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以王齐翰《挑耳图》为例,浅谈士人的文人化

以王齐翰《挑耳图》为例,浅谈士人的文人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麦兜爱吃瓜 访问量:4364 更新时间:2023/12/12 5:46:11

士人与文人的概念,统指古代的知识分子。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两者却有着不同的界定与内涵。士族与文人,前者经济上独立,政治上具有社会治理的优先权,而后者虽然人身自由,但在经济上要依附皇家并以自身的学识涵养出仕,获得国家的供给。

“士”到“士人阶层”,进而演绎为上层的士族与下层的寒士,最终全面文人化。史籍记载的文字叙事,虽然详尽,实际分散,渊博者才能得之。在这一点上远不如“成教化,助人伦”的图像来得直接而形象。

图像是时代的及时反映,图像证史,是著述充栋的有益补充。在国家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一定的象征性的社会行为,用于展示社会的政治架构、权力等级、人文精神、社会信仰、价值观念等,从而指导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

现藏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挑耳图》,宋徽宗赵佶在该画右上角书“勘书图”,左侧题“王齐翰妙笔”,据此认定为南唐后主李煜时期宫廷翰林图画院待诏王齐翰的作品。

就挑耳动作而言,虽然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在讲究师表仪轨的古人语境里,却是低俗之事,遑言在宫廷中枢做此难言之事?这也是本文力图从士人的文人化,即文人话语权的视界重新阐释此幅作品的创作意图。

一、画家的艺术生平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王齐翰是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宫廷画家,供奉宫廷翰林图画院,身份为画院待诏,金陵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

由于年代久远与史料散佚,有关他的生平与艺术道路留给后人研究的资料甚少。因而只能从散处的文献资料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来对他的艺术生平与创作作一描述。

较早记载王齐翰的是北宋人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说其“世为右姓”。“右姓”,古代以右为尊,汉魏以后因称世家大族为“右姓”。

《新唐书·柳冲传》:“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已。”说明王齐翰为豪门世家琅琊王氏的后人。

琅琊王氏作为名门望族,一直在两汉曹魏西晋的政治舞台上人才辈出,特别鼎盛于东晋,延续至唐末五代,可谓是将相之门。

然而南朝刘宋以降,皇家集权治理与世家掌控政务的矛盾尖锐起来,皇帝限制世家美术而重用寒门出身的庶族知识分子,致使世胄之家逐渐远离政治而走上了文学化,即文人化的发展途径。再者,隋唐实行开科取士的科举制,豪门子弟把持高位的局面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出身低微的寒门能够通过国家统一的标准进入权力的中枢,形成国家用人制度的规范化。与此相对应,到唐朝末年,世族影响已经日渐式微。

王齐翰以擅长绘画而成为南唐宫廷职业画家,佐证了王氏家族的没落。虽然“二王”书法在艺术史上流传千古,但在古人的处世语境里,绘画是末技,只能是闲余之作而不能作为谋生的职业。

王齐翰为了谋生不得已以画为业且成为宫廷画家,等同于庶族寒人,不是庶族寒门也是庶族寒门了。

南唐三代皇帝都雅好绘事,特别是宫廷翰林图画院的设立,网罗了当时众多才华超众的杰出人才,画史上影响深远的画家,如顾闳中周文矩董源赵干卫贤、顾德谦、徐崇嗣、董羽等。王齐翰能够立身其中,可见其艺术才能在当时就很出色。关于王齐翰的艺术造诣,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对王齐翰极力推崇:“齐翰不曹不吴,自成一家,其形势超逸,近世无有。”而“列妙品上”。

此观点得到宋徽宗赵佶的认可,特地题下了“妙笔”。

二、图像解读

王齐翰的《挑耳图》,以精湛的技巧所构成完美的视觉效果,使我们能够小窥那个时代的世俗风采与精神张扬。是今天研究这位宫廷画家以及南唐时期风土人情不可多得的作品。画面展现了一位侧身倚椅、跷腿而坐的文人在勘书的间隙挑耳休闲的场景。

画中的文人应该出身寒门,高门士夫的形象与之完全不同,这一点可与顾恺之作品中的士族造型作比对。

从《挑耳图》画面的布局来看:以一件巨大的三折屏风作为画面的主体,占据了画面绝大部分的空间,屏风内绘有江南山峦溪流以及秀木青松的景致,屏风前面是一张长案,放置着校勘的书卷册页书匣等物,画面右侧对应放置的是一张稍矮的方桌,桌上备有笔砚书卷等。

而画中的勘书文人左手扶椅坐在方桌后的椅子上,身着白衣,敞开胸襟,长须顺柔下垂胸前,头略左倾,面向右侧稍微仰视,右手上举持耳匙,正在做挑耳状。画家紧紧抓住挑耳的典型动作,只见他左眼微闭,一脸舒服惬意状,上翘的光脚拇指,勾画出那搔痒处所特有的神态,挑耳获得的快感呼之欲出。而勘书文人右侧所立手捧茶具的书童,稚气未脱,正在背身探头向屏风后面探望,似乎为外面的世界所吸引。

该作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南唐文人的生活场景与典型形象,是神、情、趣兼得的佳作。此幅作品在经营位置上不落俗套,平中出奇,令人不得不佩服其直情径行。

不难看出,王齐翰的《挑耳图》整体显得更为成熟,画面的情节安排没有突兀之感,在于王齐翰对《挑耳图》空间的独特处理。

此图描绘的对象是宫廷室内情景,在绘画表达方面属于近景范畴。王齐翰右移了人物位置,并适当地将人物缩小,使画面正中的屏风完全展现,几乎没有物体阻挡观者的视线。而屏风上面绘制的青绿山水,将观者视线一下子推到远处,利用视觉的误差扩展了画面的空间效果,使人觉察不到画在屏风上的山水与实景视野山水的差别。而描绘对象文人的衣饰在设色处理上,也是匠心独运,衣着白色,仅以线条勾就,线条挺劲飘逸,顿挫自如,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完全是白描的手法,与画幅上其余工笔赋色的人和物拉开了距离。

成功地将观者的视线重新引回主要表达对象上,视线在画面的远近移动,体现了画家高超的造型表现能力与经营位置上的独到心得。

从《挑耳图》可知,王齐翰不仅善于人物,而且在山水方面同样具有较高的水平。画中屏风山水,山峦起伏,云烟变换,树木葱郁,田园茅屋,桥梁轻舟等分布错落有致,一派江南山林田野风光。

值得一提的是,王齐翰对山水笔墨技法的改进,采用了没骨画法,也许是王齐翰将“徐熙野逸”的花鸟技法移植到山水的表达之中。这是继展子虔的勾填法,大小李的勾勒皴擦加填彩法以后出现的又一种青绿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董其昌在此图后跋文称:“挑耳图屏障画不用皴擦,唐时没骨设色山水也”,该作品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研究没骨青绿山水画发展进程的实物。

经过以上的解构,可以看出王齐翰在素材场景、经营布局、笔墨表现等方面独树一帜。实质上,此图画面的展示,就是王齐翰紧紧抓住文人挑耳动作的瞬间,小中见大地表现了文人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安闲心态。

卷后有苏辙、苏东坡、王诜和董其昌、文震孟以及谢墉等一大批文臣名流的题识,说明此图所蕴含的意趣符合文人化统治阶层审美需求的潮流,深受后代文人的欣赏。也许在文人的心中,此图的出现意味着文人从此掌握了文化与艺术表达的话语权。

三、诠释图像的文人化

南唐设立的宫廷翰林图画院,在独立的画院机构方面开了风气之先。一方面在绘画的社会功能上,确立了皇家的审美规范,另一方面在于绘画本身与画家地位的改变。

自古以来,凡绘画者既要从事脑力劳动,也要参与图画场所的体力劳作。画家与画匠几乎没有本质的区别,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处于低位,有志者羞于为伍。顾、陆、张、吴,成就斐然,画史称为“画家四祖”,也不过是有一技之长“佛画四祖”的画匠而已。翰林图画院的成立,使画家有机会在权力中心如同文人一样伏案工作,文案化带来绘画的文人化。

绘画的形制与笔墨技法自然有了新的选择,适合文人书斋案头展玩的卷轴画成为文人绘画的首选,由此形成的笔墨意趣开始成为绘画的主流。再者,虽然南唐皇帝在政治上一心守成,但在文艺方面成就突出,某种程度上不过是文人化的君主而已。

皇家与整个社会的文人化,南唐宫廷画院画家笔下的艺术作品自然更多体现文人化的社会风尚。王齐翰《挑耳图》的文人化尤为明显,以下对该图图像文人化笔意旨归进行分析。首先,《挑耳图》中的三折山水屏风占据了画面的主要位置,有着凌驾一切、居高临下的视觉效果。一方面作为宫廷画院待诏的王齐翰,所见所闻与正常活动自然在宫廷之中,另一方面历朝历代编撰图书之类的大型活动一般都有独立的部门,通常由翰林院专门负责运作。

所以,这里巨大的三折屏风只有在高大的宫廷殿堂楼阁里存在,实质上屏风暗指宫殿,从而指代国家的权力中心氛围。其次,图中文人一改前代画家笔下谨小慎微、奴颜婢膝的寒门形象,而是苏辙在此画后题识所言:“羽衣丈夫据床剔耳,胸中萧然,殊可喜也。”

虽然显得放荡不羁,但完全呈现当家作主的心态。可见文人已经可以在代表最高权力的宫廷殿堂楼阁中自由活动,自然掌握了话语权。通过科举的制度与选拔,皇帝与文人构成了社会治理权力结构的相互依赖关系。

皇帝掌握国家的统治权,需要文人当官去具体实施,社会的治理权转移到文人手中。相应地,文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货卖帝王家,才能逐渐成为官僚集团的一员,享受国家的治理权力与等级待遇。从此,皇帝与文人官僚集团构成了封建国家的统治权力与治理阶层。

再次,屏风前面长案摆陈的书籍,预示着国家核心工作已经由文人来掌控。书籍与文人的结合,导致文人的文案化,说明文人已经成为文化的载体,即文人化。

在此以前,士族文人化之后取得了文化的话语权,寒门文人无法相比肩,往往只能做一些卑微的工作以及士族不愿从事的事务,所以寒门文人很难进入文化的中枢。属于家国大事的编校图书之类,之前只是士族的专利。

而到了此时,寒门文人直接参与书籍的编撰校勘。由此可见,文化的话语权已经转入文人官僚集团。书籍成为文人的身份象征,所谓“文弱书生”是也。

最后,文人与书童相互依赖关系得以确立。社会的文人化,使文人既有社会的治理权也有文化的话语权,文人身份与风度成为文人社会存在的主要形式。读书并科举是文人人生的唯一目标,故而日常生活与读书时的杂役就需要有专门的人去辅助完成。文人读书教育自小就开始,有条件的就找一些年龄相仿的人伴读并做一些杂事。久而久之,在文人的周围形成了书童阶层。书童的人身与经济完全依附于文人,日常就以文人活动为中心,文人有了书童,可以展示与众不同的身份。图中文人舒坦地挑耳小歇,而书童手捧茶具侍立,就是这种依赖关系的传神写照。

标签: 王齐翰

更多文章

  • 赵延寿,这个一心想当皇帝的人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道史说雅标签:赵延寿

    赵延寿,这个一心想当皇帝的人结局如何陈二虎一、赵德钧的干儿子黄沙风卷半空抛,云重阴山雪满郊。探水人回移帐就,射雕箭落著弓抄。鸟逢霜果饥还啄,马渡冰河渴自跑。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这首诗是赵延寿投降契丹后,写的一首有关塞外风光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的诗。那么,这个赵延寿何人?赵延寿,常山(

  • 被猛将李存孝痛骂的小人,细看五代最委屈的背锅大将军——李存信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李存信

    引子: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句话“王不过项,将不过李”,王指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而这里面的李则指的是五代时期第一猛将李存孝,史书上记载其“骁勇冠绝,未曾挫败”,然而其最终还是因叛变义父李克用而被擒下车裂,在兵败投降之前,李存孝曾泣血控诉集团中的一个人曾对其无耻构陷,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最终导致自己与整个

  • 曾是庐州刺史的杨行密,在袁袭的劝说下,决定搏一搏,乌鸡变凤凰

    历史人物编辑:爱吃的鲢鱼头标签:杨行密

    淮南政权动荡,秦宗权看到了机会,并且首先盯上了实力最弱小的杨行密。秦宗权的弟弟于是奉命带领人马攻打庐州。淮南节度使高骈,一心一意要修炼成仙,正是他这个执着的想法,弄得淮南上下,人心惶惶。淮南的乱出自高骈的执念,但真正导致这场混乱的人却是吕用之。这场动荡对有些人来说是灾难,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封疆裂土

  • 从兄弟到敌人,田覠,安仁义这对淮南双壁最终倒在了杨行密脚下

    历史人物编辑:滔滔子美食标签:杨行密

    杨行密收到李神福的密报,分出一路兵马,去断了田覠的归路。杨行密心中可用的将领已是所剩无几,因为有些人虽然有能力却不能用,不可用!他思来想去,自己麾下能做到这一点,并且又值得信任的便只有涟水制置使台蒙。他急忙招台蒙来见。台蒙字顶云,庐州人,自杨行密庐州起兵之时,便跟随左右。杨行密看到台蒙,居然眼泛泪光

  • 吴王杨行密为杀死自己的小舅子,眼见夫人与仆从私通,却要装瞎子

    历史人物编辑:温豪标签:杨行密

    吴王杨行密的结拜兄弟田覠举兵反叛,除了联系安仁义,又写信给杨行密身边另外一位重要的将领。这人唤作朱延寿!原来吴王杨行密有一夫人姓朱,年少时候,因为聪慧机灵而有幸服侍于杨行密左右。朱夫人的弟弟就是朱延寿。杨行密当年因为高骈被囚,愤而出兵广陵。自那时候起,朱延寿就开始跟随杨行密驰骋沙场。当时杨行密面对的

  • 杨行密杀了额中有人珠的赵煌,却痛失最佳军师袁袭

    历史人物编辑:长安内史标签:杨行密

    杨行密被孙儒大军压城,不得已退出扬州。看着身后的扬州越来越小,杨行密心中颇感凄凉,不过转身之际,见到与自己一同撤离扬州的安仁义,心中却又一喜。这次与孙儒交锋,唯有得到这位神箭手算得上是一点欣慰。安仁义号称五代十国之时的第一神箭手,本是沙陀部人,跟随秦宗衡多年,因孙儒斩了秦宗衡,安仁义觉得自己在军营中

  • 五代十国“影帝”——南吴太祖杨行密,请开始你的表演

    历史人物编辑:向向闯深圳标签:杨行密

    晚唐寿州(今属安徽淮南)刺史朱延寿,曾与人密谋反叛,消息意外被他的上司兼姐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获悉。杨行密此后开始对小舅子保持高度警惕。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杨行密假装得了眼疾,谎称两只眼失明了。每次接见朱延寿的使者,就会装作看不见的样子,走路的时候,故意撞在柱子上,跌倒在地半天不起来。朱延寿

  • 杨行密把皇位给小舅子,小舅子去领封,发现宫殿中有500刀斧手

    历史人物编辑:范立成标签:杨行密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似乎从有皇帝那一天开始,“坐龙椅”的权力之争就没有停过。改朝换代的有,同室操戈的也有,父子兄弟之间反目成仇的“血腥故事”更是不胜枚举。五代十国时期,更是出现了一场“姐夫和小舅子”之间的“斗智斗勇”,最终,还没“回过味儿”来的小舅子被姐夫亲手打死,一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

  • 杨行密不是“常人”,为彻底根除内部祸乱,隐忍三年装瞎

    历史人物编辑:乔文亮标签:杨行密

    古代权位之争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出现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颠覆人们的三观,以及道德伦理。尤其是五代十国更为混乱,不仅秩序崩溃,三观尽毁,为皇位兄弟、手足、父子、君臣之间都不可信,唯有权力与利益是第一要素。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混乱代表无序,皇位象征着无所不能,为此出现各种荒唐事。

  • 杨行愍到杨行密一字之别,却让盗匪出身的他,开启了封王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杨行密

    俗语说,日月出,爝火熄,当非凡的英雄出现之时,一切宵小之徒,必将俯首。五代十国之时,可以说是英豪辈出的时代,同时亡命之徒,宵小之辈也会闻风而动,以觊觎天下散乱的权利。十国之中却当真有一位可与五代几位雄主相匹敌的真豪杰,真英雄,他就是吴王,也可称为弘农王的杨行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