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文宗明明有儿子,为何要立侄子为太子?五个候选人为何无一善终

唐文宗明明有儿子,为何要立侄子为太子?五个候选人为何无一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根拜祖 访问量:446 更新时间:2024/1/31 21:11:13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文宗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临终前,他郑重其事地将太子李成美托付给宰相班子。

世上有一种揪心的距离叫“咫尺天涯”,它明明只有一步之遥,却永远也达不到。李成美就体会到了这种痛苦,龙椅就在眼前,但最终坐上去的却是叔叔李炎(唐武宗)。

皇位之争是血淋淋的,几天后,失败者李成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被唐武宗赐死于家中,结束了年仅14岁的生命。

李成美是唐文宗选中的第五个接班人,其余四个接班人跟李成美一样,都不得善终。奇怪的是,李成美并不是唐文宗的儿子,而是侄子。

唐文宗明明有两个儿子,为何选中了李成美呢?其余四个接班人又为何不得善终呢?

为了方便阅读,我们先将唐穆宗五子及其子孙的关系列表如下(也可以参看插图):

◑长子李湛(唐敬宗):有六子,分别是李普、李休复、李执中、李寀、李言扬、李成美;

◑次子李昂(唐文宗):有两子,分别是李永、李宗俭;

◑三子李溶(安王):世系不详;

◑四子李炎(唐武宗):有五子(与本文无关,省略不表);

◑五子李凑(漳王):世系不详。

黑体字的五人,就是参与皇储之争的五位候选人,其中李普、李成美是唐文宗的侄子,李永是唐文宗的儿子,李溶、李凑是唐文宗的弟弟。

☞第一候选人:晋王李普,幼年早夭

在唐敬宗之前,唐朝皇位恪守父子相传(除了中宗、睿宗兄弟相传外),很平稳。但由于唐敬宗作死,年仅18岁就将自己搞崩了,留下六个奶娃子,给皇位传承带来严重的危机。

最年长的皇子李普才2岁,按照历史的经验,这种情况下如果幼主称帝,配套的结构一定是太后临朝称制,或者权臣辅政。

大唐早就被武则天搞怕了,后来的皇帝连皇后都很少立,怎么可能允许太后插手朝政?除非大唐想重演南北朝的权臣当道,否则权臣辅政这种模式也不可能被接受。

这两条死路堵死了李普即位的可能性,因此大唐的皇位传承被迫采用兄终弟及,在宦官王守澄、梁守谦,以及宰相裴度的拥戴下,唐文宗坐上了龙椅。

唐文宗即位后,对侄子李普视如己出,一直想立这个侄子为太子。遗憾的是,李普命不长,于太和二年(828年)病逝了,年仅4岁。

唐文宗深感悲伤,下旨追封李普为“悼怀太子”。

☞第二候选人:漳王李凑,含冤而亡

您别看李普年幼,但作用却很大,他活着,朝堂就很安静,因为大伙儿都知道皇帝对接班人已经心有所属;他死了,朝堂就暗流涌动,因为所有人都掐着股本试图插一脚捞一票。

谁是众人最看好的“潜力股”呢?唐文宗的幼弟漳王李凑。

史书对李凑的评价是“贤明,有声望”,书读得好,有文学才华,恪守礼教,是个孔夫子的好学生,以宰相宋申锡为首,对李凑好感度满满。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热”的结果往往是“大冷”,尤其是在皇储之争这种充满诡谲的环境里,出头鸟通常最倒霉。

李凑果然中枪了,猎人叫王守澄,一位曾经拥立了唐穆宗、唐文宗两位皇帝的权阉。

唐文宗虽然是由王守澄拥立的,但宦官集团对皇权的威胁,让他意识到必须及早限制王守澄的权力,因此唐文宗便拉拢宋申锡等大臣共同对付王守澄。

王守澄很狡猾,他炮制了一个“宋申锡阴谋拥立李凑案”。唐文宗拿到所谓的审讯结果顿时震惊了,他不辨真伪,下旨将宋申锡变为司马,李凑也被废黜了王爵。

太和九年(835年),李凑在幽居中含冤而亡。当年,“甘露之变”爆发,唐文宗这才意识到冤枉了李凑。他悔恨不已,下旨追封李凑为“怀懿太子”,以表达自己的内疚之情。

☞第三候选人:鲁王李永,离奇暴薨

您可能会问,唐文宗明明有两个儿子,为何眼睛总是盯在侄子和弟弟身上?儿子不是亲生的吗?

当然不是,唐文宗的两个儿子,次子李宗俭应该早夭,史书从头到尾仅留下一个名字。长子李永则很不成器,好玩乐,很有爷爷唐穆宗和大伯唐敬宗的“风范”,而且累教不改。

这就是唐文宗宁可把希望寄托在侄子和弟弟头上的原因,不过我认为这个说法很不靠谱。

李永的年龄跟李普大致相当,也就是说,那时候李永也就是个幼儿园刚的孩子,淘气是有可能的,能坏到什么程度?

真正的原因是唐文宗偏心,他不喜欢李永的生母王昭仪,而是宠爱杨贤妃。这位杨贤妃不是个安分的女人,凭借恩宠不断构陷王昭仪母子。

李普病逝、李凑被贬黜后,唐文宗“勉为其难”,终于在开成元年(831年)宣布册立李永为太子。

这位杨贤妃很不可理喻,她没有儿子,却偏偏要跟太子作对,一点也不为自己的未来打算。唐文宗也算得上半个明君,但在家事处理上却弄得一地鸡毛,由于听信杨贤妃的挑唆,他对儿子越来越不满。

开成二年,唐文宗怒气冲冲地宣布要废黜太子,此时距离李永被立为太子才五年,年龄也才13岁。

作为父亲,对未成年的儿子如此处置,毫无疑问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大臣们都看不下去了,劝他说,太子毕竟还年幼,可塑性很强,储君是国之根本,怎可轻易废黜?

唐文宗没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将李永幽闭于少阳宫。

第二年,李永暴毙于少阳院,同一年,王昭仪也死了。人们一致认为,母子俩很可能都死于杨贤妃之手,或许也有唐文宗的参与。

唐文宗让我不由想起“燕啄皇孙”的故事,实在难以想象,父亲如何能对唯一的儿子、未成年的儿子干出如此灭绝人性的事?人伦之亲,在这一刻被击得粉碎。

李永死后,唐文宗似乎才有所醒悟。有一天举办宴会,席间由一对父子表演杂技,儿子爬上高高的杆子做动作,父亲昂首在杆子底下围着儿子转,生怕儿子会掉下来。

唐文宗突然哭了:“朕贵有天下,却不能保全唯一的儿子。”随即,他下旨将那些诋毁太子的人全都杀光。当然,最大的凶手杨贤妃依然逍遥法外。

☞第四候选人:安王李溶,被逼自杀

杨贤妃其实也不算笨,她在搞掉太子的同时,早就为自己找好了退路,唐文宗的弟弟安王李溶就是她未来的幸福。

原来,杨贤妃早就跟李溶达成了协议,她要帮李溶爬上储位。李永死后,杨贤妃毫不避讳地将李溶推向了前台。

这种女人我们只能说她太蠢,不懂得朝堂的水有多深。且不论大臣们能不能接受一个女人指手画脚,恐怕宦官势力也不会允许外戚上位,甚至连唐文宗本人也不会接受李溶。

果然,以宰相李珏为代表,坚决反对拥立李溶。

兄终弟及相当于嫡系发生了改变,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被采用。通常情况下,假如皇帝无子,会以过继子为皇嗣,以保证嫡系一脉相传。

唐文宗即位之初,儿子和侄子们都太小,考虑弟弟情有可原,如今侄子们都长大了,怎么还会考虑弟弟?

只能说杨贤妃利欲熏心,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没顾及唐文宗的感受。

这一次,唐文宗让杨贤妃失望了,他选择了力挺李珏,册立唐文宗的幼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

“出头鸟”李溶的下场很凄凉,唐文宗驾崩后,他与杨贤妃一起被继任皇帝赐死了。但继任皇帝却不是太子李成美,而是李炎。

☞第五候选人:陈王李成美,失位遇害

选太子跟变戏法似的,既紧张又刺激,只有等遮盖的布揭下来,人们才能看清结局。

李成美已经是太子了,也获得了大臣们的拥戴,怎么就落败了呢?

只能说,那时候的大唐朝局太复杂,除了外朝的文官集团,还有一股最牛叉的势力存在,他们可以做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宦官。

就在唐文宗弥留之际,宦官仇士良和和鱼弘志发话了:李成美年幼,不足以承担国之大任,陛下有旨,废李成美太子之位,改立颍王李炎为皇太弟。

李珏等人傻了,明知这是仇士良矫诏,但皇帝已经不能说话,兵权在仇士良等宦官手中,他们能怎么办?脖子终究没有刀硬,认命吧。

就这样,李成美竟然在最后一刻被挡在了龙椅之下。

唐武宗李炎即位后,在仇士良的唆使下,下旨将李溶、杨贤妃、李成美全部赐死,再次上演皇家骨肉相残的悲剧。

这一次唐武宗得益于宦官势力的拥戴,可是六年后,他也尝到了宦官们给他留下的痛苦。

会昌六年,唐武宗去世后,宦官马元贽也以皇子年幼为由,将龙椅塞到了“傻皇叔”李忱的屁股下。

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帝国,就这么被折腾得奄奄一息。

标签: 唐文宗

更多文章

  • 唐武宗有五个儿子,为何却册立皇太叔,把皇位传给十三叔

    历史人物编辑:椒盐侃影标签:唐武宗

    原唐武宗有五个儿子,为什么要封皇叔,传位给十三叔?一场大病惹来,他再病不起,长生不老的梦想破灭了。由于唐武宗长期卧床不起,无法上朝处理重要政事,朝野动摇,朝政大乱。再加上太子还没有登基,各方势力蠢蠢欲动,都想从中捞取好处。就在文武百官都在猜测唐武宗的儿子会是哪位继承人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3

  • 唐武宗用数百童子炼药却依然没能保住小命

    历史人物编辑:玉洁都生活记标签: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本名李瀍[chán],后改为李炎,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之弟。初封颍王,任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正月,唐文宗病重期间,宦官仇士良等人矫诏废掉皇太子,以李瀍为皇太弟。不久,唐文宗驾崩,李瀍即位,史称唐武宗。唐武宗在位期间,以李德裕为宰相,对当时的弊政进行了改革。

  • 我们该感谢唐武宗,没了他,中国也许是个大几万倍的梵蒂冈

    历史人物编辑:新移说娱乐标签:唐武宗

    提到梵蒂冈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就是著名的罗马教廷圣地,但是为什么说是没唐武宗中国就是个大几万倍的梵蒂冈呢?其实更为准确地来说,如果没有他中国就成为佛教的产地之一了吧!唐武宗做的这件事情那就是“灭佛”。在中国历史上历经了几次灭佛的事件,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唐武宗灭佛。千年之后的我们再来看一下当年唐武

  • 唐武宗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败给了时间,大唐复兴为何这么难?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唐武宗

    前言唐朝不仅凭着两百八十九年的历史成为我国位居前列的王朝,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汉唐之际是盛况,直到如今仍被我们所追忆。但唐朝的盛世,却是一个限定词,仅限于安史之乱以前。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在一百多年的时间之中,似乎都未曾翻出太多水花。事实上,唐中后期仍有一部分皇帝有作为或者想要有所作为,如唐

  • 一千多年前,佛教在中国异常兴盛,为何唐武宗却要下令灭佛?

    历史人物编辑:青年史观标签:唐武宗

    作为现如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影响力和地位毋庸置疑。但是,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数千年前的草创,到现在拥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佛教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而在中国,这一过程则体现得淋漓尽致。诚然,佛教在中国曾经有过无比辉煌的时刻,但相对应的,它也在某些时期陷入了相当低谷的阶段,成为

  • 唐武宗王贵妃:神秘莫测,史书记载矛盾,与君歌两女主的结合体

    历史人物编辑:雨宸历史标签:唐武宗

    煌煌大唐自安史之乱后,就陷入藩镇、宦官和朋党的混乱之中,从中唐以后,史料散佚严重,别说后妃事迹多阙,就连帝皇事迹也极为简洁。在这种情况下,不免出现后妃事迹被张冠李戴、后妃人物被史家遗漏等诸多现象。比如,身为唐武宗宠妃的王氏,即热播剧《与君歌》中两个女主程若鱼和仇烟织合体的原型人物,在《旧唐书后妃传》

  • 唐武宗灭佛,为唐朝续命的全力一击

    历史人物编辑:李晋霞标签:唐武宗

    唐朝皇帝姓李,便将自己祖先追溯到老子李耳这里,所以唐朝的国教是道教。但是,唐高祖李渊下诏,称“三教虽异, 善归一揆”,儒教、道教和佛教取得了相同的地位。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国教更不该出现三个。这种宗教政策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武则天利用佛教搞了一出“弥勒降世”,建立武周皇朝,将李唐皇朝在鼎盛时

  • 为什么唐武宗要会昌“灭佛”?佛教和国家,有啥不可调节的矛盾?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唐武宗

    在公元845年的时候,唐朝一改以往崇奉佛教的政策,爆发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毁佛运动。在李德裕以及道士赵归真、刘玄清的建议下,唐武宗李炎开始实行灭佛政策,拆除庙宇,逼迫僧人还俗,收回被占据的良田。灭佛原因会昌年间唐武宗李炎灭佛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最核心的有两点:一是“经济矛盾”,佛教大兴土木的建设寺庙佛像

  • 唐武宗为何灭佛?一个原因是道士蛊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鲜为人知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唐武宗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权统治时期,只有当国家危亡或者正值时局动荡时,文化思想才会因为不安的时局而大变。周室衰微,诸侯国之间兼并征战导致礼崩乐坏;司马夺魏,政权倾覆导致政局紧张、清谈玄学盛行。而随着我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手段愈发成熟之后,大的文化思想变动难以频繁发生,可就在唐武宗时期,处于国家局势稳定、中央集权

  • 唐武宗的皇位靠一个“假小子”诓骗来的?司马光:欧阳修胡说八道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武宗

    唐文宗临终前,郑重其事地将太子李成美托付给了宰相李珏。不料,当大臣们灵前跪拜新君时,被惊得目瞪口呆,端坐在龙椅上的竟然不是李成美,而是唐文宗的弟弟、颍王李炎。大臣们左顾右盼,全都一脸懵逼,而一旁的神策军中尉仇士良等人则面无表情。大殿里安静得可怕,禁军将士们的刀尖透着森冷的寒光,刺得所有人都心惊肉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