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文比王阳明,武比郭子仪,这个男人却被骂笨?

文比王阳明,武比郭子仪,这个男人却被骂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郭飞龙 访问量:3028 更新时间:2024/1/20 1:53:37

曾国藩这个名字,您一定不陌生吧。在中国近代史上,他可谓是一代奇人。他创立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梁超把他和孔子、王阳明相提并论,认为他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一代圣人。

这样辉煌的成就,您一定想不到会和一个智力愚笨,脾气暴躁,常年疾病缠身的人有关。但我列举的这个浑身是缺点的人,正是曾国藩。一个普通人,凭借自己“打脱牙齿和血吞”的吃苦精神,开启了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的传奇人生。

01吃自律之苦,为成功人生奠基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他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祖上也都是靠种地为生的普通人。曾国藩的资智非常平庸,甚至有点愚笨。

熟悉曾国藩的人都知道,他为了考中秀才,接连失败了六次。在过去,参加考试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需要提着装满食物重二三十斤的篮子,徒步走去考场。曾国藩要去的考场离他家有三百五十里左右,也就是说曾国藩为了考秀才,走了将近五千里地,相当于今天的2500公里。

每次落榜对曾国藩的打击都非常大,村里的人甚至开始嘲笑他,让他趁早放弃“当官梦”,安分地做个农民。在现代,很多人因为一次高考失败就一蹶不振,认为人生无望。曾国藩失败六次,痛苦程度可想而知。

在他考第六次考试时,不仅再次落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为“文理欠通”,也就是将曾国藩的文章作为反面典型,全省公示。这次失败对曾国藩的刺激最大,难过的他把自己关进了房间。

可能,在那一刻他也想过要放弃。但是他的爷爷曾经教育过他,失败并不可耻,被失败打倒了选择做懦夫,才最可耻。于是他下决心一定要考上秀才。失败就意味着要比之前的自己更努力,比别人更能吃苦。第七次考试,虽然位于榜尾,但是他终于考中了。

曾国藩说过:“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正是因为天赋不高,他读书从来不会走捷径。

他规定自己不读完这本书,坚决不碰下一本书;不完成当天的计划,坚决不去睡觉。我们现代人称这叫“死磕”,“死磕”很苦,也很孤独。但是曾国藩正是靠这股精神,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后面举人和进士都顺利通过了。

考试接连成功,让曾国藩自信心大增。但是当他进了翰林院,才知道什么叫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曾国藩和同事比起来,不仅见识狭窄,气质上也是粗俗不堪。

三十岁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立志做“圣人”。可是以他当时的能力距离“圣人”这个目标相差很远,曾国藩向“理学大师”唐鉴请教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唐鉴给他的建议是每天写日记,逐步向圣人靠齐。曾国藩老老实实照做了。

有一次,他和同乡郑小珊因为意见不合吵起来了。事后,他在日记里记录下这件事,并且分析了自己有三大过错:一是对朋友不够尊重,自视过高;二是和别人一言不合,就愤怒不讲理;三是吵完架,别人平和了,自己反倒不近人情。经过反思,曾国藩主动去给郑小珊道歉,俩人从此冰释前嫌。

曾国藩就是这样逐一记录生活中的细节,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逐步改变了自己的气质。

无论是谁,仅靠一朝一夕的努力,是无法脱胎换骨的。仅凭借一腔热血,但不自律,也是无法改写命运的。但是曾国藩凭借自己的吃苦精神,摆脱了“学渣”人设,开启了逆袭之路。

02 吃为官之苦,创湘军伟业

曾国藩的人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即使当了官,依然坎坷不断。咸丰皇帝刚即位不久,天平天国挥师北上,天下大乱。皇帝命令曾国藩在长沙兴办“团练”。曾国藩认为这可是实现人生抱负的大好机会啊,一定要大干一场。

曾国藩为了提高办案效率,经常越过地方官员,对案件进行裁断,引得官员们对他非常不满。后来绿营兵闹事,曾国藩险遭绿营兵刺杀。地方巡抚非但没有惩治闹事的兵,还向他们道歉,完全不给曾国藩一丁点面子。

这件事让曾国藩如鲠在喉。他暗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力量训练出一支更强大的军队,打败太平天国,挽回失去的颜面。 曾国藩带领湘军到了衡阳,正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时,他才看清现实有多残酷,他除了拥有梦想,仿佛一无所有:没有办公场地,没有职位,没有经验,没有朋友,甚至没钱。

身为一个文人,曾国藩根本不会带兵打仗。只能硬着头皮从头学,怎样招兵,怎样训练。他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曾国藩想要创建水师,占据长江这个有利的战争位置。但是他身边连个会造战船的人都没有。他就自己研究怎么造船,并且四处雇用能工巧匠,和他们一起商讨造船细节。

在曾国藩的诸多烦恼中,最致命的就是没有钱。国家不给他军饷,他只能厚着脸皮劝别人捐款。劝说不起作用,他就派兵拘捕,强行捐款。引得湖南的大户怨声载道。

曾国藩仿佛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练成一只初具规模的军队。第一次上战场,曾国藩迫不及待地想要成功,好给过去的付出一个交代。没想到,正因为他的急功近利,导致湘军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首战惨败。那一刻,曾国藩感觉天塌了,他要跳江以死谢罪,幸好手底下的人阻止了他。

曾国藩再次体验了人生低谷处的绝望和墙倒众人推得孤独。他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带兵打仗。这时,他又想起了爷爷的教导,不能做懦夫。梦想还没实现,怎能当逃兵?

曾国藩后来又经历了许多次战争失败,他渐渐领悟到带兵打仗不能急躁,稳扎稳打才是上策。于是提出了“结硬寨,打呆仗”的作战方式。湘军每到一个地方,先挖战壕,筑起高高的墙,保护好自己,不到胜算大的时候,坚决不发起主动攻击。

先让自己“不会输”,再找时机“赢”。这种“打呆仗”的方式让湘军最终取得了胜利,太平天国逐渐衰弱,灭亡已成定局。

做官期间吃的苦,让曾国藩意识到自己性格和处世方面,存在的诸多缺点。俗话说,世上没有白吃的苦,每一次跌倒后的反思都让他成长,每一次失败后的觉悟都让他朝着“圣人”的目标前进了一步。

03 吃治家之苦,保家业兴隆

曾国藩家里兄弟五人,曾国藩是老大。他既肩负了光宗耀祖的重任,又要履行治理家风的责任。在京做官期间,他经常往家里写信,看起来是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其实是劝诫家人,以正家风。

曾国藩本人非常自律,吃苦更是不在话下。他经常劝导家人:“福不可多享,势不可多得。”意思是说,要懂得惜福,并且注重勤俭持家。

曾国藩有多节俭,说出来都怕你不相信。他平日里穿着陈旧,吃饭也从不铺张浪费,衣服和鞋都是爱人和女儿给自己缝制的,身居官位,真是节约到家了。当然,他这样做是有理由的,吃点苦不算什么,要是骄淫奢侈,一点廉洁自律都没有,那官肯定做不长久,怎么还服众呢?

对待子女,曾国藩更是如此。他认为,父母给子女留下太多的钱财,子女就容易变懒惰,甚至养成恶习,最终导致家族一败涂地。因此,他官做得再高,儿子娶亲,他也只给一百两银子,女儿出嫁,他还能大方点,能给两百两银子。

当然,教育子女除了思想上要自律,行动上还要积极。他还劝诫曾氏子孙必须自己扫庭院,杜绝养成好吃懒做的坏习惯。有曾国藩这么一个爹,真不知是福气还是厄运?

曾国藩一辈子非常爱读书,他不仅以身作则、每日精进,还费尽口舌,不遗余力地劝导家人读书。古往今来,大多数父母希望子女通过读书获取一官半职,光宗耀祖。但是曾国藩教导子孙,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是希望他们通过读书成为品德高尚,明白事理的人。看看,这做人的境界和格局,早把其他人远远甩在了后面。

曾国藩为官多年,明白功名利禄都是一时的,只有好的修为能够伴人一生。他在用自己的吃苦精神影响家人,树立家风。

除了通过自己身体力行地吃苦,让家人效仿外。曾国藩时不时还得敲敲警钟,旁敲侧击一番,可谓用心良苦。

在看到弟弟曾国荃在屡立战功后,产生了骄傲的情绪,曾国藩非常担心,语重心长地写信对他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人可不能骄傲啊,太骄傲就得栽跟头,要牢牢记住:“满招损,谦受益。”

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俩在外做官,成绩斐然,曾家在当地很有威望。湖南的官员们都开始有意讨好曾国藩的四弟,送他不少钱财。曾国藩得知此事后,担心给家族招祸,他立马写信劝说四弟道:“此时家门极盛,处处皆行得通。一旦失势,炎凉之态处处使人难堪。故不如预为之地,不见不闻之为愈也。”人在高处走,自然风光无限,但要是哪一天失势了,那就人走茶凉了。这点道理,你怎么不知道呢?做哥哥的这份苦心,我们现在听起来,都觉得苦口婆心、实在难得。

现在很多人都说,吃苦不流行了,都想着找捷径。可是看过曾国藩吃的这些苦,你才会发现,吃苦不是受穷,而是一种长时间聚焦目标的能力。把吃苦当作提升能力的必经之路,你就一定可以熬过去。

人都希望享福,但是当经历了生活中苦难的折磨后,你会明白一个道理:不吃成长的苦,必然要吃生活的苦。成年人的世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想要守得住财富,一定要学会主动吃苦。

曾国藩说过:“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人生的路没有捷径可走,那些能够忍受住黑暗中孤独的人,必定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标签: 郭子仪

更多文章

  • 中兴名将郭子仪:年过80仍纵情酒色,小心翼翼活到了85岁!

    历史人物编辑:任世麒标签:郭子仪

    大唐时期有位著名的武将、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他一生征战沙场,参与过的战争不计其数,凭借自己的判断和指挥多次力挽狂澜,平息了一场又一场危及大唐江山社稷的战役。可以说当时的大唐无人不佩服他卓越的能力,他的地位逐渐不可替代。就是这样一个地位崇高之人,到了晚年却被众人嘲讽成了纵情酒色之徒,但他丝毫不介意、

  • 一生攻城700余座,唐朝“军神”郭子仪后人,为何替外族征战?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郭子仪

    唐朝有两个“军神”,前有李靖,后有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郭子仪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 郭子仪平叛归来,皇帝为他要何赏赐,郭:请赐臣6位美女!真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刘续标签:郭子仪

    763年,年近70岁的郭子仪仅用15天平定吐蕃,收复长安,功震朝野。唐代宗问他想要什么赏赐,郭子仪大声说:请皇上赐臣6位绝色美女。众臣纷纷嘲笑郭子仪不正经。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率军勤王,相继收复河北、河东,因功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757年,又因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代国公,又进位中书令。

  • 郭子仪收复两京,已经具备功高盖主的条件,为何皇帝不疑心?

    历史人物编辑:咖啡随笔标签:郭子仪

    郭子仪收复两京,已经具备功高盖主的条件,为何皇帝不疑心?历史上因为大臣功高盖主而惨遭身死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韩信之死,别人劝他急流勇退,可是韩信却不信刘邦会杀他,韩信自作聪明要刘邦立下誓言不能杀他,殊不知吕后看到韩信已经功高盖主,威胁到丈夫的政权,于是设计杀害了韩信。而同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最后能

  • 郭子仪怒骂儿子是奴才命,只因他做了这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阿斗爱标签:郭子仪

    郭子仪是唐朝的名将,说他对唐朝乃至对华夏大地有再造之功也不为过。他有个儿子叫郭暖,娶了升平公主。有一天他俩吵架,郭暖气急败坏,说皇帝有什么了不起,郭子仪只不过是不稀罕当而已。升平公主回去找唐代宗告状,没想到唐代宗说:“他说得没错啊,如果郭子仪要当皇帝,就没有我什么事了。”由此可见郭子仪的威望和功绩。

  • 郭子仪的后代当了大将,只因说话尖酸刻薄,惹来杀身之祸

    历史人物编辑:小铁子说历史标签:郭子仪

    郭子仪是尽人皆知的唐朝名将。他一生有两个特点,第一自然是他文韬武略超群出众,在危急关头挽救大唐社稷,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首功。第二是他精于为官之道,在险恶诡诈的仕途上始终能如鱼得水,上至皇帝下至群臣,他都能与之和睦相处,两来无事,成功逃脱了功臣没有好下场的怪圈,堪称难能可贵。然而,郭子仪的这项立身之道

  • 唐代名将郭子仪,在家不关大门,军官可以自由出入

    历史人物编辑:秀芳生活感悟标签:郭子仪

    众所周知的是唐代有一位名将叫做郭子仪,郭子仪一生征战于沙场,为唐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郭子仪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将领,他在当时的唐代当中有着很显赫的地位,他受到皇帝的器重,连百姓都非常敬重和佩服他。而郭子仪行事却是比较低调的,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想要太过于声张,有些人觉得非常奇怪,想要知道这些为什么?

  • 郭子仪挽救大唐的功臣,朱温灭亡唐朝的罪人,天壤之别

    历史人物编辑:h柯孜标签:郭子仪

    郭子仪具有忠君的好声望。在民间,人们供奉具有五福的天官,他就平叛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郭子仪,他五十八岁任朔方节度使,三次救卫长安,两次被贬,能征惯战,忠心耿耿,忍辱负重,身材怀如海,屡立军功,被奉为汾阳郡王,官居至高位,晚年子孙满堂,孙辈数十口,有的都不认识,幸福至极,满门封王封侯,贵同皇室,年八十五

  • 皇帝赏赐75岁郭子仪,郭老只要6个江南美女,10年后才知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琐窗标签:郭子仪

    “狡兔死,走狗烹。”话虽如此,像范蠡那样抽身隐退、泛舟五湖的境界,又有几人可以做得到呢?唐代有位将军,历经七朝不倒,还能安享晚年,可谓是此中高手,他就是郭子仪。公元697年,郭子仪出生于太原的一个名门士族,他的父亲是唐代中兴名将郭敬之。年少时,郭子仪参加武举选拔,成绩优异,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官宦生涯。

  • 郭子仪75岁因功受赏,为何他只要6个美人?不如此,郭家会灭族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郭子仪

    在嬴政统一天下建立秦朝自称皇帝之后,皇帝就成了封建时代地位最高最有权势的人。而有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朝中也会出现权倾朝野,势力膨胀到能够影响皇权的权臣。古往今来权臣要么能够将皇帝赶下台,如西汉汉平帝时期的权臣王莽、魏国时期的司马家族、南朝梁时期的陈霸先;要么就是被皇帝诛杀九族,几乎没有人能够像唐朝中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