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问我:五代北宋那个年代,柴荣选择是先北的策略,即先痛打契丹,再回头搞定南方,即所谓先难后易。而赵匡胤却先挑简单的搞定,这背后有啥玄机呢?
是啊!说起来,这和两个方面有关系。一是时局。二是个人性格。
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讲后面的两点。
在这种情况下,柴荣北伐,希望夺回幽云十六州,但是却途中病危,不久去世。
而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篡位,他当时最棘手的任务是稳定内政,继续分化和控制禁军,避免再出现禁军将领兵变。另外,他希望通过不断消灭南方弱国建立威信,稳固自己的统治。
这是赵匡胤和柴荣选择不同道路的原因。赵匡胤其实也一直在为夺回幽云十六州作准备,他暗中建立“封桩库”,就是在积攒力量。
第二,从个性来看,柴荣是一个雄姿英发,锐意进取,知难而进的人物。
而赵匡胤则不同,赵匡胤作为没有根基的将领起家,他以谨慎著称,做事和打仗都是“谋而后动”,不打无把握之仗。这种性格造成了赵匡胤走最稳妥的道路,先取江南财富,然后聚集举国之力,与契丹决战。
所以说,柴荣和赵匡胤不同北伐顺序的选择,是当时的时局和两人性格差异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实际上,俩人的道理殊途同归,都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都是要夺取幽云十六州。(老不看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