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肃宗为什么一定要迎回玄宗,而不是留玄宗在蜀中养老?

唐肃宗为什么一定要迎回玄宗,而不是留玄宗在蜀中养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根拜祖 访问量:2612 更新时间:2024/3/16 4:43:30

唐玄宗、唐肃宗这对父子的感情真是一言难尽。

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生母杨贵嫔。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太子李瑛被废,一年后,唐玄宗将太子桂冠戴在了27岁的李亨头上。

事实上,以李林甫为代表,朝中有一股势力希望拥立的对象是寿王李琩。唐玄宗最终却选择了李亨,对此,李亨的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

然而,整整二十年,李亨的储君之路走得相当艰难。

李林甫并不甘心接受失败的现实,他一直在找机会掀翻李亨,为此他制造了两起事端。

天宝五载(746年)正月十五,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回京述职,夜游灯市时偶遇刑部尚书韦坚,两位好友相谈甚欢,于是便相约来到景龙观道小酌。

第二天,唐玄宗就接到李林甫的密报:韦坚私会边将,密谋拥立太子。

韦坚有个特殊的身份,他是太子妃韦氏的哥哥,李亨的大舅哥。作为外戚,与手握兵权的边将私会本来就犯了大忌,选择的地点偏偏还是让人充满遐想空间的道观。

李林甫一点都不隐瞒自己的意图,直接点明二人密探的内容就是想用李亨取代唐玄宗。

这条消息如同重磅炸弹一般,卷起一股惊涛骇浪,皇甫惟明和韦坚双双被杀,太子李亨惊恐之下请求与韦氏离婚,以撇清关系。

这年年底,波澜再起,有个叫柳勣的官员,状告杜友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

杜友邻其实柳勣的岳父,他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李亨,位封“良娣”。柳勣明面上是冲着杜友邻来的,其实暗中剑指太子,假如查实,李亨一定在劫难逃。

当然,这件事背后的指使者又是李林甫。面对劫难,李亨只好再度请求离婚。

这两起事件,虽然唐玄宗都适时地按下了暂停键,让李林甫的阴谋没能得逞,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如果不是唐玄宗的纵容,李林甫哪来胆量将魔爪伸向太子?

唐玄宗为何要这么做?为了皇位的稳定呗。自古以来,皇帝和太子代表新旧两大阵营,皇帝对太子阵营从来就是一百个不放心,因此上演了数不清的父子相残事件。

唐玄宗不是不知道李林甫诬告太子,但他需要李林甫制衡太子,因此,他乐于见到李林甫不停敲打太子,哪怕儿子被搞得心力交瘁。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完美地继承了李林甫的事业,继续打压李亨。可怜李亨才四十岁就满头白发,走路岣嵝着腰,畏畏缩缩如同行将就木的老朽。

作为普通的王爷可以退,作为太子有退路吗?历史证明,太子只有两条路,要么接班,要么死。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李亨一行逃往蜀地,路经马嵬驿时,爆发了震惊天下的哗变事件。这场事件导致杨国忠全族,及其骨干成员被团灭,士兵们甚至逼迫唐玄宗缢杀了钟爱的杨贵妃。

第二天,李亨被当地父老挽留,于是父子俩不得不分道扬镳,唐玄宗继续西行,而李亨则去了灵武,组织平叛事宜。不久,李亨宣布登基称帝,并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事情发展到这儿,唐玄宗终于看清了李亨的嘴脸,原来他才是“马嵬驿之变”的幕后指使者。

唐玄宗能怎么办呢?宣布李亨非法登基?山河破碎的情况下,父子再反目,都不用安禄山出手,大唐就分裂了。况且是自己一手将大唐推进了深渊,天下还有多少人支持他呢?

于是唐玄宗委曲求全,装出一副父慈子孝的模样说,我早就想把皇位传给太子了,太子这是帮我完成恢复山河的心愿,孝顺孩儿。

就这样,一对父子各怀心思,却都不约而同地摆出一副亲密无间的模样,完成了政权交接。

至德二年(757年),唐军收复长安,李亨返回京城,他高兴地对李泌说:“朕已经发文成都,请太上皇回鸾了。”

李泌看完信,却摇头说:“太上皇是不会回来的。”

李亨吃了一惊,忙问缘故。李泌说,你在信中声称要请太上皇复位,自己退居东宫,这不明摆着让太上皇无所适从吗?

果然,当唐玄宗接到李亨的信后,心里五味杂陈:这孩子,心中的芥蒂太深了,生怕我跟他夺权,回去岂不是自找麻烦?

唐玄宗当然想回去,但涉及皇权归属问题他还能回去吗?这根刺不挑出去,父子相残依然无法避免,那还不如终老蜀地。

好在李泌亡羊补牢,又给唐玄宗发来第二封信,信中不再提皇位的问题,而是就说一件事:“天子思恋晨昏,请促还以就孝养”,儿子想念您了,您回来我给您尽孝道。

果然这封信药到病除,唐玄宗高高兴兴地回来了。一件本来很简单的家事,竟然夹杂了太多的权谋,您可见这对父子之间的恩怨有多深。

那么,唐肃宗为何要迎回唐玄宗呢?将他留在蜀地养老,父子不相见岂不是省了这些麻烦?

从感情上讲,他希望父亲回来

讲了这么多父子间的龃龉,但他们总归是父子。这一年唐玄宗已经72岁了,唐肃宗也46岁了,还有多少年留给这对父子享天伦之乐?

当剥离掉权力之争时,唐肃宗就会回到父慈子孝的一幕。想当年父亲能力排众议选中自己,你能说这不是特别的爱吗?

在遭受李林甫打压时,父亲多次回护,又多次亲往太子府,关照自己的生活起居,你能说这里没有拳拳父爱吗?

权力是尘埃,它虽遮掩本心,但始终无法摧毁人性。五年后,当唐玄宗即将走向人生终点时,唐肃宗竟然被这则消息伤心得一病不起,三天后他也追随父亲的足迹去了另一个世界。

直到此时人们才发现,真情是如此美丽。

从身份上讲,他不能不接回父亲

如果唐肃宗不接唐玄宗回京城,他必将遭到天下人的耻笑,甚至危及自己的皇位。

中国数千年历史,王朝更迭频繁,但无论哪一个王朝,都会秉持“以孝治天下”,这是农耕文明的精神核心,也是整个中华文明的价值认同。

虽然由于安史之乱,导致唐玄宗的威信尽失,但作为父亲,他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力。事实上,唐肃宗李亨为了凝聚人心,也一直宣称是在替父亲完成心愿,这会儿他不能打自己的脸。

作为皇帝,他是天下人的表率,孝道是必须恪守的天条。皇帝在京城,将父亲留在偏远的蜀地,除非李亨想被口水淹死。想想那位宋光宗,不就是因为孝道亏缺,最后“被太上皇”了吗?

从政治上讲,他不敢不接父亲回来

这一点估计很多人不以为然:一个失国皇帝,还能对现任皇帝有威胁吗?

当然有,甚至威胁不小!

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天子,虽然被儿子干成了太上皇,却依然舍不得手中的权力,在同意禅位的同时,他明确表示:北方归你管,南方离我近,我来管。

唐玄宗的这个安排,让接近破产的大唐帝国形成了“权力二元结构”,直接导致永王李璘与李亨的反目,并引发“李璘谋反案”。

更让唐肃宗担心的是,由于自己的一系列失误,导致平叛并不顺利,陈涛斜之战损兵4万,相州之战30万大军折损大半,洛阳得而复失……直到唐肃宗驾崩,平叛大业依然看不到亮光。

这种情况下,李亨的皇位遭受了极大的挑战。稍有不慎,唐玄宗咸鱼翻身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正是这种忌惮心理,后来唐玄宗回到长安后,遭受了种种令人寒心的打压。处罚与太上皇有接触的官员、贬黜发配陈玄礼高力士、强行迁宫软禁,这一桩桩令人发指的事,哪里有半点尽孝的影子?

所以,李亨绝不敢将父亲留在成都,很容易失控。

我们以唐玄宗返京,父子俩重逢的场景结束本文,相信您一定能从中咂摸出一点滋味。

至德二年,600名禁军护送唐玄宗抵达凤翔,迎接他们的是李亨派来的3000精兵。为首的将领一声令下,缴了600禁军的武装,然后该由这3000人护送太上皇继续前行。

抵达咸阳后,李亨一身紫袍(三品以上官员的朝服)静候在那里。见到唐玄宗,他脱下外罩的黄袍,在望贤宫楼下一路小跑上前,给父亲行拜舞礼。

唐玄宗赶紧下楼,搂住李亨直掉眼泪,李亨抱住父亲的脚呜咽不止。

唐玄宗接过黄袍,亲自披在李亨身上,李亨赶紧伏地叩首推辞。

唐玄宗苦笑:“天命、人心都归于你,朕能颐养天年,就是你的大孝了。”李亨假模假样推辞一番,接受了黄袍。

从咸阳回京的那天,李亨亲自为唐玄宗牵马步行。行走数步,唐玄宗制止了,于是李亨乘马为前驱,却不敢占据驰道。

唐玄宗幸福地对左右说:“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

您品品,这是幸福之语吗?

标签: 唐肃宗

更多文章

  • 唐朝安史之乱,回纥出兵帮唐朝击败叛军,唐代宗居然这样回报回纥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唐代宗

    唐朝,在唐太宗的政策下,所有的游牧国家都得到了支持并拉拢,贞观三年(629年),惠和“始入朝,从旁献物”,双方正式建交。646年,回纥联合各部落,配合唐军灭掉雪延陀汗国,建立回纥汗国,并派使者告唐:“延陀不是大国,要自相残杀,各有自己的土地,并愿意报效皇帝,并请大唐官员,唐太宗应了回鹘人的请求,并在

  •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丢了长安15天,吐蕃军真的那么强?多亏了郭子仪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唐代宗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至暗时刻,唐玄宗是先丢了长安,后丢了洛阳,一路小跑逃到了四川。这个时候他儿子唐肃宗李亨提前登基,开始了复国之战。唐肃宗李亨也是个没有下限的皇帝,他为了恢复李唐江山,请求回人带兵前来相助,并且跟他们约定了,打下了长安城,可以让回纥人在里面随便烧杀抢掠。等到真正打下了长安以后,回纥人已经

  • 唐代宗李豫为何要在弟弟李倓去世后追谥其为承天皇帝?有何缘故?

    历史人物编辑:聚会旅游标签:唐代宗

    唐承天帝李昉生前被封为建宁王。他是唐朝肃宗李亨的第三个儿子。他年轻时英年早逝,死后被其兄唐宗李煜追封为承天帝。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再仔细看看承天帝李昉。李昉死后之所以被追封为承天帝,还要从他祖父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说起。晚年,唐玄宗李隆基爆发了以安禄山、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大将

  • 杀害嫡母、宠信宦官、任用奸臣、引发藩镇割据,唐代宗真是明君吗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代宗

    大概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唐代宗李豫一直以德才兼备的形象示人。论私德,他宽厚仁爱、忠于爱情,一则《珍珠传奇》感天动地。论才能,他平定了安史之乱,亲手再造大唐。后人还将“世宗”(因为避讳以“代宗”代替)这个“不祧”之庙号授予了他,似乎大唐二十二帝,除了李渊、李世民,李豫无人能及。但批评唐代宗的声音也从来没

  • 唐代宗为75岁郭子仪升官,另送500骑兵,他:请赐我6个美人即可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唐代宗

    “翼翼汾阳,子仪始王。德完道粹,功盖于唐。宜享世泽,流如海长。”——王安石郭子仪一生,虽说是功高盖主,但是,皇帝却从来都不怀疑他会拥兵自重。像他这等位极人臣之人,在历史上确实很多,但是,能在功高盖主的情况下,还相当受皇帝信赖,且不曾对他怀有疑心的人,则少之又少。世人评价郭子仪,说他是这整个的中国历史

  • 明知郭子仪七十高龄,唐代宗还赏他6位绝色美人,4年后发现其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唐代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句诗既抒发了诗人金榜题名的喜悦,也展现了盛唐之都长安的迷人。我国的唐朝,出现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后来,由于唐玄宗沉迷于美人之中,唐朝的繁盛也就此终结。让天宝时代终结的,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安史之乱。在这场战乱之中,郭子仪也可谓

  • 明知郭子仪年近70,唐代宗还赏他6个美女,多年后才知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唐代宗

    一个朝代的强大和衰败不是由臣子决定的,皇帝的决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古代人多数人都讲究愚忠,不管皇帝的决策是否正确,他们都必须执行,有的皇帝用自己的铁血手腕开创了盛世王朝,有的皇帝用自己的昏庸无能致使一个朝代灭亡。唐朝作为一个比较开放的朝代,有很多的历史事件被记录

  • 唐代宗最爱孤独皇后还是少年发妻沈明珠?实际上小说早有结论

    历史人物编辑:潇潇爱美食标签: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唐朝第八位皇帝,在位期间也是勤政爱民,而且唐代宗还是一名孝子,在父亲和爷爷病重期间,衣不解带,忙于国事的同时还要照顾两位双亲,但是李豫都做到了。公元758年李豫被立为皇太子,762年即位,次年平定安史之乱,但也就是这次安史之乱,让李豫和少年发妻沈明珠从此天各一方,即便后来沈明珠的儿子继位

  • 大唐也有情种皇帝,唐代宗李豫一生未立皇后,背后原因令人感动!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唐代宗

    导读:李豫是唐朝第九位君王,他是唐肃宗李亨的大儿子,李豫即位后号唐代宗。为什么唐代宗李豫在位时一直不立皇后,我认为有两点原因。第一点:古代君王所立皇后必须是太子的生母。第二点:史上相传李豫是一位多情君王,他一直难忘自己的沈氏。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的君王都是比较花心的,因为他们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他们热

  • 看似昏君的唐代宗李豫是不是大唐中期后期最有作为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苦瓜读历史标签:唐代宗

    在唐朝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唐代宗,为何后世评价截然不同,《旧唐书》对唐代宗评价很高,说他“古之贤君,未能及此”。《新唐书》评价唐代宗:“代宗之时,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站在古人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不是随意指点江山,臧否人物。李豫就是一个庸主,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