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有魏征,宋朝有包拯,明朝有海瑞,为何清朝缺少铁骨谏臣?

唐朝有魏征,宋朝有包拯,明朝有海瑞,为何清朝缺少铁骨谏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的意林 访问量:885 更新时间:2024/2/25 8:21:52

在民间茶余饭后的话题中,有关封建社会朝堂上的故事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无论是唐朝、宋朝还是后来的明朝,都不乏有这种铁骨铮铮敢于当面和皇帝老儿据理力争的大臣。其中就比如唐朝的魏征、宋朝的包拯、明朝的海瑞等。

这些大臣为了纠正皇帝的错误,也为了成全自己的美名,不惜拼着一身剐,也要直言觐见,生怕皇帝误入歧途,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灾害。

但是有意思的是,无论在影视剧作品还是小说、戏剧之中,在距离现在最近的清朝竟然没有一位这样的大臣和硬汉,貌似随着明朝的灭亡,这种“文死谏,武死战”的风气也随之消失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唐朝有魏征

唐太宗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之下,中国的国家地位、军事、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然而唐太宗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他也会犯错。

普通人犯错,可能自己受点损失,但是皇帝犯错影响的就是整个国家。

在他的身边就有这么一位耿直的谏议大夫。

他叫魏征,本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属官。

在“玄武门之变”之后,他也遭到了清算,然而李世民知道他刚直的美名,所以就不计前嫌,选拔他做了谏议大夫。

在做谏议大夫的时间里,他不畏强权,敢于直面李世民的错误。

有的时候,他言辞激烈,说的李世民实在听不下去,皇帝震怒,但是他依然不依不饶,甚至抓住李世民的袖子,强行说下去。

李世民气的甚至想要处死他。然后气过之后,李世民依然会重用他。

当他因病去世的时候,李世民甚至伤心地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此他失去了一面好的“镜子”。

宋朝有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包拯是宋仁宗时期有名的清官。

在他担任开封府府尹的时候,在开封府的大堂上就竖立着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三口铡刀,上到王侯将相,下到黎民百姓只要作奸犯科就难逃法网。

历史上有关他的演义故事非常多。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不畏强权,硬是用虎头铡铡了皇帝的驸马爷——陈世美

陈世美本来有妻子有孩子,家里头支持他读书科举。

然而高中状元的他却被皇帝看中,想要招他为驸马。

为了功名利禄,他隐去了在家乡有妻子的事实,顺利地成为了当朝的驸马爷。

他的妻子秦香莲并不知道这一切,她久盼老公不归,就带着儿女前往京城汴梁去打探消息。

结果她得知了自己的老公成为了他人的驸马爷。

陈世美不但不见他们,反而派出杀手前去暗杀她们。

无奈之下,秦香莲只能到开封府去击鼓鸣冤。

在包拯的审理下,他要给秦香莲讨回一个公道。

因为是仁宗皇帝最疼爱的女儿的驸马爷,仁宗皇帝也舍不得自己的孩子成为寡妇,因此他亲自拉下脸来求情。

但是无论是谁,包拯都是铁面无私,硬是扛着巨大的压力,用虎头铡处死了他。

敢让公主成为寡妇,普天之下也只有包拯一人敢于这么做。

包拯就是靠着铁面无私,成为后人嘴中的包青天。

明朝有敢于罢官的海瑞

海瑞是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谏臣,在历史上他是以“刚烈忠直”而闻名的。

嘉靖皇帝是出了名的“道士皇帝”,常年追求道家的清静无为,不关心政务。

在他的治下,官员腐败十分稀松平常。

然而自幼饱读圣人之书的海瑞并不吃这一套,他不畏强权,也不在乎打狗还要看主人。

他敢于直接惩治官二代,甚至面对顶头上司的责问也敢于据理力争。

为了警醒嘉靖皇帝,在他的奏疏中,他竟然敢于直接训斥皇帝,气得皇帝要杀了他。

更为令人惊讶的是,为了压制不正之风,面对御史大人的处处针对,他甚至敢于辞官不做。

但是不管怎么说,海瑞就是这么倔强,在包青天之后,他又被人们称之为“海青天”。

然而随着清朝的建立,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听过有铁骨诤臣的记载。

难道真如历史上所说的“大清不昏君”,所以大臣们就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劝谏么?

清朝对汉臣的压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起来的王朝。

当初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满族趁着明朝内乱,迅速席卷了华夏大地。

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也为了防止广大的汉族老百姓团结起来造反,他们强行地实行了“剃发易服”的政策。

为了避免先进的汉文化来同化他们,造成他们实际上的文化消亡,清朝统治者长久以来一直重用满族大臣,同样级别的大臣,满族大臣要比汉族大臣高一个级别。

满族大臣是皇帝的自家人,因此他们自称为“奴才”。

而饱读诗书,靠着科举上来的汉族大臣,则自称为“臣”,他们只是满族权贵们单纯用来统治国家的工具。

由于在满族贵族的圈子里,他们内心深处是排斥汉族大臣的,汉族大臣始终得不到信任和重用,因此汉族大臣自然也就不会尽全力,也犯不着“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清朝在政府机构有所调整。

之前的朝代,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只要有冤情就能够通过各级御史上达天听,这些御史们也是饱读诗书之辈,在他们心里孔圣贤人的教化远远比皇帝重要。

而在雍正时代,雍正皇帝把六科归到了都察院,御史台从此没有了对上监察皇帝的权力,而只保留了针对民间和部分官员的监察权。

这也就导致了皇帝不再接受监督,成了真正的至高无上的神。

既然没有了权力和职责,自然御史们也就不再把眼睛紧紧地盯在皇帝身上。

在清朝的近三百年中,我们听不到一例铁骨铮铮的刚烈言官的故事。

哪怕在当代众多的清宫戏里面,流传后世的于成龙、刘罗锅也都掩盖在当朝皇帝英明神武的光芒下。

由于制度和统治阶层的不同,清朝也失去了像唐宋明那样的君和臣之间相互监督的开明局面。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唐朝名臣魏征死后,为何李世民要毁掉自己女儿与魏征之子的婚约?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魏征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谏臣,他以直言不讳闻名于世,正因为他的直言敢谏得到李世民器重,但是李世民并不喜欢魏征,他对魏征一再忍让,只是为了向天下臣民证明自己是一位谦虚、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皇帝,中国古代拥有贤名的皇帝大多善于伪装自己,而魏征只不过是李世民用来树立良好形象的工具罢了。其实李世民并不是魏

  • 魏征帮助李世民开创了盛世,为何魏征死后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魏征

    据说魏征参与谋反,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李世民是信了。李世民和魏征,一个直言进谏,一个从善如流,在君臣二人的不懈努力下,硬是开创了贞观盛世,留下了一段佳话。公元643年,魏征去世,李世民悲痛欲绝,5日不上朝。随后,李世民给魏征追封官爵,上谥号,亲率文武百官为魏征送行,并亲笔题写墓志铭,可谓是恩宠无以复加

  • 这位比魏征还敢说的“诤臣”,为何客死汉中?原因令人唏嘘

    历史人物编辑:社工师罗先生标签:魏征

    来源:高台兴南加油站很多人都认为唐代最著名的“诤臣”是唐太宗时期的左光禄大夫 、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征,因为魏征有治国的才干,性情又耿直,从不退缩屈服,李世民与他谈论,总能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徵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于是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有了“人镜”魏征,心胸宽广的李世民共

  • 魏征凭什么斩了泾河龙王?魏征:我的背景你不懂

    历史人物编辑:用图说史标签:魏征

    泾河龙王为了赢得与袁守城的赌注,私自篡改了下雨的时辰和雨量,最终被魏征斩首。在民间传说中,龙是具有莫大神通的动物,为何被一介凡人斩首呢?很显然,泾河龙王是被人算计了!《西游记》中,泾河龙王的地位并不高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龙只是一个普通的种族而已。古人形容某人特别神秘,喜欢说他“神龙见首不见尾”。

  • 魏征是犯颜直谏的典范?跟他比起来,魏征简直弱爆了

    历史人物编辑:崔照国标签:魏征

    一说起犯颜直谏,君臣相得。人们总会第一时间想起魏征和李世民,但是在历史上有个人却真正的在用生命进谏,最后也因进谏而死,魏征与他比起来,简直弱爆了。这个人就是鬻[yù]拳。 鬻拳是春秋早期,楚国宗室后裔。鬻拳所在的时代,正是楚国发家的上升期。当时的楚国国君楚文王就是与齐桓公、晋文公争霸的楚成王之父。

  • 一代名相魏征,下场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魏征

    李世民的哀叹与反复唐太宗贞观十七年(西历643年),一代名相魏征去世。对于魏征的去世,太宗皇帝感到郁郁不已,于是太宗皇帝留下了这样的一段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而就在唐太宗对微整的去世表示哀叹没过多久,唐太宗就命人砸了魏征的

  • 同一人有两块墓志铭,内容大不相同,魏征果真是个滑头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魏征

    196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又出土了一个李密的墓志铭,这样,除了李密除墓中埋的墓志铭外,又多出了一块墓志铭,为何李密会有两块墓志铭呢?我们知道,对于古人来说,是记录死者生平事迹经历的一个传世文献,是貝有唯一性的,大多数情况下,其原文留于世间的应为传世版本,因为这样便于后来修改补充。一般情况下,埋在地

  • 魏征被称作唐太宗的明镜,为啥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却怒推其碑

    历史人物编辑:趣闻秘史杂货铺标签:魏征

    在古代社会中,皇上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那更是“圣意”,是不可违抗的。即便是贤君,也不愿意听到每天有人在你的耳边叽叽喳喳,说着和你意见相反的话。而在昏君那里,每个敢直言犯上的大臣基本都是大“傻瓜”,轻者丢了仕途,重则丢了脑袋。聪明的大臣在劝谏时总会为帝王留些面子,用比喻及旁敲侧击

  • 李世民与魏征费尽心思相爱相杀的背后是:人性和权谋

    历史人物编辑:YES星球标签:魏征

    号称最完美的君臣关系,大概也不过是君臣角色扮演的两个最佳演员演绎出的一场戏。毕竟君臣关系其实也是需要人设,只不过他们的剧本需要自己揣摩书写。历史上的李世民和魏征(徵)就是非常出色的演员,将君臣关系的完美人设演成了“标杆”。李世民曾对人说:“别人说魏徵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态度,只觉得是妩媚。”其评

  • 揭秘:魏征有几个女儿?她们分别嫁给了谁?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魏征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辅佐李世民贞观之治。唐初很多大臣的女儿们,都是联姻豪门望族,那么魏征有几个女儿?她们嫁给了谁?是不是也是联姻豪门望族呢?历史上魏征确实有女儿,而且记载他有两个女儿。第一位:联姻对象是皇族。魏征女儿在贞观七年,嫁给李元轨,成为王妃,李元轨是李渊第十四个儿子,史载有多方面的才能,非常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