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真是个奇怪的东西,有的学生能轻轻松松背会《出师表》《琵琶行》《阿房宫赋》这样篇幅较长的文言文,默写也不会怎么出错,而很多学生背一首短诗或者一些小知识点背了好久都背不下来,似乎那些东西在跟他们较劲一样,但是他们平时却是能说会道,或者心灵手巧,或者善解人意的等等,这就很奇怪。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是什么?学生的答案把老师逗笑了
老师们在检查背诵默写或者阅卷时会听到或者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答案,这些答案有时候错得实在让老师莫名其妙。
一学生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背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句时,把“鸡鸣桑树颠”背成了“鸡鸣鸟升天”,难道他是这样想的:狗在巷子深处乱叫,公鸡母鸡听了很是害怕,然后大叫着到处乱窜乱飞,飞着飞着就跟着鸟飞到天上去了?这“鸟”出现得真是不合时宜。
辛弃疾的词作《破阵子》就那么几句,应该是很好背的,但一个数理化还不错的学生把“马作的卢飞快”背成了“马坐着的卢飞快”,全班都笑疯了。读音上一字之差,就完全成了另一个风格。“的卢”是一种良马名,这马性子很烈,奔跑速度很快,《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坐骑就是的卢马。这句话的意思是“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
默写写错字很平常,比如,很多学生写不出“飞湍瀑流争喧豗”的最后一个字,会写错“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中的“尊”和“酹”,但有的错误就特别让人匪夷所思。
看了学生默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句子,是不是突然记不得原文了?到底是“一堆雪”“三堆雪”,还是“千层浪”“浪花雪”呢?让我们一起背诵: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雪”就是浪花,“千堆”形容浪潮汹涌,这句话通过很有力量感的“穿”“拍”和很有视觉冲击力的“惊”“千”等词语来突出赤壁的雄奇壮美,所以是“千堆”。
“琴瑟友之”,字面意思就是通过弹琴鼓瑟来亲近对方,“琴瑟”和下句的“钟鼓”都是乐器,都可以代指音乐。
比较离谱的就是下面这个填空默写了。
题目要求写出莎士比亚的两部悲剧代表作品,学生写的是《罗密欧与忽必烈》,老师看了都哭笑不得。莎士比亚是英国的诗人、剧作家,他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应该是必考内容,不记得就不记得吧,怎么把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人名放在一起的呢?
再说,忽必烈是我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罗密欧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两人是怎么同时出现的呢?补充一下,莎翁四大悲剧都是以人名来命名的,最著名的是《哈姆雷特》,还有《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
有人怀疑学生在玩梗,据说有部电影叫《梁山伯与朱丽叶》,然后网友们根据这个名字就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那个答案可能由此而来。如果真是这样,那老师可能就笑不出来了。
背诵有什么秘诀呢?
首先当然是理解记忆,这不算秘诀,但对于背诵课文来说,是所有方法的前提。比如《琵琶行》中比较容易写错的两个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别有幽愁暗恨生”中的“始”和“幽”,很多人会写成“使出来”和“忧愁”,其实“始”是“才”,表示琵琶女过了很久才出来,而“幽愁”和“暗恨”是并列结构,理解后就很简单了。
其次是比较记忆。有些地方比较相似,容易背错,这时候可以比较着背,像“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江山”都有“千古”,有人就会混淆,还有《蜀道难》中多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师说》中的“师道之不传也”“师道之不复”等句子也很相似,都可以比较起来背。
比较有意思的是“复刻法”。有的学生会牢牢记住哪些内容在课本上的哪个位置,那么背漏了哪一句就会立即发现,然后再针对容易背漏的句子反复记忆。这种“位置复刻法”很有效,不过还是要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用。事实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一般会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这些方法也只是抛砖引玉,大家还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吗?你背得最快的是那篇文章呢?欢迎分享。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