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差点众叛亲离的忽必烈,如何灭了南宋?答案:打好政治牌最重要

差点众叛亲离的忽必烈,如何灭了南宋?答案:打好政治牌最重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汪国庆 访问量:3011 更新时间:2023/12/18 11:31:46

蒙元分裂和南宋灭亡,忽必烈英明表象背后,政治比军事更重要

公元1259年8月11日,围攻钓鱼城致力于灭亡南宋的蒙古大汗蒙哥暴毙。

他的死,造成的世界性影响无可估量!

随他去世而告终的旭烈兀第三次西征,让无数欧洲国家躲过一劫。

他的弟弟忽必烈跟阿里不哥继位之争引发的动乱,则直接分裂了蒙古帝国。

这两件大事发生的后续,也让忽必烈在蒙古族中,失去了很多民心。

最后忽必烈虽然完胜阿里不哥,成了新的蒙古大汗。

可他的胜利,却在蒙古帝国分属的四大汗国那里不获认同,蒙古也从铁板一块变四分五裂。

这样的时局,对忽必烈而言虽不致命,却也影响深远!

如何稳固自己的地位?忽必烈眼见时局如此,不得不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倡导本土化。

这本土化意思就是,通过拉拢中原汉族势力,借助汉族庞大人口和强势的经济,稳固自己的地位。

因为失去了四大汗国支持,失去了大量蒙古人认同的忽必烈,心中明了,自己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赶出中原。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元帝国,将在他手中终结。

由此,才有忽必烈进行的一系列汉化改革的出炉,改蒙古帝国为元朝是改革之一,将都城迁移到大都(北京)也是举措之一......

z这些举措,直接将蒙古政权的中枢核心,从漠北草原迁移到了辽东中原地区,看似面对四大汗国还有蒙古人离心离德的退却,实质上却是一个无比聪明的决择。

本土化为引的汉化,在忽必烈时代还有不少,就不一一列举了。

诚然,很多改革举措,虽然流于表面,可依旧起到了积极效果。

这积极的效果就是,在忽必烈统治的广大区域内,民族斗争减少,民族利益捆绑。

无论蒙古人、色目人,还是汉人对忽必烈政权,都有了利益诉求进而有了向心力。

如果不谈民族感情,只论效果而言,忽必烈仅这个举措,就堪称英主了。

随着改革的渐进发展,原本在蒙古政权中,地位低下的汉族豪强,地位开始提升,汉族军人也开始出现在了蒙古军队中。

汉族人的出现,改变了蒙古军队的作战方式。

精于骑射的蒙古人也有缺点!

他们玩不转水面战斗,汉族人会。(水军舟师)

他们玩不转阵地战斗,汉族人会。(轻重步兵)

他们玩不转阵科技斗,汉族人会。(精锐火器)

好吧,天下无敌的骑兵,配合多兵种作战,这元朝大军不仅数量增加了,科技含量也直线上升了。

这就是政治改革之于军事的重要性,一场粗浅的汉化改革,让蒙古军队战斗力提升不少。

那么蒙古的敌人,南宋情况又如何?答案是混乱无比,完全不知所谓!

钓鱼城的绝处逢生,让大宋欢欣鼓舞之余,也焕发了少有的斗志。

可后续蒙古帝国持续的内战,让没了外患的南宋,又一次陷入了没有外患就自乱阵脚的死循环!

在内部碾压中,南宋大将一个个都成了政治斗争牺牲品。

就连打死蒙哥的钓鱼城救世主王坚都被打压了,遑论他人?

武将做大必打击的传统,让无数南宋将领起了异心,并直接引发了一场浩大的叛逃。

比如名将刘整就是如此,受到吕文德陷害的他,带着八万水军精锐连同辖区潼川府一起降了元朝。

投降之后的他,还在元朝哪里提出了一个致命战略"欲灭南宋,先取襄阳"。

在他的帮助下,忽必烈有了精锐的水军,也有了打击南宋的战略方针。

这无疑让南宋形势雪上加霜,可南宋这个时候,又迎来了祸事。

这祸事就是,德高望重的宋理宗去世了。

这个掌国40年的帝王,还算有点威望,他的离去进一步让南宋人心溃散!

继承位置的宋度宗年纪轻轻,无奈只能仰赖政治斗争中崛起的贾似道

这样局势下,后世声名狼藉的贾似道也急啊,他的急体现在急功近利的改革上。

个人从不认为贾似道是奸臣!

只能说他的才华不足以支撑他的野心,他的私德又让他的人品备受质疑。

贾似道的改革,诉求都是好的,结果却非常失败。

增税为了强军,却得罪了利益集团,提拔的人如吕文德、李庭芝之流有一定才华,但却缺少了大局观,和之前的孟珙余玠相比完全没法比。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贾似道才华不够,他提拔的人也不够。

那么为何会如此,则和贾似道的私心作祟有关,贾似道虽然锐意改革,却没有多少容人之量,提拔的人才,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不能超过自己。

可他自己几斤几两,他又认知不清!

于是,一场改革之后的南宋,地方中央矛盾迭起,军队政府混乱不堪,反而变得大不如前了。

这就是元朝灭南宋之前,南北双方的时局。

元朝:在忽必烈主导下,通过政治改革,缓解了内部民族矛盾,捆绑了各民族利益诉求,同时还强化了军事力量!

宋朝:在宋理宗去世,宋度宗当国后,任命了能力不足的贾似道改革。可志大才疏的老贾却越改越糟糕,让南宋本就混乱的内部局势越发混乱。

战争还没开打,看政治局势就能看出谁胜谁负了。

随后,忽必烈行动起来!

在汉将刘整为代表的汉人降臣建议下,忽必烈制定了攻略南宋的正侧两面战略。

正面:攻击重点由之前的进军川东南,变成主攻襄阳,目标-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襄阳。

侧面:派遣间谍,用重金贿赂意志不坚定的南宋高官,目标-扩大南宋政权内部矛盾。

政策同步打击之下,南宋的灭亡不过时间问题,而这时间问题中,耗时最久的无疑是南宋蒙古大决战中的襄阳争夺战。

公元1268,元朝军队发起总攻,惨烈的襄阳保卫战爆发。

就在大军猛攻襄阳的同时,忽必烈也不断调兵遣将,分兵出击,不断牵制南宋各地守军。

齐头并进的元军,主攻襄阳,佯攻各处,弄得南宋地方守军,不敢轻举妄动.

襄阳守军几成困兽之斗。

若不是孟珙主政时候的精心修缮,全力备战,襄阳城不可能坚持七年之久。

可再多的坚守,形势不变,依旧会陷落,爱情有七年之痒,襄阳也有七年之劫!

即便南宋数次派兵救援襄阳,却依旧成效不大,反而如同添油战术一样,有来无回。

坚守襄阳的宋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终于在元朝新锐的回回炮攻击之下,失去了坚守的底气。

公元1273年,襄阳城破,吕文焕投降。

面对投降的吕文焕,深谙忽必烈政治哲学的蒙古丞相伯颜宣布赦免整个吕氏一族。

吕文焕眼见蒙古人如此,也变成了积极的带路党,鼓动了无数原本的下属投奔蒙古人,甚至成了伯颜的向导官。

仗打成这样,南宋还哪有半点希望?

襄阳失陷,让富庶的江淮成了战场,南宋财政陷入困境,西面的川渝成了飞地,失去了依托!

原本成体系的长江防线,被从中切断,各个区域只能各自为战。

这样的局势下,元朝当然是乘胜追击啊.

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陷落,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爆发,南宋皇室投降,南宋灭亡。

回看整个忽必烈灭宋战争前前后后,虽然蒙元兵力强大,但军事并没有起决定性因素,反而是政治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元朝的汉化改革,是军种增加,战略思维提升,战斗力增加关键。

宋朝的内部混乱,贾似道的好心改革,内部斗争,是战斗力下降的关键。

此消彼长都因政治,都因内部.

由此可见,军事确实是政治的延续,任何时候,只要自己不乱,敌人的机会就会少,但历史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内乱引发的外患屡见不鲜,却从未停止。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标签: 忽必烈

更多文章

  • 有人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等于分裂了蒙古帝国,不妨看看历史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诸葛侃史标签:忽必烈

    有人说蒙古帝国的分裂是因为忽必烈,有人也说是因为成吉思汗没有很好地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导致家族之间为了可汗之位内斗不止。这两个分裂蒙古帝国的原因的确是显而易见的存在,但是究其蒙古帝国分裂的原因还得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说起。 成吉思汗及其后人所统一的蒙古帝国迄今为止是连续版图最大的国家,全盛时期蒙古帝国的

  • 忽必烈贵为蒙古宗王,为何要受戒八思巴,两人为何互相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忽必烈

    忽必烈和八思巴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双赢的结果。他们互相成就,最终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蒙哥派忽必烈远征大理,希望拿下大理以后,下一个大的包围圈,把南宋包围起来。但是从蒙古到大理,要么走南宋的地盘,要么走吐蕃的地盘。南宋和蒙古那时候已经成为敌对国,而且蒙古是去灭南宋的藩属国大理,还是为了包围自己,南宋肯

  • 笑死,学生答莎翁代表作,把老师看懵了:罗密欧和忽必烈?

    历史人物编辑:一起说走就走标签:忽必烈

    “记忆”真是个奇怪的东西,有的学生能轻轻松松背会《出师表》《琵琶行》《阿房宫赋》这样篇幅较长的文言文,默写也不会怎么出错,而很多学生背一首短诗或者一些小知识点背了好久都背不下来,似乎那些东西在跟他们较劲一样,但是他们平时却是能说会道,或者心灵手巧,或者善解人意的等等,这就很奇怪。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是什

  • 蒙宋交战正酣,忽必烈突遭后庭失火,自身难保,南宋偷乐十几年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忽必烈

    1268年,忽必烈指挥麾下不可一世的草原骑兵称霸北亚后,又大手一挥指向南方,发起灭宋之战,对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下了最后通牒。1278年,南宋最后的将军陆秀夫在崖山战败,怀抱年仅8岁刚刚即位一年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至此南宋亡。这是忽必烈征宋的十年,早在1260年的时候,战无不胜的忽必烈大军就拥

  • 河北这个古镇,有“北方小江南”之称,还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发迹地

    历史人物编辑:江南春上人家标签:忽必烈

    小桥流水、如诗如画。这些用于描述南方水乡场景的词语,竟也可用于描述滦州古城。这座存在了近三千年的古城,这里的传统民风,特别的历史文化和美味的北方食品。让这座千年古城成为环渤海旅游圈的一颗耀眼繁星。还被称为“北方小江南”。当你来到这座古城,漫步在青龙河旁,感受空气中夹杂着的阵阵凉意,看到四周呈现眼前的

  • 元代常有公主下嫁高丽,但为何忽必烈禁止皇室纳高丽女子为妃?

    历史人物编辑:土话汽车标签:忽必烈

    在元代之前,中国封建王朝虽然有迎娶高丽女子为妃的传统,却没有皇室公主下嫁高丽的先例。因此,元代公主和亲高丽君王是历史上非常特殊的存在。有些人认为,元朝和高丽的联姻是元朝强加的结果,其实,并不如此,此事由高丽王首先向元朝皇帝提出的申请,元朝加以应允。为何高丽王要向强大的元帝国求娶公主呢?其实,这是高丽

  • 被忽必烈看低、被朱元璋禁止子孙做官的那批人:南宋降将

    历史人物编辑:宋尚标签:忽必烈

    南宋末期,抗蒙之战可谓是可歌可泣,南宋的将领整体上都不辱使命,许多将领在城破之后都选择 了以死报国。更有甚者,居家自焚以明志。但是也有一些将领投降了蒙古,或是受到朝中奸臣排挤、或是顾虑城中百姓遭到蒙古屠城,也有的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叛主求荣。不少南宋降将在随后战争中贪婪无耻,凶狠残暴,时人与后人给予了贬

  • 忽必烈两征日本,为什么都失败了?问题出在高丽人的身上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圈瓜王标签:忽必烈

    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两征日本失利,失败的原因让人很尴尬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当时的蒙古大军可以称得上是战无不克攻无不胜,而蒙古大军最主要的两任统帅就是忽必烈与成吉思汗这一对祖孙。成吉思汗打好了蒙古帝国崛起的基础,要不是子孙不和,估计蒙古帝国还能持续更久,好在忽必烈这个孙子还不错,后来又重拾了蒙古帝国的

  • 忽必烈为何要将国号改为大元?大元二字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郭飞龙标签:忽必烈

    公元1279年二月,南宋国祚断绝,大元正式成为天下共主。“大元”国号从1271年11月忽必烈开始起用,1368年闰七月二十七日,元帝妥欢帖睦尔北逃蒙古大漠。八月二日,明军攻占大都,由此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结束,大元国号从此成为历史。忽必烈为何要以大元为国号?大元与大蒙古国是什么关系?这一切还得从头说

  • 忽必烈只是个普通蒙古王爷,条件也差,为何脱颖而出建立元朝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忽必烈

    1260年三月,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平召集忽里台,即大汗位,建元中统,任用汉地士人,建立起中书省、十路宣抚司以及负责中原汉地政务的燕京行中书省等行政机构,巩固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阿里不哥也在漠北召开忽里台,称汗,据有漠北地区。驻军六盘山的蒙古军主帅浑都海、奉蒙哥命主管陕西政务的刘太平,以及四川蒙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