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河北邢台县人,天资聪颖,5岁一目十行,8岁日诵百言,23岁遁入空门,取名子聪。此时,海云印简禅师,应忽必烈之邀去漠北,途经云中,与秉忠相遇,见他“博学多艺”,遂推荐给忽必烈,成为其幕府中的重臣。
初进幕府,忽必烈是一位羽翼未丰的蒙古亲王。刘秉忠呈上万言书,建议忽必烈聚集力量,争霸诸王,以图帝业。1213年,刘秉忠的故乡邢州被蒙军攻破,纵火虐杀,民不聊生。刘秉忠冒死上书,建议用汉法治理邢州,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1254年,忽必烈进攻大理,段氏拒降,并斩杀蒙使。忽必烈大怒,号令蒙军踏平大理。刘秉忠又冒死进谏,忽必烈下止杀令。
元世祖与刘秉忠
1259年,蒙军兵分六路进攻南宋,不愿做奴隶的只有死路一条。刘秉忠再次劝谏“王者之师,不可嗜杀”。忽必烈“下令军士,毋肆杀掠”。在刘秉忠的感染下,忽必烈虽少杀戮,但屠城屡见不鲜,其中伯颜屠常州最为典型。1271年,忽必烈听从刘秉忠的建议,建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乾元”之义,这就是元朝命名的由来。
刘秉忠墓
1274年,刘秉忠端坐而逝,年59岁,忽必烈伤心的对朝臣说,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运筹帷幄之中,定社稷之大计,国家事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通晓佛经、天文、阴阳,其学问之深,只有朕知。于是,下令将其安葬于大都,赠太师,封常山王,谥文正。在元代,汉人位封三公者,仅刘秉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