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所信仰的图腾,有人说“龙”是虚构出来的,但也有人说它是真实存在的,甚至历史上记载了曾有很多人亲眼见过“龙”。
最有名的就是清末年间“天坠飞龙”,龙的骸骨还被登上了报纸,至今尚可查证;更有甚者,在日本的博物馆里还有一具“龙”的标本。
那么究竟“龙”是不是真实存在呢?这个问题一直争议不断,但在诸多史料中的确存在着很多有人曾亲眼见过“龙”的事件。
古时有《唐稗类钞》、《宋稗类钞》、《明稗类钞》和《清稗类钞》,都是各个朝代专门记载当时政治,社会历史的纪实书籍。
在《唐稗类钞》中就曾有这么一段记载,不仅有人亲眼见了龙,竟还夺了“龙珠”,换了万两金银,一夜暴富。
大唐宪宗元和年,在南华亭(大概就是如今的上海,松江一带地区)有一个叫“四官庙”的小城镇,由于此地紧挨着码头,晚上多有渔户商船夜泊此地,因此“四关庙”虽小却极其繁华热闹。
这一天有数十条盐漕官船夜泊在码头,押运盐船的官人见晚上的“四官庙”灯火通明,鼎沸之声直传到码头盐船上。这些押运盐船的衙役被这一景象吸引,纷纷登陆赶往“四官庙”热闹处闲逛,只留掌船的几人。
那时天下虽没有太宗李世民鼎盛,可宪宗皇帝登基后力图中兴,百姓倒也算是安居乐业,四海繁荣;当然这只是相对来说,百姓大多仍旧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被留下看守盐船的几位掌船的都是贫苦人,心中虽也想登岸凑个热闹,但衙役吩咐,不敢不听,只得呆在船上。
当天夜里天降豪雨,“四官庙”的热闹灯火也被这大雨浇的寂静无声。那些登岸的官差也被这大雨挡住,没有一个人回到船上。此时船外漆黑,只有大雨倾盆,船夫们掌船累了一天,都早早的睡去了。
此时有一只盐船中留下的船夫正睡的香,忽然感觉船身忽上忽下,还有被什么东西撞的“咚咚”只响。船夫惊醒,慌忙起身,果然船身忽上忽下;起初这船夫还以为大风雨掀起的浪致使船身晃动,后来竟又听到被什么东西撞的“咚咚”响声。
这船夫奇怪,隔着船舱木板向外一看,就见大雨中有火光闪烁,“或吐或吞”。这么大的雨肯定不会是星星发的光,况且什么星也不会有如此“火光”。
船夫奇怪,忙钻出船舱抬头细看。这一看不得了,就见船尾江中有一数丈“大蛇”,“身粗大如屋梁,口弄一团火”。借着火光船夫看见这大蛇隐隐“头生双角,身若覆鳞”。
按理说“龙”是神兽,也可以说是神仙;这么大条的龙,船夫见了一定害怕。可书上却这么介绍“凡民多有食龙肉者,因此不惧……”这是什么鬼,难道唐朝很多人都见过龙,而且还吃龙肉?
但这船夫并没有杀龙,而是盯上了龙嘴里那团“火”。船夫顺手拿起一根撑船的长竹竿,瞅准了“火团”狠狠一捅,竟然把“火团”打下来了,正好掉在船尾。那“玩火”的龙毫无防备,猛地被这船夫一打,受惊潜入水中,一道水线逃入岸边茂密的水草中消失了。
“以竹篙抑之,惊入草际”。什么情况嘛,那团火很明显就是传说中的“龙珠”好吧,就这么轻易的被人打下来了?这么大一条龙,被凡人打一下就给吓跑了?好吧,小编承认见识少。
就见掉在船尾的“龙珠”在船板上仍旧光芒耀眼,船夫走近一看,“龙珠”竟然是一个足有“鸭卵”大小的夜明珠。这夜明珠仍在大雨中发着耀眼的毫光。船夫赶忙用衣服裹住,夜明珠发出的光居然穿透衣服,仍然光华四射。
船夫雨中捡了“龙珠”宝贝,生怕被别人发现,赶忙又把身上的所有衣服都脱下来包裹夜明珠的光芒,这才算把光给完全罩住。
后来盐船到了扬州,扬州自古就是通商漕运的重要地点,又是大城市。那个船夫就在扬州城里把这颗夜明珠给卖了,“获数万缗”(一缗是一千铜钱,换算一下就是一两银子)。
有没有搞错,“龙”就已经够稀奇了,“龙珠”那铁定是无价之宝了好吧,才卖几万两银子?几万两金子也值好吧!但《唐稗类钞》书中的确就是这么写得,如果此书记载的是民间野史吧,但很多资料文献的确是从此书中记载为根据。
不管怎么说,史书中很多都记载有“龙”的存在,而且“食龙”之说不仅在《唐稗类钞》中有过记载,在其他史书中也多有出现。难道古代“龙”就跟现在的熊猫一样,虽然不多,但也偶尔能见?
你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龙”存在吗?你见过或听说过身边的人见过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