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千古君臣楷模,唐太宗与魏征,为何会发展到坟前毁碑的地步呢

千古君臣楷模,唐太宗与魏征,为何会发展到坟前毁碑的地步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白茹雪 访问量:310 更新时间:2024/1/18 11:37:37

古之君臣楷模,当以唐太宗李世民与谏臣魏征为最,流传至今的“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名言,更被世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令人极度惊讶的是,当魏征死后,李世民一度愤怒之下,曾将魏征坟前墓碑砸烂,心中那个“一鉴亡矣”的感叹已不复存在,可见其心中积怨之深。

这又是为何呢?

一、皇室教育问题,教出叛逆太子,引发千古君臣楷模神话破灭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当年十月癸亥,册立年仅8岁的长子李承乾为太子。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五月,李世民便开始培养起了太子的执政能力,并诏令年仅12岁太子李承乾“宜令听讼”,将尚书省一应政务尽皆委其决断。

公元631年(贞观五年),李承乾行完冠礼(十五岁)后,突生重病。从不礼佛信道的李世民心下大惊,特请道长秦英来为子祈福,接着又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并召度三千人出家两寺。公元633年(贞观七年),李承乾再次生病,唐太宗下旨请天竺高僧波颇为儿子祈福。同时,又因李承乾身体多病,特准许其不用读,只要经常听听老师孔颖达讲讲古代历史就可以了。此后,每当李世民外出巡视各地期间,皆由太子留京监国。

由此可见,李世民对太子是多么的宠爱。

然而,随着李承乾年岁渐长,叛逆之心也随之滋生蔓延。为此,李世民特选魏征、于志宁杜正伦、房玄龄、李百药、孔颖达、张玄素、马周岑文本等十余饱学之士教导太子。

正所谓:“师傅多了,墙砌歪。”这样的教育方式,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之后,李承乾经常做出令李世民心寒之事。如:因宠爱男宠,而荒废了政事;私与突厥官宦交往。为此,李世民特托付杜正伦,多找机会劝谏太子。谁知,杜正伦非但未尽到劝谏之责,还经常将李世民的一言一行告知李承乾,从而造成李承乾与李世民的关系不断恶化。

为此,李世民大怒,遂将杜正伦贬往偏远交州任职。

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2月,魏征病逝。同年4月,李承乾担心胞弟李泰有夺嫡之意,遂欲对其暗杀,却未能成功。之后,李承乾又伙同汉王李无昌、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朝臣,欲效仿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故事,发动政变,兵进皇宫。

自古大事不成者,十有八九,乃为谋事不密所致也。结果,李承乾一伙因事情泄露,杜荷、侯君集等人皆被处斩。

但是,问题的关键有两个方面。一是出在李承乾的教育上。李世民特意托付杜正伦对太子进行劝谏,谁知杜正伦却是阳奉阴违,不但没有尽到规劝太子之责,反而造成了太子与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二是李承乾谋反的决策上。其实,李承乾并无谋反之志,只因受到侯君集多次鼓动、教唆后,才决定谋反。同时,为了谋反成功,侯君集还将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一同策反。

而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都和魏征有关。无论是杜正伦、还是侯君集都是在魏征的多番推荐下,并顶住了多名朝臣的反对,才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

事后,李世民是何等的伤心。自己最疼爱的长子想造自己的反,魏征竟然成为了其背后的间接助力。

因此,李世民一怒之下,才令人砸了魏征坟墓前的石碑,同时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虽然,后来李世民又令人将魏征墓前石碑重立,但从前的那份君臣情谊还能回到从前吗?那一定是不可能的。两年后,李世民便郁郁而终。

由此可见,在识人荐人上,魏征同初汉三杰的萧何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

二、谏君不谏臣,有求名私心,更有结党之嫌

正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只因为李世民信任魏征的人品,这才信任杜正伦和侯君集。一是魏征原为李世民大哥李建成的人,一个加入自己阵营的新人,孤立无援,自然无党可结。二是魏征敢谏直言的品性,令李世民深感敬重。

但是,事后李世民不可能不对正整件事情的前前后后,进行重新审视和梳理。魏征能够极力向自己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难道不知道二人是什么样的人吗?

同时,杜正伦在李承乾身边那么长时间,魏征难道没有听到一丝风声吗?,怎么不见你去劝谏这些大臣,也不见你用同样的态度去劝谏太子李承乾呢?是否,魏征之前所作的敢谏直言之举,并非处于朝廷的公心,而是为求一个历史谏臣之名。毕竟,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大臣们基本都非常的清楚,而魏征的敢谏直言,也正好撮在了自己的软肋。如果,李承乾造反之时,魏征没有死的话,是否也会参与其中呢?

同时,据《李勣列传》记载,魏征和杜正伦算是老相识,经魏征力荐后,被李世民提拔为兵部员外郎。从此,二人便同在尚书省共事,且交往甚密。同时,于贞观四年,魏征和侯君集同为朝廷重臣,且魏征多为侯君集美言,道其有文武之能,可出将入相,二人又怎能私交不密呢。幸亏当时自己没有听其谏言,委以侯君集兵权,要不然现在想吃后悔药的机会都没了。

此外,据《旧唐书·魏徵列传》记载:御史大夫温彦博曾向李世民反映魏征有结党形迹,奈何李世民不以为意。贞观十八年,太宗称赞高士廉云“临难不该节,当官无朋党”,可见李世民对结党之事,是多么的痛恨。

综合之下,魏征有极大的结党嫌疑,不可能不令李世民心下起疑,心中伤痛。

三、将会重蹈“玄武门之变”覆辙,已严重触动李世民心中那根敏感的神经

唐高宗李渊时期,魏征便是太子李建成的坚定拥护者,曾亲身经历“玄武门之变”的全过程。此时,太子李承乾同样也是魏征的坚决拥护者。而侯君集也曾是秦王府的旧臣,也同样参与策划,并实施了“玄武门之变”,当其鼓动李承乾造反之时,明显的就想让当初的“玄武门之变”重演。

最容易引起李世民深思的,则是参与谋反的主角侯君集又是魏征多番举荐之人。

据《新唐书·侯君集列传》记载,李靖曾经谏言,侯君集久后会反。后,果然应验。难道,与侯君集非常相熟的魏征,就不了解侯君集吗?

如此以来,不由人不去多想,魏征这是想干什么,难道想让“玄武门之变”重演,上次没有成功,这次就想弥补曾经的那份遗憾吗?

对于曾经的那件事,侥幸成功的李世民,心中可谓敏感至极。事件一但发生,无论是自己成为历史笑柄,还是生命可能堪忧,或是李承乾兄弟相残等,都只是小事一桩,更可怕的是,大唐江山有可能不保。

如此下来,李世民只是砸烂了魏征的墓碑,没有灭其三族,已算是仁慈之君了。

参考资料:《新唐书列传二十二》、《新唐书·宗室列传》、《旧唐书·魏徵列传》、《新唐书·岑文本列传》、《资治通鉴》、《新唐书·侯君集列传》、《册府元龟》等史料。

图片来源网络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落魄酒鬼到长安,一夜之间成唐太宗宠臣!史家评价,他比魏征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魏征

    唐朝大诗人李贺写过一首《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内容呢?在唐朝,没有家世背景的读书人要想做官出头

  • 魏征、范仲淹、曾国藩史上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谁成就最高?

    历史人物编辑:古今千秋原创标签:魏征

    说起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文正公,赞美之词无以复加。他们不仅学问高,而且政治远见也是享誉盛名,在这些文正公中,有这几名在当时比较出色,魏征、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那么谁的影响最深呢?魏征是唐朝的一代文臣,作为著名的谏臣,他多次直言不讳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太宗李世民的过失,因此唐太宗经常的把魏征比喻成自己

  • 刀下留人:盛怒下的唐太宗是怎么被魏征一句话劝乐的?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魏征

    【引文】起初,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因事犯罪被关入狱中,自恃品秩高,谩骂陈仓县尉尉氏人刘仁轨,仁轨命人用乱杖将他打死。岐州的州官上报朝廷。太宗大怒,命令将刘仁轨斩首,但还不明白:“县尉算得什么,竟敢杀我的折冲都尉!”又命将刘仁轨押至长安当面质问他。刘仁轨说:“鲁宁当着陈仓百姓的面如此侮辱我,我实在是忿恨之

  • 魏征死后,唐太宗曾为他失声痛哭,为何最后却下令毁掉他的坟墓?

    历史人物编辑:月光侃历史标签:魏征

    魏征:直言纳谏还是沽名钓誉?魏征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唐太宗李世民也因虚心纳谏而被后人称赞为“一代明君”。魏征从来不会因为李世民是皇帝而说出阿谀奉承的话,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

  • 魏征一生规劝唐太宗,却在死后被皇帝怒砸墓碑,是唐太宗太无情?

    历史人物编辑:诸葛侃史标签:魏征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唐太宗李世民也算得上是千古一帝的存在。而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跟随父亲举起义旗,最后定鼎天下。在刚刚创造的唐朝社会之中,唐太宗对治理国家的方法还不是十分熟悉。而当时最熟悉国家治理知道的就是唐太宗手下的那些臣子了,唐太宗当时虚心纳谏向魏征学习,可在魏征死后不久唐

  • 魏征去世,唐太宗伤心到废朝五日,为何后来又怒砸其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陈艳爱历史标签:魏征

    唐太宗虽然是夺位当的皇帝,但他的功绩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千古明君。正是因为唐太宗创立了“贞观之治”,才让“大唐”一步步变成“盛唐”。当然唐太宗能够建立盛世,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但是他能够慧眼识英、举贤纳谏,就说明他是个有主见的君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每个人都与唐太宗有着深厚情谊,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凌

  • 唐太宗李世民要杀魏征,女子拦下,最终挽救了一代贤相!

    历史人物编辑:怪兽看电影标签: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的进谏受谏之举,也为后世历代树立了榜样,真是如此吗!他们君臣之间真的没有猜忌吗!真的很亲密吗?在我看来,情况可能并非如此。这个君臣之间的故事,不过是他们之间默契配合的游戏罢了!为了留名于史册,何必如此说!有两个原因!1、大家想一想,李世民是怎么得到皇位的,是

  • 李世民想娶弟媳做皇后,魏征讲了1个故事,唐太宗乖乖放弃

    历史人物编辑:尚元凡标签:魏征

    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在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埋伏着,他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此人就是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李世民决定杀了自己的哥哥,这样太子之位就是他的了。等到李建成途径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突然之间冲了出来,他拉弓射箭把李建成射死了。弟弟李元吉慌

  • 在魏征去世后,为什么李世民下令将他的墓碑给推倒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爱历史标签:魏征

    在历史上魏征和唐太宗李世民,一个是敢于直谏的忠臣,另一个是善于纳谏的帝王,两人之间的关系传为千古佳话,为历代君臣之典范。在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更是伤心欲绝,为他废5天。然而,不久之后,唐太宗李世民的态度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命人直接把魏征的墓碑都给推倒了。那么,唐太宗李世民到底为什么会有如

  • 唐朝知名宰相魏征是如何以身作则影响李世民以俭治国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西北小生活标签:魏征

    魏征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一生刚正磊落,守法不移。他身为朝廷的国公、宰相,由于敢于直言相谏,因此深受皇帝李世民的高度信任和重用。李世民把他喻为历史的一面“镜子”。魏征身上具备许多优秀品质,其中节俭朴素可堪称世人的楷模。他提倡节俭治国,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由于李世民采纳了魏征提出的“偃武修文”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