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开启唐诗新流
诗歌兴于大唐,但在初唐时期,诗歌的题材远不如盛唐时期那样兴隆,体裁非常局限,是宫廷贵族专属,格式固定,追求辞藻华丽,内容虚浮,也比较难懂。
这种诗风承接隋朝,但经过隋末的动荡,无数风流人物走上历史舞台,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这其中,记载他们思想的最好文字就是诗歌了。
动荡的社会环境自然不是舒适的宫廷生活所能比的,而奔波在命运的战场上的文人所产生的感悟,书写出来的文字,自然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不知不觉见,一种流传于宫廷的文学体裁已经发生了改变,并成为日后大唐最绚丽的文学艺术和文化代表。
如今,魏征的《抒怀》却是被公认的以诗言志的代表作,所以,把这首诗作为新诗歌的开山之作,是不会有多少人反对的。
魏征,是大唐贞观年间的名臣,以敢于向君王提意见著称,他和君王李世民之间的佳话,早已是历史上君臣和睦的典范。只不过,大家所熟知的是魏征铮铮铁骨的风范,却不知道他对大唐诗歌传扬所作出的贡献。
接受特殊任务的魏征,有感而发
和一般的文弱书生的追求安稳的生活不同,成长于乱世的魏征的命运,不是一个甘受命运摆布的人,而是走上了造反之路,梦想着通过自己的壮举,为创建一个新王朝出力。
魏征所在的造反阵营是当时反隋实力最强大的瓦岗军,首领是李密,其人志向远大,谋略出众,但李密在最关键的时刻,拒绝了魏征正确的建议,采取了错误的行动,导致失败,只能带着魏征等人,投奔大唐。
在一个新的集团中,魏征如果没有贡献,那么只能成为臣子的臣子,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不说,还会成为猜忌和打击的牺牲品。同时,魏征也是一个不甘沉沦的人,他向大唐皇帝李渊提出,应该抓紧时间,把因失败而散落在各地的瓦岗将领招降过来,成为大唐立国的基石。
李渊知道瓦岗将士的厉害,立刻接受了魏征的建议,并且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于是,在武德二年,魏征离开长安,开始了自己新的征程。
走到潼关时,魏征向四周眺望,雄伟的长安城就在身后的关中平原之上,而这潼关就是守护它的一道屏障。潼关四周崇山峻岭,林木苍翠,中间只有这狭窄的官道,才能让人通过。如果没有争雄天下的企图,是不会有人冒死来攻打关隘的。
站在潼关口前,魏征想起了自己前期的戎马生涯,曾经想成为开国功臣的豪情,已经不能再施展了。但英雄不会轻易向命运低头,平定天下的志向依然激荡在信中。
作为一个落魄的臣子的臣子,魏征感受到了知遇之恩,所以才不辞劳苦,选择了出关去完成使命。
新唐诗的诞生
如今,魏征站在潼关前,知道再往前走一步,就离开了安逸的环境,投入到吉凶莫测的险途当中,或许都不能再活着回到长安。在这种情绪主导下,再看潼关周围的高山,就连那古木丛中寒鸟的鸣叫、大山深处的猿猴嘶鸣,都能让人感到神惊魂散。
难道我魏征就不能选择一个安逸的生活吗?当然不是,长安之大,大唐天子又正是招揽人杰之时,完全可以安顿魏征过上衣食不愁的生活。而驱使自己不畏艰险的理由只有胸中不灭的激情和君王的器重。
李渊与李密相比较,李渊是把魏征当国士看待的,而自己也只有以国士的态度去回报李渊这个圣明的君王。想当初,季布和侯赢这两位古人都是把信守诺言看作高于生命,人活在世上,也应该把意气放在第一位,又何必为追求功名而贪图安逸呢?
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当前肩负的使命,魏征感慨万千,写了这首《抒怀》诗。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魏征是一个读书人,但在这首诗中,却完全看不懂半点读书人的酸腐之气,相反,满纸豪情,让人感觉面对的是一位纠纠大丈夫。而这种丈夫意气,也反映到了这首诗中,从而出现了一首与前朝风格完全不一样的诗歌。
从气势上看,这首诗气魄宏伟,满纸豪情,显示出极强的开阔意境。隋末的社会大动荡,魏征亲自参与其中,而且对社会发展的走向有着深刻的预见和准确的判断。
也正是这种特质,使得他能用粗旷的笔调,扫荡汉魏六朝以来积淀的绮糜浮艳的文风,而将那种不甘沉沦、急于建功立业的志向带入其中,正式确立了“诗言志”的特征。从此,诗歌就有了一个全新的标签。
魏征开创了“诗言志”的风格,而《抒怀》中展现的“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的志向,也深深影响了魏征的后半生。
这一次出使,魏征并没有能完成李渊交给他的使命,而是成为军阀窦建德的俘虏,并被迫成为他的幕僚。一直要等到李渊派李世民平定窦建德后,魏征才重新成为大唐的臣子,并进入太子李建成的府中,成为太子洗马。
直到此时,魏征才开始发挥自己的才能,先是帮助太子用文治的方法,平定了山东,然后卷入太子和李世民的夺位风波,他多次建议李建成对李世民采取行动,但李建成没有采纳,最终在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中丧身。
又一次失去了主公的魏征被李世民收留,任命为谏议大夫,也正是这一任命,让魏征真正走进了历史。魏征实现了自己的国士梦,没有单纯地去追求功名,但功名却找上了他。
或许,一直到暮年,魏征总结自己的一生,会想起当年投笔从戎,卷入中原逐鹿的风尘岁月,也想到自己不甘于安宁舒适的生活选择。这应该是这首《抒怀》在激励他。
【春哥趣说文史】作者小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