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被忽必烈看低、被朱元璋禁止子孙做官的那批人:南宋降将

被忽必烈看低、被朱元璋禁止子孙做官的那批人:南宋降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宋尚 访问量:3487 更新时间:2024/1/17 6:58:19

南宋末期,抗蒙之战可谓是可歌可泣,南宋的将领整体上都不辱使命,许多将领在城破之后都选择 了以死报国。更有甚者,居家自焚以明志。但是也有一些将领投降了蒙古,或是受到朝中奸臣排挤、或是顾虑城中百姓遭到蒙古屠城,也有的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叛主求荣。

不少南宋降将在随后战争中贪婪无耻,凶狠残暴,时人与后人给予了贬多于褒的评价。作为失败的宋方,无论朝廷、官员和老百姓都对这些降将加以指斥。宋廷指责刘整为“饥噬饱飏,贡养成于鹰虎;毁冠裂冕,甘下拜于犬羊。”

姜才在临刑前切齿地对夏贵说:“若见我宁不愧死邪?”文天祥奉命出使元营,在元军军中斥骂吕文焕等人是“

罪魁”、“乱贼 ”,并作诗

“枭獍何堪共勤酬 , 衣冠涂炭可胜羞”来羞辱他。

等到元军进入临安后,一名南宋戏子金某在宴会上插科打诨影射范文虎:某寺有一座大钟,但寺奴好久都不敢敲它。主僧询问原因,寺奴称因为钟楼上有个巨神,样子奇怪,所以不敢上楼。主僧到钟楼上去看。巨神见了主僧,立刻倒身下拜。主僧问:“汝何神也?”巨神答道:“钟神。”主僧反问:“既是钟神 (忠臣 ) 如何投拜?”

程鹏飞的父亲程聪被俘后 , 激愤地与投降的程鹏飞断绝关系:“我

執彼降,非吾子也 。”

而元朝这边,从忽必烈到一般官员对降将的态度是双重的。忽必烈

“虽赏之爵之,未尝不疑其心薄其行。”

有一次,在元世祖招待降将的宴会上,降将们纷纷把自己投降的责任推到贾似道身上时,大臣董文忠当场痛骂:“似道薄汝,而君则爵以贵汝,禄以富汝,未尝汝薄也。而以有憾而相,移怨而君, 不战而坐视亡国,如臣节何?似道薄汝,岂以逆知汝曹不足恃为一旦用乎!”

而忽必烈对此的反应是

“上深善之 ”。

后来,文天祥指责吕文焕等人时,伯颜吐舌称赞:“文丞相心直口快,男子心 ”。唆都也说,“丞相骂得吕家好。”

时任元朝中书平章的廉希宪,对待到访的刘整态度极其傲慢;却对衣杉褴缕的宋朝儒生优礼有嘉, 他的解释是:“大臣语默进退,系天下轻重。刘整官虽尊贵,背其国以叛者;若夫宋诸生,与彼何罪而羁囚之?”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不准南宋降将蒲寿庚、黄万石的子孙做官。明太祖也知道

“此举虽非中道 , 然足以寒乱贼之胆 ”。

那为了百姓投降的那些南宋将领,后世人又是如何看待的呢?钓鱼城守将王立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得到忽必烈不杀一人的承诺后,举城投降。有人表示理解:“不为生灵数十万,降旗焉肯竖城楼”。

但也有人责备求全,他们认为王立既然是为了城中百姓投降了元朝,为何不自杀以报宋?还有人直接痛斥王立为“宋之叛臣、元之降人”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忽必烈

更多文章

  • 忽必烈两征日本,为什么都失败了?问题出在高丽人的身上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圈瓜王标签:忽必烈

    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两征日本失利,失败的原因让人很尴尬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当时的蒙古大军可以称得上是战无不克攻无不胜,而蒙古大军最主要的两任统帅就是忽必烈与成吉思汗这一对祖孙。成吉思汗打好了蒙古帝国崛起的基础,要不是子孙不和,估计蒙古帝国还能持续更久,好在忽必烈这个孙子还不错,后来又重拾了蒙古帝国的

  • 忽必烈为何要将国号改为大元?大元二字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郭飞龙标签:忽必烈

    公元1279年二月,南宋国祚断绝,大元正式成为天下共主。“大元”国号从1271年11月忽必烈开始起用,1368年闰七月二十七日,元帝妥欢帖睦尔北逃蒙古大漠。八月二日,明军攻占大都,由此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结束,大元国号从此成为历史。忽必烈为何要以大元为国号?大元与大蒙古国是什么关系?这一切还得从头说

  • 忽必烈只是个普通蒙古王爷,条件也差,为何脱颖而出建立元朝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忽必烈

    1260年三月,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平召集忽里台,即大汗位,建元中统,任用汉地士人,建立起中书省、十路宣抚司以及负责中原汉地政务的燕京行中书省等行政机构,巩固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阿里不哥也在漠北召开忽里台,称汗,据有漠北地区。驻军六盘山的蒙古军主帅浑都海、奉蒙哥命主管陕西政务的刘太平,以及四川蒙古军

  • 为何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始终无法重现成吉思汗当年的辉煌?

    历史人物编辑:付寒寒标签:忽必烈

    成吉思汗是世界历史上都非常有传奇色彩的一个皇帝,一个没有了父亲庇佑的孩子最终统一了整个蒙古,带领了还在奴隶制的蒙古军队战胜了经济文化都比蒙古先进许多的金国。并且攻占了已经有上千年封建历史的欧洲大国,建立起就一个横跨了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帝国,可是在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帝国也分裂了,我们的元朝虽然是蒙古大汗

  • 元朝的诸葛亮,辅佐忽必烈三十年,曾经三次死谏

    历史人物编辑:生生有你标签:忽必烈

    刘秉忠,河北邢台县人,天资聪颖,5岁一目十行,8岁日诵百言,23岁遁入空门,取名子聪。此时,海云印简禅师,应忽必烈之邀去漠北,途经云中,与秉忠相遇,见他“博学多艺”,遂推荐给忽必烈,成为其幕府中的重臣。初进幕府,忽必烈是一位羽翼未丰的蒙古亲王。刘秉忠呈上万言书,建议忽必烈聚集力量,争霸诸王,以图帝业

  • 宋朝末代皇太后,被忽必烈俘虏,受尽折磨出家为尼

    历史人物编辑:谈生活手册记标签:忽必烈

    在每个王朝濒临灭亡的时候,末代皇帝的命运固然不幸,但他们作为皇帝,有为江山社稷殉命的义务,一句话,你们自己家造的孽欠的帐,总得有人来还,谁让你不巧赶上呢!最让人同情的,是王朝结束时,前朝的那些皇家的女人们。他们并不是每一个都能享受万丈荣光,并不是人人都能均沾雨露皇恩,但灾难来临的时候,她们却需要与皇

  • 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成吉思汗其他子孙建立了哪些国家?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忽必烈

    成吉思汗一手创立了蒙古民族和蒙古帝国,在他死后,蒙古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继承人的问题。成吉思汗死后将自己的汗位传给了第三子窝阔台,不过蒙古贵族更支持第四子托雷,这就导致了蒙古国内三年没有大汗,最后在二哥察合台的支持下,窝阔台成为了大汗。窝阔台去世后汗位由他的儿子贵由继承了,不过贵

  • 为什么说忽必烈并非极力追求汉化,而是对汉化保持了高度警惕

    历史人物编辑:团团说历史标签:忽必烈

    在我们的印象中,忽必烈是蒙古宗王中汉化的急先锋。不过很多人可能不是太清楚,忽必烈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汉化主义者,他其实对汉化有着足够的警惕,甚至还有一些抵制。为什么这么说呢?忽必烈确实是蒙古帝国的宗王中,第一个实施汉化,并且走得比较远的宗王。而且正是因为忽必烈实施汉化的政策,才和蒙古草原上的绝大多数宗王

  • 揭秘元世祖忽必烈,宫斗不是女子特权,男人之间同样充满斗争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忽必烈

    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古代史总会觉得中国的历史很难读懂,那种尔虞我诈,计较在言辞之上,武力之中的明争暗斗若是拿来写书会是一个很好的材料背景。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要是让一个外国人,哪怕是中文学的已经十分出色的留学生来看甄嬛传,他能不懂得那些女人用着最婉转好听的词句,其中深意却让人骨寒。中国历史上

  • 忽必烈为镇压南宋皇气,居然把宋理宗的首级,做成了酒杯!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忽必烈

    蒙古人驰骋欧亚大陆,灭掉的国家几十上百,杀掉的人数以亿计,唯独在灭南宋时花费了将近半个世纪,甚至还在攻打四川的钓鱼城时,搭进去大汗蒙哥的性命。巨大的损失,让忽必烈对汉人的民族抵抗意志十分忌惮,即便在攻入临安俘获宋恭帝后,仍然千方百计想着怎么消弭南宋军民的反抗意志。蒙古人原本信奉草原长生天,但宽容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