迟不肯动身。不相信自己弟弟这么好心。但漠北诸王皆周王回京登基,原因就是想自己也好捞个从龙之功。辛苦多年也有回报。应该是说,周王不回去都不行。和世心里再怀疑只得往南面大都方向走。

回大都一路之上,地方大员,宗室亲王、大臣们相继来迎,和世心中安定,但让元文宗意料不到的是,周王回京颇受拥护。高呼“我们的皇帝真要从北方回来啊”。不仅如此,“诸王、旧臣争先迎谒,所至成聚”。此情此景,元文宗、燕帖木儿看在眼里,杀机顿生,如果说以前还有犹豫的话,现在可真是非杀不可了。公元1329年,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和世在没有入京的情况下,在和林提前登基,由此,周王就成为元明宗。大元又是两个皇帝。这里要说的是,元明宗与元文宗不是一母所生。

真是一当皇帝就变样,当周王的时候谦和有礼,当皇帝就变样了,摆出大哥和皇帝架势,对弟弟指导一番,这番讲话换谁都不爱听,何况还是元文宗。得知大哥就要还都的元文宗,立即遣燕帖木儿等人去迎接,而元明宗对迎接的燕帖木儿等人表示:“你回去告诉朝臣和宗室,凡是京帅朕弟所任百官,朕仍用之,不必自疑。”燕帖木儿自然不信,都是千年狐狸,玩什么聊斋啊。

此时还没入京的元明宗已经二乎了,丝毫没有政治头脑,马上下诏委派随从自己多年的旧臣进入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也太急了点,此时燕帖木儿已经心中有数,想了想与文宗皇帝的密谋,再看看元明宗手下那些人对他的态度,已经是大动杀机了。这时候,元明宗还未至大都真正抓住帝权,这些作为确实不应该。而且现在居然要立皇太子,后经心腹苦劝才作罢。此后,他又发布一系列诏旨,任命了大批官员,从中央到行省,几乎都换了,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在当年的八月四日,元文宗与元明宗兄弟俩在上都附近的王忽察都见面。相较双方力量对比,元明宗身边只有不到两千人的随从,而元文宗为“迎接”大哥率三万多人禁军。兄弟二人,相见之后,自然是抱头痛哭。天天在一起相谈“甚欢”,但仅仅过了四天,三十岁元明宗“暴崩”。

史书上虽然写暴毙,但谁都知道肯定是元文宗、燕帖木儿二人合谋,精心算计后,才毒杀元明宗。此次内变,说不上谁好谁坏,正常,谁是元文宗都得这么干,这里只能说元明宗太傻,太蠢,一点都不值得同情和可怜,在漠北当个王爷不好吗。元明宗驾崩七天后,元文宗在上都宣布“复位”。过了一个月,元文宗又废掉大哥元明宗儿子妥欢帖睦尔的“太子”封号,立自己儿子阿剌忒纳答剌为皇太子,但八个月后,元文宗自己的儿子皇太子阿剌忒纳答剌就病死。

元文宗在位只有四年多,崇尚儒家思想和文化,要不然也不会谥号是“文“。公元1332年元文宗驾崩,死因仍然是酒色过度,年仅二十九岁。元武宗、元明宗、元仁宗父子三人死亡年龄几乎一样,武宗三十一,明宗三十,文宗二十九。应该说,元朝的皇帝基本上没有长寿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标签: 元明宗

更多文章

  • 继位184天,与弟弟畅饮一番后病逝:元明宗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元明宗

    1329年,地点张北,元明宗与弟弟图帖睦尔相遇,兄弟俩设宴畅饮,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三天后,元明宗病逝,弟弟图帖睦尔继位。好不容易继位称帝,前后在位才184天,元明宗的一生着实悲情。和世?,元朝第九位皇帝,父亲是元武宗海山。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汗国改为“大元”,到1368年徐达、常遇春率25万明

  • 徐达俘获上千元顺帝妃子,朱元璋提一特殊要求,徐达先震惊后佩服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元顺帝

    元朝历时仅98年,这和其不喜修内政有关,元朝前期多次发动对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的战争,中后期则政变频繁,政治黑暗、朝廷腐化严重。元朝的皇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高丽女子,每年元朝都会向高丽索要年轻女子,高丽朝廷虽有怨言,但也只得照做。元顺帝时更甚,宫中高丽女子多达上千。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频繁,朱元

  • 徐达故意放元顺帝逃走,常遇春勃然大怒,朱元璋却暗暗点头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元顺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虽然这是一句描写自然环境的诗句,但是很多人也都将这个道理放在人际交往上面。据史书记载,隐公六年时候,郑国被卫国和陈国攻打,郑庄公私下联系陈桓公讲和,不过陈桓公没有答应,然而两年后郑国就强大起来了,于是派兵将陈国打败了,此时陈国的邻居卫国却没有伸出援手。于是很多人便私下议论

  • 元顺帝的出逃,为气数已尽的北元争取了200余年?其逃跑方式亮了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元顺帝

    秦时,秦二世胡亥亲小人,远贤臣。他听信谗言,将朝堂中的治世能臣丞相李斯,将军蒙恬等人全部处死,从而导致朝堂混乱,天下民不聊生,百姓纷纷揭竿起义。后项羽火烧阿房宫,将秦朝十余载荣光付诸一场大火。这天下终是沦落到帝王死于赵高之手,秦朝二世而亡的下场,最终留得一句流传千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警世

  • 深谙权术阴谋的元顺帝是怎样把自己玩死的?背后有哪些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张祥说历史标签:元顺帝

    不管野史怎么说,妥欢贴睦尔在他十三岁这年,以“明宗长子”的身份登上了元王朝皇帝的宝座。而终其一生,他和他的家族都以元室正嫡自居,从来也没有把宋室当一回事。元顺帝的生父之谜,就像后来的野史非要说乾隆是陈阁老之子那样,既然元顺帝只认元明宗这一个爹,只维护元王朝的利益、乾隆只认雍正一个爹,只维护清王朝的利

  • 坐山观虎斗的元统初政,元顺帝驱虎吞狼挑动两大权臣火拼记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历史苑标签:元顺帝

    【猴格蒙古元朝系列文之第5话/元顺帝之第2话】元顺帝妥欢帖木儿继位之后,内受婶母文宗卜答失里皇后的压制,外有两大权臣势力操控,处境艰难,但少年天子愣是在两大势力之间,坐山观虎斗,暗中支持伯颜铲除燕帖木儿家族。两虎对立的元统初政大元至顺四年(1333)五月,元朝第一权臣太平王燕帖木儿去世,二月份就来到

  • 流传千年的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里?它真的被元顺帝带入沙漠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头盔哥标签:元顺帝

    自秦始皇以来,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因材质为玉,称为“玉玺”,其有六方,分别为“帝之玺”、“帝行玺”、“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为秦始皇所制“传国玉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之命所

  • ?徐达为何2次放走元顺帝,不怕朱元璋怪罪?徐达:不放我可能会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元顺帝

    徐达为何2次放走元顺帝,不怕朱元璋怪罪?徐达:不放我可能会死朝代的更迭早就成为了历史的常态,只不过在对前朝统治者的处理上,却让人感到为难。旧的统治者哪怕昏庸腐败,他在百姓的眼里仍然是天子,仍然具有权威。而新的政权揭竿而起,新与旧的碰撞,其结果总是让人很纠结。徐达是明太祖朱元璋身边的得力干将,也是明朝

  • 元顺帝的逃跑,替气数已尽的北元争取了200余年?其逃跑方式亮眼

    历史人物编辑:韦祖创标签:元顺帝

    曾经有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在看完《孙子兵法》之后问他的部下:“你看过这本书吗?”部下回答:“看过”。这位军事家说:“那你用八个字简要概括一下这本书的核心”,部下一时语塞。军事家告诉他,这八个字就是:“打得过打,打不过跑”。这八个字把《孙子兵法》高度的博弈智慧浓缩得如此简明,的确非常了不起。在局面有利于我

  • 元顺帝被朱元璋赶跑后,北元持续了267年?为何没能力恢复祖业?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元顺帝

    因为不团结,所以自从1368年,朱元璋将元顺帝赶出大都以后,即使元朝没有灭亡,也无法恢复昔日霸业了!这种不团结,早在元顺帝还在大都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如果大蒙古国上下能够像成吉思汗时期那么团结的话,元朝压根就不可能被推翻。大厦从来都是从内部垮塌的。一、元顺帝在位期间内乱不断。第一,误杀脱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