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文宗胸怀大志,为何却斗不过家奴,甘露之变后的唐朝有多灰暗?

唐文宗胸怀大志,为何却斗不过家奴,甘露之变后的唐朝有多灰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劲松历史 访问量:2326 更新时间:2023/12/8 13:48:21

在古代权统治之下,一个王朝的覆灭除了会由外敌入侵导致,还有两个内在原因也是其覆灭的根本所在: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

但外戚干政主要发生在汉朝,并且自汉朝后,统治者都对这一方面十分警惕,一旦外戚有了发展的倾,便立刻将苗头掐死。

因此后来宦官专权也就成了腐蚀王朝的一个重大原因。要说汉朝也出现了这一问题,怎么到了唐朝,皇帝依旧会被宦官制约?

这主要是因为宦官陪着皇帝从小长大,深得皇帝的信赖,所以皇帝为了制约自己不信任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将权力交到自己信任的宦官手中。

唐朝的宗便生于一个宦官专权的时代。

只不过他不论如抗争,依然没有斗得过这些在后人看来地位低下宦官,他郁郁而终后,唐朝也逐渐走向灭亡。

一、初出茅庐,斗志昂扬

文宗昂登上皇位的时候一定是踌躇满志的,因为他的爷爷非常有作为,挽回了唐朝的衰败的颓势,而他一登基便率领将士平定了藩乱,一时间士气大振。

在获得威望之后,他便将心思转到了为祸已久的宦官身上。

唐朝的宦官干政到了他这个时候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宦官的势力也如大树的根一般纵横深邃。

他知道如果想让唐朝回到曾经的辉煌就必须把这些碍眼的宦官除掉。

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登基之后他就开始低调地物色人选,后来终于他看中了同样有如此打算且实力不凡的两位大臣,也就是李训和郑注。

这两位大臣的人品并不算上太好,但是他们在政治上却有同样的抱负,对皇帝也有同样的忠心。

于是两人齐心为皇帝制定了一系列重回盛唐的计划,在计划里的第一步就是完全消除宦官。

不得不说这份计划简直就是李昂的心中所想,因为如今的宦官首领王守澄和他还有杀兄之仇,他之所以登上皇位完全是因为宦官杀了他的哥哥。

而更令他忌惮的是,那些宦官竟有杀皇帝的胆量,如果他不采取什么行动,那他就是下一个待宰的羔羊。

只不过李昂这次觉得郑训二人的计划做得非常好,他有信心一举除掉王守澄。

二、周密计划,惨遭失败

李昂按照那两人的计划,第一步就是扮猪吃老虎

。他首先装作惧怕王守澄势力的样子,给予他的心腹非常高的职位,但实际上这个职位并无实权,所以在王守澄还没意识到的时候,他的心腹就被架空了。

然后第二步就是扶植另一个宦官头目

。宦官之间也有不同的组织,王守澄的宿敌就是仇士良,李昂趁着王守澄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迅速扶仇士良上位,彻底架空了王守澄。只不过李昂此时并没想到,自己借刀杀人的这把刀最后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在王守澄失去所有的权力之后,李昂也没有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直接让人带着毒酒去了他的府宅

。随后第二天便传出了王守澄的死讯,李昂虽然做样子还给了追赠,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他在报仇,可因为扶植仇士良,很多宦官都以为他只是为了报仇。

于是在所有宦官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李昂君臣几人就开始商量下一步的计划。郑注提出了计划,在给王守澄送葬的时候,出兵将这些宦官一举剿灭。

因为那些宦官们的势力太大,所以这个计划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在于出其不意。

可前面提到了这两个臣子的人品都不太好,所以在郑注提出这个方法之后,李训很快就觉得,这件事如果成功了,那就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也许是王守澄死得太顺利,所以李训将重心回到了争权夺利身上。

于是为了抢夺功劳的李训又提出了新的计划,而李昂可能也是等不及了,便同意了。

在新的计划里面,由李训派人报告皇帝,称左金武衙门后院有甘露降临的祥兆,而皇帝就会派表面上深的自己信任的仇士良过去查看。

这个计划和郑注的计划大同小异,但是却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就是杀宦官的人。在郑注的计划里面,负责杀人的是和他同行的亲兵,而在李训的计划里面,负责杀人的是金吾卫。

前者对宦官的惧怕没那么深,后者因为常年和宦官打交道,早就对他们的威势害怕。

因此在金吾卫领着仇士良过去的时候,金吾卫的将军脸色就开始变得慌张,尤其是越接近埋伏地点,他的脸色就越来越难看。

仇士良能获得今天的地位不是凭的运气,一眼就看出了里面的不同寻常。

而不知是李训的运气不太好,还是说唐朝的运气不太好,就在仇士良怀疑的时候,一阵风吹过,直接将帘子后面的伏兵暴露了。

计划彻底失败,李训和郑注都以死告终。

三、甘露之变后的唐朝有多灰暗?

只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仇士良并没有对皇帝出手,他没有像王守澄一样杀了皇帝,不知道是感念他的提拔,还是想要慢慢折磨他。

在这次计划失败后,李昂节节败退,朝廷的大权基本落到了仇士良的手中。

而李昂虽然活了下来,却只能郁郁不得志,甚至和新上任的宰相缅怀了两句李训,宰相就被仇士良派人当街刺杀。

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李昂却彻底明白了仇士良的势力有多大。

后来为了保全这个宰相的性命,他不得不下令将其遣往其他地区上任。

与宦官的斗争无望,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到下一代身上,可是他只有一个儿子,还不如哥哥的儿子成器,但是就在他准备立哥哥的儿子为太子的时候,他的侄子却病死了。

在之后李昂唯一的儿子也死了。于是他只能从其他出身的子弟中寻找,可刚确定了人选他的身体就撑不住了,最后上位的也是仇士良扶植的。

最令人唏嘘的是他死的时候才三十二岁。

结语

李昂刚登基的时候斗志满满,希望完成爷爷的遗愿,可他最终却因为宦官郁郁而终,实在令人感慨。

可反观他的一生却发现,他的失败也并不是毫无原因,归根结底还是能力不够。

首先他之所以能够迅速平定藩乱,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得益于他的爷爷,用的人都是他爷爷的手下,后来这些部下死后他就无人可用。

而后他自己看中的人,却因为贪功断送了一个看似完美的计划。

识人不清的背后更有他太过急功近利的心理,如果不是太过急于将宦官一网打尽,他也不会铤而走险地将计划改变。

而后在仇士良大权在握之后,他也没了当初的斗志,逢人便称自己斗不过家臣,最后只能郁郁而终。

标签: 唐文宗

更多文章

  • 唐文宗明明有儿子,为何要立侄子为太子?五个候选人为何无一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文宗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文宗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临终前,他郑重其事地将太子李成美托付给宰相班子。世上有一种揪心的距离叫“咫尺天涯”,它明明只有一步之遥,却永远也达不到。李成美就体会到了这种痛苦,龙椅就在眼前,但最终坐上去的却是叔叔李炎(唐武宗)。皇位之争是血淋淋的,几天后,失败者李成美付出了惨重的

  • 唐武宗有五个儿子,为何却册立皇太叔,把皇位传给十三叔

    历史人物编辑:椒盐侃影标签:唐武宗

    原唐武宗有五个儿子,为什么要封皇叔,传位给十三叔?一场大病惹来,他再病不起,长生不老的梦想破灭了。由于唐武宗长期卧床不起,无法上朝处理重要政事,朝野动摇,朝政大乱。再加上太子还没有登基,各方势力蠢蠢欲动,都想从中捞取好处。就在文武百官都在猜测唐武宗的儿子会是哪位继承人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3

  • 唐武宗用数百童子炼药却依然没能保住小命

    历史人物编辑:玉洁都生活记标签: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本名李瀍[chán],后改为李炎,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之弟。初封颍王,任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正月,唐文宗病重期间,宦官仇士良等人矫诏废掉皇太子,以李瀍为皇太弟。不久,唐文宗驾崩,李瀍即位,史称唐武宗。唐武宗在位期间,以李德裕为宰相,对当时的弊政进行了改革。

  • 我们该感谢唐武宗,没了他,中国也许是个大几万倍的梵蒂冈

    历史人物编辑:新移说娱乐标签:唐武宗

    提到梵蒂冈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就是著名的罗马教廷圣地,但是为什么说是没唐武宗中国就是个大几万倍的梵蒂冈呢?其实更为准确地来说,如果没有他中国就成为佛教的产地之一了吧!唐武宗做的这件事情那就是“灭佛”。在中国历史上历经了几次灭佛的事件,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唐武宗灭佛。千年之后的我们再来看一下当年唐武

  • 唐武宗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败给了时间,大唐复兴为何这么难?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唐武宗

    前言唐朝不仅凭着两百八十九年的历史成为我国位居前列的王朝,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汉唐之际是盛况,直到如今仍被我们所追忆。但唐朝的盛世,却是一个限定词,仅限于安史之乱以前。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在一百多年的时间之中,似乎都未曾翻出太多水花。事实上,唐中后期仍有一部分皇帝有作为或者想要有所作为,如唐

  • 一千多年前,佛教在中国异常兴盛,为何唐武宗却要下令灭佛?

    历史人物编辑:青年史观标签:唐武宗

    作为现如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影响力和地位毋庸置疑。但是,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数千年前的草创,到现在拥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佛教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而在中国,这一过程则体现得淋漓尽致。诚然,佛教在中国曾经有过无比辉煌的时刻,但相对应的,它也在某些时期陷入了相当低谷的阶段,成为

  • 唐武宗王贵妃:神秘莫测,史书记载矛盾,与君歌两女主的结合体

    历史人物编辑:雨宸历史标签:唐武宗

    煌煌大唐自安史之乱后,就陷入藩镇、宦官和朋党的混乱之中,从中唐以后,史料散佚严重,别说后妃事迹多阙,就连帝皇事迹也极为简洁。在这种情况下,不免出现后妃事迹被张冠李戴、后妃人物被史家遗漏等诸多现象。比如,身为唐武宗宠妃的王氏,即热播剧《与君歌》中两个女主程若鱼和仇烟织合体的原型人物,在《旧唐书后妃传》

  • 唐武宗灭佛,为唐朝续命的全力一击

    历史人物编辑:李晋霞标签:唐武宗

    唐朝皇帝姓李,便将自己祖先追溯到老子李耳这里,所以唐朝的国教是道教。但是,唐高祖李渊下诏,称“三教虽异, 善归一揆”,儒教、道教和佛教取得了相同的地位。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国教更不该出现三个。这种宗教政策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武则天利用佛教搞了一出“弥勒降世”,建立武周皇朝,将李唐皇朝在鼎盛时

  • 为什么唐武宗要会昌“灭佛”?佛教和国家,有啥不可调节的矛盾?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唐武宗

    在公元845年的时候,唐朝一改以往崇奉佛教的政策,爆发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毁佛运动。在李德裕以及道士赵归真、刘玄清的建议下,唐武宗李炎开始实行灭佛政策,拆除庙宇,逼迫僧人还俗,收回被占据的良田。灭佛原因会昌年间唐武宗李炎灭佛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最核心的有两点:一是“经济矛盾”,佛教大兴土木的建设寺庙佛像

  • 唐武宗为何灭佛?一个原因是道士蛊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鲜为人知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唐武宗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权统治时期,只有当国家危亡或者正值时局动荡时,文化思想才会因为不安的时局而大变。周室衰微,诸侯国之间兼并征战导致礼崩乐坏;司马夺魏,政权倾覆导致政局紧张、清谈玄学盛行。而随着我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手段愈发成熟之后,大的文化思想变动难以频繁发生,可就在唐武宗时期,处于国家局势稳定、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