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肃宗李亨为何不念父子之情,赐死建宁王李倓?

唐肃宗李亨为何不念父子之情,赐死建宁王李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雅俗共赏容 访问量:1986 更新时间:2024/1/30 9:32:33

唐肃宗李亨的时代是唐朝最为动荡的时代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安史之乱引发国家动乱,也有着唐肃宗和唐玄宗父子两位皇帝同时在世而引发的二元政治乱象。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各种政治斗争此起彼伏,也产生了很多令人震惊的冤假错案。在唐肃宗时代的冤假错案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建宁王李倓赐死案,这个案子不但在朝野内外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也改变了唐朝历史的走向。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李倓是李亨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最优秀的儿子之一。李亨不念父子之情,下诏将李倓赐死,实在是让人极为痛心的事情。

对于这件事历史上的记载众说纷纭,主流的历史意见将案件的起因归咎于李亨受到了权宦李辅国和张良娣的蒙蔽,最终为了力保当时还是广平王的李豫,才将第三子李倓处死。这个说法在很多史料上得到支持,但仔细分析却发现漏洞百出。这个案子的起因是李辅国和张良娣控告李倓有不臣之心,他欲与广平王李豫争夺皇太子之位,甚至设下阴谋暗害李豫。李亨接到控告后大怒,很快便下诏赐死了李倓。然而从整个案件的过程看,这个事情处处存在着疑点。尤其是李豫的反应来看,似乎与史料的记载完全不合。

这个案子涉及到了李亨两个最为优秀的儿子,广平王李豫和建宁王李倓。李豫是李亨的长子,很受李亨的器重。安史之乱后,李亨在随唐玄宗李隆基逃离长安的路上发动了马嵬坡之变,从此父子俩分道扬镳。李隆基逃入蜀中成都避难,而李亨则逃到西北的灵武登基称帝,调集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军准备平定安史之乱,夺回失去了长安、洛阳两京。在此过程中李豫都待在父亲身边,给予了父亲很大的支持,所以他在平叛大军组建后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名义上是平叛大军的最高统帅,实际上大军由副元帅郭子仪直接指挥。

与大哥李豫相比,李倓在李亨出逃长安表现得丝毫不差,而且犹有过之。在马嵬坡之变发生前,很多李亨的部下都劝他发动政变,但李亨始终犹豫不决。作为儿子的李倓首先站出来劝告李亨果断决策,并且仔细的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和政变的利弊。在李倓的劝说下,李亨才下定决心发动政变,杀死了奸相杨国忠,并逼迫李隆基处死了杨贵妃。在李亨前往灵武的一路上,李倓一马当先带着护卫队开路,一路冲破了叛军的包围圈,让李亨顺利抵达灵武。可以说李倓在一路上的表现,尤其是杀伐果断,为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立下了首功。

在灵武组建平叛大军时,选择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成为了最具争议的话题。按照唐朝的政治潜规则,天下兵马大元帅只能由皇子担任,而且从李隆基登基开始这个职位便成为了皇太子的前置官职。也是就是说选哪位皇子当天下兵马大元帅,就说明李亨有意让谁当皇太子。当时朝廷争论最多的便是李豫和李倓兄弟俩,李亨也把他们二人作为候选让朝臣讨论。最终李亨听从大臣劝说,让李豫当了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倓作为身边典亲军的护卫。从这些史料记载来看,李亨对于李豫与李倓兄弟俩同样器重,两人的能力也同样的优秀。

在李豫带兵出征平叛不久,留在李亨身边的李倓就与李辅国、张良娣发生了矛盾,他多次在李亨面前上告这两人的不法之事。张良娣是李亨当时最宠爱的嫔妃,而李辅国则是李亨最信任的宦官,两人联手把持朝政,搞的朝廷中乌烟瘴气。他们对李倓非常的忌惮,便在李亨面前诬陷李倓,说他对失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事情心有不甘,想要谋害李豫夺取皇太子之位。此事发生后李豫大怒,很快下诏赐死了李倓。史书上的这种说法看似合理,但熟悉唐朝体制的人一看就知道里面猫腻太多,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首先,李亨赐死李倓的过程太快了,根本没有经过朝廷的调查和审理。李倓不是普通的宗族子弟,而是建宁王,并且是负责皇帝近卫的典亲军。他的案子是需要朝廷制度审理的,但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这一段。那怕是李倓真的有什么阴谋,也应该允许他进行自辨,而不是毫无声息的就被处死了。况且李倓是李亨第三个儿子,在马嵬坡之变和拥立登基时立下大功,无论如何也不该如此草率下决定。即便李倓真的有错,李亨也可以从轻发落,而不是如此无情的将自己最优秀的儿子处死,这简直就没有一点父子之情的人情味。

第二方面,李辅国和张良娣说李倓是对李豫当天下兵马大元帅不服,这才想谋害李豫夺取皇太子之位。但从李豫的反应来看,似乎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如果李辅国和张良娣说的是真的,那李豫应该对李倓恨之入骨才对。但李豫不但没有表现出对李倓的仇恨,反而对李辅国和张良娣非常痛恨,他甚至想要回军为李倓报仇,但最终在名臣李泌的劝说下让步。但事后李豫和李亨之间的关系转为冷淡,虽然李豫被立为皇太子,但却遭到李亨猜忌。如果不是李泌从中斡旋,李豫甚至难以保住皇太子之位。

第三方面,李亨和李豫父子对于李倓之死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反差巨大。李泌虽然多次劝说李亨,李亨表面上对李倓之死表示悔恨,但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行动,只是在哪朝廷作秀演戏,完全没有父亲的慈爱。而李豫对于李倓之死真的是痛心疾首,甚至认为是一生最大的遗憾。李豫登基后不仅将李倓追封为承天皇帝,还给他修建了皇帝级别的寝陵顺陵,使其成为唐朝少见的没当过太子而被追封为皇帝的宗室亲王。考虑到李倓被赐死时尚未婚配,李豫又下诏让把姑姑兴信公主夭折的第十四女张氏配给他做冥婚,追谥张氏为“恭顺皇后”。

从李豫对李倓的行为来看,他们两人完全不像是皇太子之位的竞争对手,更像是真正的亲兄弟。要知道在李豫即位时发生皇位之争,李辅国率军杀死了张良娣拥立的越王李系,李豫却是一点兄弟之情都没表现出来。而李系也是李亨的次子,李倓的哥哥,也是李豫的兄弟之一。从李豫对待李倓和李系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李系才是李豫阵阵的敌人,而李倓是李豫最看重的弟弟。因此以这个事实来印证,李倓不服李豫当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说法完全是不存在的,说他欲谋害李豫也是李辅国和张良娣编出来的谎言。

其实这样的谎言根本经不起调查,李亨只需要派人稍微查一查,就能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李亨似乎连调查都不愿意做,就急于下诏将李倓处死了,这未免太不像是个父亲的行为。就算不看在李倓在马嵬坡之变和灵武拥立的功劳,两人也是血缘想通的父子关系,怎么能如此无情呢?这件事情在朝廷也引起了巨大的震动,除了皇太子李豫一派对李亨感到失望意外,名臣李泌的离开是李亨最大的损失。失去了李泌这位“中唐诸葛”的辅佐,李亨后半时期的执政完全是一团糟,唐朝也陷入了无休止的内斗之中,安史之乱迁延日久。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史书上记载的原因不成立,那李亨处死李倓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当时唐朝的政治背景说起。唐肃宗李亨是在安史之乱中即位的,他从登基开始就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皇位非常不稳固。在外部唐朝面临着安史之乱的破坏,长安和洛阳两大京师都丢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在朝廷内部依然不平静,因为李亨和李隆基两个皇帝同时在位,唐朝出现了二元政治的奇葩现象。李隆基虽然远在成都当太上皇,但在朝廷中已经有不少亲信大臣,他们对李亨执政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李亨选择依靠宦官集团治国,所以重用以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为代表的宦官们。但作为李亨近卫将军的李倓对此并不以为然,多次弹劾这些宦官滥用权力,因此和宦官集团关系极差。与此相反,李倓与李豫一系的太子党关系极好,与李亨的首席谋士李泌也有着密切的来往。李倓在朝中多次为皇太子说话,这也是后来李豫对李倓大肆追封的原因之一。李倓和宦官集团的矛盾,本质上是他和李亨治国理念的矛盾。李倓反对宦官集团,这让李亨感到很不安心,因而产生了猜忌的情绪。

李倓是李亨的近卫将军,却与统率叛军的李豫来往密切,多次为他说话,这让李亨不得不担心。李倓与李辅国等人发生冲突,更让李亨担心李倓在与宦官集团发生矛盾时会采取超常规的手段。毕竟李倓在马嵬坡之变中是坚决主导政变的,也是坚持要处死杨国忠和杨玉环的。如果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李倓再度走上这条路,李亨很可能失去皇帝之位的第二位太上皇。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李倓既可以拥立在外征战的李豫,也可以复辟在成都避难的李隆基。以当时的政治情况来看,李倓继续掌控皇宫近卫对李亨是巨大的威胁。

可以说诱导李亨对李倓生出必杀之心的是马嵬坡之变的黑历史,而主要原因还是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政治背景下的选择。如果他只是剥夺李倓的兵权,李亨又担心李倓去投靠李豫,这样一来就成了巨大的麻烦。而且对于带兵在外的李豫,李亨本身就很猜忌的,否则他也不会让鱼朝恩作为大军的监军。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李亨为了保住皇帝位置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从历史记载来看,他已经完全没有了父子的亲情,不仅赐死了李倓,还纵容李辅国和张良娣不断的打压李隆基及其旧臣,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李亨的这一系列操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的结果,最终他也成为唐朝第一个负面评价的皇帝。他一生没有什么功绩,马嵬坡之变成为他一生的污点。安史之乱中收复两京的是儿子李豫,安史之乱迁延日久是因为他不听李泌的正确建议。在李亨之前的皇帝都是有着功绩的,即便是被认为平庸的唐睿宗李旦也有平定政变稳定李唐的荣誉。但李亨重用宦官集团,为此甚至不惜处死亲儿子,这不但形成了宦官专权,也为唐朝埋下大患。后来宦官集团尾大不掉,安史之乱迁延日久形成的藩镇割据,都成为了唐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标签: 唐肃宗

更多文章

  • 父子斗法,唐肃宗如何实现困龙升天的逆袭?

    历史人物编辑:小韩韩说娱乐标签:唐肃宗

    难为光武空余恨,重整山河冀后人。今天我们来聊一下,唐朝中期的一位知名度比较低的皇帝——唐肃宗李亨,这个唐肃宗李亨,说他是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也丝毫不过分,可他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跟他做出来的成绩不相符啊!这一方面要怪他爹唐玄宗太出名了,另一方面呢,也怪他自己,本来可以成为跟汉光武帝一样的人物,哎

  • 唐肃宗许下耻辱诺言,换得回纥援军,大败叛军

    历史人物编辑:绣虎读书标签:唐肃宗

    唐鸩(之八)安禄山死亡前后这一阶段,叛军的势力非常强大,伪都城洛阳之外,长安城由张通儒、安守忠率军守卫,史思明率军驻守老巢范阳,牛廷玠率军驻守安阳,张志忠守卫井陉。到了二月份,朝廷方面才得到安禄山死去的确切消息,这样的喜讯振奋人心。此时唐肃宗已经即位,立志要恢复河山。但是,单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没有希望

  • 唐肃宗为什么一定要迎回玄宗,而不是留玄宗在蜀中养老?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肃宗

    唐玄宗、唐肃宗这对父子的感情真是一言难尽。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生母杨贵嫔。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太子李瑛被废,一年后,唐玄宗将太子桂冠戴在了27岁的李亨头上。事实上,以李林甫为代表,朝中有一股势力希望拥立的对象是寿王李琩。唐玄宗最终却选择了李亨,对此,李亨的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然而,

  • 唐朝安史之乱,回纥出兵帮唐朝击败叛军,唐代宗居然这样回报回纥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唐代宗

    唐朝,在唐太宗的政策下,所有的游牧国家都得到了支持并拉拢,贞观三年(629年),惠和“始入朝,从旁献物”,双方正式建交。646年,回纥联合各部落,配合唐军灭掉雪延陀汗国,建立回纥汗国,并派使者告唐:“延陀不是大国,要自相残杀,各有自己的土地,并愿意报效皇帝,并请大唐官员,唐太宗应了回鹘人的请求,并在

  •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丢了长安15天,吐蕃军真的那么强?多亏了郭子仪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唐代宗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至暗时刻,唐玄宗是先丢了长安,后丢了洛阳,一路小跑逃到了四川。这个时候他儿子唐肃宗李亨提前登基,开始了复国之战。唐肃宗李亨也是个没有下限的皇帝,他为了恢复李唐江山,请求回人带兵前来相助,并且跟他们约定了,打下了长安城,可以让回纥人在里面随便烧杀抢掠。等到真正打下了长安以后,回纥人已经

  • 唐代宗李豫为何要在弟弟李倓去世后追谥其为承天皇帝?有何缘故?

    历史人物编辑:聚会旅游标签:唐代宗

    唐承天帝李昉生前被封为建宁王。他是唐朝肃宗李亨的第三个儿子。他年轻时英年早逝,死后被其兄唐宗李煜追封为承天帝。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再仔细看看承天帝李昉。李昉死后之所以被追封为承天帝,还要从他祖父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说起。晚年,唐玄宗李隆基爆发了以安禄山、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大将

  • 杀害嫡母、宠信宦官、任用奸臣、引发藩镇割据,唐代宗真是明君吗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代宗

    大概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唐代宗李豫一直以德才兼备的形象示人。论私德,他宽厚仁爱、忠于爱情,一则《珍珠传奇》感天动地。论才能,他平定了安史之乱,亲手再造大唐。后人还将“世宗”(因为避讳以“代宗”代替)这个“不祧”之庙号授予了他,似乎大唐二十二帝,除了李渊、李世民,李豫无人能及。但批评唐代宗的声音也从来没

  • 唐代宗为75岁郭子仪升官,另送500骑兵,他:请赐我6个美人即可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唐代宗

    “翼翼汾阳,子仪始王。德完道粹,功盖于唐。宜享世泽,流如海长。”——王安石郭子仪一生,虽说是功高盖主,但是,皇帝却从来都不怀疑他会拥兵自重。像他这等位极人臣之人,在历史上确实很多,但是,能在功高盖主的情况下,还相当受皇帝信赖,且不曾对他怀有疑心的人,则少之又少。世人评价郭子仪,说他是这整个的中国历史

  • 明知郭子仪七十高龄,唐代宗还赏他6位绝色美人,4年后发现其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唐代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句诗既抒发了诗人金榜题名的喜悦,也展现了盛唐之都长安的迷人。我国的唐朝,出现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后来,由于唐玄宗沉迷于美人之中,唐朝的繁盛也就此终结。让天宝时代终结的,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安史之乱。在这场战乱之中,郭子仪也可谓

  • 明知郭子仪年近70,唐代宗还赏他6个美女,多年后才知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唐代宗

    一个朝代的强大和衰败不是由臣子决定的,皇帝的决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古代人多数人都讲究愚忠,不管皇帝的决策是否正确,他们都必须执行,有的皇帝用自己的铁血手腕开创了盛世王朝,有的皇帝用自己的昏庸无能致使一个朝代灭亡。唐朝作为一个比较开放的朝代,有很多的历史事件被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