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宪宗的削藩明明已成功,为何河北又乱了呢?唐穆宗的骚操作太渣

唐宪宗的削藩明明已成功,为何河北又乱了呢?唐穆宗的骚操作太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根拜祖 访问量:582 更新时间:2024/1/31 18:09:06

大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唐宪宗李纯带着几分遗憾离开了人世,他这辈子心心念念的削藩之战并不完美,因为幽州还未被平定。

不过以我个人浅见,唐宪宗能搞定了“五大天王”中的魏博、淮西、淄青、成德四镇,已经算是相当成功的了。

这五大藩镇割据六十年,期间他们搞了个“四国相王”、“五国联盟”,逼得唐德宗两度流亡,差点让大唐帝国提前画上句号。

短短十五年内,唐宪宗先搞定夏绥、西川、镇海、义武这些个“小鱼小虾”,又陆续降服四镇,仅剩的一个幽州,在势穷力竭之下,也于唐穆宗即位后的次年归朝了。

这份伟业还不算成功吗?

遗憾的是,唐宪宗创下的基业没得到巩固,唐穆宗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摧毁了父亲十余年的成果,堪称“天才败家子”。

☞用非所人,朱克融再度割据幽州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被父兄“冤魂”折磨了几年的幽州节度使刘总,为了保住性命决定放弃割据,自请入朝为官。朝廷决定,由河东节度使张弘靖接任卢龙幽州节度使。

对张弘靖的任命就是一个错误,此人很有见识,但不善治。幽州割据已久,作为外来者,第一要务应该是弥合伤痕,塑造将士们对朝廷的向心力,而张弘靖则反其道而行之。

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用自己带来的亲信,排挤幽州军镇旧将。第二件事,将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将的坟墓掘开,引起幽州旧势力惶恐和反感。第三件事,营私舞弊,私自扣留朝廷拨付给将士们的赏赐。第四件事,处事不公,任由亲信不法,并欺凌幽州将士。

结果,因为一名士兵与张弘靖亲信的冲撞,引发了幽州将士们的集体叛乱,他们发动哗变,囚禁了张弘靖,并杀害了他的十余名部属。

三天后,这些士兵冷静下来,又集体跑到张弘靖那里请罪,希望得到赦免。而张弘靖却牙关紧闭,一言不发。他的这个态度激怒了士兵们,于是他们决定“另请高明”。

被他们请出来主持大局的带头大哥就是朱克融。

朱克融是刘氏统治幽州之前的节度使朱滔的孙子,野心家一枚。刘总决定归朝时,为了防止有人作乱,便将朱克融等十几个刺头遣送到长安。

应该说刘总想得很周全,只要朝廷扣住朱克融,任以官职,他再大的本事也掀不起大浪。然而,朝廷拿朱克融当空气。朱克融趁机贿赂有关人员,并私自逃回了幽州。

张弘靖施肥,幽州士兵播种,朱克融这个毒种子发芽了。就这样,幽州一夜回到解放前,再度割据称霸。

☞轮岗失策,田弘正踏上刀山火海

同年,唐穆宗还做了一件颇为得意的大事——藩镇节度使轮岗:

✔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调任成德节度使;

✔成德节度使王承元调任义成节度使;

✔义成节度使刘悟调任昭义节度使;

✔武宁节度使李愬调任魏博节度使;

✔左金吾卫田布调任河阳节度使。

唐穆宗为何进行这一次大转岗呢?意图当然是为了剥离节度使们与军镇的纽带关系。比如田氏控制魏博六十年,因此田弘正、田布父子必须被调离魏博;成德是王家的天下,所以王承元必须要挪窝。

看起来这次轮岗很高明嘛,既不伤害节度使们的利益,又割断了他们与当地势力勾结的纽带,皆大欢喜嘛。

有时候好的初衷未必有好的结果,其中的细节往往决定成败,这次大轮岗最大的败笔就是田弘正的新任命。

田弘正是魏博第一任割据节度使田承嗣的堂侄,田承嗣的孙子田季安去世后,他被魏博将士强行推举为节度使。

田弘正接管魏博后,第一时间向朝廷表示了归降的意愿,并且每遇重大事都做到请示和汇报,坚决执行朝廷的命令,从而打破了魏博割据的局面。

其它四镇眼见魏博“反水”,多次游说田弘正,但都没有改变田弘正的意志。后来,田弘正又奉命攻打淮西、淄青和成德,可以说,田弘正是唐宪宗削藩的最大功臣。

正因为如此,田弘正是不适合出任淮西、淄青和成德节度使的,因为在系列战斗中,他给这三镇带来的杀戮过多,深为三镇将士所嫉恨。

田弘正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但也不敢违抗唐穆宗的命令,于是只好自己打补丁,带了2000名魏博士卒随行,作为自己的护卫。

☞行为失谨,王庭凑乘势窃取成德

跨区域调兵毕竟不合规制,于是田弘正向朝廷做了汇报,以“常山之人久隔朝化,人情易为变扰”为由,请求将这些人留在成德帮他维持秩序,并请朝廷拨付这些士卒的军饷。

这种事其实不难处理,朝廷只需要批准这些士卒转籍为成德军就行,但没想到却遭遇了朝廷的驳回。让人无语的是,驳回的理由不是因为跨区域调兵,而是粮饷拨付不便。

田弘正不差钱,但是养2000私兵,多大的脑袋能顶得住罪名?他急得四次上书,却每一次都遭到度支使崔倰的反对。

崔倰就是那种刚正威严、两袖清风、嫉恶如仇,但性格偏激,咬住屎撅子不松口,站在道德制高点干坏事的“正人君子”。

于是田弘正只好将这些士卒遣送回魏博,将自己孤零零地置身于虎狼窝中。

崔倰驳回了田弘正的请求,却在给成德军调拨一百万赏赐钱时拖拖拉拉,很长时间不能到位,引发了将士们的不满。

这些“大老粗”心怀怨愤:你们田家人花天酒地,为什么迟迟不发朝廷的赏赐?一定是被田弘正贪污了。

自从田承嗣割据魏博后,朝廷为了拉拢田家,又封官进爵,又嫁公主,田家子弟遍布长安、洛阳、魏博、成德,个个锦衣玉食、花天酒地,每天花销不下二十万,物资钱财的车辆络绎不绝。

成德士卒们把这笔账都算到了田弘正的头上,加上旧怨,他们早就想动手了,但碍于那两千魏博军,一直隐忍克制。

现在田弘正失去了庇护,成德军的胆气上来了,他们在兵马使王庭凑的煽动下冲进了田府,将田弘正全家三百多口人杀得干干净净。

然后,王庭凑自称节度留后,并迅速与朱克融订立了攻守同盟。

唐穆宗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于是调动大军三路围剿成德,结果十几万大军,打了八个月却连连败北。最后朝廷不得不接受现实,承认了成德割据的事实,而成德军也进入王氏统治时代。

☞举措失当,史宪诚趁乱占据魏博

田弘正遇害后,反映最激烈的当属其子田布。朝廷原本准备派魏博节度使李愬讨伐王庭凑,可惜李愬突患重病,不能成行,于是便想到了田布。

这是朝廷犯下的又一个大错,唐穆宗想当然地认为,魏博是田家的天下,田弘正遇害,田布出马一定会获得魏博将士们的拥戴。于是田布又从河阳调任魏博节度使,率兵为父报仇。

田布确实有志于报仇雪恨,临行前他甚至跟妻子做了诀别,表现出了足够的勇气。但很可惜,田布的能力很有限,根本指挥不动魏博军。

兵马使史宪诚暗中使坏,部队行进到半途就再也不肯前行,甚至嚷嚷着要回撤。田布悲愤之下引刀自杀,而史宪诚则乘机取代田布获得了魏博军的指挥权。

唐穆宗傻眼了,幽州和成德还没搞定,如果魏博再打起来,估计离“四国相王”的历史不远了。为了安抚史宪诚,他被迫承认史宪诚为魏博节度使。

自此,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再度割据,唐宪宗十几年的辛苦顷刻间化为乌有。

☞藩镇复乱谁之过?

史学界有一个声音认为,唐宪宗的削藩并不成功,是个半拉子工程,过度强调军事的作用,而没有建立长效机制。

因此,当强压在藩镇头上的紧箍咒稍有放松的时候,他们必然反弹。尤其是十几年的削藩之战,已经耗尽了朝廷的积蓄,再也无法凭武力解决问题时,矛盾就爆发了。

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这么说对唐宪宗有失偏颇。

削藩首先是军事行动,然后是政治布局。唐宪宗能在有生之年完全军事目标已经实属不易,至于政治部署,我敢这么说,换作天王老子来了也没用,谁也做不到。

唐朝藩镇割据本质上两股势力的对抗,一股是体现豪门士族集团利益的中央政权,一股是代表庶族阶级利益的藩镇,这两股势力的矛盾根本没法调和。

唐朝是中国最后一个豪门政治的时代,当时以“五姓七望”为代表的豪门集团垄断了资源,庶族阶级缺少进阶的通道。

随着藩镇的兴起,这些庶族阶级借着藩镇势力,成了地方势力的代表人,并依靠军事力量获得了对抗豪门集团的资本。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现象,但凡由豪门子弟出任的节度使,都不会割据,而割据势力都是庶族地主阶级。

河北尤甚,因为这地方原本就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对朝廷的向心力就不够。加上这地方长期由胡族节度使统治(别被他们汉人的名字迷惑了),造成该地区的士族阶级对朝廷长期采取敌视的态度。

要想根治藩镇割据,除非铲除豪门集团的垄断地位,这相当于让大唐革自己的命。武则天曾经接近这个目的,但随着李唐复国,又进入豪门时代。

你让唐宪宗达成这个目标,可能吗?恐怕武则天再世也白扯。

我倒觉得最大的责任人是唐穆宗,虽然藩镇割据的隐患还在,但如果不是一连串的失误,至少存在“温水煮青蛙”的可能性。

阅读这段历史,我总是忍不住为田弘正父子的死而深感惋惜,当政者不慎,真是害人不浅呐。

标签: 唐穆宗

更多文章

  • #历史[超话]#可惜崔发。而唐敬宗李湛最终死于自己宠幸的宦官之手先前,鄠县(

    历史人物编辑:王王美食屋标签:唐敬宗

    #历史[超话]#可惜崔发。而唐敬宗李湛最终死于自己宠幸的宦官之手先前,鄠县(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县长崔发听到外面有人大声喧哗吵闹,询问发生什么事,左右回答说:“皇家‘五坊’的人殴打市民!”(皇家五坊:雕坊、鹘坊、鹰坊、鹞坊、狗坊)崔发大怒,把他们逮捕,拖到县政府大庭,当时天已黄昏,过了很久,才来问话

  • 皇帝如何挑选后宫佳丽?唐敬宗用风流箭,西晋用羊车

    历史人物编辑:陈春红标签:唐敬宗

    历朝历代皇帝后宫都有众多的嫔妃和宫女,但是皇帝又是如何来挑选这后宫佳丽的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每朝每代皇帝都是如何选妃的。秦汉时期在先秦时期,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整日战事不断,皇帝自然没有时间选妃,皇帝的嫔妃多为诸侯国或者战败国所献。汉朝时期,社会就不那么动荡了,皇帝就有充分的时间去派人挑选嫔

  • 酒席上被太监干掉,唐敬宗如此不靠谱,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千年回响标签:唐敬宗

    因为一顿饭没吃好,引发血案的事件,历史上不是个案。比如郑灵公宴请宾客喝甲鱼汤,故意戏耍公子宋,结果被公子宋所杀。再比如邾庄公与夷射姑拼酒,夷射姑一泡尿没撒好,引发摩擦,邾庄公居然暴跳如雷跌落炉火被烧死。郑灵公和邾庄公虽然死得荒唐,毕竟有根有源,唐敬宗李湛,酒席间被一群宦官干掉,简直莫名其妙,因此十七

  • 唐文宗为除宦官发动“甘露之变”,导致百官被杀,自己抑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高迪标签:唐文宗

    上次说到,李训背弃与郑注一起诛灭宦官的计划,与另一位宰相舒元舆密谋,发动“甘露之变”。这次的目标,是一个以仇士良为首宦官集团。而仇士良手拥神策军,李训虽是宰相,手里无一兵一卒,单凭一些朝臣的支持,是难以成事的,所以他现行招募了一些壮士作为自己的私兵,同时李训的心腹韩约是左金吾卫大将军,掌管着皇帝禁卫

  • 唐文宗试图利用仇士良除去王守澄并谋划甘露之变,却导致自己退位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唐文宗

    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开始逐渐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干涉把持朝政决策,甚至废立帝位,成为唐后期一大政治毒瘤。赵翼《廿二史劄记》说:“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如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唐文宗继位后,励精图治,废除腐政,一派革弊立新的中兴气

  • 三个无赖接连冒充皇帝的舅舅看看唐文宗什么反应

    历史人物编辑:玉簪秋时尚标签:唐文宗

    想和皇帝攀亲戚其实并不是啥简单容易的事儿,关键是人家皇帝要认可。唐文宗时期,先后有三个乡间无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前赴后继想给皇帝当舅舅。唐文宗李昂即位后,母亲萧氏终于熬到了皇太后的位置,萧氏当了几天皇太后,忽然想起家乡的弟弟。当年萧氏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先后离开人世,姐弟俩相依为命。后来遭遇兵荒马乱

  • 唐文宗胸怀大志,为何却斗不过家奴,甘露之变后的唐朝有多灰暗?

    历史人物编辑:劲松历史标签:唐文宗

    在古代王权统治之下,一个王朝的覆灭除了会由外敌入侵导致,还有两个内在原因也是其覆灭的根本所在: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但外戚干政主要发生在汉朝,并且自汉朝后,统治者都对这一方面十分警惕,一旦外戚有了发展的倾向,便立刻将苗头掐死。因此后来宦官专权也就成了腐蚀王朝的一个重大原因。要说汉朝也出现了这一问题,怎

  • 唐文宗明明有儿子,为何要立侄子为太子?五个候选人为何无一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文宗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文宗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临终前,他郑重其事地将太子李成美托付给宰相班子。世上有一种揪心的距离叫“咫尺天涯”,它明明只有一步之遥,却永远也达不到。李成美就体会到了这种痛苦,龙椅就在眼前,但最终坐上去的却是叔叔李炎(唐武宗)。皇位之争是血淋淋的,几天后,失败者李成美付出了惨重的

  • 唐武宗有五个儿子,为何却册立皇太叔,把皇位传给十三叔

    历史人物编辑:椒盐侃影标签:唐武宗

    原唐武宗有五个儿子,为什么要封皇叔,传位给十三叔?一场大病惹来,他再病不起,长生不老的梦想破灭了。由于唐武宗长期卧床不起,无法上朝处理重要政事,朝野动摇,朝政大乱。再加上太子还没有登基,各方势力蠢蠢欲动,都想从中捞取好处。就在文武百官都在猜测唐武宗的儿子会是哪位继承人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3

  • 唐武宗用数百童子炼药却依然没能保住小命

    历史人物编辑:玉洁都生活记标签: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本名李瀍[chán],后改为李炎,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之弟。初封颍王,任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正月,唐文宗病重期间,宦官仇士良等人矫诏废掉皇太子,以李瀍为皇太弟。不久,唐文宗驾崩,李瀍即位,史称唐武宗。唐武宗在位期间,以李德裕为宰相,对当时的弊政进行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