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病故还是遇害?唐宪宗为何和儿子同时离奇死亡?奴仆相斗主人遭殃

病故还是遇害?唐宪宗为何和儿子同时离奇死亡?奴仆相斗主人遭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根拜祖 访问量:2243 更新时间:2024/1/27 12:02:05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义成节度使刘悟从大明宫带出一条好消息:皇帝的身体状况很好,刚刚还签署了一道任命诏书。

唐宪宗因病已经多日不上朝,大臣们无法进宫,一个个急得团团转,朝堂之上一片惶恐。

正好赶上刘悟进宫述职,这才有机会见到皇帝,于是大臣们惴惴不安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岂料,第二天一早,人们得到一个骇人的消息:皇帝夜里突然驾崩了。

与此同时,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有人说皇宫里夜半杀声四起,皇帝死得不明不白。还有人说,皇次子澧王李恽也死了。

刘悟也懵了,白天皇帝还好好的,怎么就突然崩了呢?

不久,李恽死亡的消息得到了验证。这给唐宪宗之死的谜团又增加了一层疑云,那天夜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父子俩同时离奇暴死?

☞唐宪宗之死的谜团

《旧唐书》有数处提到唐宪宗的死,但没有留下任何可疑之处,这就说明,《旧唐书》认为唐宪宗属于正常死亡。

但《新唐书》的记载却是:“宦者陈弘志等反。庚子,皇帝崩葬,年四十三。”意思是,宦官陈弘志等人谋反,杀害了唐宪宗。

陈弘志为何要杀害唐宪宗呢?原来唐宪宗迷上了嗑药,大量服用方士炼制的丹药,中毒太深,导致性情变得很暴戾,经常打骂太监宫女,被陈弘志等人“报仇雪恨”了。

唐宪宗服用丹药的事,在《旧唐书》中得到了验证。唐穆宗即位后,将进献丹药的方士和僧人全部杖杀,并昭告天下。

对照这些史料,结论就有了,《旧唐书》认为,唐宪宗就是药吃多了,把自己吃死了。《新唐书》认为,唐宪宗药吃多了,脾气变臭了,被人干掉了。

不过,这两个结论依然没有解答李恽之死的谜团。

我们在《新唐书》中又找到两处记载:“崩葬之夕,承璀死,(澧)王被杀,秘不发丧葬,久之以告,废朝三日。”“宪宗崩葬,陈弘志杀吐突承璀及澧王。”

这两段文字很清晰地告诉我们,李恽肯定是被杀,而且跟他一同遇害的还有一个人——吐突承璀,神策军中尉。

如果说陈弘志谋害皇帝是为了报复,那么为何要杀害李恽和吐突承璀呢?这个陈弘志究竟什么来头,居然一晚上连杀唐宪宗、李恽和吐突承璀三人?

烧脑的来了,陈弘志其实是个小人物,史书对他的记载少得可怜,都搞不清楚他担什么职务,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有争议(另一处写作“陈弘庆”)。

所以,陈弘志背后一定有大人物,他(她)是谁?

☞储位之争暗流涌动

皇帝的意外死亡一定离不开一个话题——皇位之争,顺着这个逻辑,人们“轻松”地抓住了陈弘志背后的两名凶手,他们是郭贵人和她的儿子李恒。

郭贵人出身很显赫,她是郭子仪的孙女、升平公主的女儿,也是唐宪宗当太子时的元妃。按理来说,作为嫡妻,郭贵人应该被立为皇后,但唐宪宗以“子午之忌”为借口,拒绝立皇后。

由于没有皇后,唐宪宗的所有儿子们都成了庶子,因此庶长子李宁以第一顺位当上了太子。

李宁福薄,才当了三年太子爷就英年早逝了。他的死,让大唐帝国的宫闱再次暗流涌动,一大群人虎视眈眈地盯上了李宁留下的空缺。

按照惯例,李恽就是毫无争议的继承人,因为他是皇次子,是仅次于李宁的第二候选人。

但有一大群人不愿意接受李恽,他们指出,李恽的生母出身低贱,丢大唐帝国的形象。相较而言,皇三子李恒更合适,郭贵妃本就是嫡妻,郭家还是再造大唐的恩人。

不过这个说辞其实有点扯,唐代宗的生母是个罚入宫中的奴隶,影响唐代宗当皇帝了吗?

李宁的生母纪氏也很低贱,儿子当上了太子,她才被转正,获得一个品级很低的“美人”称号,她怎么就没影响李宁当太子呢?

撕开那些冠冕堂皇的辞藻,那些支持李恒的人只有一个理由——利益驱使,或趋利或避害。这些人与郭氏结成了同盟,而李恽的母族却没足够的本钱。

由此人们得出一个结论:郭贵妃早就因为自己的合法地位被剥夺,对唐宪宗怀有深深的怨恨,一定是她主导了弑君阴谋,陈弘志是她的马前卒而已。

因此事变针对的目标不光是唐宪宗,也包括竞争对手李恽,以及李恽的坚强后盾吐突承璀。

这个逻辑推理似乎天衣无缝,但它仅是推论,史书里找不到丝毫郭贵人、李恒母子弑君的痕迹。恰恰相反,我们很容易得出另一个结论:郭贵人和李恒不可能弑君,因为唐宪宗已经立李恒为太子。

元和六年李宁去世,元和七年,唐宪宗就宣布立皇三子李恒为太子。到唐宪宗去世这一年,李恒已经当了整整八年的太子,期间父子俩没有任何矛盾。

既然如此,郭贵人母子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干出弑君夺位的事呢?因此我坚持认为,唐宪宗之死与郭贵人母子没有关系。

其实,这起案件的真正核心人物,是大家一直不太关注的那个遇害人“吐突承璀”,他会帮我们找到真凶。

☞宦官大亨之间的恶斗

“吐突氏”是鲜卑人或者南匈奴人的后裔,现在的“吐”姓,就源自于“吐突氏”。

吐突承璀可了不得,他是唐宪宗最信任的宦官,没有之一。此人少年入宫,第一份工作就是伺候当时的太子爷唐宪宗。

吐突承璀“性敏慧,有才干”,因此得到唐宪宗的格外赏识,被授予左监门将军、左神策军中尉、内常侍、知内侍省事,封蓟国公。

手上既有兵权,还是大内总管,寸功未立就获得公爵,这份荣耀着实罕见。唐宪宗为了吐突承璀,还做了两件引发众怒的事。

当年吐突承璀不顾反对,力主征讨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唐宪宗打破“宦官不能为帅”的规矩,授予吐突承璀军权,主持了对王承宗的军事行动。

结果吐突承璀甩了唐宪宗一记耳光,这场征讨耗费大量钱财,却屡战屡败,最后只好跟王承宗媾和。

事后,唐宪宗迫于压力将吐突承璀贬为监军,但不久又将他召回,重新任命为左神策军中尉。

为了安抚吐突承璀,唐宪宗还将吐突承璀的死对头,宰相李绛贬黜,可谓贴心到家了。

然而,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唐宪宗却拒绝了吐突承璀“拥立李恽”的提议。对这件事,史书用“宪宗明断不惑”加以评论,似乎李恒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李恒就是个昏君。

唐宪宗之所以选择了李恒,其实与李恒、李恽两位当事人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受制于他们背后的势力。

吐突承璀力挺李恽,看起来很强大,但李恒背后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分别是:梁守谦、王守澄、李绛、崔群等。

梁守谦是仅次于吐突承璀的“第二权宦”,时任枢密使,后又兼任右神策军中尉、骠骑大将军、右武卫上将军。

枢密使这个官职设立于唐代宗期间,最初的职责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负责与宰相班子的工作对接,由宦官充任。后来其权力越来越大,逐渐有凌驾于宰相之上的趋势,被认为是“內宰相”。

也就是说,吐突承璀替唐宪宗“主内”,梁守谦“主外”,二人同时瓜分兵权,吐突承璀更受信任,梁守谦更受倚重。

王守澄是后起之秀,此时的地位虽然不重,但却在储君之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正是他的牵线搭桥,将梁守谦等人拉进了李恒的阵营。

吐突承璀的格外受宠以及嚣张的性格,让他既得罪了外朝的重臣李绛、崔群等人,又孤立于梁守谦、王守澄之外。因此当他高举力挺李恽大旗时,另一面旗帜一定会产生,至于是不是李恒其实并不重要。

所以,这场储君之争,也是两大宦官势力的角逐,甚至后者的比重超过了前者。

☞奴仆相斗主人遭殃

您可能会对我的观点不以为然,奴仆永远是主人利益的延伸,怎么会反过来主导主人?

您说得没错,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谓的主仆关系已经拉平,甚至有颠倒的危险,主人往往成了奴仆的工具。

读两唐书就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皇子们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初唐每一位皇子都有血有肉,精彩纷呈。到了中唐皇子们开始沦为平庸,到了晚唐,皇子们仅剩下一个记号,甚至连记号都没有。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形呢?这跟唐玄宗的“十王宅”、“百孙院”有关。

唐玄宗在位期间,为了防止皇子皇孙们跟朝中势力勾结,将他们集中一起居住。这种“大集体”的生活方式,极大地限制了皇室子弟们的社会活动空间,都变成了“温室里花朵”。

谁是“护花使者”呢?宦官。唐玄宗给每个宅院都配有掌管太监,既照顾他们的生活,又监控他们的一举一动。

宦官仅仅扮演“服务员”角色时,这种结构摧毁的是皇家子弟的活力,可一旦宦官手握朝政大权呢?毋庸置疑,他们一定会沦为宦官势力的工具。

李恽就是吐突承璀的工具,他什么也没做,也没能力做,他只是被动地接受了吐突承璀抛来的橄榄枝。

对唐宪宗来说,李恽不会对皇权形成威胁,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但问题是,吐突承璀的“人缘”太臭,选择李恽,就等于将他推到了一大众反对派的对立面。那么,这样的储君未来能坐稳皇位吗?

所以,唐宪宗抛弃李恽,其实也跟李恽本人无关,而是在两派势力之间的权衡结果。

历史的真相是,那天晚上,唐宪宗刚刚驾崩,李恒就在王守澄、梁守谦的拥戴下即位,并且处死了吐突承璀和李恽。

因此李恽之死,是典型的“奴仆相斗主人遭殃”。

至于唐宪宗究竟是死于谋杀,还是病故?已经很难找到确凿证据。我个人倾向于病故,至少郭贵人和李恒是不可能冒险干这种无意义的事,您觉得呢?

标签: 唐宪宗

更多文章

  • 奇葩的唐穆宗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唐穆宗

    唐穆宗,原名李宥,唐朝第十二位皇帝,很多人对他不太熟悉。的确,他并非什么英明之主,反而还是一个昏君。他在位时间也不长,死的时候也就三十岁。唐穆宗一共有五子,长子唐敬宗李湛,恭僖皇后所生;次子唐文宗李昂,贞献皇后所生;五子唐武宗李炎,宣懿皇后所生;六子怀懿太子李凑,母不详;八子安王李溶,(《新唐书》未

  • 唐宪宗的削藩明明已成功,为何河北又乱了呢?唐穆宗的骚操作太渣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穆宗

    大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唐宪宗李纯带着几分遗憾离开了人世,他这辈子心心念念的削藩之战并不完美,因为幽州还未被平定。不过以我个人浅见,唐宪宗能搞定了“五大天王”中的魏博、淮西、淄青、成德四镇,已经算是相当成功的了。这五大藩镇割据六十年,期间他们搞了个“四国相王”、“五国联盟”,逼得唐德宗两度流

  • #历史[超话]#可惜崔发。而唐敬宗李湛最终死于自己宠幸的宦官之手先前,鄠县(

    历史人物编辑:王王美食屋标签:唐敬宗

    #历史[超话]#可惜崔发。而唐敬宗李湛最终死于自己宠幸的宦官之手先前,鄠县(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县长崔发听到外面有人大声喧哗吵闹,询问发生什么事,左右回答说:“皇家‘五坊’的人殴打市民!”(皇家五坊:雕坊、鹘坊、鹰坊、鹞坊、狗坊)崔发大怒,把他们逮捕,拖到县政府大庭,当时天已黄昏,过了很久,才来问话

  • 皇帝如何挑选后宫佳丽?唐敬宗用风流箭,西晋用羊车

    历史人物编辑:陈春红标签:唐敬宗

    历朝历代皇帝后宫都有众多的嫔妃和宫女,但是皇帝又是如何来挑选这后宫佳丽的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每朝每代皇帝都是如何选妃的。秦汉时期在先秦时期,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整日战事不断,皇帝自然没有时间选妃,皇帝的嫔妃多为诸侯国或者战败国所献。汉朝时期,社会就不那么动荡了,皇帝就有充分的时间去派人挑选嫔

  • 酒席上被太监干掉,唐敬宗如此不靠谱,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千年回响标签:唐敬宗

    因为一顿饭没吃好,引发血案的事件,历史上不是个案。比如郑灵公宴请宾客喝甲鱼汤,故意戏耍公子宋,结果被公子宋所杀。再比如邾庄公与夷射姑拼酒,夷射姑一泡尿没撒好,引发摩擦,邾庄公居然暴跳如雷跌落炉火被烧死。郑灵公和邾庄公虽然死得荒唐,毕竟有根有源,唐敬宗李湛,酒席间被一群宦官干掉,简直莫名其妙,因此十七

  • 唐文宗为除宦官发动“甘露之变”,导致百官被杀,自己抑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高迪标签:唐文宗

    上次说到,李训背弃与郑注一起诛灭宦官的计划,与另一位宰相舒元舆密谋,发动“甘露之变”。这次的目标,是一个以仇士良为首宦官集团。而仇士良手拥神策军,李训虽是宰相,手里无一兵一卒,单凭一些朝臣的支持,是难以成事的,所以他现行招募了一些壮士作为自己的私兵,同时李训的心腹韩约是左金吾卫大将军,掌管着皇帝禁卫

  • 唐文宗试图利用仇士良除去王守澄并谋划甘露之变,却导致自己退位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唐文宗

    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开始逐渐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干涉把持朝政决策,甚至废立帝位,成为唐后期一大政治毒瘤。赵翼《廿二史劄记》说:“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如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唐文宗继位后,励精图治,废除腐政,一派革弊立新的中兴气

  • 三个无赖接连冒充皇帝的舅舅看看唐文宗什么反应

    历史人物编辑:玉簪秋时尚标签:唐文宗

    想和皇帝攀亲戚其实并不是啥简单容易的事儿,关键是人家皇帝要认可。唐文宗时期,先后有三个乡间无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前赴后继想给皇帝当舅舅。唐文宗李昂即位后,母亲萧氏终于熬到了皇太后的位置,萧氏当了几天皇太后,忽然想起家乡的弟弟。当年萧氏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先后离开人世,姐弟俩相依为命。后来遭遇兵荒马乱

  • 唐文宗胸怀大志,为何却斗不过家奴,甘露之变后的唐朝有多灰暗?

    历史人物编辑:劲松历史标签:唐文宗

    在古代王权统治之下,一个王朝的覆灭除了会由外敌入侵导致,还有两个内在原因也是其覆灭的根本所在: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但外戚干政主要发生在汉朝,并且自汉朝后,统治者都对这一方面十分警惕,一旦外戚有了发展的倾向,便立刻将苗头掐死。因此后来宦官专权也就成了腐蚀王朝的一个重大原因。要说汉朝也出现了这一问题,怎

  • 唐文宗明明有儿子,为何要立侄子为太子?五个候选人为何无一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文宗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文宗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临终前,他郑重其事地将太子李成美托付给宰相班子。世上有一种揪心的距离叫“咫尺天涯”,它明明只有一步之遥,却永远也达不到。李成美就体会到了这种痛苦,龙椅就在眼前,但最终坐上去的却是叔叔李炎(唐武宗)。皇位之争是血淋淋的,几天后,失败者李成美付出了惨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