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部将出征前给郭子仪辞行,正赶上郭子仪的夫人和女儿梳妆,她们让郭子仪递毛巾、端洗脸水,像使唤仆人一样。部将见状一愣,郭子仪却不以为意,一边服侍夫人和女儿,一边和部将谈笑风声。
郭子仪是唐代的中兴名将,安史之乱爆发后,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因功拜兵部尚书。757年,因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代国公。762年,平定河中兵变有功,进封汾阳郡王。779年,唐德宗即位后,尊为“尚父”。781年,病逝,享年85岁,死后赠太师,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看郭子仪履历,就知他是一位战功赫赫,而且有些震主的功臣,世人说他对大唐有再造之功,一点都不夸张,如果他想“黄袍加身”很简单,唐代宗李豫心知肚明。
有次升平公主和驸马郭暧吵架,郭暧气不过,骂道:“汝倚乃父为天子邪!”——你仗着你爹是皇帝吗?公主气的跑回宫,找老爹李豫告状。李豫却说:“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确如你丈夫所说,如果郭子仪想做皇帝,天下就不是李家的了。
历史上凡是功高的大臣,大多没好下场,更不用说像郭子仪这样的大功臣了。比如:项羽的“亚父”范增、军事奇才韩信、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骁将蓝玉、雍正的大将军年羹尧等。
而郭子仪不仅善终,高寿85,还为子孙保全了富贵,《新唐书》称郭子仪“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这和他为人处世的智慧分不开。《智囊全集》就记载了郭子仪明哲保身,让帝王对自己放下戒心、忌惮的方法。
在当时,汾阳王府是社会舆论的一大热点,因为别家都是大门紧闭,而汾阳王府却整日大门敞开,任人窥测,所有郭子兴及其家人在家做什么,世人一看便知,就成了街头巷议的热门话题。
有一天,郭子仪的老部将出征前,特意前往汾阳王府给郭子仪辞行。由于大门敞开,无需侍卫通报,部将就如往常一样,轻车熟路地,径直来到内殿。没想到,部将进门一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洗头、梳妆,而功劳显赫的大功臣郭子仪,则站在一旁,为母女二人拿、递毛巾,端、倒洗头的水,母女二人反复使唤郭子仪,犹如对待仆人、奴隶一样。
“汾阳王宅在亲仁里,大启其第,任人出入不问。麾下将吏出镇来辞,王夫人及爱女方临妆,令帨汲水,役之不异仆隶。”
部将见状一愣,倍感尴尬,很吃惊,一时杵在那里不知该进、该退,而郭子仪却不以为然,一边服侍夫人和女儿,一边和部将谈笑风声,嘱咐他出征时应该注意什么。
世人对郭子仪议论纷纷,他的子弟、腹部将感觉太丢人了,就劝说郭子仪,但郭子仪不听。子弟们就哭着说:“大人您功劳显赫,如果不自我尊重,贵贱人等都可以自由出入您的寝室,我们认为即便伊尹、霍光这样的贤臣也不会如此。”
他日子弟列谏,不听,继之以泣,曰:“大人功业隆赫,而不自崇重,贵贱皆游卧内,某等以为虽伊、霍不当如此。”
不料,郭子兴却笑着回答说:“这正是你们所没有想到的,我有五百匹马吃官家的粮草,一千人吃官家的米粮,进退都在王府之内。假如围起高墙,紧闭大门,内外不通,一旦勾起怨愤,别人诬陷我有不臣之心,那些贪功、爱残害贤能的人,就会趁机落井下石,到那时我所有的亲族、子弟,九族之内都将化为齑粉,到那时后悔也晚了。如今,我敞开大门,内外相通,一览无余,无所遮掩,即便有人想进谗言,也找不出理由。”
听郭子仪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众人茅塞顿开,纷纷点头称赞。
公笑谓曰:“尔曹固非所料。且吾马食官粟者五百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往,退无所据。向使崇垣扃户,不通内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其有贪功害能之徒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欲兴,无所加也!”诸子拜服。
这就是《智囊全集》里郭子仪避嫌的故事,除此之外,还记载了郭子仪故意让部下举报自己的仆人违反禁令,郭子仪智斗奸佞鱼朝恩挖祖坟、单枪匹马赴鸿门宴的故事,都展现了郭子仪超人的保身、处世智慧。所以,郭子仪功高震主,却又能善终,保全子孙,是因为他懂得明哲保身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