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燕云十六州——石敬瑭挖的坑,两宋300年没填上

燕云十六州——石敬瑭挖的坑,两宋300年没填上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沐沐小甜心 访问量:2264 更新时间:2023/12/22 4:41:46

燕云十六州,别名幽云十六州,具体指的是中国北方以幽州和云州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历史上对于这个地方的争夺可是一直没有停止过,这可谓是兵家必争之地,

既然广受大家喜爱,这块宝地肯定有它独特的价值,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看。

多重价值,国防价值

燕云十六州地形狭长,所辖地区约十二万平方公里,包括燕山山脉和众多山地。

北部横卧着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这两座山地矗立就形成了一座天然的屏障,将北方怀有不法之心的游牧民族阻挡在这道天堑的一方,因此两座山也就成为了阻挡北方侵略者的第一道防线。

中部和南部包括拒马河和桑干河,对于技术不太发达的古代来说,河流无疑也是能帮自己在战争中获胜的有力武器,而且在运输物资方面,河流也是可以帮助用来做军粮军器的救援的。

另外这样纵横交错的河流支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北方游牧民族有了震慑作用,让他们不敢胡乱南下侵略,所以,这也就形成了保护中原的第二道防线。

生产价值

燕云十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很适合种植作物、饲养牲畜,因此燕云地区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当时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畜牧区,这种有利条件每年都会给中原地区提供不少粮食作物和牲畜肉类,在战争时,也会成为很好物资补给区。

另外,燕云地区也产马,面对着以骑兵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拥有自己的马匹军队,在战争真正打响时,也自然是有很大的优势的。

从另一方面说,中原和北方民族一直是相安无事的交往状态,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多一份保障就多一份安全感,有自己的骑兵部队自然是百利无一害的。

不仅如此,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历代王朝就开始在这里建立长城,这也就更加坚固了这道防线。

人口、经济价值

要知道,在古代大部分人都是靠山吃饭、靠河喝水的,因此在物产丰富的燕云地区自然就拥有着众多的人口,所以这个地方也是兵力的供给点之一。

而对于当时还处在冷兵器时代的人们来说,战争中士兵人数也是决定这场战争胜负得很重要的因素。

由于农业生产年产量大、畜牧业发达,所以燕云地区一直就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

而且又因为拥有着天然的河流优势,所以这里交通发达,运输便利,这对于商品的输入输出有着极便宜的条件,而且这些河流也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

又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因此将这里的商业和手工业也提升了一大步,可以说,燕云在经济方面可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每年的盈利自然也是非常可观的。

这样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恐怕人人都想要把它握在自己手中吧,但石敬瑭却将它拱手送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燕云是怎么被让出的呢?

直接将这个宝地让出的是一位名叫石敬瑭的人,他本来是李嗣源的得力干将之一,因为常年跟随李嗣源出兵,并且创下了赫赫功绩,所以成了李嗣源的心腹,而石敬瑭因为非常敬佩李嗣源并且李嗣源本人就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一直对他忠心耿耿。

这种和谐关系到后来李嗣源登上皇位也没有丝毫改变,但世事难料,在公元933年李嗣源不幸离世,

他的后代李从厚就承袭皇位,成了后唐新主,而石敬瑭看在李嗣源的面子上,对李从厚也是说一不二、誓死效忠。

但谁承想,这种太平局面仅仅过了一年就再度崩塌,在李从珂发动的一场战乱中,李从厚不幸被杀,李从珂也就成为下一代的继承者,统治着后唐。

但由于石敬瑭手握重兵、武艺高强,又曾经对李从厚忠心耿耿,所以难免让李从珂心生芥蒂,所以这两人的关系也一直不太融洽。

李从珂也一直想方设法削弱石敬瑭的兵力和权力,而辅佐了两代皇帝,拥有一股血性在身石敬瑭也忍受不了这种待遇,所以二人的矛盾在不断激化。

直到后来,李从珂以武力相逼,强迫石敬瑭交出兵权,两人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双方兵戈相见,但即使武艺再高强,身为臣的身份的石敬瑭又怎么会是君主的对手呢。

于是局势进入了对石敬瑭非常不利的境地,但石敬瑭也不想白白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于是想尽一切办法脱险。

为了达到脱险的目的,走投无路的石敬瑭决定向北方的契丹求助,但契丹与李从珂之间一直是相安无事,和石敬瑭也没有多么深厚的关系,自然不会为了一个平白无故的陌生人就随意出兵。

所以石敬瑭也就必须带着满满的诚意去向契丹求助,而这份诚意就是等他脱险后愿意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并且每年向契丹进贡,

其实进不进贡地对契丹来说倒没有什么关系,契丹本身也不差那点东西,但燕云十六州可是契丹觊觎良久的宝地,这样优厚的条件自然会让契丹动心。

所以在一番商讨后,契丹帮助石敬瑭向李从珂出兵,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顺利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后晋,成为新一代的君主。

但考虑不周全的石敬瑭在后面的当任中,一直想要摆脱契丹的统治,但契丹又怎么会轻易同意,僵持之下,两者又是以战争的形势一决胜负,本就实力雄厚的契丹又有了燕云地区的加持,很轻易就将后晋灭掉了。

恐怕石敬瑭至死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样的一天吧,他这坑不仅是给两宋挖的,更是给自己挖的啊。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燕云之地在谁手中,谁就像是拥有了一个必胜秘籍,所以,在后晋以后的中原王朝没有不想要把这块宝地收回来的,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看这收复的过程。

首发角逐,拼死争夺

在收复燕云这件事上,后周可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一直也没能得了什么善果。

直到后来骁勇善战的周世宗柴荣当任的时候,亲自带领军队,向北进发,在周世宗的拼死争夺下,燕云之地被夺回了三处,士气正满,想着乘胜追击的他想着可以把剩下的几处也收回来,

但就在想要再次出兵时,突然暴病而亡,群龙无首的中原士兵们也没了招路,只好就此作罢,回到中原。

绞尽脑汁,后宋倾力收复

除了后周对于收复燕云一事耿耿于怀,后宋也是如此,宋朝的多个执政人都想着将燕云之地收回来,并且想尽了一切办法。

先说宋太祖,开始宋太祖是想要用金钱把剩下的十三州买回来,但已经尝到了这块宝地带来的众多好处的契丹自然是百般不愿意,拼死守护这块“地盘”。

但是宋太祖并不想要以战争的方式夺回这块地方,再说,失去了天然保障的中原,真要和契丹打起来还指不定谁输谁赢呢,所以宋太祖又想出了每年进贡的方式来交换,但契丹还是明确表示自己不会交换。

所以,他又绞尽脑汁去想其他的办法,谁知,办法还没有想出来,宋太祖就离开了人间,他这个收复契丹的夙愿到死也没能实现。

在宋太祖离世后,他的弟弟宋太宗就承袭了帝位,宋太宗和哥哥的心愿一样,也想着可以收回燕云地区,

但看到哥哥多次商讨无果后,想着要以战争的方式夺回这个地方,但在对峙中,也是没能吃到好果子,多次北上之战均以失败告终。

经历过多次失败的宋朝,兵力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再没有精力可以攻取契丹了,于是收复一事又搁置了起来。

到了宋神宗时期,同样想要以武力夺取失地的他也是向契丹发动了不知道多少次战争,但还是并没有成功攻下,就带着遗憾离世了。

后来在宋哲宗、宋徽宗等多位皇帝的努力下,这块宝地也没能重新回到自己手中,而这边防线一般的地方的失去,也让中原一带的安全问题有了很大的隐患。

如果石敬瑭想到自己会给未来的中原王朝带来这么严重的危害,而且一持续就是三百年,不知道他会不会心生悔意。

都说这次割让燕云十六州对中国的历史是一个转折点,这也确实是有依据的,如果没有这次割让,在这块风水宝地的加持下,中原的发展不知道会先进多少,而契丹也不会叫嚣那么长时间。

所以,石敬瑭不仅被后世称为“儿皇帝”,背上千古骂名,还被埋怨说给两宋挖了个300年没有填上的大坑也是有源可追、合情合理的。

但历史终归是历史,过去不可重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从历史中找到经验,并且尽力避免!

标签: 石敬瑭

更多文章

  • 后唐闵帝被大哥凌逼,仓皇出逃,想依靠大舅哥石敬瑭打回京城!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石敬瑭

    应顺元年(公元934年)三月十七日潞王李从珂自凤翔正式起兵后,一路势如破竹,沿途各军州望风而降。不过十天时间,就抵达了陕州(河南三门峡),京师洛阳已近在咫尺。闵帝李从厚派遣的二次西征大军主帅康义诚,本想将麾下这支部队作为进身之资献给李从珂。但他万万没料到,西征将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既然都是投降,主

  • 同是草根逆袭当皇帝朱元璋传了15代为何刘知远却一代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家波史标签:刘知远

    说到草根皇帝,你能想到谁?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毕竟人家也是从和尚、乞丐混到了真龙天子。可今天要说一位,比朱元璋还要传奇,从一个马奴混成了开国皇帝,他就是五代后汉建立者汉高祖刘知远。(历史上除了刘邦外还有3位汉高祖,南北朝赵汉汉高祖刘渊;五代时后汉汉高祖刘知远,五代南汉汉高祖刘建,当然

  • 穷人家的丑孩子,从奴隶到将军的传奇——后汉高祖刘知远

    历史人物编辑:谭永来标签:刘知远

    五代十国的许多皇帝都是少数民族,刘知远也是,他属于沙陀族,不但出身于穷人家,长得也不怎么样。他这种出身,这种相貌的男人,一般就是打光棍的命,但是,刘知远不但娶了个漂亮老婆,后来还当上了皇帝。从奴隶到将军,再到皇帝,他用自己的人生实践,证明了命运靠自己掌握的哲理。从军刘知远的丑,是出了名的,他长得很黑

  • 真正的汉高祖不是刘邦而是刘知远,为何现在没几个人认识?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刘知远

    刘知远:梁唐晋汉周,朱李石刘郭不说在五代十国中,这刘知远的知名度最低,即使在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的开国皇帝中,能知道他名字的怕也是极少,但他却是中国历朝沿革的正朔,名曰后汉,这可是被正史承认的、有国史并继承中华国祚的正宗朝代,远非那些非正统的朝代可比。不过,我知道他的名字是很早的,这并不是因为我的历史知

  • 《熙陵幸小周后图》到底是现场写生,还是托名伪作?

    历史人物编辑:翰林冷知识标签:小周后

    在各种史书的记载中,似乎两宋遍地都是“仁君”,这其实就是种假象。就本质而言,姓赵的跟此前姓刘的、姓李的以及此后姓朱的、姓爱新觉罗的没有任何区别。就拿北宋在平定中原时擒获的那些亡国之君来说,除了在故国毫无人望也毫无威胁的刘鋹和刘继元外,孟昶、钱俶和李煜都死得不明不白。高继冲倒可能是寿终正寝(享年31岁

  • 大小周后都是倾城之色,李煜最爱哪一个?恐怕哪个都不是最爱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聊史标签:小周后

    南唐后主李煜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但却是一个出色的词人。他的那首《虞美人》是传世名作,也最终因为此词引起了赵匡胤的猜忌,李煜因此丧命。提起李煜,就不得不提起他的两个女人大小周后。大小周后是亲姐妹,李煜先娶姐姐为妻,在姐姐过世后又续娶妹妹。两人都是倾城佳人,那么李煜最爱的到底是哪一个呢?大周后名叫娥皇,

  • 大周后被小周后气得一病不起,死后李煜写了一首诗,字字都是泪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小周后

    众所周知,《衣昭惠周后诔》是南唐元宗李煜写给亡妻周娥皇的一篇诗作,同时,也是李煜作为诗人,流传于世篇幅最长的一篇诗作:龙輀一驾兮无来辕,金屋千秋兮永无主。呜呼哀哉!木交枸兮风索索,鸟相鸣兮飞翼翼。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无极。呜呼哀哉!夜寤皆感兮,何响不哀?穷求弗获兮,此心隳摧。号无声兮何续,神永

  • 大周后被小周后活活气死,死后,李煜写了一首诗,流传千古

    历史人物编辑:卜彩霞标签:小周后

    “木交枸兮风索索,鸟相鸣兮飞翼翼。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无极。”这段节选自《衣昭惠周后诔》的词,出自后主李煜之手,原本是为了祭奠已故妻子所作,李煜虽然不是个亡国之君,但是政治上的挫败没有磨灭李煜在文学上的造诣。李煜擅长作词,继承了花间派的婉转,又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别树一帜的深沉感,尤其是在亡国之后

  • 南唐后主李煜皇后小周后,自苦红颜多薄命,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刘翔说历史标签:小周后

    金陵皇宫中的娇娥美女越来越多了。不过小周后的妒忌之情比姐姐要厉害得多,宫中的美人不但很少有机会与李煜亲近,也没法得到相应的名分,若有心怀怨忿不能忍耐的,小周后甚至会施展辣手,或责或遣送出宫。尽管如此,李煜后期著名的嫔妃,见于野史传说的也有好几个。最有名的莫过于“娘”。据说这位美人儿为使舞姿翩跹得李煜

  • 躺着中枪,宋太宗赵光义与小周后被后人编排出的一段风流韵事

    历史人物编辑:冯嘉慧标签:小周后

    若论宋朝哪个皇帝最有争议,宋太宗赵光义当排首位,从烛影斧声的篡位传说,到对待嫂嫂、侄子们的凉薄,再到高粱河一战被辽军撵得驾着驴车狂飙,其身上打满了阴谋、绝情、失败者的标签,宋太宗赵光义本人充满的争议性,使得各个朝代的文人百姓,都对之非常熟悉。然而正是这种火爆的知名度,却给赵光义身后声名带来了另外的一