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德宗时沙陀在吐蕃引诱下归附,到唐宪宗时转而归附唐朝

唐德宗时沙陀在吐蕃引诱下归附,到唐宪宗时转而归附唐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吃着瓜娱乐社 访问量:596 更新时间:2024/1/24 11:45:52

沙陀族原名“处月”,唐贞观年间,游牧于今新疆金娑山(今新疆博格达山,一说为尼赤金山)南,蒲类海(今新疆东北部巴里坤湖)东地区,名为“沙陀”的大沙漠一带,为突厥别种,也称“沙陀突厥”。唐代文献中将“处月”译作“朱邪”。这一称谓逐渐成了沙陀族统治者的姓氏。

随着唐朝将触角深入天山北麓,沙陀族一度成为唐朝的盟友。

永徽五年(654年),唐军在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过程中﹐开始在沙陀族生活的区域设置管理机构,创建了金满、沙陀二个羁縻州。长安二年(702年),沙陀酋长朱邪金山,还因为跟随唐军征讨铁勒有功﹐被封为金满州都督。

安史之乱爆发后,沙陀部落也应征东调参与平叛。其首领朱邪骨咄支因功被授予特进、骁卫上将军之职。他的儿子也在唐朝帐下听令,因军功累积,官至金吾卫大将军、酒泉县公。

唐肃宗时期,吐蕃趁唐军东调之机纵横河陇,“沙陀部六千余帐,与北庭相依”。

这时的沙陀还与唐军共御吐蕃,但面对吐蕃强唐弱的局面,沙陀部众渐生背向之心。

广德二年(764年)凉州被吐蕃攻克后,河西节度使杨志烈退守甘州,途中便是被沙陀人所杀。河西被绝后,北庭(吉木萨尔)、西州(吐鲁番)音信断绝,唐使往来只能北上回纥道。但回纥扰掠甚多,沙陀人也深受回纥掠夺之苦。

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庭州周边的沙陀人在吐蕃的诱导下暴动,驱逐北庭节度使杨袭古,并以七千帐归附吐蕃。《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北庭之人既苦回纥,是岁乃举城降于吐蕃,沙陀部落亦降焉”。

随后为争夺对北庭的控制权,以唐军、回纥为一方,吐蕃、葛逻禄、沙坨为另一方,展开了多次血战。唐回联军连续遭遇惨败,北庭节度使杨袭古也为回纥人所杀。

由于沙陀人“勇冠诸胡”,吐蕃将沙陀人从北庭迁往甘州(今甘肃张掖),以朱邪尽忠为统军大论,“吐蕃寇边,常以沙陀为前锋”。从此后,沙陀部落这柄利剑成了吐蕃帐下北挡回纥,东突大唐的重要盟友。

贞元十三年(797年),河西的战争局面发生了逆转。

回鹘(788年,回纥改称回鹘)汗国在怀信可汗的统治下,国力急剧回升。在天山东西两侧,连败吐蕃盟友葛逻禄及黠戛斯。紧接着,回鹘骑兵卷地而来,大败吐蕃和黠戛斯联军,不但收复了被吐蕃占据24年的凉州(今甘肃武威),还将围攻龟兹(安西都护府治所)蕃军几近全歼。

惨败之下的吐蕃节度使(吐蕃已开始采用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了)迁怒于沙陀人,认为其在战场上出工不出力,贻误了战机。

吐蕃节度使担心沙陀族万一再有异动,将会对甘州附近的局势造成更为恶劣的影响,便计划将沙陀人迁至河外(今青海玉树地区)。

沙陀人现在生活的甘州地区(张掖)是整个河西走廊水草最为丰美之地,大量的雪山融水将张掖周边滋养得犹如膏怡之地,有“金张掖”之称。而河外(青海玉树)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乃是高原苦寒之所,只有贫瘠的高山苔原可以放牧。这种巨大的落差换了谁也不能答应。况且,归附吐蕃这些年,每有大战,沙陀必是先锋。绵延的战事让沙陀部落损失了大量青壮,却没有换来的相应的报酬。战后所得,多被吐蕃、葛逻禄瓜分,留给沙陀人的都是些残羹冷炙。本就感觉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现在又让他们迁去苦寒之地受罪。消息传来时,沙陀内部当时就炸了。

沙陀首领朱邪尽忠对儿子朱邪执宜说:“我世为唐臣,不幸陷污,今若走萧关自归,不愈于绝种乎?”可见沙陀部落对南迁玉树的抵触,已与亡族灭种并论了。

元和三年(808年),不堪忍受的沙陀人,走上了东归投唐之路。

举族东迁的行动必定会闹得四邻皆知。况且,全族老幼一起上路本就行动迟缓。吐蕃节度使得到消息后,马上派骑兵衔尾穷追。沙陀后卫部队为了能让亲族老幼顺利东去,在势单力孤的窘境下,迸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吐蕃重兵追击中拼死血战,战马死了就下马步战,武器损毁就拳打、牙咬。残酷的阻击战,沙陀后卫以全军战死告终,两军士兵的鲜血汇成涓涓细流,染红了黑河的河水。这场充满了悲壮和决绝的战役,可称为沙陀部的“血河之战”。

随后,蕃沙两军在河西走廊,近千里的路程上边走边打,前后交战四百余次。封堵、突围、阻击、突袭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在血火中挣扎的沙陀人蹒跚着奔向东方。

终于,沙陀族人接近了唐朝灵州(灵武)的边境。这次他们面对将不仅仅是吐蕃军队的围堵,还有一条被称为天堑的大河——黄河。朱邪尽忠下令竖起王旗,这面跟随沙陀人千里远征的王旗,因为担心吐蕃军队的攻击,已很久没有打开了。首领重树王旗的举动,震动了整个部族,各部族首领纷纷聚拢在王旗之下。

黄河渡口前,沙陀族与吐蕃人展开了决死一战,朱邪尽忠率领的突击部队和伤兵营全军覆没,终于为渡河部队创造一个机会。

丢弃了全部辎重的沙陀族蹒跚着冲入唐境,当朱邪·执宜面对前来接应的唐军部队时,即便是刚强如斯的他,也不禁泪流满面。他知道族人终于安全了,不会再有灭族之虞。

回望东归之路,沙陀从出发时的三万多人,现已不足万余,三分之二的族人倒在了这条血河之路上。这条用沙陀战士鲜血铺就的道路,为沙陀这个倔强的部落带来重生的希望。

唐朝将沙陀部安置于盐州,沙陀人再次成为唐军的先锋。

元和五年(810年),唐宪宗首召朱邪执宜入京朝觐,赐以“金币袍马万计,授特进金吾卫将军”。后因盐州节度使范希朝调任河东节度使,沙陀人随其迁往河东。范希朝挑选沙陀勇士组成“沙陀军”,其余部众被安置于定襄川。

从此,朱邪执宜以神武川的黄花堆(山西山阴县东北)为根据地,其所部改称“阴山北沙陀”,居住于代北、河东一带,生活在雁北的沙陀族,依旧保持着他们勇悍的民族风格。

会昌二年(842年),辉煌纵横二百余年的吐蕃王朝轰然崩塌。河陇地区吐蕃军阀论恐热、尚婢婢,旋即展开了长达24年的自相残杀。

数度进攻尚婢婢未果的论恐热,举目四望、左右端详,突然觉得唐朝是个能捏的软柿子。为此,他联络党项、回鹘等几个部落,于会昌六年(846年)兵发唐朝重镇盐州(今陕西定边)。

时任河东节度使王宰听到论恐热进攻盐州也怒了,他将沙陀首领朱邪赤心招来,谈起了当年吐蕃追杀沙陀的事情并将吐蕃就在城外的事情告诉他们。沙陀部落都是率直汉子,哪受得了这种挑唆?再说了当年血仇还刻在心上!听到王宰的话,朱邪赤心怒火焚胸、血灌瞳仁,扔下一句遵命咬着牙就往回跑。

沙陀族民听说酋长要去报昔日血仇,无人甘心落后,高过车轮的男儿全部出征。

朱邪赤心瞪着血红的眼睛杀到盐州城下,正好赶上论恐热组织军队攻城。

也该论恐热倒霉,他手下的党项和回鹘士兵大多下马参与攻城作战,沙陀骑兵杀过来的时候猝不及防。

多年以来,唐蕃的战争模式都是唐军死守城防,吐蕃野战无敌。论恐热也没有想到会有野战,并没有准备骑兵预备队。沙陀骑兵见到仇人分外眼红,也不管什么队形了,疯了一般冲向对手。城下吐蕃的步兵,直接被沙陀人凿穿了军阵,顿时陷入混乱。城中唐军见状,大开城门冲出城外,前后夹击,吐蕃大败,尸横遍野。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朱邪赤心因镇压庞勋有功,官拜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徐州观察使,赐名李国昌。其子也因战功卓著,赐名李克用,受封为云中牙将。

天祐四年(907年)唐朝灭亡后,中原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周期。已成北地霸主的沙陀族,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国家,李克用、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都是这次血河东归沙陀族的后裔。就连大宋的开国君主赵匡胤的父亲,也曾在李存勖的禁军中为将。

随着宋朝的建立,元气耗尽的沙陀人加入了宋太宗北伐幽州的部队。只是在防范武将胜于外患的宋朝,沙陀人骁勇渐渐被制度磨平,逐渐融入了汉族大家庭的血脉之中。

标签: 唐宪宗

更多文章

  • 唐宪宗是中晚唐皇帝的一个亮点,可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历史人物编辑:百汇平历史标签:唐宪宗

    唐宪宗。唐宪宗李纯是中晚唐皇帝的一个亮点。元和中兴,唐王朝一度回光返照。但和玄宗一样,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宪宗在对藩镇作战时,开始起用宦官监军。肃,代时只是让宦官掌管禁军,但还未让其出师作战。宪宗开了个不好的例子。从宪宗身后的历史看。宪宗时期,是唐朝解决宦官问题的最好时机。后面的皇帝不是有心无力

  • 兴乱唐,迎佛骨-先明后暗的唐宪宗

    历史人物编辑:冬季旅行计划标签:唐宪宗

    安史之乱之后,朝廷分封了大量节度使,固然有的是平定叛乱的功臣,如郭子仪等人,也有的就是招降的安史叛军,比如河北三镇,他们迫于形势,无奈之下向朝廷投降,而郭子仪等人出于鸟尽弓藏的原因,也愿意接受他们的投降,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政治局面,当然,在其中最难受的是皇权,而最轻松的,是郭家,拥有四朝元老,多次拯

  • 晚唐中兴的明君,唐宪宗缔造元和中兴

    历史人物编辑:矛舍品史标签:唐宪宗

    温馨提示:全文共3270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前言:每一个朝代在进入王朝的晚期后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压力和矛盾不断升级后,就会有人站出来进行一次变革,而这样的变革有时是做做样子,有时是痛下决心,都是为了王朝的统治者继续他宏图霸业而进行的。晚唐时期的最后一次中兴局面是在唐武宗李炎的主持下开展的,

  • 唐宪宗李纯开创了“元和中兴”,打压了唐王朝藩镇的力量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唐宪宗

    全文共1719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唐王朝的藩镇最初是由唐睿宗李旦所设置的,用来抵抗吐蕃王国的侵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时候,他把那些藩镇战区扩大到了十个战区,四面八方把唐王朝给包围保护起来。这个目的是好的,但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到了后面,不仅原有的目的,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还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宰相

  • 唐宪宗李纯,如何励精图治对待国家,最终实现“元和中兴”

    历史人物编辑:扇新说史标签:唐宪宗

    刘昫曾赞曰:贞元失驭,群盗箕踞。章武赫斯,削平啸聚。我有宰衡,耀德观兵。元和之政,闻于颂声。唐宪宗李纯是唐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唐德宗的孙子。在公元805年,他被立为太子,正式改名为李纯,从此便开始参与国家事务的处理。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继承了皇位,成为了李唐王朝新一任的统治者。与父亲的无能不同,唐宪宗立志

  • 唐宪宗维护一个臣子有多“疯狂”,有人想出卖他,宪宗立马一顿怼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唐宪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朝野上下便出现了萎靡不振的现象,尤其是在后期出现了朝野中的人结为朋党,相互援济的情况下朋党营私、相互包庇。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位名动朝野的“伯乐”--斐度。为什么说的是伯乐?主要是在当时朝堂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他能做到洁身自好,并且推举贤才,比如韩愈这样的文坛大家都是他一手推

  • 唐宪宗为什么不立结发妻郭氏为皇后?只因为她那太显贵的出身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唐宪宗

    一般皇帝一登基,就会立自己的妻子当皇后,太子是一定会立太子妃为皇后的。可唐朝的唐宪宗李纯偏不立自己的结发妻郭氏为皇后,只让她当贵妃。在唐宪宗李纯还是广陵王时,他的父皇唐顺宗就为他娶了郭氏为正妻。等李纯当了太子,郭氏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太子妃。按理说,李纯由太子升任皇帝,就该把太子妃郭氏封为皇后,这是从古

  • 唐朝版有钱好办事,唐宪宗能中兴大唐,要感谢会存钱的爷爷

    历史人物编辑:钰说时光标签:唐宪宗

    引言: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其实一直在致力于削藩,而且这削藩的进程几乎贯穿大唐后续近百年。其中集大成者,就有唐德宗时代和唐宪宗时代。这祖孙两性格相似,脾气也相仿,就连志向也几乎一摸一样,只是境地却天差地别,这天差地别境遇背后,就是祖孙舔犊之情的体现。 (气势恢宏的大唐盛世) 一:雄心勃勃的唐德宗公元7

  • 唐宪宗用何种方法制裁藩镇一统全国?初试锋芒,其能否获得胜利?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唐宪宗

    公元805年,宦官俱文珍与剑南节度使韦皋等藩镇势力,联合逼迫唐顺宗传位给太子李纯。李纯就这样登上皇位,是为宪宗。李纯即位后,对藩镇采取不再姑息迁就的态度。自唐中期以来,地方藩镇拥兵自重,表面上仍奉朝廷,但在辖区内的法令、官爵都由自己颁布或任命,赋税也不交给中央。节度使也往往是父死子继,或部下拥立,中

  • 病故还是遇害?唐宪宗为何和儿子同时离奇死亡?奴仆相斗主人遭殃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宪宗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义成节度使刘悟从大明宫带出一条好消息:皇帝的身体状况很好,刚刚还签署了一道任命诏书。唐宪宗因病已经多日不上朝,大臣们无法进宫,一个个急得团团转,朝堂之上一片惶恐。正好赶上刘悟进宫述职,这才有机会见到皇帝,于是大臣们惴惴不安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岂料,第二天一早,人们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