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忽必烈两征日本,为什么都失败了?问题出在高丽人的身上

忽必烈两征日本,为什么都失败了?问题出在高丽人的身上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娱乐圈瓜王 访问量:617 更新时间:2024/1/18 20:24:17

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两征日本失利,失败的原因让人很尴尬

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当时的蒙古大军可以称得上是战无不克攻无不胜,而蒙古大军最主要的两任统帅就是忽必烈成吉思汗这一对祖孙。成吉思汗打好了蒙古帝国崛起的基础,要不是子孙不和,估计蒙古帝国还能持续更久,好在忽必烈这个孙子还不错,后来又重拾了蒙古帝国的威风。

蒙古大军巅峰期

蒙古大军有过两个巅峰,其其一是成吉思汗时期,其二是忽必烈时期,最巅峰的蒙古族大军曾经征服了几乎全部的亚洲地区,从远东的西伯利亚到今天的伊朗的中亚地区都属于蒙古,如果不是因为非洲太热,蒙古其实着努力一点就能够打到非洲埃及。虽然非洲没有攻过去,但欧洲这边是差不多沦陷了,此时欧洲人也是第1次见识到了蒙古铁蹄的威力。

当时看到蒙古大军来攻城,城里面的人是什么想法呢?其实就两个字绝望,太多次战争的胜利让蒙古人士气非饱满,马背上出身的民族本来就精力过剩,所以打仗攻城事半功倍。不过在蒙古大军不可一世的这个时期,也是有非常屈辱的一段历史,那就是攻打日本。

谴使日本

忽必烈执掌时期,元朝已经把能打的地方差不多都打下来了,而此时他得知海中有一个国家叫做日本,然后忽必烈就很纳闷,日本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不知道我大元朝的名声?为啥到现在都不来臣服纳贡呢?于是忽必烈就谴使日本,目的是想去问日本人收保护费。

然后这个蒙古使臣遇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就是蒙古人虽然很强,但是强大仅限于陆地,蒙古是根本就没有水师的。就连普通的船都没有,使臣只好去了高句丽,此时高句丽是臣服于蒙古人的,然后使臣让高句丽的人提供几艘船,这才顺利完成了日本之行。

然后是这样,当时没有互联网啊,日本人根本就不知道蒙古是什么,也不知道欧亚大陆沦陷的差不多了,莫名其妙想要当我们老大,还要收保护费?

因为没网,所以日本学者开始查百科全书,在唐两朝的资料典籍中,查询到了蒙古人只不过是一个野蛮民族,于是日本人回了一封国书,这信里就说啊,蒙古是啥,闻所未闻。

赶工造船

然后忽必烈一看就怒了,小小岛国,敢欺我大元无人?忽必烈很快就支了4万兵马前去攻打日本,但我们之前就提到了蒙古人是没有水师的,要怎么过海呢?很简单,还是去找高丽人,大致意思是半年内打造1000艘战船。

高丽人满头问号,一不给钱,二不给人,还让我们加班赶工的造船?兄弟们,我们反……

还好当时高丽人大多弱,而且知道蒙古人惹不得,于是就开始了赶工,但一来高丽人自己的造船技术也就那样,二来对蒙古的蛮横不满,三来时间紧张,所以在时限到了之后虽然战船出来了,但都是些豆腐渣工程。

两征日本

海战本来靠的就是船,然后蒙古人没有海战的经验,再加上这些豆腐渣工程的战船拖累,所以蒙古人第1次派了4万部队,第2次派了10多万,全都被日本人打的落花流水。

此后忽必烈再也没有攻打日本之心,后世在检验那些所谓战船的船只残骸时,还发现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高丽人给蒙古人不仅造了次等货,而且还造的是内河船,内河船出海远航,能顺利到达日本已经是一个奇迹,居然还想打海战?

标签: 忽必烈

更多文章

  • 忽必烈为何要将国号改为大元?大元二字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郭飞龙标签:忽必烈

    公元1279年二月,南宋国祚断绝,大元正式成为天下共主。“大元”国号从1271年11月忽必烈开始起用,1368年闰七月二十七日,元帝妥欢帖睦尔北逃蒙古大漠。八月二日,明军攻占大都,由此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结束,大元国号从此成为历史。忽必烈为何要以大元为国号?大元与大蒙古国是什么关系?这一切还得从头说

  • 忽必烈只是个普通蒙古王爷,条件也差,为何脱颖而出建立元朝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忽必烈

    1260年三月,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平召集忽里台,即大汗位,建元中统,任用汉地士人,建立起中书省、十路宣抚司以及负责中原汉地政务的燕京行中书省等行政机构,巩固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阿里不哥也在漠北召开忽里台,称汗,据有漠北地区。驻军六盘山的蒙古军主帅浑都海、奉蒙哥命主管陕西政务的刘太平,以及四川蒙古军

  • 为何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始终无法重现成吉思汗当年的辉煌?

    历史人物编辑:付寒寒标签:忽必烈

    成吉思汗是世界历史上都非常有传奇色彩的一个皇帝,一个没有了父亲庇佑的孩子最终统一了整个蒙古,带领了还在奴隶制的蒙古军队战胜了经济文化都比蒙古先进许多的金国。并且攻占了已经有上千年封建历史的欧洲大国,建立起就一个横跨了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帝国,可是在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帝国也分裂了,我们的元朝虽然是蒙古大汗

  • 元朝的诸葛亮,辅佐忽必烈三十年,曾经三次死谏

    历史人物编辑:生生有你标签:忽必烈

    刘秉忠,河北邢台县人,天资聪颖,5岁一目十行,8岁日诵百言,23岁遁入空门,取名子聪。此时,海云印简禅师,应忽必烈之邀去漠北,途经云中,与秉忠相遇,见他“博学多艺”,遂推荐给忽必烈,成为其幕府中的重臣。初进幕府,忽必烈是一位羽翼未丰的蒙古亲王。刘秉忠呈上万言书,建议忽必烈聚集力量,争霸诸王,以图帝业

  • 宋朝末代皇太后,被忽必烈俘虏,受尽折磨出家为尼

    历史人物编辑:谈生活手册记标签:忽必烈

    在每个王朝濒临灭亡的时候,末代皇帝的命运固然不幸,但他们作为皇帝,有为江山社稷殉命的义务,一句话,你们自己家造的孽欠的帐,总得有人来还,谁让你不巧赶上呢!最让人同情的,是王朝结束时,前朝的那些皇家的女人们。他们并不是每一个都能享受万丈荣光,并不是人人都能均沾雨露皇恩,但灾难来临的时候,她们却需要与皇

  • 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成吉思汗其他子孙建立了哪些国家?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忽必烈

    成吉思汗一手创立了蒙古民族和蒙古帝国,在他死后,蒙古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继承人的问题。成吉思汗死后将自己的汗位传给了第三子窝阔台,不过蒙古贵族更支持第四子托雷,这就导致了蒙古国内三年没有大汗,最后在二哥察合台的支持下,窝阔台成为了大汗。窝阔台去世后汗位由他的儿子贵由继承了,不过贵

  • 为什么说忽必烈并非极力追求汉化,而是对汉化保持了高度警惕

    历史人物编辑:团团说历史标签:忽必烈

    在我们的印象中,忽必烈是蒙古宗王中汉化的急先锋。不过很多人可能不是太清楚,忽必烈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汉化主义者,他其实对汉化有着足够的警惕,甚至还有一些抵制。为什么这么说呢?忽必烈确实是蒙古帝国的宗王中,第一个实施汉化,并且走得比较远的宗王。而且正是因为忽必烈实施汉化的政策,才和蒙古草原上的绝大多数宗王

  • 揭秘元世祖忽必烈,宫斗不是女子特权,男人之间同样充满斗争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忽必烈

    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古代史总会觉得中国的历史很难读懂,那种尔虞我诈,计较在言辞之上,武力之中的明争暗斗若是拿来写书会是一个很好的材料背景。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要是让一个外国人,哪怕是中文学的已经十分出色的留学生来看甄嬛传,他能不懂得那些女人用着最婉转好听的词句,其中深意却让人骨寒。中国历史上

  • 忽必烈为镇压南宋皇气,居然把宋理宗的首级,做成了酒杯!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忽必烈

    蒙古人驰骋欧亚大陆,灭掉的国家几十上百,杀掉的人数以亿计,唯独在灭南宋时花费了将近半个世纪,甚至还在攻打四川的钓鱼城时,搭进去大汗蒙哥的性命。巨大的损失,让忽必烈对汉人的民族抵抗意志十分忌惮,即便在攻入临安俘获宋恭帝后,仍然千方百计想着怎么消弭南宋军民的反抗意志。蒙古人原本信奉草原长生天,但宽容的宗

  • 国王塔察儿:少年袭位的东道主,忽必烈称汗的第一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忽必烈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内战中,很多人都认为忽必烈能够胜利,全靠汉人世侯的支持才打败阿里不哥的,功劳都是汉人世侯的,却把真正的功臣忽视。其实,忽必烈能够抢先召开忽里勒台登上汗位台,全靠一个人首倡拥戴、全力支持,这个第一功臣,就是忽必烈同曾祖的堂兄弟、东道诸王之长——国王塔察儿。01,左翼诸王之长国王塔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