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杀害嫡母、宠信宦官、任用奸臣、引发藩镇割据,唐代宗真是明君吗

杀害嫡母、宠信宦官、任用奸臣、引发藩镇割据,唐代宗真是明君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根拜祖 访问量:743 更新时间:2024/1/30 12:56:40

大概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唐代宗李豫一直以德才兼备的形象示人。论私德,他宽厚仁爱、忠于爱情,一则《珍珠传奇》感天动地。论才能,他平定了安史之乱,亲手再造大唐。

后人还将“世宗”(因为避讳以“代宗”代替)这个“不祧”之庙号授予了他,似乎大唐二十二帝,除了李渊、李世民,李豫无人能及。

但批评唐代宗的声音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类人认为李豫既无才也谈不上有德,甚至认为他就是大唐帝国衰败的直接责任人。

一个人不应该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到底哪一个才是唐代宗的真面目呢?我们先从他的身份谈起。

李豫是唐肃宗的庶长子,生母是个罚入宫中为奴的宫女。按照这个出身,李豫原本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唐肃宗的第一任嫡妻韦氏生了两个儿子,遗憾的是,由于遭到李林甫的打压,唐肃宗被迫与韦氏离婚,两个儿子从嫡子变成了庶子,失去了储君的资格。

第二任妻子张皇后也生了两个儿子,可惜这两个孩子太小,唐肃宗登基时一个刚3岁,一个还未满月,国家危难之际他们都不适合当太子。

就这样李豫以庶长子的身份,幸运地成了皇位继承人。

皇后有亲儿子,太子却不是皇后所生,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状态,结局通常以骨肉相残而终。

事实上,随着唐代宗李豫的登基,张皇后以及她的幼子也确实都死于非命了。

☞唐代宗的四宗罪

◑杀害嫡母

张皇后其实是一位被严重黑化的女人,原因有点复杂,我曾专门撰文分析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我往期作品。

唐肃宗驾崩那一夜的故事被隐藏得太深,按照史书的说法,那夜张皇后企图废掉李豫,结果却被李辅国反杀,李豫惊险登基。

我分析的结论是:张皇后原本想联合李豫除掉李辅国,不料李豫却勾结李辅国,抓捕并杀害了张皇后。

理由很简单,张皇后是女强人,还育有嫡子,对李豫的储位形成了直接威胁;而李辅国是个太监,可以做盟友。

那天,张皇后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遇害,这表明李豫和李辅国做了充分的准备,而所谓张皇后图谋作乱则是栽赃。

史书为了塑造李豫皇位的合法性,只能将张皇后做黑化处理。即便如此,有一个事实不容抹杀,只是所有人都对它装聋作哑罢了,那就是李豫杀害了嫡母张皇后。

更加让人细思极恐的是,张皇后6岁的幼子李侗也神秘地死了(长子两年前病逝),死因不详。这件事我不赘言,您细品。

◑宠幸宦官

唐朝是宦官们最高光的历史时期,那时候的太监们不光是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极,甚至将皇帝的废立、生死都捏在了手心。

唐玄宗虽然也宠幸宦官,但即便高力士也不能直接干预朝政。唐肃宗时期李辅国跳到了前台,但依然只能通过影响皇帝来达到操控朝局的目的。

唐代宗则是第一个给宦官彻底松绑,并授予他们超越士大夫权力的皇帝。

李辅国一直试图谋取宰相之职,却遭到唐肃宗的阻拦。唐代宗不光将李辅国提拔为宰相,还册封他为博陆郡王,让他成为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更离奇的是,唐代宗甚至还尊李辅国为“尚父”。

此后,唐代宗又任命宦官程元振的宰相、鱼朝恩为神策军统领。自从神策军被宦官集团所掌握,皇帝的小命就捏在了一群奴才的手里了。

◑任用奸臣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原本是重振帝国雄风的大好时机,但唐代宗却在用人上犯下一系列的大错,奸相元载王缙当道,常衮等庸才上位,将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后人常说,有房玄龄、杜如晦才有贞观之治,有姚崇、宋璟才有了开元盛世,皇帝用什么人,就决定了这一朝的基本生态。

唐代宗时期的官场,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末世王朝的腐朽与堕落。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如此目盲,竟然还称唐代宗为明君?

◑藩镇割据

藩镇制度始于唐玄宗,但藩镇割据这个毒瘤却因唐代宗而起。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做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他竟然将大批安史旧将分镇河北,结果导致范阳、承德、魏博三镇形成割据势力,进而让大唐失去了对整个河北地区的控制。

三镇割据严重摧毁了大唐的中央集权,并进一步催生了更多割据势力的诞生,这个毒瘤最终要了大唐帝国的命。

☞唐代宗的功绩——再造大唐

您可能会问,既然唐代宗犯下了如此多的大错,甚至是对大唐灭亡致命性的大错,怎么还会有人称他为明君呢?

如果我们把唐代宗说得一无是处也不客观,至少他有一大贡献非常突出,那就是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大唐帝国。

安史之乱持续七年多,表面上看平叛工作主要是由唐肃宗完成的,唐代宗也就赶上了个收官工作。其实不然,作为天下兵马元帅,唐代宗不光全程经历了平叛工作,而且还是最高军事决策人。

唐朝一直有亲王遥领军职的传统,但李豫的天下兵马元帅不是遥领,而是实职,他的元帅府就是平叛指挥部。

诸如香积寺之战、洛阳之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中,李豫都出现在了战场,可以说他的这些功勋是实实在在的。

没有什么贡献能比得上拯救帝国,纵使唐代宗犯下再多的错,后人也很容易选择原谅,甚至刻意替他洗白。

那么,我们该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唐代宗呢?

☞唐代宗的昏明之争

我的观点是,唐代宗虽然不是昏君,但也绝算不上明君,论才智,他顶多算是个平庸之主,论德行,他也只是个毁誉参半的人。

◐宽容与阴鸷并存

唐代宗有时候确实表现得很宽容,比如他登基后立刻宣布给李瑛、李琚、李瑶、李琰、李倓等诸王平反。

再比如,仆固怀恩死后,他公开说怀恩并无谋反之心,只是被身边的人耽误了,还将其母接到京城厚养。

再比如民间熟知的《打金枝》,唐代宗以博大的胸怀举重若轻,化解了一场君臣危机。

可是一转眼,唐代宗的另一些行为又让人很无语。比如他为了除掉李辅国,竟然派人暗杀;除掉程元振又冒充盗贼下黑手。

作为皇帝,唐代宗本可以光明磊落一些,却用这种见不得光的下三滥手段,嘉庆皇帝就用鄙视的口吻批评他说:“以天子之尊,行盗贼之计,可愧甚矣。”

吕思勉先生更是用“阴鸷”二字,高度概括了唐代宗的萎缩心理。

再回顾一下张皇后和李侗的死,那天夜里到底是张皇后作乱,还是李豫耍阴谋?答案是不是更清晰了?

◐长于识拙于断

客观讲,唐代宗其实还是很有见识的一位皇帝,很多事情他看得很清楚,不缺洞察力。比如,对元载的贪赃弄权,把持朝政,唐代宗早就有所警觉,但他的一个致命弱点,却让他无所作为,让事态越来越糟。

这个致命弱点就是优柔寡断。

唐代宗似乎“天生胆小”,行事作风缺乏君王该有的霸气,甚至连起码的决断力都没有。他往往采取躲避的态度,很有“鸵鸟精神”,非要逼到万不得已才会出手。

也有人将他的这个风格归结为法家的“术”,欲擒故纵之术。不过说实话,拿国家利益为诱饵去“纵”,这个代价太大了,我倒认为还是唐代宗的性格缺陷所致。

河朔三镇的割据,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河北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人心也最难收拾。安史降将手上都有兵,处理不好有可能引发新的动乱。

这两大问题确实棘手,也最能体现帝王的政治智慧和魄力。

唐代宗的处理方式竟然是将河北交给安史降将,这就好比一个懒人,面对脏兮兮的屋子他不去收拾,而是将所有垃圾堆在一起,然后关上门,眼不见心不烦。

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另一种逃避,不负责任的逃避。

因此我有一个结论:唐代宗看似高贵的血统,滋养的是一尊萎缩的躯干!

标签: 唐代宗

更多文章

  • 唐代宗为75岁郭子仪升官,另送500骑兵,他:请赐我6个美人即可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唐代宗

    “翼翼汾阳,子仪始王。德完道粹,功盖于唐。宜享世泽,流如海长。”——王安石郭子仪一生,虽说是功高盖主,但是,皇帝却从来都不怀疑他会拥兵自重。像他这等位极人臣之人,在历史上确实很多,但是,能在功高盖主的情况下,还相当受皇帝信赖,且不曾对他怀有疑心的人,则少之又少。世人评价郭子仪,说他是这整个的中国历史

  • 明知郭子仪七十高龄,唐代宗还赏他6位绝色美人,4年后发现其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唐代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句诗既抒发了诗人金榜题名的喜悦,也展现了盛唐之都长安的迷人。我国的唐朝,出现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后来,由于唐玄宗沉迷于美人之中,唐朝的繁盛也就此终结。让天宝时代终结的,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安史之乱。在这场战乱之中,郭子仪也可谓

  • 明知郭子仪年近70,唐代宗还赏他6个美女,多年后才知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唐代宗

    一个朝代的强大和衰败不是由臣子决定的,皇帝的决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古代人多数人都讲究愚忠,不管皇帝的决策是否正确,他们都必须执行,有的皇帝用自己的铁血手腕开创了盛世王朝,有的皇帝用自己的昏庸无能致使一个朝代灭亡。唐朝作为一个比较开放的朝代,有很多的历史事件被记录

  • 唐代宗最爱孤独皇后还是少年发妻沈明珠?实际上小说早有结论

    历史人物编辑:潇潇爱美食标签: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唐朝第八位皇帝,在位期间也是勤政爱民,而且唐代宗还是一名孝子,在父亲和爷爷病重期间,衣不解带,忙于国事的同时还要照顾两位双亲,但是李豫都做到了。公元758年李豫被立为皇太子,762年即位,次年平定安史之乱,但也就是这次安史之乱,让李豫和少年发妻沈明珠从此天各一方,即便后来沈明珠的儿子继位

  • 大唐也有情种皇帝,唐代宗李豫一生未立皇后,背后原因令人感动!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唐代宗

    导读:李豫是唐朝第九位君王,他是唐肃宗李亨的大儿子,李豫即位后号唐代宗。为什么唐代宗李豫在位时一直不立皇后,我认为有两点原因。第一点:古代君王所立皇后必须是太子的生母。第二点:史上相传李豫是一位多情君王,他一直难忘自己的沈氏。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的君王都是比较花心的,因为他们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他们热

  • 看似昏君的唐代宗李豫是不是大唐中期后期最有作为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苦瓜读历史标签:唐代宗

    在唐朝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唐代宗,为何后世评价截然不同,《旧唐书》对唐代宗评价很高,说他“古之贤君,未能及此”。《新唐书》评价唐代宗:“代宗之时,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站在古人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不是随意指点江山,臧否人物。李豫就是一个庸主,白

  • 历史上唐代宗李豫用情至深,为什么一生都没有立皇后呢?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当皇帝是一把好手,然而做丈夫却不及格。在他的努力下,平定了安史之乱,收复大片失地,唐朝恢复了往昔的荣光。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他的三个宠妃却没有一人被封为皇后,实在是可惜。崔妃:内定的皇后崔妃是杨贵妃的姐姐荣国夫人的女儿。在当时,由于杨贵妃极其得宠,导致其亲族得势。即使在贵胄遍地的长安城中,

  • 唐代宗李豫,明代宗朱祁钰,这两个庙号有何不同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小袁带爸妈旅游标签:唐代宗

    庙号制度源自于商朝,一开始只有“太高世中”四种,谥号则是源自于周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庙号和谥号,不过西汉时又恢复了。和谥号不同,庙号的获取资格要严格得多,非对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国君或皇帝不能拥有,商朝三十多个国君只有七个人有庙号。两汉时期也严格遵循了这种制度,比如西汉只有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

  • 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为何会举兵造反?唐代宗:是朕负他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唐代宗

    经过763年、8年的时间,唐朝终于平定了安史的混乱。但是仅仅两年后,唐朝又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叛乱,甚至托本和会费都出兵帮助叛军。但是唐大宗对这场叛乱表示同情和愧疚,并对大臣说自己对不起那个叛军!那么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叛乱呢?这场有争议的叛乱又是谁呢?平定唐朝安史之难,三将军的专业最高,可以说是中兴唐

  • 唐代宗:不爱江山爱元振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考量?

    历史人物编辑:曹娜说历史标签:唐代宗

    不知道大家读历史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过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皇帝都特别宠爱奸臣 ,甚至到了至死不渝的地步,简直就是不爱江山爱奸臣。当年安史之乱的时候,宰相杨国忠不仅逼迫安禄山造反,而且在潼关之战的时候,还敢胡乱指挥,导致哥舒翰大军全军覆没,叛军兵临城下,害得玄宗皇帝仓惶出逃。按照道理来说,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