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是尽人皆知的唐朝名将。他一生有两个特点,第一自然是他文韬武略超群出众,在危急关头挽救大唐社稷,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首功。第二是他精于为官之道,在险恶诡诈的仕途上始终能如鱼得水,上至皇帝下至群臣,他都能与之和睦相处,两来无事,成功逃脱了功臣没有好下场的怪圈,堪称难能可贵。
然而,郭子仪的这项立身之道,却没能在他的后人中很好传承。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初期,也就是郭子仪死后一百多年,他的后人中又出了一个大人物。此人就是后唐第一名将兼宰相郭崇韬。郭崇韬谋勇兼备,文武全才,既能上马打天下,又能下马定江山,颇有祖上遗风,是个罕见的出将入相之才。然而他虽才干出众,却因说话尖酸刻薄,惹来杀身之祸。
《旧五代史》记载,后唐大臣豆卢革曾经和郭子仪讨论过他的祖上出身,郭崇韬回答说:“经乱失谱牒,先人尝云去汾阳王四世。”意思是虽然因为战乱丢失族谱,但他的先人说过,汾阳王郭子仪是他的四世祖。当时距离唐朝为时不远,郭子仪的声望依然誉满天下,郭崇韬也为此而很自得。有一个如此辉煌的祖上当然是好事,但郭崇韬却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郭崇韬从此沉迷于家庭出身论,每逢朝廷官吏将校升迁,他都会煞有介事地调查人家的祖上出身。如果不是出门名门之后或者公卿贵族之后,即使功劳再大,能力再强,资格再老,也不予升迁。他还说了一句尖酸刻薄的话:“公虽代邸之旧,然家无门阀,深知公才技,不敢骤进者,虑名流嗤余故也”。意思是说,你们虽然有本事有资历,但家庭出身太普通,我要是提拔任用你们,恐怕名流士族都会嘲笑我不开眼。
郭崇韬还有一次和皇帝讨论宦官专权问题。郭崇韬认为,宦官们奸诈狡黠祸国殃民,万不可依赖重用他们,待到一统天下之后“宜尽去宦官,优礼士族。”意思是将来应该把宦官全部罢黜驱逐。这个论点本身毫无问题,宦官本就不是良善之辈,一旦得势往往会铸成大祸。但郭崇韬最后又说了一句话:“不唯疏斥阉寺,骟马不可复乘”。别说不能用这些宦官,就是骟过的马也不要再骑。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别揭短。郭崇韬排斥宦官毫无错误,但没必要说出这么难听的话。宦官们都是因家境贫寒才被迫净身入宫,视净身为奇耻大辱不愿提及,郭崇韬却拿骟过的牲口和他们相提并论,过去说是尖酸刻薄,现在说就是名副其实的“毒舌”,未免伤人太狠。结果无论文武大臣还是宫中宦官,都被郭崇韬得罪完,“内则伶官巷伯怒目切齿,外则旧僚宿将戟手痛心”,可谓是四面树敌,给自己招来大祸。
郭崇韬攻灭后蜀之后,被皇帝宠信的宦官李从袭和向延嗣,百般诬陷,挑拨离间,使得皇帝、皇子、皇后都对郭崇韬有了看法,最终被以谋反之名杀害。后人一方面为他的冤死叹息,一方面也认为他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