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君臣奏对,看敢于直谏的魏征有多聪明

从君臣奏对,看敢于直谏的魏征有多聪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花花史界 访问量:3438 更新时间:2024/1/11 3:37:31

魏徵以直言敢谏闻名于后世,最著名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三鉴”中,把魏征当作“人鉴”来警示自己。

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余次,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是绝无仅有的。

历史上对魏征的褒扬大多停留在犯颜直谏的胆识上,其实他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被掩盖了。比如:他的聪明、机敏。

后世之人对魏征的了解,多数是他辅佐李世民共同创建“贞观之治”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的事迹。对他在之前的经历不太了解,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魏征的官路历程

隋朝末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属下为官。之后,跟随元宝藏投靠了瓦岗李密,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魏徵随李密又归降了李唐。在这期间,他孤身招降了李勣(徐懋功)。可惜,就在当年,李勣被窦建德击败。留在李勣军中的魏徵被俘虏,窦建德用魏徵为起居舍人。

直到两年后,李世民击败窦建德。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发现了魏徵的才干,拜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他也尽心辅佐太子成功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直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都是太子的心腹谋臣。

为何要介绍魏征之前的为官生涯呢?只想说明一点,在当时隋唐军阀混战时期,魏征能在众多势力中辗转为官,就体现了其机敏、聪明的品质。当然,在此之前的史书,并未介绍具体事件详情,以上只是推测,但下面要讲的事例,都是正史记载的,让我们来看看他到底多聪明。

一、玄武门之变后的巧妙应对

玄武门之变前,魏征是太子党的核心人物,曾力劝李建成及早对李世民动手,可是太子犹豫不决,始终未加以实施。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捉拿到魏征第一句话,就质问他:你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的关系?

一般人看来,这么咄咄逼人的问题,是要兴师问罪。魏征是想要活命的,对于这个问题就不好回答了。想否认吧,这个是事实,谁都清楚。想解释吧,越解释越说不清。想认账更不行,那是把自己往火坑里送。仔细一想,你们兄弟关系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哪是别人能挑拨的,谁又能离间的了?

李世民有此一问,只有一个目的,给自己开脱罪责。按照这个问题的逻辑,玄武门之变是自保的手段,而太子想要除掉自己,是受到小人的挑唆。

魏征一瞬间就想明白了李世民此问的深意,不卑不亢,神情自若的回答:“先太子如果早听我的,哪还有今天?”

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想魏征完了。因为魏征在原太子党的影响力太大,他这一死,还指不定有多人人头落地,政局不知会产生多大的动荡。

李世民却如释重负。因为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秦王与太子的斗争没有是非,也无关道德品质,只是一个谁先下手的问题。因此,惊天血案轻描淡写就成了成王败寇的逻辑。

魏征的回答,也暗示了自己的态度: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答案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李世民听不出他的言外之意,他就只有死路一条。故太子对他有知遇之恩,替他去死也不是接受不了。

李世民的政治智慧没有让魏征失望,不仅没有杀他,还对他委以重任,当李世民向他伸出橄榄枝时,魏征果断决定为这个明君竭尽全力。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魏征的聪明才智绝不一般,不仅成功保住了性命,还赚取了忠贞的名声,且能继续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可谓一举三得。

在之后发生的君臣奏対中,还有很多体现魏征聪明的闪光点,但最出彩的还是“忠臣与良臣”的论辩。

二、愿做良臣不做忠臣

贞观初期,有人向太宗举报:魏征为人处世不拘小节,作为天子宠臣,这样影响非常不好。太宗找魏征核实,魏征却说:“君臣应该同心同德,存公道而去私迹。如果老揪着小节不放,国家是兴是亡就很难说了”。太宗恍然大悟。

魏征趁机上奏:愿陛下成全我,让我做您的良臣,不要成为您的忠臣。太宗很是惊讶,问道:“忠、良,有何区别?”

魏征说:“忠臣只管提意见,不管皇帝能不能接受,结果触怒了皇帝,自己丢了性命,人君也背上恶名,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君主能成为纳谏的明君,自己成为有用的良臣。”

太宗很是赞同,便问他:“怎样成为你说的明君?”魏征答:“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本来一件问责于他的事情,让魏征三言两语转到了他为良臣,并顺便拍了皇帝一记马屁,让太宗心情大好,这机灵和聪明劲简直是骨子里带出来的。

结语

魏征也不傻,他敢常年与太宗“作对”,把握了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所有的建议和批评都出于公心,绝不夹杂私情。技巧和智慧则是:所有正确的决定,功劳都归于太宗皇帝。

他曾经当着众大臣的面,回答太宗的表扬:“臣等畅所欲言,全由陛下引导,否则,臣又岂敢屡犯龙颜?”这马屁拍得,让每次李世民恨他到牙根痒痒的时候,都无可奈何的一笑了之。

难怪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会说出这样一番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撒手人寰,朕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

参考资料:

《旧唐书·魏征传》

《旧唐书·太宗本纪》

《贞观政要》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魏征阻止唐太宗封禅成功,靠的是智慧和牛脾气

    历史人物编辑:十年磨一见标签:魏征

    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故事很多,如唐太宗不想惹他,将鹞鹰藏在怀里。魏征担心唐太宗玩物丧志,故意长篇大论的汇报,结果活蹦乱跳的鹞鹰,在唐太宗怀里给闷死了;再如魏征时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唐太宗,让他下不了台,唐太宗气得回到后宫仍然发狠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刺头’!”长孙皇后问杀谁,唐太宗说是魏征。长孙

  • 魏征和李世民的互相成就,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历史人物编辑:翟梦迪标签:魏征

    古往今来,君权至上,一位帝王要上至圣明,下驭群臣,做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才能稳固封建君权的统治。可抛开现象看本质后,看似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也有约束君权的制度,此制度为谏官。谏官起源春秋,诸侯各国官衔不同,却要求相似—任谏官者需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直言不讳。秦始皇秦朝正式确立谏官

  • 魏叔玉继承魏征的光荣传统,他却得不到李长歌的爱心

    历史人物编辑:余拥军标签:魏征

    魏叔玉,作为魏征的长子,后来继承了魏征的郑国公世袭地位,想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但他不是纨绔子弟,也不是像父亲那样的直臣、谏臣。唐朝那些事儿,诙谐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读之引人入胜。魏叔玉的结局《长歌行》中我们看到魏叔玉这个角色,给人的感觉是优柔寡断、不善表达、内心纠结。从剧中的一些细节可以分析出,

  • 如果唐太宗是昏君,魏征还敢犯颜直谏吗?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魏征

    唐太宗即位之初,决心治理官场贪贿流弊,于是让身边亲信故意行贿,以便发现受贿者;有一令史受绢一匹,太宗决定诛杀他。尚书裴矩谏劝:“为吏受贿,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认为他说得有理,召集文武五品以上官员训诫曰:“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 “税法如嫁女,结局难料”-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宋歌爱动漫标签:魏征

    在唐朝,魏征被誉为“唐朝第一名相”,他曾为唐太宗李世民策划了许多重大决策,功绩卓著。然而,他的晚年却因病患重而病危。李世民为了表示对魏征的感激之情,将自己9岁的女儿嫁给了他的40岁的儿子。这样一来,魏征的儿子就有了个美丽聪明的新娘,同时,魏征也能够安心地度过余生。然而,这样的结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想

  • 如何评价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君臣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魏征

    魏征被李世民称赞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并且在魏征死后,李世民曾经评价魏征:贞观以来,尽心于我,进献忠言,安国利民,犯颜直谏,纠正我之过失者,唯魏征而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给出魏征很高的评价,尤其是最后一句,自从自己改元贞观后,只有魏征敢触犯我的威严,敢当面纠正我的过错。从李世民说的话中我们可以

  • 袁天罡的叔叔袁守城算的真准,魏征梦中斩龙,死后成监察御史

    历史人物编辑:骆氏春秋标签:魏征

    冥冥之中有推手,冥冥之中有安排,许多事情不得不信,但也不能全信。《西游记》中有这样的片段,说袁守城每日在城中算卦,这时有一个渔夫每日都来卜卦,问的都是在哪撒网,在哪垂钓的事情,且每次都能捕获金丝鲤鱼,由于渔夫打鱼过多,因此触怒了泾河龙王,龙王于是就变成一个凡人,找袁守城算账,结果龙王不敢暴露身份,于

  • 文正的故事 · 第一位文正 · 魏征 · 之二

    历史人物编辑:撸猫的娜娜标签:魏征

    隋末,年过而立的魏征终于踏上仕途,被起兵响应李密造反的武阳郡丞元宝藏(这哥们名字真好)招入麾下,成为了一名典书记。这个书记和现在的书记可不是一回事,这个典书记,其实就是个文书,负责帮领导写写材料记记数字,啥权力没有。虽然魏征小时候学习并不好,可怎么也是出自书香世家,再怎么说写作功夫也要比一般人强很多

  • 魏征之后只有他敢对唐太宗直言进谏

    历史人物编辑:美好de生活标签:魏征

    文/林岩唐朝大臣郝处俊,安州安陆(今属湖北孝感安陆市)人,生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滁州刺史郝相贵之子,生母许氏,侍中许圉师的外甥。郝处俊刚刚十岁的时候,父亲郝相贵就去世了,父亲属下的官吏送来绢帛,做为治丧的财物,郝处俊坚辞不受,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老成持重,对几个舅舅恭敬有加,和兄弟们和睦相处

  • 李世民为什么推到了魏征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魏征

    魏征是凌烟阁功臣,是李世民最为欣赏的 人之一。被李世民看做以德为政的一面镜子。李世民胸怀开阔,善于纳谏。魏征敢触怒龙颜,冒死进谏。千百年来,二人被看做是君明相贤的光辉典范。魏征病重时,李世民亲自探视,为了安抚魏征将自己最爱的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 魏征死后唐太宗辍朝五日,命文武百官前去吊唁。然而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