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柴荣到柴宗训,父子都忌惮赵匡胤,为何还是给了他最高军权?

从柴荣到柴宗训,父子都忌惮赵匡胤,为何还是给了他最高军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文治 访问量:2054 更新时间:2023/12/10 2:04:18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不费吹灰之力,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随后建立了大宋。看上去,赵匡胤这个皇位得来全不费功夫,但实际上,赵匡胤称帝的难度也不亚于李渊的太原起兵。

在历史的洪流中把握崛起的机会

赵匡胤生逢乱世,乱到什么程度,五代十国恐怕至今也有不少人搞不懂到底发生了什么,赵匡胤就成长在五代十国的尾巴上。

五代十国是“安史之乱”以来政治形势的极端化发展,刀光剑影,群雄逐鹿、腥风血雨、人人自危,那是一个军阀横行的时代,谁掌握了军权,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进而黄袍加身,可以说,改朝换代在那时如同家常便饭。

五代十国大多数的政权都是军阀控制着,他们对国计民生漠不关心,皇权天授这一封建王国的传统概念遭到严重破坏,也使得这些政权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严肃和尊严。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我们在时代中前行,时代也在寻找着掌舵人。

赵匡胤生于官宦世家,父亲赵弘殷虽然是个将军,但在那个时代下,将军的含金量并不高,但是对于赵匡胤的成长和见识却是很有帮助。

老呆在家里喊成功的人,基本没有成功的机会,要想成功,还是得走出去多转转。赵匡胤长到二十岁后,就离家出走了,虽有受环境的影响,但他这一走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契机。

经过两年的流浪生活之后,他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加入了郭威的大军。当时的郭威已是后汉枢密使,掌管着全国兵权,又赶上节度使们起来造反,后汉末代皇帝刘承佑请郭威出马镇压。

郭威趁机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军力。赵匡胤就在此时加入了郭威大军,在郭威帐下迅速成长起来,他的英勇表现,也成功引起了郭威的注意。

刘承佑自打继位后,就对郭威等有功大将十分忌惮,时刻防备他们造反,毕竟在那个年月,造反是经常发生的事。于是,刘承佑便与亲信李业密谋诛杀郭威等人,企图将前朝旧将一网打尽。

但此时的郭威已不是鸡肋,他完全拥有与刘承佑抗衡的资本。于是,经过一番厮杀之后,广顺元年,郭威正式称帝,国号大周,定都汴京,史称后周。

可以说,赵匡胤见证了后周皇帝的诞生,郭威称帝一波三折,安排周密,充分说明驾驭五代时的骄兵悍将并非易事,兵将之间相互利用又相互制约,因此在五代十国频繁上演黄袍加身的戏码。

但是如何在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赵匡胤来说,则是一个极具挑战意义的难题。无论如何,这对他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他日后黄袍加身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由于在建立后周中的突出表现,赵匡胤也被擢升为东西班行首,成为禁军军官。如果说郭威是赵匡胤的师傅,那么郭威的继任者柴荣,则可以说是他的贵人。

后周显德元年,周太祖郭威驾崩后,晋王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柴荣即位后,赵匡胤开始执掌禁军,从此飞黄腾达,在权力的路上越走越远。

和平演变的关键性因素

说起赵匡胤与柴荣的关系并不简单,他们也有着类似桃园三结义般的兄弟情谊。赵匡胤在流浪时就结识了柴荣,并与柴荣、郑恩三人在关帝庙结为异姓兄弟,所以说,交对朋友走对路,这是人生成功的必备条件。

后周广顺三年,柴荣被封为晋王,担任开封府尹,赵匡胤便到了柴荣手下,担任汴梁府马直军使。这个官职本身不高,但在皇储身边当差,进入朝廷的权力中心,参与机要,这给了赵匡胤至关重要的施展才华的机会,很快成为柴荣的左膀右臂。

柴荣当政时期的国力强盛,离不开郭威时期的改革。郭威的改革是多方面的,整顿吏治,招抚流民,治理河患,灌溉良田,减轻压迫和剥削,为统一战争做足了准备。

在治理国家方面,郭威的能力不弱,但他为人谦逊,重用有才德的文臣,以行动来改变后梁以来军人政权的形象,取得了良好效果。

周太祖死后,年富力强的周世宗继位,赵匡胤作为周世宗的有力支持者,开始进入皇权政治的核心,赵家在禁军中的影响力也如日中天。

二十八岁时,赵匡胤随周世宗亲征,大战高平,立下奇功。战后论功行赏,赵匡胤越级提拔为殿前散员都虞侯,领严州刺史。

柴荣令赵匡胤整顿禁军,老赵利用整顿之机,打造出自己的班底。他将手下亲

信郭延斌、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人安插在殿前司各军中担任中下层将领。

同时,他又尽心结交了禁军的高级将佐,一有空就找人喝酒打牌,不论年龄大小,他都倾心以待。于是就有了传说中的“义社十兄弟”,即赵匡义、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

此时的赵匡胤已经在一步步实施他的计划了,想当年郭威也曾经搞了一个“结拜十兄弟”,而如今赵匡胤也搞了个“义社十兄弟”,这绝不是巧合。

除了义社十兄弟,还有禁军同级将领慕容延钊、韩令坤、张令铎、高怀德、赵彦徽等人。

有人说,此时的赵匡胤培植自己的势力绝不是为了造反,但至少已为自己将来造反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吧。

通过这次禁军整顿,赵匡胤不仅打造了一支自己亲信的人马,而且还得到了柴荣的褒奖。之后柴荣还邀赵匡胤一起商讨了“西征东讨北伐”的计划,准备实现统一全国的宏伟事业。

由此,我们看到赵匡胤成攻造反的两个关键性因素:其一,对下培植起了自己的亲信队伍,也就是获得了人才,为日后起事打下基础。其二:深得柴荣的信任,借着核心权力的东风,立下赫赫战功,收获了名誉和威望。

赵匡胤黄袍加身,为何柴宗训不反抗?

后周显德三年,赵匡胤被晋升为节度使,五代以来,不少野心人物都是通过节度使这个阶梯成为天子的,但赵匡胤的飞黄腾达,与周世宗的远大志向密不可分。

柴荣自即位以来,可以说像只小蜜蜂一样,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四处开疆拓土,后周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使命感扭转了五代历史的方向。

赵匡胤在柴荣的指挥下,在多次南征的战役中步步高升。通过三次南征,他不仅收获了胜利与声望,而且结识了一批文人雅士,比如赵普、王仁赡等,此二人后来分别成了大宋帝国的宰相和副宰相,可以说完善了他的造反团队。

有了文士的辅佐,赵匡胤的政治眼光得到了提升,也开始引发了柴荣的注意。有人向柴荣投诉他,趁着攻城私藏了很多宝物,于是,柴荣真的去搜了他的家,结果搜出数千卷书。

此后,柴荣继续重用赵匡胤。柴荣一直有北伐收回幽云十六州的愿望,但造化弄人,北伐未成,他就病死了。

在生病期间,他做了一个安排,下诏免去了姐夫张永德的点检一职,改由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他这么做的目的,是担心姐夫在禁军内外党羽众多,可能在将来危及儿子的帝位,而赵匡胤是寒门行伍出身,理论上讲没有篡位的可能。

柴荣刚去掉一块心病,他最倚重的后周重臣枢密使王朴却猝然离世了。王朴在后周的地位,犹如诸葛亮,有谋略善雄辩,每次出征,柴荣都让王朴坐镇后方。如果王朴不死,赵匡胤很可能无法轻易黄袍加身。

此时的柴荣已感知到自己时日不多,于是开始为儿子继位做准备。柴荣有七子,但年长的三子都死于后汉隐帝之手,此时最大的儿子也才七岁,就是柴宗训,也只能册立他为皇位继承人。

四子柴宗训获封梁王,五子柴宗让为燕王,之后还册立了新皇后,是原皇后符氏的妹妹。柴荣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一方面可以由符皇后垂帘听政,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外戚符彦卿的力量,巩固皇位。

柴荣选定的托孤大臣是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三相并掌军政大权,辅佐幼主,并且由他们兼任枢密之职,以此制衡武人。

对于手握重兵的武将,柴荣除了忌惮姐夫张永德之外,对赵匡胤也不是没有怀疑,对于赵匡胤所任的都点检一职,进行了分权,赵匡胤只统领禁军,军令事务则由韩通裁决。

柴荣对身后事做了周密安排之后,在一天晚上去世了,时年三十九岁。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却英年早逝,他的去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憾事。后周在短短的几年里,依靠郭威和世宗柴荣两代明君的励精图治,积累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两代雄主的治世抱负、思维与行事,也极大的影响了赵匡胤,可以说,柴荣的事业为北宋的天下一统开了征程。

柴荣死后,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马上敏锐的感觉到动乱的根源十有八九要出在赵匡胤身上,甚至有人提仪要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干掉。

此时的赵匡胤确实没闲着,在周世宗去世后半年时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不论是殿前司系统,还是侍卫系统,均由赵匡胤的人占据了。

但赵匡胤并不着急当皇帝,他在等待一个时机,很快这个时机就来了。后周显德七年,在赵的示意下,朝廷收到一份战报,说北汉与辽国结成了联盟,正在向北周进发,情况十分危急,请求朝廷出兵御敌。

大臣们不辨真假,认为最得力的战将非赵匡胤莫属,而赵匡胤趁此机会,要求范质给他最高军权,以至于可以调动全国兵马。之后赵匡胤接受任命,开始调兵遣将。

最高军事指挥人韩通,曾经想过要诛杀赵匡胤,但考虑到大局,又担心枉杀主将,到时局势难以收拾。后汉隐帝就是因为无罪要杀郭威,最终逼反了郭。在三位辅政宰相中,王溥已经倒向赵匡胤,所以他们对于处理赵匡胤的问题上,意见也不统一。

一切局势都在赵匡胤一方的掌握之中,大军一出城,历史就改写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并开始着手考虑如何接手后周的江山。

对于后周接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后,三位宰相才知道上了赵匡胤的当,一时君臣愕然,不知所措。年轻的符太后除了抱怨三位顾命大臣,哭天抹泪之外,也拿不出什么办法。

魏仁浦不甘心后周就这样被颠覆,他组织了一部分朝臣进行反抗,但势单力薄,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韩通倒是手握兵权,见几位宰相无能为力,于是想到了抓捕赵匡胤的家人,以此作为筹码与赵谈判。

但老赵早有安排了,怎么可能让家人受苦。在赵匡胤回京城的路上,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有力的反抗,唯一的流血事件也是出在韩通身上。韩通曾是后汉的高官,他虽忠于后周,但也曾判于汉。五代时期,改朝换代实在是一件平常事,韩通也真是失算。

回京之后,三位宰相见状,无力改变,也只能认赵为新君。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赵匡胤很注意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内并没有出现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赵匡胤也因此得到了大小官吏的支持。

当然也有不服的,如昭义节度使李筠,以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后期这两位也的确起来造北宋的反,不过都被宋太祖平定了。

陈桥驿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赵匡胤几乎是兵不刃血地完成了改朝换代,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一般认为,这都是赵匡胤兵权和实力并重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这些绝对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成功,至于以什么样的的方式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则依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赵匡胤将大事化于无形,这本身也体现了他高超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手段。

综上所述,通过赵匡胤黄袍加身的简略过程,我们也看到了后周柴宗训及皇族为什么不反抗的原因:

其一,兵权被夺,后周的重要系统都赵匡胤所掌控。

其二,没有可以与赵抗衡的高级将领,赵匡胤军功显赫,在军中的威望与声誉无人能比。

其三,赵匡胤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政治远见。在兵变之际,他严饬军纪,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开封城内的安定。

标签: 柴荣

更多文章

  • 柴荣先北后南,赵匡胤先南后北,谁对谁错?背后有啥玄机?

    历史人物编辑:夏夜琉璃标签:柴荣

    有读者问我:五代北宋那个年代,柴荣选择是先北的策略,即先痛打契丹,再回头搞定南方,即所谓先难后易。而赵匡胤却先挑简单的搞定,这背后有啥玄机呢?是啊!说起来,这和两个方面有关系。一是时局。二是个人性格。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讲后面的两点。在这种情况下,柴荣北伐,希望夺回幽云十六州,但是却途中病危,不

  • 赵匡胤跟柴荣关系有多好?他建立北宋后,对柴荣后人为何这么狠

    历史人物编辑:颜小四煮娱标签:柴荣

    说赵匡胤厚道的,我真的不知道咋说了。把人家江山抢了,因为没杀掉他们家的人,所以就说他厚道?要知道柴荣和赵匡胤是什么关系?柴荣把赵匡胤当成亲兄弟一样提拔,可以说赵匡胤是柴荣最信任的人,就冲这份情谊,赵匡胤也不能做这种事情。当然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诸葛亮,大多数人都是司马懿。只不过司马懿和曹家皇族的关

  • 乱世之下,英年早逝的柴荣为什么选择年幼的儿子做接班人?

    历史人物编辑:王华标签:柴荣

    柴荣是后周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五代十国少有的英明之主。柴荣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十五岁从军,二十四岁拜将,三十三岁称帝,不仅精明强干,而且节约简朴,赢得了广泛的拥戴。可惜,柴荣英年早逝了,然而在他死的时候,却选择了只有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结果我们都清楚,最终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夺了柴宗训的皇位

  • 周世宗柴荣外出打仗,大臣:河边有一个三岁小孩,柴荣:天亡我也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小前沿标签:柴荣

    导读:王朴,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后周大臣。《五代史》记载,王朴从小聪明伶俐,熟读经史,擅长写文章,被十里八乡称为“小神童”。五代十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王朴直到44岁才出世为官,在后汉担任秘书郎,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后来,王朴见后汉政权日渐混乱,为躲避战乱就回乡隐居,直到周世宗柴荣登基,才重新征召他做

  • 柴荣英年早逝,7岁儿子被迫禅位,赵匡胤如何对待柴荣后人?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食堂标签:柴荣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不得不说确实是占了柴家的便宜,或者说是摘了柴荣的桃子。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代雄主,只可惜英年早逝,才活了38岁,他的人生在他的事业即将达到鼎盛的时候戛然而止。对于柴荣在位时期的成就,《新五代史》如是评价:“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

  • 赵匡胤的眼光,离开新登基的皇帝身边,甘愿烧冷灶跟随柴荣

    历史人物编辑:时夏的光影标签:柴荣

    (16)做皇帝的代价刘承佑昏了头,杀掉了郭威和柴荣的全家,最终郭威轻轻松松,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入了开封城,而在此之前,这个皇帝早就如同丧家犬一样,逃走了。都说落毛的凤凰不如鸡,这被赶下台的皇帝,恐怕连个丧家犬都不如,丧家犬还有流浪和生存的权力,但刘承佑逃走之后,没两天就被人原来的部下逮住杀了,在此时后

  • 赵匡胤为什么不杀柴荣后代,不怕他们复辟吗?

    历史人物编辑:等闲读史标签:柴荣

    听到这个问题,赵匡胤冷笑了:“我要是连这点儿自信都没有,我还敢改朝换代吗?”从前还见过另一个问题。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柴荣的心腹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反抗?柴荣的心腹哪里去了?柴荣的心腹在发动陈桥兵变呀。谁是柴荣最大的心腹?就是赵匡胤。如果赵匡胤不是柴荣最大的心腹,柴荣怎么可能给他那么大的权利?在病

  • 赵匡胤篡夺了柴荣江山,为何没有杀柴氏子孙以绝后患?原因在此!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柴荣

    后周郭威通过黄袍加身,让他从臣到君,驾崩时把皇位传给了义子柴荣。没想到几年后,赵匡胤照搬了过来,夺走了柴氏江山。柴荣死时,把位置传给了柴宗训,还只是七岁的孩子,并对赵匡胤委以重任,也给赵匡胤兵变提供了条件。而新帝不能亲政,赵匡胤具备着称帝的条件,也为此暗中准备。但戏还是要演足的,在陈桥时,将士拥护他

  • 该如何评价后周世宗柴荣?

    历史人物编辑:澜阅史记V标签:柴荣

    努力过后最令人难以接受的结果不是失败,而是成功的果实被他人窃取……细数历朝历代的帝王,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特存在,有的人心狠手辣;有的人心系天下;还有的人沉享乐无法自拔……但是要说这些皇帝之中谁最令人惋惜,我想后周世宗柴荣最有发言权。柴荣戎马一生,就如同走完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费尽千辛万苦才打下半

  • 乾隆裹尸布拍1.3亿,萧太后:拿我的寿衣来!藏友:34亿卖不卖?

    历史人物编辑:高迪标签:萧太后

    继乾隆老爷子的裹尸布后,最近又有一件稀世珍宝在网络中颇为吸睛。这就是号称不止34亿的萧太后寿衣。消息一出,不少人都隔着屏幕发出了阵阵感叹:现在的文物是真值钱啊!不过,面对这样的消息,我不禁想要问大家一句:不要34亿,34万,您买么?别人不知道,反正我是不会买的。当然,我也买不起。言归正传,咱们先来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