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3年,魏征奄奄一息,李世民带着太子李承乾和9岁的新城公主去探望,并将女儿赐婚给魏征的长子。可是,魏征刚死没多久,李世民不仅取消了婚约,还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魏征也算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他是李世民可以正衣冠的“镜子”,是古代最有名气的谏臣。
李世民玩鹞鹰,听闻魏征前来奏事,竟吓得把鹰藏在怀中,生怕遭到魏征的讽谏。直到魏征走了,这只鹰也被闷死了。这个故事可谓人尽皆知,更是李世民“畏惧”魏征的实证。
可以说,李世民和魏征是相互成就的。没有人可以受得了一直被批评,被他人长久的口出恶言,李世民的包容成就了他贤君盛名,魏征不畏生死的尽职也成了一代名臣。
不过,魏征并非是最初便追随李世民,他的一生曾四次易主。
魏征修习的是纵横之术,最早的相关典籍便是《鬼谷子》和《战国策》,鬼谷子的徒弟苏秦更是著名的纵横家。可见,魏征一直都很有野心:他想辅佐明主,更想成为贤臣。
隋朝末年群雄割据,魏征的第一个主子就是瓦岗起义军首领李密。可惜的是,魏征曾屡献奇谋,都没能得到李密的重用。不久,魏征随李密归降李唐。谁知半年不到,魏征等人又被窦建德所俘虏,并立刻得到了启用。
魏征追随窦建德近两年时,窦建德就被李世民所生擒。当时,太子李建成早就听闻魏征的声名,于是捷足先登,将魏征召于麾下。魏征投靠李建成后,时常劝谏李建成提防秦王李世民。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随后,李世民找到了魏征询问道:“为何你要一次次离间我们的兄弟之情?”
众人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谁知魏征竟然没有编造借口,反而据实相告:“倘若太子当初能听从我的建议,哪里还会有今日的祸事?”
魏征的直爽反而让李世民非常欣赏,并决定让魏征成为自己的人。至此,魏征终于在数次易主之后安稳了下来。
李世民对于魏征可谓又爱又恨,甚至还有一丝畏惧。
有一次,魏征告假回乡祭祖,待他回来时便问李世民:“臣听闻陛下要临幸南山,因此回京的路上处处严阵以待。然陛下并未前往,这是为何?”李世民立刻捧腹大笑,而后告诉魏征:“朕还不是怕你回来后嗔怪,也就打消了这个计划。”
在朝堂上下看来,魏征的行径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但他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李世民能够成为明君必不可少的良臣。
长孙皇后过世后,李世民常常为此悲伤不已。尤其是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为了经常能够看到“它”,还特意修建了一座高台。
一天,李世民又去登高眺望,心中不免一阵酸涩,便对身边的魏征说:“爱卿你看,皇后就安葬在那里。”说罢,眼角又红了起来。这时,魏征的一句话顿时让李世民陷入了沉思。
魏征说:“臣以为陛下所指是太武皇帝的献陵。”
太武皇帝就是李世民的老父亲李渊,魏征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也点醒了李世民,随后他便下旨让人拆了这座高台。那么,李世民内心能心甘情愿吗?他毕竟是一国之君,就要摒弃过多的儿女私情。所以,李世民哪怕不甘,依然愿意听从。
这就是魏征,敢于直谏,心底无私。
当然,魏征毕竟也是个普通人,也有常人不能摒弃的嗜好。
第二天,李世民立刻设宴,还特意在魏征面前放了三份醋芹。没成想,魏征还没吃完饭,装菜的盘子却已经见了底。李世民见状爽朗大笑,指着魏征说:“你还敢说自己没有嗜好,今日可是让朕发现了吧!”
魏征不好意思地说:“君主向来欣赏无为之道,身为臣子自然不敢有过多喜恶,只是臣独好这一口,倒是让陛下见笑了。”
通过这件小事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和魏征这对君臣的关系是相当和谐的。那么,为何魏征死后还会出现那么多风波呢?这要从太子李承乾说起。
公元640年,李世民的长子——太子李承乾只因盖个房子,便被大臣弹劾其过于奢靡。李承乾与官宦玩乐,又被谏臣比作了秦二世。总之,李承乾在万众瞩目之下也承受了许多压力。
虽然李世民深爱这个儿子,但是对其管束也是十分严格。李承乾曾宠幸一位叫“称心”的乐人,气得李世民直接将其处死。而李承乾竟然闹起了脾气,一连几个月称病不上朝。饶是如此,李世民都不曾想过废黜太子,还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
只可惜,李承乾自己不够争气。当时,李世民对太子同母弟李泰很是宠爱,让李承乾有了危机感,竟然去暗杀李泰。在行动失败后,李承乾便联合侯君集等人起兵逼宫。
李世民对太子此举十分痛心,但终究还是不忍杀他,只是将其贬为庶人,而后流放。但参与谋反的主犯侯君集被处死、中书侍郎杜正伦受牵连被贬官。巧的是,侯君集和杜正伦都曾是魏征向李世民力荐的“宰相之才”。
这一年是公元643年,就在李承乾谋反之前,魏征病重不能上朝。李世民听闻魏征时日不多后,亲自带着爱女衡山公主去探望。
此时的魏征行将就木,却拖着病躯、穿着朝服,强撑着跪迎李世民。李世民见状,顿感酸涩,他一边紧紧握着魏征的手,眼泪早已不受控地流出。而后,李世民将衡山公主赐婚给了魏征的长子。
魏征生前享尽人臣之宠,身后更是倍享人臣哀荣。他一生两袖清风,丧仪更是极尽简朴。
至此,君圣臣贤成了过往。魏征一生忠义耿直,却落得这样的结局。
不过,后来李世民在执意亲征高丽后,又再次想起了魏征的好,也忍不住感叹道:“倘若魏征尚在,岂会容许朕如此任性?”意识到后悔的李世民也重新立起了魏征的墓碑,并且赏赐慰劳了他的亲眷。
从推倒到复立,这是魏征之幸,更是李世民的英明。
可以说,纵观整个大唐,如魏征一般圣眷深厚的良臣并不多。可是,魏征的玄孙一代却生活得不尽人意。玄孙中唯有两人做了官,其中一人只是个守皇陵的小官,他叫魏凭。不过,却好过另一位落魄的玄孙魏稠。
《资治通鉴》记载:“魏征玄孙稠贫甚,以故第质钱于人。”
魏稠的生活可是相当贫困,他虽有一官半职,但是俸禄微薄,加之妻子身患重病,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后来,魏稠干脆卖了老宅,举家搬至乡下生活。没成想,此事竟然传到了唐宣宗(唐朝第十七位皇帝)耳中。
魏征作为唐朝开国功臣,后世子孙竟然沦落至此,这让唐宣宗很尴尬,于是从内库中拿出了两千两赏给了魏稠,同时帮他赎回了旧宅。魏稠虽然一贫如洗,但胜在是个两袖清风的官员,从这个层面来看,他并未辱没门楣,这一点也颇有魏征的风骨。
值得一提的是,魏征也常被认为是沽名钓誉之人。因为他曾写过无数谏书,每一次都会誊抄两份,一份呈送给李世民,另一份呈送给史官。此举也是让李世民骑虎难下,毕竟史笔如铁,他那桩桩件件的小错误就这样被记载传承,而魏征则享有清誉之名。
所以,清代学者袁枚认为,李世民和魏征这对君臣其实不是互相成就,而是相互利用:“太宗有故纵魏征之心,博纳谏之名。魏征有挟制太宗之意,彰能谏之直。”
不管魏征是抱着什么心态去拼死谏言,他确实为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论初心,只看结果的话,魏征也的确堪当大唐“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