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蒙古可以说是整个欧亚非的噩梦,无人不在其铁骑下颤抖。成吉思汗甚至被欧洲人敬畏地称之为“上帝之鞭”,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灾祸和鞭挞。
但是,在历史中,有一座城池,战无不胜的蒙古攻打了36年之久,就连蒙古的大汗蒙哥都死在城下,这就是钓鱼城。
蒙古兴起的地方颇有历史渊源,龙城,汉代匈奴的王庭。历史上的草原帝国,都是从这里走出的,匈奴、突厥、契丹、蒙古,唯有女真和满清是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兴起。
这个前所未有的广袤帝国,开始了征途之后,沉醉在奢靡之中的金国不久便宣告灭亡,就像历史上所有的草原帝国一样,马踏中原成为了蒙古的目标。
但是,襄阳城和钓鱼城阻拦住了这匹猛兽的步伐,让他意思到,想要扬鞭江南还不是时候。古代的游牧民族蓄养牛羊,逐水草而居,但是因为气候寒苦,到了冬天的时候,牛羊冻死,粮食不足,饿急眼了的草原控弦之士就会盯上富庶的中原,南下劫掠打草谷。
可以说草原帝国从诞生开始就充满了掠夺性,但这就形成一个问题,一旦掠夺失败,没有足够的粮食过冬,人口大量饿死,就会迅速崩溃。比如历史上的突厥,颉利可汗气势汹汹,逼得李世民签下渭水之盟,何其屈辱,但是之后呢?不到4年的时间,这位颉利可汗就成为俘虏,负责给李世民跳舞助兴。
攻伐南宋不成,蒙古的征伐又不能停止,游牧的性质决定了蒙古只能是在征伐或是征伐的路上,因此开起来浩大的西征,西域诸国尽皆征伐,俄罗斯因此亡国百年之久。
但是,转折就在钓鱼城出现,这座位于川渝之地的坚城,依山傍水建造,城内可以自给自足,不用担心粮草问题。蒙哥气势汹汹地进攻而来,结果在被炮石击中后不治身亡,而蒙军也伤亡惨重。
在历史上,守城战看上去容易,其实并不简单。仪仗高墙,确实难以进攻,但是随着敌人转向围城,粮草问题就会凸显,一座城池,军士在城墙守卫,饥寒交迫的话如何能够战斗。古代不少的坚城都败在粮草问题上,最后敌军兵不血刃拿下城池。
在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张巡守城粮尽,烹杀爱妾、城中妇孺为食,此举究竟是否正确被后人争论不休。
在现代来看,这个举动的确残忍,但是在古代,城破之后经常会被屠城的,到时候一城百姓同样性命难保,因而很难说这个做法究竟是对是错。
蒙哥攻打钓鱼城的时候就发誓破城后要屠城,最后饮恨城下,蒙古的西征因此中断。不少人认为如果蒙哥没有死在钓鱼城,可能欧洲人就要集体放养牛羊了。
钓鱼城军民坚守36年,宋亡之后,得到不伤百姓的承诺,守将才开门而降,到最后,蒙古都没能正面攻破这座城池,说是中国古代最有血性的城池,毫不为过。
你觉得钓鱼城为何能坚守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